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9 ,大小:92.50KB ,
资源ID:1231581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3158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语言文字运用)两部分。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

2、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

3、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

4、现出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

5、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

6、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

7、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材料三: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

8、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

9、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

10、力的不二法门。(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1. 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D. 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3.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1、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4.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峰之树田 瑛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

12、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雪峰山给了我惊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与万物同生共长。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

13、延伸。雪峰山却是个例外。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砍伐,保住了森林。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完好。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

14、荣光。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沅水滔滔。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人杰地灵。无论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者,只要接上雪峰山的气,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2000多年前,屈原在观摩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尉,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标书院。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隆回县司马前镇诞生。还有

15、一位从雪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主编辞海,影响深远。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已经九旬高龄的他,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本是一群书生,却硬要给雪峰山添一抹翠色,营造一片别样的文学之林。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伏案写作,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过的坚硬与苍劲,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诸多树种,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熟悉到一眼能认出它

16、来,与我比肩齐高,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马尾松又叫枞树,用途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必有所求,也必有所获。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斫下枯桠作柴火;在枞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早背着背笼去捡菌子,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枞菌难以人工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理之中。枞树还注定了我与音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是取自枞树膏脂。二胡一旦拉响,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对于山民来说,枞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将溢满松脂的树蔸劈开,肢解成碎块,当地人叫枞膏油。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

17、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源泉。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曾经长满马尾松的地方早就物是人非,那个在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还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选自202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感慨,这是本文创作的缘起。B. 认领雪峰山之树后,作

18、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C. 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恰恰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D. 在惨烈湘西会战中,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象征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文章起笔巧妙,既点明文章的题目,又形成一定的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 “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借代,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C. “他

19、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中的“版本”本是图书出版专用词,作者将其用于人和树的故事,非常新奇也非常贴切。D. “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作者审视过去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8. 文中有两处写到“我”童年的经历,分别有什么作用?9. 分析概括文章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用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

20、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

21、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既自以心为形役家叔以余贫苦B. 田园将芜胡不归 景翳翳以将入C. 门虽设而常关 或植杖而耘耔D. 知来者之可追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11.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又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B. 序言中“乙巳岁十一月也”,使用了干支纪年法,古代人利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合进行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天干地支也可以用来纪日、纪时。C.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

22、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D. 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12.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B. 作者在描写初回到家的情景时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行文节奏趋缓,表现了作者归家后的生活情趣,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设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C.

23、“木欣欣以向荣感吾生之行休”说明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回感慨。万物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却已近老年,表达了作者满腹的感伤,因此,基调是消沉的。D. “怀良辰以孤往临清流而赋诗”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部生命。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14. 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送刘促通知泾

24、州司马光四载一相逢,相逢遽为别。侪辈日萧条,与君俱白发。卮酒不暇执,旧游那复说。忽忽无他言,暑行戒饥渴。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四载”与“遽”形成鲜明反差,前者说明相逢之难,后者说明离别之快。B. 本诗前后照应,“遽”字领起,“不暇忽忽”等与之呼应,突出相逢的短暂匆忙。C. 尾联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百感交集的情态,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之情。D. 这首诗通过生活场景细节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语言含蓄,感情细腻,耐人寻味。16. 诗的颔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三)默写(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

25、是“_,_”着力表现大自然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语句是“_,_”。(3)陈情表中表达李密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的句子是_,_。第II卷 表 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天一到,各种时令野菜争先上市了。其中备受人们青睐的就有苜蓿。苜蓿有两种,一是紫花苜蓿,一是黄花苜蓿, 。通常紫花苜蓿的用途只是当作牧草,是牲畜饲料;黄花苜蓿供人食用。为了简洁、方便、顺口,生活中人们都把黄花苜蓿直接叫作苜蓿。 ,河滩、野地、街心花园,到处可见勃勃的英姿。苜蓿

