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人物传记(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其后复濬徐州至济宁河。又以吕梁洪险恶,
2、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转输。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宣德四年言:“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濬,半月可成。”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六年,瑄言:“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
3、四万人,分番迭运。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若令江南民拔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交便。”帝命黄福及侍郎王佐议行之。更民运为兑运,自此始也。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初,瑄以濬河有德于民,民立祠清河县。正统中,命有司春秋致祭。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仍以瑄董漕运 董:督察 B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 相:省视,察看C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 经理:处理,料理 D往返一年,失误农业 失误:疏
4、忽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陈瑄治理漕运的具体做法的一组是( )(3分) 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 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 缘湖十里筑堤引舟 更民运为兑运 濬河有德于民 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瑄总督海运时,成效卓著;后来管理漕运,更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为便利漕运,先后开凿了会通河、清江浦、白塔河等。 B为了节省漕运的费用,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开凿了二十里长的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并修闸筑堤,从此,漕运船只可以直达黄河。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C陈瑄治理漕运,筹划周密
5、:设置水闸,利于船只通行;建造粮仓,用于转运粮食;设馆置卒,避免船只搁浅;凿井植树,方便行路之人。 D陈瑄镇守淮安期间,向宣宗皇帝进言,建议变民运为兑运,认为这样可节省人力财力,既方便军士,也便利百姓。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5分)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译文:_(2)(5分)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译文:_。答案:1、D 失误:耽误。(3分)2、C 是陈瑄建议,是评价,不是做法。(3分)3、A 会通河是宋礼开凿的,而非陈瑄。(3分)4、(5分)当是江南漕运的船只到达淮安,都是通过陆路运输翻过大坝
6、,越过淮河到达清河,耗费的人力财力很大。(率、逾、钜各1分,语句通顺2分)(5分)凡是他筹划安排的事情,都体现了他的精心严密、眼光长远。他亲自治理漕河三十年,从没有失策过。(规画、精密、宏远、遗策各1分,语句通顺1分)【参考译文】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陈瑄年轻时跟随大将军,凭着射雁的本领为人称道。 永乐元年(皇帝)任命陈瑄担任总兵官,统辖海运事务,运送粮食四十九万多石,供给北京和辽东地区。宋礼疏浚会通河以后,朝廷商议打算停止海运,但仍然让陈瑄监管漕运。商量制造二千多艘浅船,开始时运粮二百万石,逐渐增至五百万石,国家的经费就能富足。当时江南漕运的船只到达淮安,都是通过陆路运输翻过大坝,越过淮河
7、到达清河,耗费的人力财力很大。永乐十三年,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从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开凿二十里长的水渠,命名为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筑起四道闸按时排放湖水。又沿着湖岸筑起十里长的湖堤供拉船用,从此,漕运船只可直达黄河,节省的费用不可计数。在这之后,又疏浚了徐州到济宁的运河。又因吕粱洪险恶,在西面另外修筑一条水渠,设置两道水闸,蓄水开通漕运。又修筑了沛县刁阳湖和济宁南旺湖的长堤,开凿泰州白塔河以接通长江。又筑起高邮湖的湖堤,在堤内开凿了四十里的长渠,躲避风浪造成的凶险。又从淮河到临清考察水势,设置了四十七处水闸。在淮河岸上建造了常盈仓(用于储存漕运的粮食),共有四十个区。等徐州、临清、
