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918KB ,
资源ID:1230849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308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 生物的进化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 生物的进化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21讲生物的进化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最新考纲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生物是不断变化的,并与生存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全国卷考情2018全国卷(29)、2015全国卷(32)科学思维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归纳与演绎;进化学说的提出;批判性思维: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生物不是神造的,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

2、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隔离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教材高考1.高考重组判断正误(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需将两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2018海南卷,18D)(

3、)(2)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2018江苏卷,4C)()(3)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2017江苏卷,7B)()(4)60Co诱发基因突变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013四川理综,5D)()提示(1)两种群是否为同一物种,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生殖隔离”(2)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3)(4)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2.教材拓展拾遗分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基本环节图解(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图中分别是什么?提示变异、选择和隔离。是变异,是选择,是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2)为什么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提示因

4、为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时仅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3)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什么?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根本对象分别是什么?提示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状(表现型);根本对象是与生物个体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4)试从分子水平和进化角度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根本)蛋白质多样性(直接)生物性状多样性;进化角度看:生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围绕生物进化理论考查生命观念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

5、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解析群体中近亲个体基因相似度高,近亲繁殖会提高纯合体的比例,A正确;基因突变中的有害和有利突变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一个前提是群体足够大,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不一定保持不变,D错误。答案A2.(2019合肥调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6、表现在()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生物之间存在生存斗争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生物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 B.C. D.解析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汏都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引起新物种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这些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故B符合题意。答案B结合新情境新信息考查科学思维能力3.(2019四川南充诊断)中地雀和仙人掌地雀是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同一区域的两种地雀,在干旱季节,蒺藜和仙人掌是两种地雀赖以生存的食物

7、资源。蒺藜的种子大而坚硬,外部长有尖刺。干旱过后,中地雀的种群数量剧烈下降,雌性死亡更多。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种地雀的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B.仙人掌地雀不食用蒺藜种子因而与中地雀无竞争关系C.中地雀小喙个体和雌性个体死亡率高的原因是食物组成的变化D.大粒种子的选择作用将会导致中地雀喙尺寸的平均值增加解析两种地雀均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所以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种地雀的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A正确;两种地雀由于生活在同一区域,因而存在空间竞争关系,B错误;干旱过后,中地雀的种群数量剧烈下降,雌性死亡更多,说明中地雀小喙个体和雌性个体死亡率高的原因是食物组成的变化,C正

8、确;在摄食大粒种子方面,中地雀喙尺寸较大的个体较喙尺寸较小的个体占优势,所以大粒种子的选择作用将会导致中地雀喙尺寸的平均值增加,D正确。答案B4.(2019广东中山期末)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在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c,理由是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种B.在发现该动物的

9、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a,理由是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p最相似C.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解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答案D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2.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3.界定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1)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项目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2)生物进化不

10、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3)新物种形成则说明生物进化了。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5.(2015全国卷)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A的基因频率为_。(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

11、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解析(1)由题干可知该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因此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如果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则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基因型AA为、Aa为2、aa为。A的基因频率为AA基因型频率的Aa基因型频率。(2)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由于后代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AA基因型个体死亡。且Aa和aa两种基因型比例为21,这时种群中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3A、2/3a,依据遗传平衡定律,求得后代AA为1/9、Aa为4/9、aa为4/9,其中AA个体死亡,Aa和aa的比例为11。答案(1)111210.5(2)A基因纯合致死11“三法”计算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1

12、.“定义法”求解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100%常染色体上某基因频率100%若某基因只出现在X染色体上,则Xb100%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为例)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3.运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种群足够大,没有迁入迁出,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的基因型频率。4.自交和自由交配对种群基因

13、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影响(1)自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纯合子比例逐渐增大,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但基因频率不变。(2)自由交配: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 考点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3)共同进化的实例共同进化类型包含类型实例生物与生物之间种间互助一种蛾与兰花种间斗争捕食猎豹和斑马寄生黏液瘤病毒和兔子竞争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氧气出现好氧生物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4、1)内容: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形成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1.(教材P123“小字内容”改编)捕食者在进化中有何作用?其对物种多样性有何意义?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可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2.(教材P129,四思维拓展改编)(1)在进化地位上越高