26、的模样很好看,它的叶子嫩绿嫩绿的,小巧秀气,文静雅致;细细的茎,高高挑挑的,跟模特似的。苜蓿的天性,张扬撒泼,要长便是大片大片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又像是飘落的云彩。它只是一个劲地生长,简直是疯长,它能把脚下的土地遮掩得严严实实,不留丁点的空隙。苜蓿之间也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就像运动员,你比我赛,争金夺银。它的活力与激情,简直让四周的花草羞愧得毫无颜色。苜蓿不仅装点着大地,还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上海人喜欢把苜蓿叫作草头,生煸草头是沪上菜馆颇具特色的菜肴。前不久,我去探望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女儿为我接风,领我去了一家专做上海本帮菜的餐馆,席间还特意点了一道生煸草头。此菜色泽碧绿,柔软细

27、嫩,鲜爽无比,在上海很受欢迎,点击率很高。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 对偶 夸张B. 排比 对偶 夸张C. 对比 借代 排比D. 拟人 比喻 排比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苜蓿是大片大片生长着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和飘落的云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 下面文段有5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10月20日11点18分,在银川始发的动车组试验列车到达西安北站,标志着西银高铁进入全线拉通试验阶段。西银高铁线路

28、全长约 618 公里,设计时速为每小时 250千米,全线共设车站20处,计划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从西安乘坐火车到银川将由现在的14小时缩小至3小时左右。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铁网,西银高铁开通运营后,将成为围绕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和以银川为中心的沿黄城市带之间的便捷通道。22. 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标题,不超过20个字。家在湖北的谢晖是山东科技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已经考取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湖北距离青岛较远,往返路费又高,谢晖毕业前不想返校,但又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6月14日,谢晖接到了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院辅导员老师王贝贝的电话,王贝贝老师告诉谢晖,今年学

29、校毕业生所有的离校手续均可网上办理,审核通过后,就可以收到学校邮寄的毕业证书。这是山科大最近推出的一项“云毕业”服务,服务对象是全校9000多名毕业生。“以往的毕业季,都是每个班分头到八九个部门进行材料审核、盖章,办理离校手续。今年学校推出线上服务,所有的离校手续办理均由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山科大学生工作处处长王震介绍,通过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甚至不跑腿,9000余名毕业生就可以为大学四年画上圆满的句号。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振华高中坚持“阳光体育”,强化落实早操跑操制度,但就课间操开展的问题,大家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高中生的体育锻炼贵在锤炼意志,所以

30、课间操应继续以跑操为主,跑步保持队列能增强集体意识、提升专注力,喊口号可以宣泄负面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也有人认为,体育锻炼更应该享受乐趣,课间操可以做健身操、跳广场舞、跳绳等,增加趣味性,做到劳逸结合,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有人认为,像甘肃酒泉的学生跳敦煌舞一样,开发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资源,做到体育与美育、传统文化的融合假如你是该校学生申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就课间操的开展给学校写一篇建议书,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湖南省新邵县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1、卷 解析版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语言文字运用)两部分。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

32、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

33、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

34、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

35、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

36、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

37、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材料三: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

38、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

39、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

40、和品格)1. 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D. 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3.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B. 南北方的气候条

41、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4.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答案】1. D 2. B 3. D 4. 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量、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

42、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5. “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错误,答非所问,不属于题干中的“密州地域文化特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B项,“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错误,这里是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

43、势地位。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错误,原文说的是“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这里强调的是诗经和楚辞的在于南北方文化上有区别,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大差异”。B项,“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错误,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作用,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关键的作用。C项,“地域文化决定了”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倒数第二段“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

44、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即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量、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

45、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即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即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

46、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即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对地域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即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

47、说法的由来”,即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

48、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峰之树田 瑛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雪峰山给了我惊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与万物同生共长。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

49、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雪峰山却是个例外。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

50、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砍伐,保住了森林。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完好。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沅水滔滔。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人杰地灵。无论土生

