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综合测试2(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39分)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纤(qin)细蕈(xn)菌将(qin)子无怒 给(j)予答复B修姱(ku) 溘(h)死小人所腓(fi) 一叶扁(bin)舟C主簿(b) 吐哺(b)酾(sh)酒临江 清流激湍(tun)D嗟(ji)悼 修禊(x)冯(pn)虚御风 放浪形骸(hi)【解析】A项“纤”读xin;B项“溘”读“k”,“扁”读“pin”;C项,“簿”读“b”。【答案】D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浅尝辄止竟相诽谤
2、鉴署杯盘狼藉B骇人听闻无济于事枷索流觞曲水C巍巍峰巅终南捷径訾詈鼓瑟吹笙D苍海一粟取之无禁脉胳夙兴夜寐【解析】A项,竟竞、鉴签;B项,索锁;D项,苍沧、胳络。【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震惊全国的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公开审理是_公开、公正和讲原则的体现。(2)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两页纸的_表,实在让人咋舌。(3)爷爷说他忘不了那一段_的往事,也忘不了曾帮助过他的人。A法制勘误心酸B法制刊误辛酸C法治勘误辛酸D法治刊误心酸【解析】“法制”是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名词;“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勘误”是指作者或编者更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
3、;“刊误”是指削除、修改文字错误。“辛酸”原指辣与酸,比喻痛苦悲伤的(经历);“心酸”指心里悲痛。【答案】C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当人们看到西海上那巡回作业的挖泥船、建筑工地上那繁忙热闹的吊车、吊塔,拔地而起的线杠、木塔、宿舍楼,没有谁不对建设中的新开发区赞叹不已。B怎样衡量一个人记忆的好坏呢?一般有以下四个标准:记忆的广度,记忆的速度,记忆的长久性,记忆的准确性。C整治马家沟河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市民非常关心这河怎么治理?两岸居民将怎么办?D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解析】A应把第一个顿号改为逗号,本句有三
4、大方面并列;C.陈述句不能用问号,两问号应分别改为逗号、句号;D.冒号应管到“熊罴”,故“熊罴”后应为句号,且在后引号里。【答案】B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古语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台独”危害中华民族的利益,绝不会有出路的。B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光辉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发光。C限制消费范围,并不能制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因为它没有切断用公共资金为自己办事的渠道,所以只是扬汤止沸,不是釜底抽薪。D登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解析】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
5、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B.芸芸众生: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C.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上三个词均符合语境。D.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不合语境。【答案】D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并审议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决定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B春节之际,北京向全国游客送出约3万张故宫、颐和园等景区免费门票,并提供免费住星级客房等多项优惠活动。C对奥巴马25日正式提名骆家辉担
6、任商务部长一事,美国侨报27日刊发社论指出,这是奥巴马一个明智的也是最佳的选择。D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的提案经153个承办单位办理,产生了明显成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A项“原则通过并审议”应为“审议并原则通过”;B项搭配不当,“提供”改为“推出”;D项在“推动科学发展”前加“为”。【答案】C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
7、于同恶狼猛斗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A BC D【解析】按狗的特点及这种特点的作用分述。【答案】B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手机文学蒋信伟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一般来说,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具备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的特点。手机文学的创作要精心选择艺术视角,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手机文学的艺术视角最忌寻常化、模式化,循规蹈矩的创作思路是难以适应
8、这种文学机制的。手机文学的语言必须精彩,具有视觉爆发力。这就如同演话剧一般,要求每句话都有挠到痒处或刺到痛处的艺术效果。语言的精彩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此外,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时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其实,手机文学的艺术张力,既体现在“变化的文本”自身体制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平衡之中,也体现在受众的原初心理与阅读期待心理之间冲突达成的平衡之中。这二者的张力结构之间又形成了互为引发、互为促进的互动效果。也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艺术张力的影响下,才满足
9、了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手机文学,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财源滚滚来。”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
