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5-2016年度高二语文(上)期中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
2、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官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
3、;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筑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
4、值观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
5、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 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长期保存的问题。B.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 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C.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 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根本没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实物。D.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 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将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 陕
6、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B.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 仍未完成。恒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C.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 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D. 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 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 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 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B.在古代西方
7、,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砜的木 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C.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 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D.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 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后的传统建筑观在也已经所剩无几。二、文言文阅读(18分)陈情表一文,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感动了晋武帝,也打动着后世的读者。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对父母富有孝心、秉礼守义的商人周维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周维城传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
8、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
9、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10、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及属稿 属:写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完备C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D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 引父足怀中以卧 立许字以女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拯一人者与一金A B C D6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 有丰肆中物/以告丰B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栓其/装 有丰肆中物/以告丰C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
11、/丰既资之/已而或栓其装/ 有丰肆中物/以告丰D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栓其装/ 有丰肆中物/以告丰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 更加丰满。B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 义之士。C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 火灾,家道衰弱。D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 的商人。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译: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
12、俟之息,资遣之归。 译: 三、诗歌鉴赏(6分)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送路六诗御入朝杜甫童稚情系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子棉。剑南春色迎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注:(1)不分:嫌恶之义。 (2)生憎:偏僧,最憎。(1)结合首联与颔联,简析作者送路六内心悲愁原因。(2)诗中风光是明艳的,而作者偏说“不分”“生僧”,此诗运用何种手法?请简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5分)1陈情表李密表述了自己孤单无依靠,只有身子与影子互相安慰句子: , 。通过“生”与“死”的叙述,表 达作者一定要诚心报答大恩的句子 , 。2庄周在逍遥游中提到“修养最高境界的人”的
13、句子 , 。3滕王阁序中作者描绘一幅晚霞、长天、秋水等彩色画面的句子: , 。4安天乐命,随生命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陶渊明人生态度与处世哲 学的句子: , 。5荡胸生层云, 。6白头搔更短 。7 ,病树前头万木春。8 ,夜吟应觉月光寒。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举世无双的珍品德威塞尔(1)“这颗钻石精美绝伦,是本店最贵重的宝石。”珠宝商本德尔向他的顾客介绍着。(2)“你喜欢不喜欢这颗钻石,亲爱的?”那位男顾客温情地问站在他身旁的少妇。(3)身着华丽服装的少妇一脸不高兴的样子:“还问我喜欢不喜欢?这颗钻石的确是精美无比,我还从没有见过”(4)“这颗钻石多少钱?”男顾
14、客问。(5)本德尔的心都有点颤抖了,如此爽快的顾客他还从没有碰到过呢!“这颗钻石的价格肯定不会低哟。”本德尔的口气是试探性的。(6)“那当然喽。”男顾客不屑一顾地说,“到底多少钱?”(7)珠宝商本德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说出这个数目似的:“十万。”店堂里好大一会儿没有一点儿声息。那位衣着华贵的女顾客“啊”一声,睁大了一双美丽的眼睛瞧看她身边的男人。而男顾客仿佛没显出什么犹豫就问道:“我可以用支票付款吗?”本德尔好半天没有转过神儿来,他感到太突然了,就连站在店里后面的两个女营业员也面面相觑,仿佛不相信她们刚刚听到的问话。(8)“怎么?”男顾客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您该不会以为我会
15、把十万马克的现金带在身上吧?”珠宝商怔怔地望着面前的顾客,好半天才说:“当然不是。不过您是知道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不得不对支票进行验证。你们请到会客室稍候片刻!”本德尔把这一对男女让进了会客室,男顾客拿出一张支票填好之后交给了他,本德尔只看了一眼支票上的签名就把它递给一个女营业员,签名是“卡尔舒尔曼”。(9)十分钟之后本德尔就放下心来了!支票完全正常。他暗自在心里笑了像这样的生意可不是每天都有啊。这颗钻石确实价值千金,而且做工也极其考究。然而遗憾的是这颗钻石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就是因为这一点点美中不足,使宝石的身价一落千丈。好在这点瑕疵外行人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宝石专家才能发现。因此本德尔仍将它按