51、土长者还是外来者,只要接上雪峰山的气,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2000多年前,屈原在观摩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尉,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标书院。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隆回县司马前镇诞生。还有一位从雪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主编辞海,影响深远。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已经九旬高龄的他,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本是一群书生,却硬要给雪峰山添一抹翠色,营造一片别

52、样的文学之林。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伏案写作,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过的坚硬与苍劲,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诸多树种,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熟悉到一眼能认出它来,与我比肩齐高,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马尾松又叫枞树,用途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必有所求,也必有所获。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斫下枯桠作柴火;在枞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早背着背笼去捡菌子,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枞菌难以人工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

53、理之中。枞树还注定了我与音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是取自枞树膏脂。二胡一旦拉响,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对于山民来说,枞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将溢满松脂的树蔸劈开,肢解成碎块,当地人叫枞膏油。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源泉。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曾经长满马尾松的地方早就物是人非,那个在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还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

54、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选自202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感慨,这是本文创作的缘起。B. 认领雪峰山之树后,作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C. 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恰恰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D. 在惨烈的湘西会战中,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象征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7.

5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文章起笔巧妙,既点明文章的题目,又形成一定的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 “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借代,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C. “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中的“版本”本是图书出版专用词,作者将其用于人和树的故事,非常新奇也非常贴切。D. “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作者审视过去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8. 文中有两处写到“我”童年的经历,分别有什么作用?9. 分析概括

56、文章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用意。【答案】6. C 7. B 8. 第一处写“我”的老家由当年的树木茂密变为后来的山头秃顶,反衬雪峰山古树参天的景象,赞扬了花瑶人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行为。第二处写儿时的“我”与马尾松的不解之缘和诸多往事,正衬今天的“我”与雪峰山马尾松的新缘分,为突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做好铺垫。 9. 概括文章基本内容。雪峰之树是全文核心意象,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写雪峰之树或与雪峰之树密切相关的人、事。构成文章行文线索。文章从雪峰之树起笔,用雪峰之树结篇,中间内容也都围绕雪峰之树展开,全文的线索明晰,结构圆满。形象揭示文章主旨。在文中,雪峰之树既是自然的树,更是民族文化、民族力量和

57、民族精神的象征。【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C项,“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说法错误。不能说视树为神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原文的表述是“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并没有涉及“建设生态文明”的表述。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58、;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B项,“运用借代,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说法错误。“借代”错,应是比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中具体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要从五个角度考虑:1.从与其他段落的关系角度考虑;2.从人物的塑造方面考虑;3.从主旨的关系角度考虑;4.从表达的效果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考虑。本题,题干是“文中有两处写到我童年的经历,分别有什么作用”,第一处,在文中的第三段,“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

59、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我”因为看到“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雪峰山古树参天的景象,想到老家由当年的树木茂密变为后来的山头秃顶,运用了反衬手法,赞扬了花瑶人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行为。第二处,在文中的倒数第三段,主人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而马尾松“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

60、都和它分不开”,儿时的“我”与马尾松有着不解之缘和诸多往事,正衬今天的“我”与雪峰山马尾松的新缘分,为突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做好铺垫。【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散文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以先分析标题内容,再从题目的线索作用、抒情作用表现主旨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综合考虑得出答案。本题,题干要求“分析概括文章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用意”,从内容上看,雪峰之树是全文的核心意象,如“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写雪峰之树或

61、与雪峰之树密切相关的人、事。从行文上看,“雪峰之树”是本文的线索,文章的开头“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以“雪峰之树”起笔,文章的结尾“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以“雪峰之树”收束全文,文中仍围绕“雪峰之树”展开,如“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等等,线索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和。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本文借助“雪峰之树”,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

62、、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突出了雪峰之树既是自然的树,更是民族文化、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点睛】对于现代文阅读,拿到一篇文章,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通过阅读,初步把握作品的大致内容,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然后,再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第一遍阅读很重要,第一印象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读,把握全文。阅读时,要注意关键性的词句,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要了解段意和层次,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然后,再一题一题地解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在安排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一般说来,考题的形式不外乎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