15、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越强吗?为什么?(2)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变异类型应更多还是更少?为什么?提示(1)不一定。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例如,海洋中的生物登陆后,形成许多新物种,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但是不能说这些新物种比海洋藻类的适应能力强。(2)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类型往往更多,这与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的杂交育种及人工选择等措施有关。围绕共同进化及其实例考查进化与适应观1.(2018全国卷,29)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

16、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分解者通过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解析(1)大自然中,猎物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在生态学上,此种现象称为共同进化(协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

17、样性。(3)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满足生命活动所需。答案(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1)共同进化不仅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还发生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2)共同进化发生于“异种”生物间,同种生物不可称“共同进化”,如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不属共同进化。(3)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结合生物多

18、样性的形成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2.(2016北京卷,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解析B项强调的是后代性别比例,引入的T区豹会引起后代个体存活率产生差异,没有迹象表明其子代不同性别生存状况有差异,所以后代的性别比例并不会受影响,B错误;由于没有生殖隔离,两个区的豹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并未影响物种丰富度,C错误;由于T区豹

19、的引入增加了F区豹基因多样性,所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D错误。答案A3.(2020创新预测)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显示S鸟与L鸟有明显差异,而S鸟种群内部也存在个体差异,这分别显示了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B.乙岛的鸟类与S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C.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D.甲岛所有的鸟类不可称为一个种群,但可称作一个物种解析图中S鸟内部差异为基因多样性,S鸟与L鸟差异显示物种多样性,A正确;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由于两个岛的环境不同,乙岛的鸟类可能与甲岛的S鸟产生生殖隔离

20、,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应属不同物种,故不可称作一个物种,更不可称作一个种群,D错误。答案D(1)生物多样性各层次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图的形式描述:(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易错易混易错点1混淆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间接对象与根本对象点拨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

21、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易错点2突变中的基因突变、变异并非“定向”也非被环境“诱导”所产生点拨(1)“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导基因突变。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3)正确理解三个定向和一个不定向: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定向)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定向)生物进化(定向)。易错点3混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点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比较(1)

22、区别:二者选择的标准不同,目的不同。人工选择是以“是否对人类有利”为标准,对人类有利的基因或性状被保留下来,不利的就被淘汰。而自然选择的标准为“是否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有利于该生物生存的性状或基因就被保留下来,不利的就被淘汰。(2)联系:二者都能使被选择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易错点4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之类是否是“新物种”?四倍体西瓜呢?点拨“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与原物种间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但后代不育)。(2)物种必须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均不可称“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

23、(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新物种。深度纠错1.(2019湖南郴州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可以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青霉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显示人工选择也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从而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接触青霉素前,细菌的种群中就已经存在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选作用使其生存,A错误。答案B2.无花果具有隐头花序,其花托的顶端有一个很小的开

24、孔,专有的、高度特化的榕小蜂雌蜂进入小孔后在花上产卵,雌蜂在花序上爬行时能进行传粉,无花果隐头花序是榕小蜂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决定了无花果的变异方向B.两者的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花序的特化是无花果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两种生物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决定了进化的方向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只是起了选择作用,A错误;榕小蜂和无花果之间互利共生,两者的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花序的特化并未产生生殖隔离,故不是无花果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答案B3.(2

25、019湖南衡阳模拟)如图表示某群岛上蝉的物种演化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不同种的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B.物种戊的形成是基因频率不定向改变的结果C.由甲形成乙和戊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群岛上各种蝉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解析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是由于乙发生了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而A岛的自然选择是定向,最终选择了丙和丁两物种,A正确;新物种的形成是通过定向的自然选择形成的,自然选择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淘汰了不利变异,保留了有利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变化,B错误;新物种是通过定向的自然选择形成的,由