8、通州都设置了粮仓,就方便转运了。担心漕运的船只会搁浅,就从淮安到通州设置了五百六十八所馆舍,馆舍里安置士卒,引导漕运的船只避开浅水区。又沿着河堤开凿水井,种植树木,以方便路人。凡是他筹划安排的事情,都体现了他的精心严密、眼光长远。他亲自治理漕河三十年,从没有失策过。 宣宗即位以后,命令他镇守淮安,让他仍像先前一样监管漕运。宣德四年(他上书)说:“济宁以北,从长沟到枣林运河河道淤塞,打算用十二万人疏浚,半个月就能完工。”皇帝考虑到陈瑄长久辛劳,就派尚书黄福前往和他一起治理。宣德六年,陈瑄(上书)说:“每年运送粮食调用军队十二万人,连年劳累辛苦。请求从苏、松各郡以及江西、浙江、湖广另外签派民丁,再
9、从军士多的卫所签派军士,总共有二十四万人,分次轮流运送。再说,江南的老百姓,运粮到临清、淮安、徐州,来回要一年时间,耽误农业生产。而湖广、江西、浙江以及苏、松、安庆的军士,每年带着空船前往淮安装载粮食。如果让江南的老百姓调拨粮食给附近的卫所,官军把粮食运载到京城,衡量粮食的多少及路程的远近支付给官军费用,那么军士和老百姓都很便利。”皇帝派黄福和侍郎王佐商议去做这件事。变民运为兑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宣德八年十月陈瑄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皇帝)追封他为平江侯,并追赠太保,谥号恭襄。当初,陈瑄因为疏浚河道给老百姓带来恩惠,老百姓在清河县为他建造了祠堂。正统年间,皇帝命令有司每年春秋举行祭祀活
10、动。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迁离狐太守。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
11、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
12、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注:耿纯:东汉著名的开国功臣。王莽死后,李铁兄弟专权,耿纯不愿在长安当官,以骑都尉官职来到河北巨鹿。郊遂:古代都城外百里为郊,郊外百里为遂,也泛指郊野。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整卒,典徙颍阴令 徙:调职B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 拒:抗衡C卿欲慕
13、耿纯邪 慕:羡慕D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 嘉:赞赏2下列句字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初平中,以众随太祖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典)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D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典以国家为重的一项是( ) 故试以治民之政 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 苟利国家,专之可也自请愿徙诣魏郡 乃率众与辽破走权A B 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典先跟从父亲李乾追随太祖征战,破黄巾,击袁术;后又随兄长李整
14、打败薛兰、李封,基于立下的这些战功,升迁为青州刺史。B太祖安排李典和程昱运送军粮,且嘱咐水路不通可以走陆路。李典分析了驻守黄河的敌人的情况,果断地北渡黄河,打败了敌军,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C李典与乐进、张辽一向不和,面对孙权的军事包围,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李典抛弃了个人私怨,与张辽并肩作战,使孙权撤军。D李典年少时就喜好学问,不喜欢军事,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因崇尚儒雅,对有才能的人非常尊敬,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3分)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2)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
15、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4分)来源:高&考%资(源#网(3)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3分)答案:1C(效法) 2.D(A.跟着,介词/用,介词;B.跟,介词/和,连词;C.如果,连词/你,代词) 3.B(全都能表现李典以国家为重的精神,太祖对李典的赏识 太祖给李典布置任务) 4.A(“升迁为青州刺史”只是因为“从平兖州诸县有功”)5.(1)太祖爱惜他的文才,所以把治民的政务交给他,让他尝试着管理。 注:“善”(爱惜)译错扣1分。共3分。 (2)这是国家大事,只是看你的计策怎样,我能因为心怀不满而忘记国家大义吗? 注:“顾”(看)“可以”(能够,因为)“私憾”(个人遗憾)译
