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节筛选信息、分析综合(20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
2、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己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 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
3、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今天子圣政一新矣取传禅诏赦宣读之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妻子不可为贼污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昭跃马从缺城出A BC D【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题干要求,排除不能体现观点的语句。写的是朱昭的勇辩;写的是朱昭骑马出城。【答案】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
4、,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以正确理解全文为前提。“害死守兵”错,文中说“贼大惧,以利啖守兵”。【答案】D【参考译文】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
5、自己的能力和功业得以晋升,逐步升至秉义郎,他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宣和末年,他做了震威城兵马监押,代理城中事务。金兵入侵,夏人乘虚攻下河外的众多城镇。震威距离府州三百里,十分孤立无助。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招募勇猛敏锐的士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们,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 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上的官兵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木鹅、云梯、冲车准备登上城墙,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最终没办法登上来,但是敌人的
6、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悟儿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用毡盾挡着自己,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敞着衣襟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勇敢!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悟儿思齐放下盾牌上前,责备宋朝失信,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订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要被我攻下,麟府诸城池都已经归我所有,你凭什么不投降?” 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地改正了过错,自己进行了内禅。现在天子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各城池投降的人很多(都在),朱昭的旧识在旁边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
7、,忠心有什么用?”朱昭怒斥他说:“你们这些人背信弃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于是大骂着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大多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再也不能支撑下去了。 朱昭回去后坐在公事厅里,召集诸位校将,对他们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能被贼人污辱,我先杀了我的妻儿,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的士兵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得以进入城中
8、。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朱昭骑着马从城墙的缺口处逃出,马翻坠入了壕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生擒他。朱昭瞪着双眼持着剑,贼人没有一个敢上前,随后他中箭而死,死时四十六岁。一、筛选文中的信息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及要领主要有如下几点:1整体阅读,把握基本信息阅读要有全局观念,明确语段的主要内容和层次。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运用“跳读”法,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
9、分清所给信息材料的类属,分析事件的起因和结果。(1)史传文章的信息要素文章写了哪些人和事?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中心人物和其他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心人物做了哪些事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人物道德、性格、情感怎样?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是哪几句?作者在叙述人物、事件时用了哪些褒义词或假托文中哪个人物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试题中要求翻译的这几句话大都代表作者或人物的观点、态度,其内容关键在哪里?(2)政论文章的信息要素文章是针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的?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章用了哪些论据?哪些语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哪些语句分析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文章怎样表现因果关系?是一因一果,还是数因一
10、果,亦或是层递因果?2重点突破,逐项排除做题时,一般是依次对所给信息逐条辨析,但对无把握的信息可以先放下,在所给的几条信息中,一定有干扰最小的错误项,先以此为突破口切入选项,一般能排除一两项,然后比照剩余选项,对不同点作重点辨析,这样可以减少纠缠,提高时效,保证准确度。要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可采用的直接方法有:(1)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2)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3)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
