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7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
2、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
3、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B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
4、/为新辞以教巫祝/D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解答时,通读语段,把握大意。然后结合关键词语和断句技巧进行解答。“十年”是刘禹锡在朗州的时间,应紧跟上句。据此可排除B、D两项。“鼓舞”是击鼓起舞,地点在“淫祠”,即不合典礼的祠庙。因而,“每淫祠鼓舞”是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故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唐以前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律诗定型于唐代。B“禁中”指皇帝、后妃、重臣等居住的地方,因禁卫
5、森严,一般人不得任意出入,也可称为禁内。C“宰相”是对我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与丞相不相同。D“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开始,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BB项,禁中不是重臣居住的地方,而是专指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选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禹锡才能出众,曾得重用。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议国事,他提出的建议都得到认可。B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到任改任
6、连州刺史,在外任职多年。C“先考中进士科,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和“名望和位置不显达,高官都愿意与刘梦得交往”这两件事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刘禹锡有才华。D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晚年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歌文章当时没人能够超越,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并写道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DD项,“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错误,原文“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文中的意思是“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另外,序中并未提到“
7、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故选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4分)译文:_(2)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4分)译文:_答案(1)(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2)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5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3分)_答案原因: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
8、培养人才,而是把钱花在祭祀孔子上了。解决措施: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大学,增加教育投资。【参考译文】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他擅长写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在太子身边做事。刘禹锡尤其受王叔文的赏识提拔,被认为有宰相才能而受到优待。顺宗即位,朝廷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之手,(而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量议论,他所说的王叔文没有不听从的。后来王叔文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被贬任连州刺史,走到中途,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刘禹
9、锡在朗州十年,主要是写文作诗,以此来陶冶情操性格。蛮地风俗喜好巫术,常常在不合典礼的祠庙中击鼓起舞,还要用方言俗语歌唱一番。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用来教授巫祝。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朝廷,宰相又打算任命他为郎官。这时刘禹锡作了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些讥刺朝政的意思,宰相不高兴了,所以他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诏书发下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刘禹锡有母亲健在,但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如今播州在西南极远处,人迹罕至。他的老母亲肯定不能前往,那么和儿子当是生死永别。请求宽免一下他,稍稍将他迁往近处安置。”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又离开京城十多年时间,接连在几
10、个州任刺史。刘禹锡常常叹息天下学校衰败,于是上奏记述给宰相说:“议论的人认为天下士人太少,但不知道培养人才之道的情况,事实是育才之路滞塞不畅,并不是天下没有人才。如今房舍毁坏,学生门徒减少,这不是学官不努力,原因在于没有钱物供他们使用。如今州县都在春秋上丁日到孔子庙祭奠,这种礼仪不合古制,也不是孔子的本意。请下令叫礼官博士议论这事,不准天下州县花费钱财用牲牢进行祭祀,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当时宰相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刘禹锡晚年和太子少傅白居易关系友好,诗歌文章,当时没有在他们之上的。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
11、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说:“彭城刘梦得,是位诗中豪杰。其诗锋芒外露,很少有人能抵挡。我不自量力,常常冒犯他。大凡互相配合的声气相同,互相争论的力量相当。一来一往,欲罢不能。”刘梦得还曾作有西塞山怀古等诗,被江南之人称为佳作,虽名望和位置不显达,高官都愿意与刘梦得交往。会昌二年七月逝世,追赠为户部尚书。(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7分)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兴师:出兵。泽:同“襗”,内衣,指
12、今之汗衫。作:起。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B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B应该是表现了百姓们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7该诗每章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_
13、答案属于重章叠句的手法。它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展现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7分)涉江(节选)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境界,塑造了一个奇伟的形象,同时在写景抒
14、情上也达到了完美和谐。B选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混浊”而“莫余知”的楚国现实。C“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D“登昆仑兮食玉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C应是表现了屈原渴望国君清明的心情,而不是“择主而事”的思想。9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其作用是什么?(4分)_答案诗人采用象征手法,用奇特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志向,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15、7分)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
16、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枳棘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A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11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_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巢,表达对小人得势的不满和壮志难抒的激愤。答案对荣华易逝、世事多变的人生境遇的感叹;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13题。(7分)长门怨