16、错一个词语扣1分。共4分。 (3)尊敬有才的士大夫,谦恭唯恐做得不够,军队中称赞他是忠厚之人。 注:“恂恂”(谦虚谨慎)“若”(如,像)译错一个词语扣1分。 共3分。译文: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山东金乡县人)。李典跟随父亲李乾,有特殊的气质。把几千家门客都会聚在乘氏。初平年间,率领军队跟随太祖在寿张打败了黄巾军,又跟从太祖攻打袁术,出征徐州。吕布叛乱,太祖派遣李乾回到乘氏,到各县安抚民众。吕布的别驾从事史薛兰、治中李封招降李乾,一起反叛,李乾不听从,于是他们就杀掉了他。太祖让李乾的儿子李整统帅李乾的军队,与各位大将一起攻打薛兰、李封。薛兰、李封被打败后,李典跟从太祖平定诸县有功,逐渐升迁
17、为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调职为颍阴令,做了中郎将,统帅李整的军队。魏书说:李典年少时就好学(不宜解释成学习,因为后面有“兵事”),不喜欢军事,于是从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太祖爱惜他的文才,所以把治民的政务交给他让他尝试着管理,升迁为离狐太守。当时,太祖与袁绍在官渡相抵抗,李典率领宗族及家兵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队。袁绍被打败,任用李典为裨将军,驻扎下来安抚百姓。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让李典和程昱用船运军粮。正赶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率领军队驻扎在黄河上,断绝了水上通道,太祖命令李典、程昱:“如果船不能过,下策只有走陆道。”李典与各位大将商议说:“高蕃的军队装备少,倚仗水上便利条件,有松懈的
18、思想,攻打他们一定会取胜。军队不必受皇宫控制,只要对国家有利,独自掌管也是可以的,应该赶快攻打他。”程昱也认为对。于是向北渡过黄河,攻打高蕃,打败了他,水路得以畅通。刘表派刘备向北侵犯,到了叶地,太祖派李典跟从夏侯惇抵御他。刘备有一天把军营烧掉退兵,夏侯惇于是率领军队追击。李典说:“敌人无故退兵,我怀疑一定有埋伏。向南走的道路狭窄,草丛树木很深,不能追。”夏侯惇不听,和于禁追击,李典留守。夏侯惇等果然进入了敌人的埋伏圈,作战不利,李典前往营救,刘备见到救兵到了,这才撤兵。李典跟从太祖围攻邺县,邺县被平定。与乐进在壶关围攻高干,在长广攻打管乘,都大败他们。升迁为捕虏将军,被封为都亭侯。李典的宗族
19、私家军队三千多家居住在乘氏,自愿请求迁徙到魏郡。太祖笑着说:“你想效法耿纯吗?”李典谢罪说:“我愚笨怯弱,功劳小,可是封爵宠爱优厚,的确应该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再加上征战讨伐还没有停止,应该充实都城附近地区,来控制四方,我不是效仿耿纯。”于是把自己的部下以及宗族一万三千多口迁移到邺县居住。太祖赞赏他的做法,升迁为破虏将军。李典与张辽、乐进驻扎在合肥,孙权率兵包围他们,张辽想遵照太祖的指示出来应战。乐进、李典、张辽一向都不合,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李典情绪激昂,说:“这是国家大事,只是看你的计策怎样,我能因为私人仇恨忘记国家大义吗! ”于是率领军队和张辽一起打败孙权使之逃跑。 李典喜欢学习和问难
20、,以温文尔雅为贵,不与诸将争功劳,尊敬有才的士大夫,谦恭唯恐做得不够,军队中称赞他是忠厚之人。三十六岁去世。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阎典史传邵长蘅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豫王大军渡江,弘光帝寻被执。诸生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
21、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乃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本朝总兵者也。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应元
22、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巡抚状闻 闻:使听到B. 令户出一男子乘城 乘:登
23、C. 输不必金 必:一定 来源:KD. 若将缒城斫营者 斫:砍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阎应元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 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 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击鼓叫噪 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 A. B. C. D.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阎应元刚任职,江盗猖獗。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号召民众抵抗,从者千人,布列江岸,击退江贼,为民除害。 B. 清兵过江,十万士兵包围江阴城,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城中兵不足,粮饷无着落。阎应元动员百姓捐物捐钱做好守城准备。来源:高&考%