63、简答题等。做题时,应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解答。对于选择题的选项要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立意的核心,注意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

64、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既自以心为形役家叔以余贫苦B. 田园将芜胡不归 景翳翳以

65、将入C. 门虽设而常关 或植杖而耘耔D. 知来者之可追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11.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又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B. 序言中“乙巳岁十一月也”,使用了干支纪年法,古代人利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合进行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天干地支也可以用来纪日、纪时。C.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D. 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

66、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12.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B. 作者在描写初回到家的情景时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行文节奏趋缓,表现了作者归家后的生活情趣,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设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C. “木欣欣以向荣感吾生之行休”说明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回感慨。万物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却已近老年,表达了作者满腹的感伤,因此,基调

67、是消沉的。D. “怀良辰以孤往临清流而赋诗”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部生命。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14. 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已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算太远,已经认识到如今归田是正确的,以前出仕是错误的。(2)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

68、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14. 原因:作者看穿了官场中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他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心情:解脱后的欣喜,归家的快乐与急切,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前一个是介词,让,后一个是介词,因为;B将,都是副词,就要,快要;C而,前一个是连词,表转折,后一个是连词,表顺承;D之,前一个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个是动词,到。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能力。A“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错误,应该是自号“五柳先

69、生”,世人称“靖节先生”。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作者满腹的感伤,因此,基调是消沉的”错误,“木欣欣以向荣感吾生之行休”译为: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低沉的感叹,但是从原文看基调并不是消沉的,而是乐观旷达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中,“不谏”,不可挽回;“来者”,未来的事;“可追”,还可以补救;“其”,表推测,大概;“是”,指今天的做法,即归田;“非”,指昨天的做法,即出仕。(2)句中,“以”,相当于后文的“而”,表修饰;“

70、善”,羡慕;“休”,告终;“时”,季节;“善万物之得时”缺主语,补充“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因:由“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可知,作者与朝廷的人志趣不合,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由“实迷途其未远”可知,作者认为仕途就是迷途。心情:由“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可知,作者摆脱官场的欣喜以及归家的快乐;由一三段的“归去来兮”可知,作者归家的急切心情;由第二段回到家中的描述可知作者回家后内心是放松舒畅的。翻译: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

71、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

72、;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

73、;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送刘促通知泾州司马光四载一相逢,相逢遽为别。侪辈日萧条,与君俱白发。卮酒不暇执,旧游那复说。忽忽无他言,暑行戒饥渴。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四载”与“遽”形成鲜明反差,前者说明相逢之难,后者说明离别之快。B. 本诗前后照应,“遽”字领起,“不暇忽忽”等与之呼应,突出相逢的短暂匆忙。C. 尾联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百感交集的情态,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之情。D. 这首诗通

74、过生活场景细节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语言含蓄,感情细腻,耐人寻味。16. 诗的颔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5. D 16. 意为我们这一辈的人已越来越少了,你我都已满头白衰老。表达了诗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两人以后很难见面,与友人离别的伤感。【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这类题型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语言含蓄”赏析不恰当,应该是:语言明白晓畅。故选D。【1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诗的颔联两句有何含意?

75、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句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出要理解含义的诗句仔细阅读,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句含义和表达的情感。本诗的颔联“侪辈日萧条,与君俱白发”,侪辈,意思是同辈。“萧条”意思是少。“俱”,都。所以这两句意思是我们同辈的人一天比一天少,我和你都满头白发。这是诗人和很难相见的朋友相见后离别时说的话,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同时还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和朋友分别后,两人以后很难见面,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三)默写(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76、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语句是“_,_”。(3)陈情表中表达李密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的句子是_,_。【答案】 (1). 潦水尽而寒潭清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3). 朝菌不知晦朔 (4). 蟪蛄不知春秋 (5). 臣生当陨首 (6). 死当结草【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潦、凝、晦朔、蟪蛄、陨。第II卷 表 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天一到,各种时令野菜争先上市