10、俗求利。在产业化境遇之中的手机文学,体现了鲜明的商品性。显然,手机文学作为传统文学视界的话语空间,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它游离于商品与文学之间。更确切地说,手机文学有着“双重身份”,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而文学性则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手机文学要获得较大的受众群,必须掀起一定的从众消费浪潮,而媚俗求利则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而过分的媚俗求利的做法,会使手机文学的艺术个性、审美品格也随之丧失殆尽。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双重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不说,
11、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节选自文汇报2007年12月23日)8下列对“手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B手机文学尚不成熟,在传统文学中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C手机短信就是手机文学,它常常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D手机文学的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富于艺术张力。【解析】原文中“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这句的意思是说手机文学的呈现方式是“手机短信”,但并不是说“手机短信就是手机文学”。【答案】C9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
12、,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B手机文学以其幽默风趣,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C手机文学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追求商业利益不是手机文学的初衷。D手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文学性和商品性。文学性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解析】曲解原意。原文有“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答案】C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信文学的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将不会拥有绝妙的反讽
13、意味。B作为技术消费的手机文学,文学话语已经被符号化,成为被操纵的系统行为,文学的主体意识渐渐消解,文化意识会日趋衰落。C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D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解析】“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与原文“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表意不同,前者是已然,后者是未然。“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与原文中“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表达的内容观点不一致。【答案】D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初,贾岛连败文场
14、,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元和中,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自称碣石山人。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
15、,曰:“敲字佳。”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愈赠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自此名著。时新及第,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上有吟声,遂登,于岛案上取卷览之。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之曰:“郎君鲜醴自足,何会此耶?”帝下楼去。继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上讶之。他日,乃授遂州长江主簿,后稍迁普州司仓。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当时谁不爱其才而惜其薄命!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况味萧条生计龃龉自题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
16、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选自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贾岛有删改)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囊箧空甚,遂为浮屠浮屠:此指出家之人,僧人B攘臂睨而夺之 睨:斜着眼睛看C所交悉尘外之人 悉:熟悉D来东都,旋往京 旋:不久【解析】悉:都,全。【答案】C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韩驻久之,曰:“敲字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于岛案上取卷览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D乃授遂州长江主簿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解析】A以:用来,表目的。B.之:凑音节,无实义。C.在,介词。D.乃:于是,就;表判断,是。【答案
17、】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岛一开始因为科举连连失利,加上生活贫困,就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得到韩愈的赏识并结为布衣之交;还俗后,中了进士,但萧条的家境始终没有改变。B宣宗微服出行到法乾寺时,遭到了贾岛的侮辱。当时贾岛没有认出是宣宗,宣宗也不知道楼上的人是贾岛,贾岛凭外貌断定对方是富贵之人而报以轻蔑的态度。C贾岛两次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队,但结果迥然不同:韩愈心胸豁达,爱才惜才,相比之下,刘栖楚心胸狭窄。D贾岛以苦吟著称,冥思苦想之际,前站王公贵人视而不见,甚至因苦吟而冲撞官员车队而被关押,边走边作“推”“敲”之状以斟酌吟诗选词,这些都表现出他对诗歌创作的痴迷之至。【