24、资(源#网KS5U.COM C. 刘良佐是弘光朝的总兵,投降清朝后,来劝降阎应元。阎应元深明大义,不为荣华富贵所诱,以忠诚之心拒绝投降。来源:高&考%资(源#网 D. 城破时,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英勇杀敌,临死毫无畏惧,坚贞不屈,和降将刘良佐对比更显浩然正气。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3分) (2)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4分) (3)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3分)答案:5.D(“斫”应解释为“偷袭、袭击”)6.C(表明他勇敢,表明他重兄弟情义,表明他爱护百姓)7.B(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时,江阴城还没有
25、被包围,否则阎应元无法进城)8.(1)情况十分紧急,每人先借一根毛竹,货款将由我统付。(“假”和“值”各1分,句意1分);(2)他亲手为受伤者包扎伤口,为死者准备上等棺木殓葬,并洒酒于地祭奠哭别他们。(“手”、“殓”、“酹”各1分,句意1分);(3)阎应元四面出击(左冲右突)进行了八次巷战,抵挡他们的清军被杀伤上千人。(“驰突”和“当”各1分;被动1分)译文:崇祯十四年(1641)年,阎应元调任江阴县典史。刚到任,正碰上江上的强盗驾着数百艘船,张挂着旗帜乘涨潮侵入内地,将要迫近江阴县城。阎应元带着刀箭赶出来,在街上策马飞驰,大声呼喊:“是好汉的,跟我一起去杀强盗,保卫亲人!”不一会,身边就集聚
26、了上千人。但苦于没有兵器。阎应元又飞驰到竹行前高喊:“情况十分紧急,每人先借一根毛竹,货款将由我统付!”这一千人排列在江岸,手持毛竹如刀枪林立,人靠人像一道长墙。阎应元来回地飞马射击。一连射死三人,强盗的气焰被压了下去,扯上帆逃走了。巡抚写文状向上报告退江盗的情况,用皇帝的名义让阎应元参同都司的官衔,执掌巡回检查的县尉职权,外出可以乘车加黄盖,打大旗,由引路士卒清除道路而后通过。这是惯例中所没有的待遇,当地人把它作为荣耀的事。豫王多铎的大军渡过长江,不久,弘光帝朱由崧被俘获。诸生打算拥戴新县尉陈明选主持县城守备。陈明选于是连夜飞马赶去迎请阎应元。阎应元连夜飞驰入城。当时城里士兵不足一千,而且粮
27、饷尚无着落。阎应元进了城,便整理军中文件簿籍,修建城防工事,下令每家出一名男子登城守卫,剩余的男子为军中送饭。传令说:“捐送不一定都是金钱,捐粮食、布匹听便。”这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达十万。清军驾起大炮轰击城墙,城上的矮墙被炸裂。阎应元命令用铁叶裹着门板,再用泥土装在空棺材里,堵在倒塌处。碰上城中缺箭,阎应元乘着无月的黑夜,用禾秆扎成人形,每个草人竹竿上挂一盏灯,让士兵伏在城上矮墙后,击鼓呼喊,佯装要缒下城去偷袭军营的样子。清军十分惊慌,向城上发射如雨点般的密箭。到拂晓,得到的箭不计其数。攻城主帅刘良佐由骑兵簇拥着来到城下。刘良佐,是以前弘光朝的四镇之一,被封为广昌伯,投降清朝的总兵。他远远地对
28、阎应元说:“弘光帝已经逃走,江南再没有国君,您及早投降,可以保证富贵荣华。”阎应元回答说:“我不过是明一个小典史,还能明晓大义。将军你身为国家的重镇,不能守住江淮,却甘做敌人的马前卒,有什么脸来见我们城里深明大义的士民呢?”刘良佐惭愧地转身走了。 阎应元性格严厉刚毅,号令严明整肃。他轻财重赏,毫不吝惜。亲自为受伤者包扎伤口,为死者准备上等棺木殓葬,并洒酒于地哭祭。和壮士说话,一定称呼“好兄弟”,而不直呼其名。贝勒把两员降将反绑,让他们跪在城下劝降。阎应元骂道:“吃败仗的家伙,给敌人俘虏了不快点死掉,干什么还啰里啰苏!”贝勒又派人宣令:“只要杀掉四门首先起事的各一人,我们就撤去包围。”阎应元高声
29、回答:“宁可斩我的头,凭什么要杀害老百姓!”喝令传话的清卒滚开。贝勒已经察知城中无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紧急。阎应元斗志昂扬地登上城楼,神情气度一如平日。第二天,城一会儿就被攻破,清军蜂拥而上。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四处出击进行了八次巷战,与他们遭遇的清兵被杀伤上千人。阎应元料想已不能幸免,跃起投入前湖,但湖水太浅,淹不没头顶。阎应元看见贝勒,挺身站立,不肯弯腰。一名清兵用长枪刺穿阎应元的小腿,小腿折断,阎应元跌倒在地。 不久,应元气绝身亡。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
30、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
31、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
32、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来源:K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按:巡查 B责以督率修缮 责:责备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望:怨恨 D擅举人自代 擅:擅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请以每岁三月 比去,以手阖门 C而谦每