77、了。其中备受人们青睐的就有苜蓿。苜蓿有两种,一是紫花苜蓿,一是黄花苜蓿, 。通常紫花苜蓿的用途只是当作牧草,是牲畜饲料;黄花苜蓿供人食用。为了简洁、方便、顺口,生活中人们都把黄花苜蓿直接叫作苜蓿。 ,河滩、野地、街心花园,到处可见勃勃的英姿。苜蓿的模样很好看,它的叶子嫩绿嫩绿的,小巧秀气,文静雅致;细细的茎,高高挑挑的,跟模特似的。苜蓿的天性,张扬撒泼,要长便是大片大片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又像是飘落的云彩。它只是一个劲地生长,简直是疯长,它能把脚下的土地遮掩得严严实实,不留丁点的空隙。苜蓿之间也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就像运动员,你比我赛,争金夺银。它的活力与激情,简直让四周的花草羞愧得

78、毫无颜色。苜蓿不仅装点着大地,还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上海人喜欢把苜蓿叫作草头,生煸草头是沪上菜馆颇具特色的菜肴。前不久,我去探望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女儿为我接风,领我去了一家专做上海本帮菜的餐馆,席间还特意点了一道生煸草头。此菜色泽碧绿,柔软细嫩,鲜爽无比,在上海很受欢迎,点击率很高。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 对偶 夸张B. 排比 对偶 夸张C. 对比 借代 排比D. 拟人 比喻 排比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苜蓿是大片大片生长着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和飘落的云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

79、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 D 19. 原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苜蓿疯狂生长、生命力旺盛的特点。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感强,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苜蓿生长的特点。原句与上下文的句式结构、语言风格一致。 20. 均因花朵色彩来命名 苜蓿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依次去考虑文中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行文技巧,还要清晰地了解它们各自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本题中,文段并没有使用对偶、夸张、对比、借代的修辞手法。由此排除A、B、C项。文中“小巧秀气,文静雅致”

80、“苜蓿之间也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就像运动员,你比我赛,争金夺银”“它的活力与激情,简直让四周的花草羞愧得毫无颜色”等句子,使用了拟人手法;文中“要长便是大片大片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又像是飘落的云彩”等句子,将苜蓿生长的形态比喻成铺就的地毯和飘落的云彩,使用了比喻手法;“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情”等句子,结构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成串地排列,可见是使用了排比手法。因此文中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修辞手法。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与写作方

81、面相关的技巧。解答此类题型,要依次去考虑文中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行文技巧,还要清晰地写出它们各自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本题中,从修辞的角度来讲,原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张扬撒泼”来形容苜蓿,生动地写出了苜蓿疯狂生长、生命力旺盛、蓬勃热烈的景象;而题干中的句子,去掉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如原句生动。从句式的角度来讲,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跳脱,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更能让人体会到苜蓿生长的热烈和繁茂,能表达出苜蓿旺盛的生命力;题干中的句子不是短句,仅是描绘出了苜蓿生长后的形态,却让人体会不到生长的动态。从语言连贯的角度来讲,原句和上下文的句式结构、语言风格一致,文章读起来更统一

82、、和谐;题干中的句子则和原文的风格不相同。【2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其次要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再次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最后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本题中,第空,前文已经说“一是紫花苜蓿,一是黄花苜蓿”,可知

83、此处应该填写苜蓿命名的由来,即 “均因花朵色彩来命名”。第空,根据后文对苜蓿在任何地方都能生长的描述“河滩、野地、街心花园,到处可见勃勃的英姿”和“它只是一个劲地生长简直让四周的花草羞愧得毫无颜色”的描写,可知整个自然段都是在描写苜蓿生命力旺盛、生长热烈的特点。因此,第空作为引领全段的总起句,应填写“苜蓿的生命力非常旺盛”。21. 下面文段有5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10月20日11点18分,在银川始发的动车组试验列车到达西安北站,标志着西银高铁进入全线拉通试验阶段。西银高铁线路全长约 618 公里,设计时速为每小时 250千米,全线共设车站20处,计划今年年底建成

