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咏物诗四首课文剖析子 规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前两句,写杜宇化鸟,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悲凄的感情。“积”体现时间之久,“啼血”表现冤恨之深。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 后二句对此传说提出质疑。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地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
2、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葡 萄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葡萄的新茎还未长满,一半还干枯着,高高的架子上乱七八糟地倒在那里需要修复。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前两句,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你若想得到满箩筐的马乳葡萄,那就莫要推辞添加竹竿进行修复,使得葡萄的藤须攀引竹架生长。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
3、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后二句,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却缺乏品格,池中的荷花静洁高雅却少了些许情感。妖:艳丽、妩媚。格:品格、气质。芙蕖:荷花。净:高洁。少情:缺少情趣。 前两句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 “赠之以芍药”,所以宋代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 唯有牡丹
4、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诸花之上。动:轰动、惊动。 后二句正面写牡丹。“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有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小 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刚出土,小得被淹没在路边的野草里,可现在它已超过了蓬蒿。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即埋头,寓生
5、机旺盛之意。蓬蒿: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第一句写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第二句,写小松逐渐长大后,人们才发觉其已高出周围的蓬蒿了。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眼光短浅的人啊,并不认识小松将为栋梁之材,等到大松“凌云”,方叹道:啊,它真高。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 “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凌云,直上云霄,这里指高大。始:刚、方。 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入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
6、不识”被忽视掉啊! 名家赏评 杜荀鹤近体直摅胸臆,有一唱三叹之妙。(清胡寿芝东目馆诗见,清嘉庆刻本) 晚唐诗人有佳句而多俗言者,杜彦之荀鹤是也。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结构巧解 子规 前两句,写杜宇化鸟。后二句以反诘语,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的感情。 葡萄 前两句,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后两句,写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赏牡丹 前两句先评赏芍药和芙蕖。后两句正面写牡丹。 小松 该诗分两层,分别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小松和时人两个角度言志。写作特色 子规 托物言志 这首
7、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葡萄 咏物言志 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葡萄在生长过程中和最后要获得“满盘堆马乳”,需要“倒复扶”和“添竹引龙须”,就是人的帮助。这首诗其实表达了诗人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赏牡丹 烘托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
8、。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用对比手法来称颂牡丹。芍药美丽娇艳,但缺乏品格;荷花静洁高雅,但缺少真情。唯有牡丹,雍容华贵,典雅端庄,称得上国色天香。 小松 托物讽喻 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9、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由小转大。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主旨探究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子规1.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2.此诗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葡萄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赏牡丹 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深层次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称许和赞叹。 小松1.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2.这首诗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对这几首诗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