11、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度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3判断正误,选准答案命题者在题目的选项中常常设置的主要陷阱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强加关系、以偏赅全、时间错位、叙事混乱等。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1依据文体,整体把握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要注意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1)对于记叙性文字,要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综合。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
12、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2)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阅读题干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3借助注释,巧解题目材料后面出示的注释,有的是为解决知识问题,有的实际上是在为考生作提示,可以用来帮助理解文意。因此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
13、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命题人常常设置一些“误区”让考生进行判断,重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一考点题型的常见错项设置有:(1)夸大事实,使考生在解题时被迷惑,错选答案。(2)偷换概念,混淆是非。(3)正误相杂,以假扰真。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对人物言行的态度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
14、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2综合分散隐含信息来提炼作者观点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两种形式:(1)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运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借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2)直接表达:是指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但较多的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特
15、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一、(2010年淄博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钜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辨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
16、之。大军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德祐元年七月,至潭,潭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芾为人刚
17、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有删改)【注】火具:火攻战具。大军:此指元兵。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芾“临事精敏”的一组是()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百人破其巢芾独无所问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为守备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ABC D【解析】表明李芾“不畏强御”。表现李芾“以家许国”。表现李芾为官清廉。利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答案】B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湘潭县的豪门大户
18、,李芾不像前任县令那样畏首畏尾,而是清查户籍摊派赋税。B在处理福王府逼人致死的事件中,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向贾似道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最终依法处理此事。C贾似道兵败芜湖后,朝廷恢复李芾的官职,李芾在朋友的劝说下才知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D李芾常常是从早上办理公务直到晚上仍无疲倦之色,并且晚上也大都工作到三更天才去休息,五更天就又起来处理公务。【解析】C文中意思为朋友劝说李芾不要前去上任。【答案】C【参考译文】李芾字叔章,他的先祖是广平人。李芾从小就聪敏机警。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做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不久就在当地有了好名声。(随后)代理祁阳县知县,该县被治理得很好,(又)被征召做
19、了湖南安抚司幕官。当时永州强盗四起,(官府)招降他们,一年多都未成功。李芾跟参议邓坰领一千三百人攻破了强盗的巢穴,活捉了贼首蒋时选父子而回,他们的余党也随之被平定。 后又做湘潭县知县,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畏首畏尾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不躲避权势,(使得)赋税劳役极为公平。咸淳元年,调回临安府做府尹。当时贾似道主持朝政,前任府尹事无巨细都事先禀告才去施行,李芾偏偏什么都不禀告。福王府有逼人致死的事,贾似道竭力营救,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最终还是依法处置。李芾曾经外出视察火攻战具的生产情况,民有不生产这种战具的,问他为什么,回答道:“是贾似道的家人。”李芾立即用杖责
20、打他。贾似道知道以后大怒,让谏官黄万石诬告李芾贪赃,(随之)罢免了他。元军攻取鄂州,朝廷才起用李芾做湖南提刑。当时湖南各县受强盗骚扰,百姓大多四散奔逃,李芾下令所属各部征调百姓武装自卫,县里授予他们一面黑旗,下令道:“作乱者斩于旗下。”老百姓才安定下来。李芾便下令征兵,挑选出三千名壮士,让土豪尹奋忠带着他们去为王事尽力,另召民兵聚集在衡阳一带做防守准备。不久,贾似道兵败芜湖,于是朝廷恢复李芾的官职,让他掌管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当时湖北州郡都已被元军占领,他的朋友劝他别去上任,李芾流着泪说道:“我怎能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糊涂呢?我家世代蒙受国恩,现在幸亏朝廷任用我,我更应该把全家奉献给国家。”当
21、时他所爱的女儿死了,他痛哭了一场就上任去了。德祐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潭州的军队将被调尽,元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湘阴、益阳各县。李芾急忙招募了不到三千人,命令刘孝忠统率各军。十月,敌兵攻打西壁,孝忠等人奋力迎战,李芾亲自冒着流箭和滚石的危险来督战。对于受伤的将士,他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死伤的人相堆叠,人们虽然血泪满面还是登城拼死一战。元军方面有来招降的,李芾杀了他来示众。李芾为人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处事精明机敏,奸猾的人骗不了他。并且他还精力过人,从早上办理公务直到晚上仍无疲倦之色,晚上常常工作到三更天才去休息,五更天就又起来处理公务。他平生为官清廉,家无余财。二、(
