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488KB ,
资源ID:1234793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3479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1单元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1单元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2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3作用(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4演变(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5影响: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

2、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省六部制“民主色彩”的本质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二)选官制度1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2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5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

3、科。(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4)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表现: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代在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刺史;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又设有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表现: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

4、院;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制度。3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封建社会监察体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

5、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中央集权的加强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背景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子弟做诸侯王驻守各地。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唐“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这一局面进一步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措施收精兵: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禁军归“三衙”统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削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并设置通判监督。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6、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3)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概况: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意义: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2)设立内阁概况: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拥有“票拟”权,但皇帝拥有“批红”权。实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

7、的约束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2清朝设立军机处(1)背景:清朝建立后,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掌管军国大事。(2)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3)特点: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4)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

8、少。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

9、的建议,尊崇儒术。2清朝的奏折制度(1)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2)特点:迅速、机密。(3)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1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本杰明艾尔曼思维激活科举制与现代考

10、试制度的历史联系;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正义;科举制的“机会均等”原则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契合。2宋代的文官政治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维激活宋代的文官政治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事件,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3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

11、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思维激活明朝废丞相、罢中书省,权力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达到新阶段。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结束了古代中国政治史上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探究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一(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

12、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图一图二(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历程,解读时应注意史料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特别是朝代的信息。(2)史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运行机制及不同。(1)根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不同之处。提示(1)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行政程序,把处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具体来说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议政令

13、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政令。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同的事情。“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由独相向群相转变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

14、弊端探究2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史料一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光武帝时期,增加举茂才(秀才),孝廉郡举,茂才州举,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 后汉书史料二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史料一信息“郡国岁举孝廉”“举茂才”说明才学、道德、品行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孝廉郡举,茂才州举”说明通过自下而上、由地方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2)史料二说明隋唐时期,政府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榜上有名的人不久就会名扬天下。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

15、识,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提示选拔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由汉代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隋唐以后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的特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1)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2)演变的影响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选官制

16、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探究3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特点史料一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17、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史料一中“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说明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由通判联署才有效。(2)史料二中“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1)史料一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2)根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提示(1)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方分权强化中央集权。(2)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演变趋势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18、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探究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史料一(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

19、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史料二清代的军机处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军机属员值舍“仅屋一间半”。人少精干,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不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权预决军国大政,即军机大臣也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史料一反映了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解读时注意省略号前后的内容。(2)史料二“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体现了军机处的特点。(1)根据史料一,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2

20、)根据史料二,指出军机大臣的职能,并分析其实质。提示(1)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2)职能: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的政令。实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

21、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以家国情怀理解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提供的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授爵制汉武帝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宋朝二府三司制集中军、政、财通判、设转运使科举制元朝中书省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清朝南书房军机处八股取士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解析

22、根据材料表格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答案示例:论题:中央集权逐步强化。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其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

23、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钱、权、兵”尽收中央,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1)山川形便: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2)犬牙交错: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

24、。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汉代社会治理(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2)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D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尝试解题_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汉元帝主张废除郡国庙制都是沿袭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故B项正确;儒家独尊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已确立,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故C项错误;汉高祖时期遍地建宗庙是

25、为了神话其统治,但汉武帝时期认为郡国宗庙非礼和汉元帝废除郡国宗庙, 表明郡国宗庙的存在使郡国诸侯也有继承皇权的资格,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只是西汉初期的作用,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2命题点:魏晋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2021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3)魏晋时期,高品第的士族很乐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官职,而寒门不可企及。这从本质上说明()A社会阶层已经固化B地主阶级统治加强C士族精于为官之道D门阀政治逐步形成尝试解题_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高品第士族基本把持了“地望清美、品轶较低、升迁较易”的官职,最终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26、,形成士族把持政权的门阀政治,D项正确;不论寒族还是士族,都属于士阶层,其阶层内部的流动性差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寒族和士族在阶级属性上都属于地主阶级,B项不能凸显材料中寒族和士族的差别,排除;士族在为官方面的优势不是主观能力所致,而是门第所致,不能说其“精于为官之道”,排除C项。3命题点:清代国家管理(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5)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A维护国家主权B扩大地方自治C强化三省职权D建立行省制度尝试解题_A根据“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