26、于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正确。答案B随堂真题&预测1.(2018海南卷,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解析判断这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答案B2.(2018海南卷,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

27、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生物的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环境对遗传物质的变异起到诱发与筛选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而进化后的生物对环境又有反作用,A正确;甲与乙存在捕食关系,二者长期共存,不断发展,共同进化,B错误;若甲是动物,其捕食的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捕食压力发生变化,造成乙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进而乙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答案B3.(2015安徽卷,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

28、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 B.50% C.42% D.21%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在理想情况下合并为一个种群,且假设原先两个种群的大小相同,再根据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可知合并后的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下一代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42%,所以C正确。答案C4.(2020高考预测)研究人员在马里

29、亚纳海沟发现了新物种玛丽安娜狮子鱼,被称为生活在海洋最深处的鱼类,它生活在超过9 134米以下的深海,这里已是一片漆黑,水压远远高于气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在海底漆黑环境的诱导下,玛丽安娜狮子鱼的眼睛应已退化B.玛丽安娜狮子鱼这种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与深海高压的恶劣环境相比,浅海环境更有利于玛丽安娜狮子鱼种群的生存D.玛丽安娜狮子鱼个体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解析玛丽安娜狮子鱼的眼睛退化是海底漆黑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玛丽安娜狮子鱼能够生活在海底高压的环境中,说明其体内压力能够

30、与海水水压相平衡,所以浅海水压小的环境不利于其生存,C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答案B课后分层训练(时间:35分钟)1.(2019郑州质检)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不发生进化C.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D.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自然选择,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存在生物进化,B错误;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

31、接价值,D错误。答案C2.(2018青海西宁二模)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直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会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一般情况下,捕食者的存在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A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B错误;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均可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率,C错误;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通过对个体的选择进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答案D3.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的蝴蝶体色显著深于开阔生境的蝴蝶。通过“假蝴蝶实验”,发现封

32、闭生境里深色翅膀蝴蝶被捕食率显著低于亮色翅膀蝴蝶。这种现象体现了()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C.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析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较开阔生境暗,封闭生境里的深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天敌捕获,在生存斗争中生存的机会多,而亮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反差大,易被天敌捕获,这说明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B正确。答案B4.(2019湖北荆州第一次质检)江汉平原盛产油菜,科技人员非常注重油菜品种的选育。下图表示油菜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数的变化情况。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A.定向诱导了控

33、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B.改变了控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C.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D.淘汰了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解析一般情况下,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定向诱导的结果,A错误;控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为1,是不变的,B错误;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育出含油量高的油菜品种进行繁殖培育,必然会淘汰含油量低的类型,进而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C错误,D正确。答案D5.(2019四川德阳联考)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随机交配使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B.自然

34、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C.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解析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会改变种群基因库,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B正确;细菌本来就存在抗性突变,抗生素对其进行了选择,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答案B6.(2019山东聊城三模)“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7 062米处,发现了新物种盲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有显著差异,一定不能相互交配B.盲鱼个体间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

35、、共同进化C.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漆黑、低氧、高压的生存环境D.即使盲鱼和原始鱼类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答案D7.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B.在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C.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有利于在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D.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相同方向演化解析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即种群内部个体间形

36、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基因多样性,A正确;分析演化图表可知,四个物种中和由同一物种形成的时间最晚,两者亲缘关系最近,B正确;由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若种群分布区域扩大,则有利于原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从而使和之间失去交配机会,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进化,D错误。答案D8.(2019广东茂名模拟)2013年3月,澳大利亚詹姆士库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麦维尔角地区发现一种独特的壁虎(壁虎甲)。它们有一条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修长的身形和四肢,还有一双巨大的眼睛,而这些特征利于该壁虎很好地适应丛林环

37、境。请回答下列问题:(1)麦维尔角地区还有一种普通壁虎,若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_(填“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理由是_。(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如何解释?_。(3)壁虎甲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依次为60%、30%和1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约为_(用分数表示)。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该种群中这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