22、2010年南通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恟恟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横渡,隔岸相拒。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竟,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
23、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与大王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竟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永康。【注】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
24、人。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惕隐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剌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观樗蒲,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剌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臣愿竭死力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当使刘哥与石
25、剌对状ABC D【解析】写其外表、才识、人品。是在表示效死的决心。是行动,不属于“谋划”。利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答案】B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险些出现骨肉相残的局面。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为帝。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剌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能发生。【解析】C“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
26、的说法有误。【答案】C【参考译文】耶律屋质,字敌辇。资质简约沉静,有器量与见识,重承诺。遇到突发的事件,能从容镇定地处理,人们不能窥测他的才识。会同年间,太宗驾崩,众大臣拥立世宗,太后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愤怒,派皇子李胡带领军队攻打他们,李胡在泰德泉遇到安端、刘哥等,失败而归。李胡把世宗的大臣和家属全部抓起来,对守卫的人说:“我作战不能取胜,就先杀死这些人!”人们喧扰不安地互相说:“如果真的打仗,那么就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了!”军队临时驻扎在潢河横渡,两军隔岸相互对抗。当时耶律屋质跟随太后,世宗认为他善于谋划,想进行离间,就找了件事写信,来试探太后。太后收到信,把信拿给耶律屋质看。耶律屋质看完信,
27、说道:“太后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所以我愿意竭尽自己的力量效命。如果太后怀疑我,我即使想尽忠心,可以吗?”太后说:“我如果怀疑你,怎么肯把信给你看呢?”耶律屋质回答说:“李胡、永康王都是太祖的子孙,帝位没有转给其他家族,有什么不可呢?太后应该考虑长远的计策,和永康王和议。”太后于是让耶律屋质写信给皇帝。皇帝让宣徽使耶律海思回信,信中有很多不恭敬的言辞。耶律屋质进谏说:“信中表达的意思像这样,国家的祸患就不能完结了。如果能消除怨恨来使国家安定,那么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得上和议的。”皇帝说:“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怎么能抵挡我呢?”耶律屋质说:“即使打不过你,对你的亲人怎么办啊?况且还不知道谁胜谁负呢?即使
28、你侥幸胜利,被李胡抓住的众大臣的家属就没有活着的人了。根据这个谋划这件事,只有和议是最好的。”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开始相见时,双方充满怨言,相互责备,没有一点儿和议的心意。太后对耶律屋质说:“你应当替我谋划这件事。”耶律屋质进谏说:“太后和大王如果能够消除怨恨,我才敢进献谋略。”太后说:“你只管说。”太后又对耶律屋质说:“和议已经确定,帝位最终归谁啊?”耶律屋质说:“太后如果把帝位交给永康王,顺应天意,符合人心,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啊?众人一致希望立永康王,是不可使之改变的啊。”于是同意立永康王为皇帝。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因谋反被关进监狱,惕隐刘哥和他的弟弟刘盆都勾结耶律天德等人作乱。耶律石剌暗
29、中把这件事报告给耶律屋质,耶律屋质立即带着耶律石剌入朝见皇帝,禀告这件事。刘哥等人不承认,于是停止处理这件事。不久,刘哥邀请皇帝观看赌博,捧酒杯祝皇帝长寿,在袖里藏着刀子敬酒。皇帝发现了,下令抓住他,亲自审问这件事。刘哥自己发誓,皇帝又不追究了。耶律屋质上奏说:“应当让刘哥跟耶律石剌当面对质,不能立即饶恕他。”皇帝说:“你替我审问他。”耶律屋质率领剑士前去审讯刘哥,耶律天德等人服罪。耶律屋质下令杀了耶律天德,对萧翰实施杖刑,流放了刘哥。保宁五年五月耶律屋质去世,享年五十七岁。皇帝沉痛哀悼,停止视朝三天。1筛选文中重要的语言信息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
30、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针对具体题目来说,不一定是有效的。我们要善于从诸多语言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来,以达到正确答题的目的。2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正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涉及面较广,方法较多,但其中一种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然后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样分析,可使我们对文章理解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及直接的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读时,应善于分析作者对某人某事到底有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评价。 4学会整体阅读从全文看,应注意这样几点:(1)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2)这个人物的职务有何变化?(3)这个人物做了几件事?(4)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5)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说的什么话?(6)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是哪几句?(7)人们对人物评价如何?(8)翻译句子大都是代表作者、人物观点、态度的句子,议论性强,其内容关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