18、解析】刘栖楚心胸狭窄无依据。【答案】C第卷(111分)四、(21分)14断句和翻译。(11分)(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况 味 萧 条 生 计 龃 龉 自 题 曰 二 句 三 年 得 一 吟 双 泪 流 知 音 如 不 赏 归 卧 故 山 秋 每 至 除 夕 必 取 一 岁 所 作 置 几 上 焚 香 再 拜 酹 酒 祝 曰 此 吾 终 年 苦 心 也 痛 饮 长 谣 而 罢(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译文:_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译文:_【答案】(1
19、)况味萧条/生计龃龉/自题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2)曾感叹说:“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即使走路、坐着睡觉、吃饭,都不停地苦苦吟诵。贾岛把具体情况如实告诉韩愈,说自己无法确定“推”和“敲”哪个好,心思游于物象之外,不知道回避车队了。【译文】当初,贾岛科场考试屡次失利,囊空如洗,就出家为僧,法名唤作无本。他来到东都洛阳,不久又去京都长安,住在青龙禅寺。元和年间,贾岛独辟蹊径,诗风转入冷僻,用来矫正浮艳风气。当他沉思搜寻诗句的时候,面前站着王公贵人
20、都视而不见。自号碣石山人。他曾感叹说:“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即使走路、坐着睡觉、吃饭,都不停地苦苦吟诵。贾岛曾经骑瘦驴打着伞,横穿大道。当时秋风正猛烈地吹着,树上掉下来的枯叶堆积可扫,于是吟道:“落叶满长安。”正思索对句,茫然无所得,忽然想到用“秋风吹渭水”作对,高兴地自己不能控制,因此冒犯了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队,被关押了一夜,天亮时才获释。贾岛后来又乘空闲骑着瘦驴去李凝的隐居之处拜访,吟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把“僧推”改为“僧敲”,用心琢磨这两个字还不能定夺,就有节奏地诵读着,并伸手做出推门和敲门的姿势,旁边的人看着都很惊讶。当时
21、韩愈任京兆尹,正好带着车队出来。贾岛不知不觉撞到第三节车队中,韩愈手下的人一拥而上,把贾岛拉到韩愈马前。贾岛把具体的情况如实地告诉韩愈,说自己无法确定“推”和“敲”哪个好,心思游于物象之外,不知道回避车队了。韩愈立马良久,说:“敲字好。”于是与贾岛并骑而归,共同讨论作诗之法。韩愈与贾岛结成平民之交,于是将写作诗文的方法传授给贾岛。贾岛还了俗,考中了进士,韩愈赠送贾岛一首诗:“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从此出了名。当时贾岛刚刚考取进士,寓居在法乾寺诗僧无可的住所。有一天,宣宗微服出行到了法乾寺,听到钟楼上有吟诗的声音,就登上楼去,在贾岛的书案上拿起诗卷看起
22、来。贾岛不认识皇上,就变了脸色,捋起袖子,斜看着宣宗,夺过诗卷说:“先生你衣食华美也该知足了,懂诗歌干什么呢?”皇上就下楼去了。不久,贾岛省悟了,非常害怕,伏在皇宫阶下等待治罪,皇上感到很诧异。后来,就让贾岛做了遂州长江县的主簿,后来逐渐升为普州司仓。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一文钱,只有病驴一头,古琴一张而已。当他的死讯传开的时候,谁不爱怜他的诗才而惋惜他命薄啊!贾岛面貌消瘦而神情不俗,爱谈论玄理,信仰佛教,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尘世外的人。他的家境萧条,生计艰难。自己题诗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到除夕之夜,贾岛必定会把一年所作诗歌拿出来放在几案上,焚了香,拜上两次,并
23、洒酒在地祷告说:“这是我一年来的苦心啊。”然后举怀痛饮放声唱歌才罢休。15阅读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甚见权门移芍药吕温绿原青垅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注:贞元十四年大旱时所作。(1)诗的前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3分)答:_(2)简析诗歌的后二句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答:_【答案】(1)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边是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另一边是贵族的府第里“汲井开园”的火热场景,“日日新”与“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2)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事件,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
24、的丑恶行径,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选两个题,(2)必选)(4分)(1)_,以望复关。_,_,_,_。(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答案】(1)乘彼危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3)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注意“垝、涕、缪、麋、匏樽、蜉蝣、沧海”等处词语。)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古藤王剑冰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
25、安地叠起万般花样。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根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白日升仙。这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
26、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根头发。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
27、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
28、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
29、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选自人民日报20080107第16版)17文章开头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古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反复、比喻、拟人。形象地刻画出“古藤”外形的怪异,渲染“古藤”生命中遭遇的磨难。为下文的叙述和议论作张本、铺垫。18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