84、通车。届时,从西安乘坐火车到银川将由现在的14小时缩小至3小时左右。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铁网,西银高铁开通运营后,将成为围绕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和以银川为中心的沿黄城市带之间的便捷通道。【答案】(1)改为“从银川始发的”;(2)改为“时速为250千米”;(3)“缩小”改为“缩短”;(4)改为“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作为之一”;(5)删去“围绕”。【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修改语病的能力。介词使用错误。介绍时间、起点、方式的时候用“从”。语义重复,“时速”中“时”和“每小时”重复,删掉“每小时”。搭配不当,时间不能搭配“缩小”,可改用“缩短”。搭配不当,“作为

85、”和“高铁网”搭配不当,改为“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作为之一”。句式杂糅,“围绕以为中心”杂糅,删掉“围绕”。22. 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标题,不超过20个字。家在湖北的谢晖是山东科技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已经考取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湖北距离青岛较远,往返路费又高,谢晖毕业前不想返校,但又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6月14日,谢晖接到了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院辅导员老师王贝贝的电话,王贝贝老师告诉谢晖,今年学校毕业生所有的离校手续均可网上办理,审核通过后,就可以收到学校邮寄的毕业证书。这是山科大最近推出的一项“云毕业”服务,服务对象是全校9000多名毕业生。“以往的毕业季,都是每个班分头到八

86、九个部门进行材料审核、盖章,办理离校手续。今年学校推出线上服务,所有的离校手续办理均由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山科大学生工作处处长王震介绍,通过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甚至不跑腿,9000余名毕业生就可以为大学四年画上圆满的句号。【答案】山东科技大学近万名学生试水“云毕业”(或:山东科技大学为近万名学生办理“云毕业”)【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这则消息共有三段。第一段是说家在湖北的谢晖是山东科技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前不想返校,但又担心拿不到毕业证。第二段是说谢晖接到辅导员王贝贝的电话,被告知毕业生所有的离校手续均可网上办理。此段有一个关键句是“这是山科大最近推出的一项云

87、毕业服务,服务对象是全校9000多名毕业生”,此句由谢晖的个例扩展到整个山东科技大学9000多名毕业生,且“云毕业”一词概括出了这则消息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可以以这句为切入点,为消息拟标题。第三段是这次“云毕业”与以往办理毕业手续相比的好处,此段属于对第二段关键句子的具体阐述。由此可知,这则消息最关键的句子是“这是山科大最近推出的一项云毕业服务,服务对象是全校9000多名毕业生”,题目应当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件,由此拟题为:山东科技大学近万名学生试水“云毕业”。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振华高中坚持“阳光体育”,强化落实早操跑操制度,但就课间操开展的问题,大家有着不同

88、的看法:有人认为,高中生的体育锻炼贵在锤炼意志,所以课间操应继续以跑操为主,跑步保持队列能增强集体意识、提升专注力,喊口号可以宣泄负面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也有人认为,体育锻炼更应该享受乐趣,课间操可以做健身操、跳广场舞、跳绳等,增加趣味性,做到劳逸结合,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有人认为,像甘肃酒泉的学生跳敦煌舞一样,开发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资源,做到体育与美育、传统文化的融合假如你是该校学生申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就课间操的开展给学校写一篇建议书,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89、:享受富有特色与活力的课间操尊敬的校领导:你们好!我是本校学生申强,关于课间操以何种形式开展问题,大家已是各抒己见。在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并提出个人建议。我认为,我们应该丰富课间操形式,让学生享受富有特色与活力的课间操。首先,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项完全正确的决定。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可以使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进行,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提高我们的行动、协调等能力,丰富我们的生活。学校重视早操、课间操,大家积极建言献策,有助于引起大家对对体育的重视,对课间操的重视。这恰恰符合了国家把体育推上“主科”第四把交椅的要求。其次,课间操的开展应有所特色