27、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可得出清政府通过绘制全国的地图,加强国家的领土主权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与地方自治无关,排除B项;清代没有三省制,排除C项;元代行省已经建立,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第2题对接素养解题要求:“本质上说明”理论素养:透过现象看本质易错诊断:阶层内部的流动性差是现象而非本质第3题价值取向嘉庆大清一统志是全国地理总志,其纂修的重要意义在于加强国家的领土主权意识 经典题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还原社会情境,灵活考查宋代科举(2020全国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

28、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知情境:本题选取宋代科举考试中营私舞弊的社会现象,还原社会情境,要求认识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明立意:以宋代李昉在科举考试中徇私为切入点,考查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抓关键:“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对解答此题有直接提示作用。理思路:材料表明,宋太祖在讲武殿对已经录取的科举考试者进行重试成为以后的定制,这有利于考试录取程序的完善。从题干信息看,这一做法与世家大族的特权、人才选拔的标准及省试关系不大。宋代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完善了考试的录取程序,答案C

29、项就找到了。【真题体验】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019全国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由此可见这种做法直接消耗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不是货币,是献礼的器具,排除A项;“诸侯王参加献礼时

30、,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与统治思想无关,排除B项;“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3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

31、2018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河朔

32、型藩镇不上供,且拥兵自立,说明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并不都维护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4宋朝的募兵制度(2019全国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A由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士兵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故A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D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5宋代科举制度的影响(2018全国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

33、、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性强,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入仕途的,排除D项。6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2017全国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

34、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A项正确;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后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故B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

35、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故D项错误。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0滨州三模)汉武帝时期制史的职责有监督“二千石(郡守)”选署不平、任人唯亲一项,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选官制度的变革C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 D专制皇权的强化B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官员不可能通过任人唯亲的方式产生,因此,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故选B项;汉代、唐代儒学都占正统地位,A项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任人唯亲一项”,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排除

36、C项;材料信息与君主权力的强化无关,排除D项。2(2021广东适应性测试)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B唐朝前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评论社会时政的策论考查针对性不强,而唐朝中后期,经过安史之乱,社会矛盾尖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故科举考试中制举科目的变化主要是受国家政治形势的影响,故选B项;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是明清思想家顾炎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37、A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是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的原因,不是唐朝后期科举制考试科目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前后期科举考试科目的变化,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程序的变化,排除D项。3(2020章丘四中月考)“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A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

38、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C项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4(2021茂名联考)宋代的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A文官政治的发达B皇权专制的不断削弱C科举制的完备D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A宋代官僚政治运行成熟,文官政治发达,“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是宋代的官僚机制对宗室外戚等权力形成一定制约的结果,A项

39、正确;B项不符合皇权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的完备和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都是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不能全面解释题干现象,排除C、D两项。5(2020山东临沂月考)下表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对表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郡 县、道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侯国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府、州 县 宋 路 府、州 县 元 省 路、府、州 县 清 省 府 州、县 A管理层级和管理制度影响行政区划B统县政区均由高层政区演变而来C州的层级变动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D县级政区创始于秦朝并最为稳定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郡

40、县制州郡县制州县制道路制行省制等,层级历经了两级制三级制等,这与管理层级和管理制度相关,故选A项;统县政区中的“府”不是由高层政区发展而来的,排除B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县级政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6(2021潮州质检)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D“别黑白而定一尊”A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达到顶峰,其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体现出这一职能,故选A项;B项是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明朝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排除C项;秦朝皇帝制度“别黑白而定一尊”,排除D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