30、以概括。其间导致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根由是什么?(4分)答:_【答案】惊奇敬慕景仰。其间变化源自作者对生命的认识的深入。19“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结合原文,说说它的具体体现。(4分)答:_【答案】古藤赖于依附支撑的大树倒塌之后,古藤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历经风霜雨雪的考验,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20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而看这藤,乃真气色”。(6分)答:_【答案】古藤饱经1300年的风霜雨雪,并且失去了赖于依附的大树,但仍能顽强地活着,有“气”;古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有“色”。由此可见,古藤“乃真气
31、色”。六、(12分)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4分)我们可以把广告词分为暗示型、双关型、比喻型等,比如洗洁用品“只买对的,不选贵的”就属于暗示型,朴素淡如水的用词,却衬托出了消费者的心理需要,侧面暗示了产品的质量与价格。人人都追求完美,追求高质量,认为价格高的就是心中的“理想”。但是忽略了一点:贵的不一定质量好,廉价的也不一定是质量低的。只要求质量好,而不在乎它的价格。该广告同时也给我们敞开了另一扇哲理之门。请根据以上提示和例子,写一句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广告词,说明其所属类型(不止以上三类)并加以具体解说,要求解说内容要与所属类型一致。也可对一个广告进行评述性描绘。答:_【答案
32、】正面举例:黏合剂广告“它能黏住一切,除了一颗破碎的心”属幽默型(或双关型),看后人们会会心一笑,它并没有用华丽的话语来炫耀自己,而是以双关来凸显产品功效,且人的心破碎了,无法弥补,又在幽默中见真实,因真实得到了信赖。可谓一则高水平的广告。反面举例:一个清纯的女孩对你说:想知道亲(清)嘴的味道吗?马上就传来一群饥渴男子迫切的声音:想知道!听到回答,没想到那女孩倒矜持起来:你们想到哪里去了,不是“亲嘴”是“清嘴”,原来女孩说的是清嘴含片。感觉就像说完“黄段子”的人突然一脸严肃地宣布,不许笑,谁笑谁就是流氓!其他例子:阿满食品,香透(臭)百年(以读音相近而引起人们更多关注);禁止吸烟,连“环球牌”
33、都不例外;痰(弹)纸(指)一挥间,文明尽去矣;等等。22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4分)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那些不朽的书籍_【解析】此题应重点把握重新陈述后的语句应句意明确,语句通顺。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应该是“给我们”同时按内在逻辑顺序排列。【答案】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新鲜有用,它们能给我们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23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与原句有一定联系的排比句。(4分)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
34、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唐盛世,_,_,_。【答案】是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扣住“盛唐”特点作答即可)七、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苏东坡当年任职黄州,有一种流行病肆虐,本地医生无法治疗。后有一外地人献出奇方,东坡采用后很快见效,控制了疾病。东坡对此药大加赞誉,从此,无论有什么疾病发生,都推荐使用,后来东坡自己生病,也照方服用此药,结果未愈而死。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作文。要求:自主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杜绝悲剧重演故事中的苏东坡也许是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
35、人间的吧!不同的疾病,怎能用同样的药方来医治呢?可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像故事中的苏东坡这样的悲剧在不断上演。他们东施效颦,生搬硬套,不知变通,只敢踩着前人留下的脚印,规规矩矩前行。到头来,只是岁月蹉跎,只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国时期,在英才辈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可悲可叹之人。自命不凡的马谡自荐防守街亭,诸葛亮一嘱再嘱让其小心,他却自以为饱读兵书,有运筹帷幄之才,魏兵必不敢来。结果是,这位自命不凡的马谡败失街亭,终被诸葛亮挥泪斩于营前。同样是打仗,抗日战争时期,却涌现出不知多少个像亮剑中李云龙式的英雄。李云龙,一个没读过几天书的军人,却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不拘泥于前人的兵法,不被
36、前人的思维套牢,能够因事而异,因地制宜,因时而战,看准机会猛打。在别人眼中,如此乱打乱冲毫无章法可言,然而,就是这样的打法,却让李云龙屡建奇功。这就是战争。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兵法,没有永恒的真理。谁能够冲破前人思想的束缚,灵活变通,敢想敢为,才有可能为英雄。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带来了众所周知的所谓“社会主义大跃进”,到处大炼钢铁,天天有“大丰收”捷报。结果,“大跃进”成了事实上的大倒退。全部引进,完全照搬,这不正是当年鲁迅先生所批评的“拿来主义”吗?穷则思变。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终于使我们探寻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若没有不断的变革,哪里会有今天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社会的
37、发展需要不断地改革,科学的发展更需不断探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被已有经验束缚,在传统的水稻育种方式上不断创新,终于培育出了超级杂交水稻。“蓝领专家”孔祥瑞,一名仅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以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打破工人只出卖体力劳动的旧识,34年创造了15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8400多万元。正是这些不被定论羁绊,能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日益精彩纷呈。我们身为21世纪的一代青年学子,不能总拿着前人的东西当宝贝,不能总沿着前人的脚印走,更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我们要杜绝“东坡悲剧”重演。年轻的我们,要推陈出新,超越前人,创造出一个属于我们的新世界。点评:这篇作文准确地领会了材料的寓意,紧扣寓意立意行文,观点明确。所举马谡、李云龙、“大跃进”、袁隆平等例,确凿典型,分析精当,尤其举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孔祥瑞一例,材料新颖。上述例子,符合新考纲所增加的“论据充实”的要求。不足之处:全文思路尚不够明晰,五、六两段间缺乏必要的过渡。.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