33、议事京师 夜缒而出 D一动则大事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来源:K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太行伏盗皆避匿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劾谦以久不迁怨望A B 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来源:K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5把
3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3分)(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4分)(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3分)答案:1B(责:负责)2A(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B项中第一个“以”,介词,“在时候”。第二个“以”,介词,“用”。C项中第一个“而”,表转折,“可是”。第二个“而”,表修饰关系,可以不译。D项第一个“则”,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那么就”。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关系,“却”。)3D(是说他有才能,侧面表现他的威慑力;侧重被弹劾,都与“正直”无关)4.C(打击陷害于谦的是太监王振。
35、)5(1)回答天子问话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关键词:对奏、音吐、鸿畅)(3分)(2)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关键词:秩、迁、未足、不听离任)(4分)(3)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关键词:已而、得释、左迁)(3分)参考译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
36、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
37、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
38、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来源:高&考%资(源#网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
39、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穆之
40、直视不言者久之。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穆之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加建威将军
41、,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 之 内 总 朝 政 外 供 军 旅 决 断 如 流 事 无 拥 滞 宾 客 辐 辏 求 诉 百 端 内 外 咨 禀 盈 阶 满 室目 览 辞 讼 手 答 笺 书 耳 行 听 受 口 并 酬 应 不 相 参 涉 皆 悉 赡举。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
42、依常下食,以此为常。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瞻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高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 (选自宋书)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屈:委屈B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属:恰逢C长民果有异谋 异谋:阴谋D穆之常居幕中画策 画策:谋划决策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卿谓谁堪其选 / 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B刘毅等疾穆之见亲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 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D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 皆云太尉与我