90、与乐趣。课间操不仅是一次体育运动,也是一个学校风貌的展现,绝不能为了开展而开展。跑操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提升专注力,喊口号也可以宣泄负面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固然很好,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了一些趣味性。而且早操已经落实了跑操制度,那么对于课间操则可以有所改变。健身操、广场舞等增加了趣味性,但不免落入俗套,缺乏新意。我认为可以向酒泉学习,增加创意,开发展现我校特色的充满乐趣又富有创意的活动。创意可以融合体现我校校训,也可以展现我校建校以来的历史文化特色,更可以有其他更多内容和形式。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与自豪感,可以调动学生上课间操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课间操充满向往,真正达到课

91、间操的目的。最后,课间操要充满生机,充满力量,充满热情与希望。课间操的开展是为了达到“阳光体育”的目的。阳光是什么?阳光是热情、热烈;是积极、希望,也是温暖,就是要展现青少年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身上那种生机活力,与对校园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与向往。所以我们的课间操必须要有生机,要充满向上的力量。课间操绝不是一项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体育形式,它应该丰富多彩,应该充满特色,富有乐趣,同时又充满生机、希望与力量,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其中,达到活动的目的。以上仅是我个人建议,希望能对学校课间操的开展提供一些帮助。【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这类

92、作文包含两部分:其一为材料信息,其二为任务指令。首先解读所给材料,共有两部分,逐一加以分析理解确定立意方向,然后确定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第一部分为前三个段落,主要将关于课间操开展大家各有看法,有人认为跑操好,可以提升专注力等;有人认为广场舞等充满乐趣;有人则认为要有特色,与美育、传统文化融合。第二部分为第四段,为任务驱动部分,要求以该校学生申强的身份,就课间操以何种形式开展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并给学校提建议,可见作文指向开展课间操的必要和形式,以此确定立意。要注意建议书的格式,必须符合文体规范。参考立意:(1)体育锻炼贵在锤炼意志。(2)体育锻炼更应享受乐趣。(3)课间操应具有特色,可与美育、

93、传统文化等融合。可用素材:(1)山西运城某小学校长带头跳广场舞,既锻炼身体又增进师生感情,形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成为学校特色。(2)“生命在于运动”。没有扎实的根基,万丈高楼无从崛起;没有强健的体魄,平生之志只能成为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人人参与体育锻炼,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3)“身体是革命本钱”,健康强壮的体质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只有拥有健康强壮的体质,才能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出色高效的完成任务。而且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同学们在一起锻炼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强班级友谊与凝聚力。(4)诚然,

94、科技水平越来越成为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国际交往中,科技水平高的国家往往更有话语权。但是,“科技强国,体育无足轻重”的观点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试想,走不动路的军队能打赢胜仗吗?推不动杆的机长能操纵战斗机吗?拿不起粉笔的老师能传道授业吗?因体质孱弱而得“东亚病夫”的称呼,一直被国人视为耻辱,曾经大清王朝拥有领先于全亚洲的庞大舰队,因一群弱不禁风的官兵,洋务派一腔热血终为虚无。1898年,张伯芩先生已经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认为国人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体质虚弱、精神萎靡,呼吁“强我种族,体育为先”。(5)体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因为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承载者。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只有拥有了健康的

95、身体,人们才能够专注于学业、认真发展事业,才能够有精力去发展科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996模式之下的当代人,普遍面临生活的重压,体育锻炼能够使人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一个国家,国民体质强健、精神昂扬,才能让国家更加强盛。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国家依然要举行阅兵仪式,目的就在于向世界展现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用强大的实力震慑他国,也给本国人民带来安全感。体育,是国家发展的保护伞和定心丸。行文结构:本文以“享受富有特色与活力的课间操”为题,首段开门见山,点明写作目的及观点;第二段论述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及向大家征求课间操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意见这种做法的正确性;第三、四段对如何开展课间操提出自己的建议;第五段总结并扣题。整体结构清晰完整。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