16、正品出售,而且没有影响他在此价格上再如上四万马克。他知道,珠宝不遇穷人。(10)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珠宝店里又走进了那个叫卡尔舒尔曼的人。本德尔一眼就认出了他,顿时他的心跳加快了:难道他发现了(11)卡尔舒尔曼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了本德尔:“这是我们的新地址。今天我来是为了一件事。自从我妻子从您这儿买了那个钻石以后,整天话不离钻石。这倒使我犯难了,怕是再也找不到能够使她更高兴的礼物了。我想如果能再送她一颗一模一样的钻石,她肯定会非常高兴的。不过这次要是镶嵌在手镯上就更好了。价钱我不在乎。”(12)“这恐怕是不可能的,”本德尔叹了口气说:“世界上是不会有两颗完全相同的钻石的。”(13)“那就太
17、遗憾了。”舒尔曼怅然若失,“唉,你们同行之间有没有往来,能不能跟他们联系联系?”(14)“有,有,先生,我们都有联系的。”本德尔先生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15)“那太好了,如果您找到了请跟我电话联系。”(16)本德尔派人四处查访,又分别给一百多家珠宝行去信联系。如今几个月过去了,仍一无所获。正在这时,被派出去的人当中有个人从远东打来了电话,说他在缅甸的仰光发现了一颗与所需钻石质量相仿的钻石。本德尔先生对着话筒发了话:“只要能弄到手,不管多少钱!”当本德尔以三十五万马克将这颗钻石弄到手之后,简直欣喜若狂,可是他总觉得与卖给舒尔曼的那颗有点相像,于是他又请来了原来那位珠宝鉴定专家。(17)这位专
18、家一看见宝石就禁不住叫了起来:“咦!您这颗钻石不是已经卖掉了吗!”(18)“您搞错了!您讲的那颗早就卖掉了,这是另外一颗。(19)专家仔细地看了看宝石后说:“确切的鉴定结果过两天才能出来。不过我记得那颗钻石也是在这个部位有一点瑕疵,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肯定是同一颗钻石!”(20)本德尔先生的脸刷的一下全白了,他慌了神,但还是跑到电话机旁拔了舒尔曼的电话号码。话筒里传来了一位女性的声音:“这里是豪华大酒店非常遗憾,舒尔曼先生和他的妻子两天前就走了,他们没有留下地址。”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作者围绕一颗有瑕疵的钻石,塑造了本德尔与卡尔舒尔曼这两个人物 形象,具
19、有浓重的讽刺意味。B小说结局极富戏剧性,属“欧亨利式结尾”,它不仅让本德尔的心理 情境发生了陡然逆转,而且深化了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C“那就太遗憾了。”这看似卡尔舒尔曼在为不能再买到一颗相同的钻 石而惋惜,其实是为了引诱本德尔上当,行骗手法极其老练。D这篇小说语言平实,描写了珠宝商本德尔与卡尔舒尔曼两次成功交易 钻石的经过,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跌宕起伏。E本德尔把有瑕疵的钻石,按正品价卖出去了,甚至还加了四万马克,展 现了一个善于经营的精明商人形象。2小说以“举世无双的珍品”为标题,有何含义?请简述。(3分)答: 3请结合(1)(10)段的内容梳理珠宝商本德尔心理变化过程。从全文看 本德
20、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分别简要分析。(4分)答: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本德尔,有人认为是舒尔曼,纵观全文,你认为 是谁呢?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 六、语言表达(9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司法腐败导致对有权势的罪犯的庇护,而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构成 要件是当事人是否有职权。B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 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CDHA在奶粉中加得太多,不仅会给婴幼儿消化吸收系统造成负担,而且 会降低婴幼儿身体免疫力。D民政部将协调相关部门,采取鼓励先进、以奖代补,提高各地推行惠民 殡葬政策
21、的积极性。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多年的记者生涯,成就了他 的写作功夫。 他用笔坦然利落, ,从而显现出了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虽是五首诗,读来却觉 ,岭断云连。 古时读书人多是文武全才,奔驰沙场能英勇杀敌,撰作诗文则 , 足为我们的典范。 A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倚马可待 B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倚马可待文不加点 C一气呵成倚马可待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D倚马可待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一气呵成3对下列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
22、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ABCD4阅读下面漫画,完成后面题目。(10分)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20字)(3分)答: (2)针对这幅漫画写一则短评。(要求语言简明、连贯,100字左右)(7分)答: 七、作文(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
23、,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然,群山隐约。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文章,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线订装 2015-2016年度高二语文(上)期中考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1( ) 2.( ) 3.( )二、文言文阅读(18分)4( ) 5.( ) 6.( ) 7.( ) 8(1)(3分) (2)(3分) 三、诗歌鉴赏(6分) (1) (2) 四、名篇名句默写(15分) 1 2 3 4 5 6. 7 8.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1( )( )(5分)
24、2(3分) 3(4分) 4(4)(4分) 六、语言表达 1( ) 2.( ) 3.( ) 4(1)(2分) (2)(5分) 七、作文(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然,群山隐约。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文章,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久别重逢,乍
25、逢又别,后会无期(2)从乐景与哀情,本诗通过火红桃花,柳絮等景物描绘剑南的春色,反衬出作者送别友人时无尽哀愁。2015-2016年度高二语文(上)期中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1(A)2.(A)3.(D)二、文言文阅读(18分)4(C)5.(B)6.(C)7.(C)8(1)(3分):所以我为周维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 (2)(3分)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 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资送他们回去。三、诗歌鉴赏(6分)(1)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后会无期(2)以乐景写哀情,本诗通过火红桃花,柳絮等景物描绘剑南的春色,反衬作 者送别友人时无尽的哀愁。四、名篇名
26、句默写(15分)1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颖。5决眦入归鸟6深欲不胜簪7沉舟侧畔千帆过8晓镜但愁云鬓改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1(5分)(D)(E)2(3分)(1)“珍品”即钻石,是小说的线索,也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丰富了人物形象。围绕钻石,本德尔、舒曼尔这两个人物性格 得到全面展现。 (3)作者借此揭示小说的主题,比喻有瑕疵的人心,讽刺那些唯利是 图的贪婪者。3(1)变化过程:当本德尔面对这位爽快的男顾客时,他既喜悦又紧张当 男顾客要当即支付支票时,他感到突然、惊讶当确定支
27、票完全正常时,他窃喜、得意当男顾客再次光顾珠宝店,他既紧张又心虚。 (2)性格特点:精明谨慎。例如难支票。奸诈欺客。例如把瑕疵钻石当正品卖,还加价四万马克。算作聪明。自以为伎俩得逞不想落入他人圈套。贪财好利。例如为了再次牟取大利到处搜罗钻石。4观点一:本德尔是主人公。作者用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手法刻画了一个奸诈小心唯利是图算作 聪明的珠宝商形象。本德尔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他身上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观点二:舒尔曼是主人公。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行骗高手的形象。舒尔曼的第二次出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本德尔上当的结局。通过舒尔曼更好揭示主题。六、语言表达(9分)1(C)2.(A)3.(B)4(1)(2分)一群小学生提前放学,急盼家长来接。(2)(5分)孩子从小习惯依赖父母,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自己能做到的事自己做,从小刻苦锻炼,将来方可成有用之才。作为父母对孩子不可娇惯与溺爱,应培养孩子吃苦的精神与独立的价格。七、作文(70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