17、二首李白其一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其二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注】长门怨:古乐府诗题。据乐府解题记述:“长门怨者,为汉武帝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桂殿:长门殿。这两句化用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诗句。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的前两句,点出时间是午夜,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其中“挂”“流”二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B其一的后两句本是写宫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这两句诗却不让人物出场,把愁说成是月光所“作”,运笔空灵,设
18、想奇特。C其一描绘了一幅斗柄斜射、空屋流萤的月夜深宫图,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虽看不到居住其中的人,而其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已可想而知。D其二通篇以“我”观物,由愁而写景,使景物都染上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开头的“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CC项“视听结合”错,诗中有“视”而无“听”。13其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4分)_答案其二描写了在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女的悲惨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同情。主要采用了缘情布景(因情选景、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方式。一开头就点出“愁”字,说明下面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主人公对季节、环境及月光的感受
19、,都是“别是一番滋味”的。春季年年来临,而说“不记春”;屋中的尘土是不属于任何季节的,而说“起秋尘”,给尘土平添萧瑟的季节感;明月高悬天上,而说“独照”,美好事物在主人公眼中都带有浓浓的悲凉。同时,后两句诗人化用了司马相如长门赋中的诗句,写出了宫女的孤寂凄凉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同情。(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7分)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
20、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均出自庄子逍遥游。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喻自己对前途的忧虑。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CC项,“暗寓自己对前途的忧虑”错。诗中作者以“鲲鹏”自喻,暗示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15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_解析题目已明确答题角度:情感的异同。分析两首诗的情感,找出异同即可。此诗是杜甫晚年因兵荒而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
21、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基调凄凉。基于此,即可分析其异同。答案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富有浓重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7分)竹马子柳永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
22、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1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抓住物候时序的变化,描绘了特定时节和环境中的景色。B“神京”指汴京,这里作者用对曾经都城的思念表达自己的亡国之痛。C下片开头抒情,写旧情难忘,又添新愁,而友人难聚,愁闷无法排遣。D最后五句以景结情,巧妙地以黄昏之景来衬托和强化作者心中的悲苦。BB项,此处只是作者离开汴京后想念汴京,且作者为北宋词人,并没有亡国之痛。17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_答案词的上片,作者用孤垒、烟渚、雌霓、雄风、残蝉等意象,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意
23、境,衬托了作者的悲秋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八)(2020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7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
24、,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BB项,“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把君诗过日”在此处意为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但“此别”后可能就无法有友人的诗篇相伴了。19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_答案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九)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20(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衬托手法表现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2)屈原的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是“_,_”。(3)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通过写巡游此地的
25、达官贵人,打算在临别时将杭州美景绘成图画带回朝廷,接受众人夸赏,从侧面衬托出杭州之美的句子是“_,_”。答案(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二、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9分)他们将云岗、敦煌的山挖空造佛,将乐山一座石山改造成坐佛,将大足一条山沟里刻满佛,现在又在泰山的一条河沟里刻满了佛经。那些石窟是要修几百年经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这部经文呢?每字半米见方,入石三分,字体古朴苍劲。我想虽用不了几百年,可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在这坚硬的花岗石上一天也未必能刻出一二个字。中国的书有写在竹简上的,写在帛上、纸上
26、的,今天我却看到一部名副其实的石头书。我在这本大书上轻轻漫步,生怕碰损它那已历经千年风雨的页面。我低头看那一横一竖,好像是一座古建筑的梁柱,又像古战场的剑戟,或者出土的青铜器。我慢慢地跪下轻轻抚摸这一点一捺,又舒展身子躺在这页大书上,仰天沉思。一般人登泰山多是在山顶坐等日出,大概很少有人能到这偏僻深沟里的石书上睡一会儿的。躺在书上就想起赫尔岑有一句关于书的名言:“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泰山就是我们的先人传给后人的一本巨书。造物者造了这样一座山,这样既雄伟又秀丽的山体,又特意在草木流水间布了许多青石。人们就在这石上填刻自己的思想,一代一代,传到现在。人与自然就这样合作完成了一件杰作
27、。21对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B独有那可怕的屠伯蛇,身体是细长的,圆径和鼠子差不多。C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说听出了困乏。D我们默然的对着,静听那汩汩的浆声,几乎要入睡了。C文中“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因为有表示判断的“是”,所以破折号的作用并非解释说明,而是一种提示。A项表示因果,破折号前面的是果,破折号后面的是因;B项是解释说明;D项表示声音的延长。22博喻能够表现事物同一特征的不同侧面,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博喻进行简要分析。(3分)_答案三个喻体以“古建筑”“古战场”“
28、出土”的修饰强调了石刻字的古朴苍劲;比作梁柱,体现出书法笔画横平竖直;比作剑戟,说明书法字形修长宛转;比作青铜器,表现了书法结构严谨浑厚。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造物者造了一座雄伟秀丽且在草木流水间布了许多青石的山。”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_答案强调重点不同:改句强调“山”;原句强调的是山的特点“既雄伟又秀丽”,突出强调“青石”。句式特点不同:改句比较呆板;原句句式灵活,和整段的文风更和谐。句意承接不同:改句只是承接上句的泰山;原句承上启下,将“青石”置于最后,能够和下文连贯承接。24下面这首词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第二个镜头的脚本已写