38、_,由此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4)若壁虎甲的某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如图仅绘出相应区段的碱基序列,请在空白虚线框内写出原虚线框内倒位后的碱基序列。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但是不清楚该后代是否可育,因此不能判断二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假设该种群中雌雄个体各有100只,则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6023050)(200100)2/3。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则A的基因频率在种群中逐渐增大,a基因频率逐渐变

39、小,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4)倒位片段的碱基序列发生了180度的旋转,因此倒位后的碱基序列变化为:答案(1)不一定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答案合理即可)(2)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合理即可)(3)2/3A基因频率逐渐变大,a基因频率逐渐变小(4)如图所示9.(2019江西金太阳大联考)蟋蟀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某岛屿上有长翅蟋蟀8000只,其中杂合子有2 000只,残翅蟋蟀有2 000只。现有10 000只残翅蟋蟀迁入该岛屿,若干年后,岛屿上有长翅蟋蟀9 500只,而残翅蟋蟀仅有50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岛

40、屿上蟋蟀种群进化的方向B.残翅蟋蟀迁入后的瞬间,A的基因频率为35%C.残翅蟋蟀迁入前,大量的基因a突变为A,导致长翅蟋蟀占优势D.根据该实例可知,长翅蟋蟀更加适应该岛屿的环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蟋蟀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某岛屿上有长翅蟋蟀8 000只,其中杂合子有2 000只,残翅蟋蟀有2 000只,说明长翅占据优势;现有10 000只残翅蟋蟀迁入该岛屿,若干年后,岛屿上的长翅蟋蟀有9 500只,而残翅蟋蟀仅有50只,说明残翅蟋蟀在生存斗争中处于劣势,C错误。答案C10.(2019中原名校第五次质量考评)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

41、的是()A.图中P决定生物化的方向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解析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比如马和驴可以交配,但产生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所以属于不同物种,D错误。答案D11.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已知控制植株

42、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红花植株白花植株黄花植株初次调查64%36%0二次调查38%16%46%该种群的基因库由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R、r和r基因构成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60%,二次调查时为40%基因重组导致三种花色的出现,为该植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调查期间,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形成A.3项 B.2项C.1项 D.0项解析该种群的基因库除包括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控制花色的基因外,还包括所有控制其他性状的基因,错误。仅根据表中数据无法计算种群中各基因的频率,错误。基因R、r和

43、r属于等位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错误。调查期间,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并不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错误。答案D12.(2019唐山质检)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下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C.T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解析T时刻,种群甲中A的基因频率为0.8,则a的基因频率为0.2,则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20.80.20.32,种群乙中a的基

44、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则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20.80.20.32,A正确;T时刻无法判断甲、乙种群的数量是否相等,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种群混合后,不能简单地判断A的基因频率为0.5,B、C错误;通过图形分析,A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种群甲在其生活的环境中生存,a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种群乙在其生活的环境中生存,环境通过作用于表现型间接作用于基因型从而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答案A13.(科学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下面问题:材料一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甲虫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B部分饲养

45、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甲虫。材料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的实验说明:抗药性差异甲虫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多样性。DDT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的是_。(2)材料一中,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产生抗药性差异不同的种群中,雌雄甲虫之间仍然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人工选择的不同甲虫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

46、机会进行_。(3)材料二中A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图:计算A地区中基因A的频率为_。画出B地区流行疟疾后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大致比例图。解析(1)抗药性差异甲虫的产生是突变导致的,甲虫的基因有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2)抗药性差异不同的种群中雌雄甲虫之间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不同甲虫种群的基因库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不同甲虫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3)由图中数据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90%8%1/294%。B地区人群中Aa个体对疟疾有较强抗性,所以Aa个体所占比例最大,AA个体对疟疾抵抗能力弱,故所占比例较小,aa个体既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又对疟疾抵抗能力弱,故所占比例最小。答案(1)基因生物的个体(或个体的表现型)(2)基因交流(3)94%如图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