43、不平,何以至此3最能体现刘穆之“内端谋猷”的一组是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一毫不以负公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A B C D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攻下京城后,高祖急需一名府主簿来帮他,刘穆之听到后毛遂自荐,他极高的才华得到了高祖赏识,并立刻展开工作。B高祖限于天资,虽努力苦练书法,无奈效果不佳,刘穆之建议把字尽可能写得大些,这样可以掩盖某些缺陷,高祖接受了这一建议。C从诸葛长民意图谋反一事来看,高祖对刘穆之的才华是了然于胸的。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证实了高祖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D刘穆之才华过人,学识造诣很深,
44、但性格豪奢,动不动就喜欢大摆筵席,他自己也说,除了这一缺点外,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高祖了。5断句和翻译。(10分)(1)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 穆 之 内 总 朝 政 外 供 军 旅 决 断 如 流 事 无 拥 滞 宾 客 辐 辏 求 诉 百 端 内 外 咨 禀 盈 阶 满 室目 览 辞 讼 手 答 笺 书 耳 行 听 受 口 并 酬 应 不 相 参 涉 皆 悉 赡 举。(2)翻译下列的句子。(6分)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答案:1A(应为“屈尊”,“降低身份”的意思。)2B(B项都是表被动;A项,
45、语气词,表婉商语气/代词,这;C项,代词,代“穆之的建议”/ 代词,代指“府主簿”;D项,介词,让 / 介词,凭)3C(体现穆之的才华过人;穆之对自己“大宴宾客”的宾客;穆之对自己才华的肯定)4A(“刘穆之听到后毛遂自荐”表述有误,应是何无忌首先推荐了刘穆之,然后高祖“驰信召焉”)5(1)断句。穆之内总朝政 / 外供军旅 / 决断如流 / 事无拥滞 / 宾客辐辏 / 求诉百端 / 内外咨禀 / 盈阶满室 / 目览辞讼 / 手答笺书 / 耳行听受 / 口并酬应 / 不相参涉 / 皆悉赡举。(每对3处得1分,共4分)(2)翻译。高祖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刘穆之都都定下(严格的)法度。(大意1分,“举止
46、施为”1分,“下”1分)刘穆之既喜欢大宴宾客,从不单独吃饭,每到吃饭时,(哪怕)只有十来个客人,家里依旧按平常(规格)摆宴,这种情况习以为常。(大意1分,“好宾客”1分,“依常下食”1分)翻译: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是东莞莒人,世代居住京口。年少时喜欢书、传。刘穆之通览广博,被济阳江敳 知晓,江做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任命刘穆之为琅琊府主簿。 等到高祖得裕攻克京城,问何无忌说:“我急需一个府主簿,从哪得到?”无忌:“没有超过刘穆之的。”武帝说:“我也认识他。”于是就立刻派信使快马征召他。刘穆之这天听到京口方向人声鼎沸,于是一大早起来,就到路边打听张望,正好和前来的信使相遇。他两眼直视前方,一
47、句话也不说,呆立了很长时间,返回家以后,把一件衣服撕破,改作裤子,跟信使一道去见刘裕。刘裕说:“我刚刚举起大旗,发动这场符合道义的事变,正到了艰难的时候,急迫地需要一名在军中负责文秘工作的人才,你说谁最适合这种工作?”刘穆之说:“你的军府刚刚建立,所有的文官都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行,在这种紧张仓促的情况之下,恐怕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高祖笑着说:“你屈尊亲自担当这个职务,我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于是当即任命刘穆之为主簿。 刘穆之常在元帅帐幕之中出谋画策,决断国事。刘毅等人嫉恨他,常常随口指责他权势太重,武帝却越来越信任并依赖他。武帝的举动作为,穆之都要定下严格的法度,加以监督。武帝的书法平常就比较
48、拙笨,穆之说:“这虽然是小事,然而你所写的字将会传向遥远的四方,希望您稍微再注意一些。”武帝不能注意,又因为天生如此,一时改正不了。穆之就说:“您只管放开笔写大字,一个字写满一尺也没什么不妥。写大了以后有足够的包容,并且那气势也壮美。”武帝听从了他的话,一张纸写不到六七个字便满了。 武帝向西征讨刘毅,让诸葛长民留守府中,怀疑他难以独当大事,便留下穆之辅助他。授予穆之建威将军之职,并为他安排辅佐的官吏,给他一定的权力。长民果然有谋反之心,然而犹豫徘徊拿不定主意是否举事,穆之说:“皇上溯流而上,讨伐逆贼,把老母弱子托与你,如果有一点不尽心之处,怎么会容忍。”长民心中才稍稍安定,武帝回来,长民伏法。
49、 穆之在内总揽朝政,对外能为军队提供帮助,能迅捷地做出决断,并无耽搁延误。四方的宾客聚拢而来,向他提出多样的申诉要求,来自于朝内外询问禀报的人,站满了台阶房屋。他能眼中看着文书,手中写着书笺,耳中听着话语,口中说着应酬之话,不会相互干扰,都能很好地处理好。一有空闲时间就亲手写文章,博览群书,校对审订典籍。刘穆之性情豪放奢侈,进餐时一定使用一丈见方的大饭桌,早晨就准备够十个人吃的饭食。刘穆之曾经告诉刘裕说:“我家本来贫苦卑贱,衣食不足,生活艰难。自从受到你的信任,虽然心里常常警告的自己注意节俭,但每天吃饭,仍稍微过于丰盛了些。除此之外,再没有一点辜负你的地方。”义熙十三年病重,十一月刘穆之去世了,当时,年仅五十八岁。高祖刘裕在长安,听说刘裕去世,惊谔悲痛,哀叹惋惜了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