29、出,请写出第一个和第三个镜头的脚本。要求:按照词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想象合理;每个镜头的字数不超过60个字。(3分)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场景】溪边,茅草屋【人物】白发夫妻三个儿子镜头一:_镜头二:大儿子在溪边的豆田里锄草,抬头看到大弟坐在屋前的石头上,埋头编着一只鸡笼两只小黄鸡正在他脚边悠闲啄食。镜头三:_解析解答时,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语言表达即可。仔细阅读这首词,理解把握这首词所写内容,然后分析第二个镜头脚本内容可知,是对“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两句
30、进行合理想象写出来的,那么第一个镜头脚本就要根据“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等语句,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写;第三个镜头要根据词的最后两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写。答案镜头一:清澈的小溪旁,青草碧绿。一间低矮的茅屋前,一对白头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镜头三:小儿子卧在溪边的草地上,专注地剥着莲蓬,晶莹的口水正顺着嘴角淌下。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3分)以下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部分结果。225%的四年级学生和21.2%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自己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23.6%的四年级学生和19
31、.0%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和自己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25.1%的四年级学生和21.8%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自己谈心”。15.4%的四年级学生和9.9%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认真听自己把话说完”,19.3%的四年级学生和18.8%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要求自己做某件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耐心说明理由”,17.4%的四年级学生和14.4%的八年级学生认为“跟家长有不同意见时,家长从不允许自己表达观点”。(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中监测结果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1分)_解析解答时,先审准题,然后阅读语段,从中提取关键信息,最后按要求作答。监测结果共两句话
32、,第一句话涉及“问自己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和自己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花时间与自己谈心”三个方面,而用词都是一样的“家长从不或几乎不”,由此说明家长与孩子沟通很少,缺乏沟通;第二句话涉及两方面,“要求自己做某件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耐心说明理由”“跟家长有不同意见时,家长从不允许自己表达观点”,都说明孩子认为家长跟自己沟通时态度太简单武断,故可概括为:沟通方式简单粗暴。答案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沟通方式简单粗暴。(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100个字。(2分)_解析解答时,要注意站在家长和孩子双方角度去思考,包括呼吁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关心、尊重、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包
33、括呼吁孩子们主动表达心声,与家长好好沟通。答案(示例)工作繁忙而忽视孩子的沟通需求,会造成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足;部分家长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不够尊重。长此以往,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更多地关心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当然,孩子也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三、写作(3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丰熟,养育万方。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诗词的陶冶下,怡情悦性,奋发向上。”这是2020年1月28日开播的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一场开场白。“读杜甫
34、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拍的是杜甫,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这是观众对于今年4月6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发出的感慨。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香。学校要举办一次演讲活动,主题是“中华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
35、,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内容。本题以中国诗词大会和BBC播出的杜甫纪录片为背景材料,意在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华诗词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可从中华诗词中超越时空的共通的情感和力量、中华诗词的时代价值、中华诗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进行阐释、引申和论述,注意要以中华诗词为写作对象。参考立意:诗词的魅力;诗词的价值;诗词在当代的意义;品古韵,扬新风。【佳作展台】魅力诗词,永恒瑰宝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魅力诗词,永恒瑰宝”。孔子曰:“诗以言志,言以
36、立身”,“不读诗,无以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用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内核和长效滋养剂。时至今日,古典诗词并未因历史的冲刷而失去自身光辉,而是历久弥新,益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从去年2月万名网友续写“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网络传奇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再到疫情期间那些彰显着诗词魅力的宣传标语,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华古典诗词,体现出的是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学习古典诗词,对于任何一位中华儿女来讲都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文化的归属感
37、。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的结晶,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对于今天的社会大众而言,学习古典诗词是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快捷有效且易于实行的方式。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体认到祖先数千年来始终坚守的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第二,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用这种语言撰写的诗歌。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将本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汉语的民族特色使中国古典诗
38、词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西方诗歌就无法做到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具备的精工对仗。汉字的稳定形体,更是让古典诗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中国古代有着“诗品出于人品”的文学观念,“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典诗词往往是他们崇高情怀的集中写照。那些流传的诗句中无不闪耀着高尚人格的光辉,善待自然、热爱国家、孝敬父母、关爱他人这些优秀品质无疑可以让我们情感为之激荡,思想为之触动,心灵为之净化。魅力诗词,是我们永恒的瑰宝。所以,我们要捍卫祖国的这一优秀历史文化,只有这样,灿烂的文化才不会断裂,汉语语言文字的魅力才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点评】本篇演讲稿首先引用孔子的名言,阐明诗歌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材料内容,点明学习古典诗词对于任何一位中华儿女都有很大意义;然后分三个层次阐述意义所在:第一,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文化的归属感;第二,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最后结尾有总结,有提倡呼告。整篇演讲稿中心明确突出,层次清楚,分析深刻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