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30649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近亲结婚不影响抗维生素佝偻病的发病率B. 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C. 在患者后代中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单基因遗传病D. 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的第一步是系谱分析【答案】D【解析】【分析】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病情诊断系谱分析染色体/生化测定遗传方式分析/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治。【详解】A、近亲结婚会增大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抗维生素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所以近亲结婚不影响该病的发病率,A正确;B、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B正确;C、在患者后代中,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低于单

2、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C正确;D、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的第一步是病情诊断,D错误。故选D。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下降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B. 我国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自南向北逐渐加重C.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的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产量下降D. 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答案】B【解析】【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这些含酸的微粒随着雨雪

3、回降到地面就是酸雨,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我国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自北向南逐渐加重,有的地区酸雨出现频率高达80%以上。【详解】A、生物多样性锐减,也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A正确;B、我国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自北向男逐渐加重,B错误;C、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造成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产量下降,C正确;D、当出生率=死亡率时,人口数量将处于稳定状态,因此为降低人口剧增对环境的影响,全球人口应该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情况下保持平衡,D正确。故选B。3.在传统的破伤风抗毒素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向马等大型动物注射破伤风杆菌类毒素来制备抗血清,而不是直接注射

4、破伤风杆菌外毒素,以避免受体动物的死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获得的抗血清中不止一种抗体B. 推测破伤风杆菌类毒素的毒性更低,但抗原特性与外毒素相同C. 注射抗血清可以使人获得对破伤风杆菌的长期免疫能力D. 类毒素不会直接刺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制备抗体的传统方法是用抗原多次接种于适当的成年健康动物,刺激其产生免疫应答,血清中含有大量特异性抗体,又称抗血清或免疫血清;外毒素是细菌毒素的一种,是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毒性消失,仍留其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据此分析。【详解】A、获得的抗

5、血清中含多种抗体,A正确;B、外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与外毒素相比,类毒素仍保留了抗原特性,但毒性降低或无毒,B正确;C、注射抗血清不能使人获得对破伤风杆菌的长期免疫能力,因为机体内没有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D、注射类毒素后可直接引起体液免疫,不会直接刺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D正确。故选C。4.下列有关基因A和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者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B. A可由a突变而来,也可再突变为aC. 如一个个体的基因型是Aa,则A和a的分离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 如A对a完全显性,则种群中隐性性状个体相对较少【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

6、信息;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少利多害性、低频性等特点;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从而引起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组合;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A、a为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所以二者的碱基排列顺序各不相同,则携带的遗传信息各不相同,A错误;B、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少利多害性、低频性等特点,根据其中的不定向性特点,A可由a突变而来,也可再突变为a,B正确;C、基因型是Aa的个体,若在四分体时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A

7、与a互换,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可以发生A和a的分离,C错误;D、如果种群中隐性性状更适应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逐步淘汰掉显性个体,则会导致种群中隐性性状个体相对较多,D错误。故选B。5.在生物体内,下列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A.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B. 血糖调节中肝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C. 细胞呼吸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与热能的转换D. 细胞溶胶中,三碳糖与蔗糖的相互转化【答案】C【解析】【分析】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出水进水,发生质壁分离;肝糖原与葡萄糖可以双向转化,肌糖原与葡萄糖之间是单向转化。【详解】A、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不过进入原生质层的水分子数量

8、少于离开的水分子数量,A错误;B、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时血糖可转化为肝糖原,反之肝糖原转化为血糖,B错误;C、化学能可转化成热能,但热能不能转化成化学能,C正确;D、在细胞溶胶中,三碳糖与蔗糖可以相互转化,D错误。故选C。6.下列关于人体内细胞的凋亡、衰老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在凋亡的细胞中相关基因活动增强,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B. 癌细胞是人体内具有自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C. 随分化程度的增加,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全能性降低D. 衰老的红细胞细胞核体积变大,运输氧气的功能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的编程性死亡

9、;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4、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

10、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时,与凋亡相关基因的活动增强,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A正确;B、癌细胞是人体内具有异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B错误;C、随分化程度的增加,全能性下降,但细胞内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D、衰老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D错误。故选A。7.下列化合物中构成元素种类最少的是( )A. 磷脂B. 胡萝卜素C. 甲状腺激素D. NADPH【答案】B【解析】【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C、H、O、N有的含有P或S;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

11、P;脂质的元素组成:C、H、O有的含有N和P。【详解】A、磷脂的元素组成C、H、O、N、P,A错误;B、胡萝卜素的元素组成是C、H,B正确;C、甲状腺激素是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则组成元素至少有C、H、O、N、I,至少5种,C错误;D、NADPH的元素组成是C、H、O、N、P,D错误。故选B。8.下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此反应为吸能反应B. 曲线I表示无酶参与时的反应C. E2代表有酶催化时所降低的活化能D. 其他条件相同E4越大,则酶的催化效率越高【答案】C【解析】【分析】酶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以保证细胞内的反应在常温、常压

12、下高效地进行,酶降低的活化能(E4)=没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E1)-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E2)。曲线I是没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曲线II是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详解】A、反应产物的能量值比反应物的高,因此该反应为吸能反应,A正确;B、曲线I是没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B正确;C、酶降低的活化能为E4,C错误;D、酶降低的活化能E4越大,酶的催化效率越高,D正确。故选C。9.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多倍体生物形成后,若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并产生后代,则它不是一个新物种B. 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物种进化的

13、速度和方向C. 在自然种群中,若不同性状个体间存活率和繁殖率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D. 根据哈迪一温伯格定律,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也可能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多倍体生物形成后,若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并产生后代,若产生的后代可育,则与原物种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它不是一个新物种;若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它是一个新物种,A错误;B、外来物种会导致当地生物

14、多样性锐减,所以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物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C、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性变化的主要机制,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C正确;D、若存在致死或其他情况,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也可能改变,D正确。故选A。10.下列对教材相关实验、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共需要观察两次,以形成自身前后对照B. 实验“观察叶绿体”,可以从黑藻新鲜枝上选取一片幼嫩的小叶制成临时装片C. 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遗传病史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D. 实验“探究酶的专一性”,若淀

15、粉+蔗糖酶组呈轻度阳性反应,而淀粉组呈阴性,则原因是蔗糖酶溶液中混有少量淀粉酶【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详解】A、“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二次与第一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A错误;B、新鲜的黑藻枝叶上的嫩叶含有叶绿体、且较薄,因此“观察叶绿体”实验,可以从黑藻新鲜枝上选取一片幼嫩的小叶制成临时装片,B正确;C、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进行调查统计,C错误;D、实验“探究酶的专一性”,若淀粉+蔗

16、糖酶组呈轻度阳性反应,而淀粉组呈阴性,则原因是蔗糖酶溶液本身含有少量还原性杂质,D错误。故选B。11.某些土壤细菌可将尿素分解成CO2和NH3,供植物吸收和利用。下列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和计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解尿素的细菌是以尿素的分解产物CO2作为碳源的B. 接种时应单手打开皿盖,然后取出浸泡的玻璃刮刀直接涂布C. 本实验采用涂布分离法接种,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小D. 若实验组菌落平均数为37个/平板,空白对照平板上有3个菌落,则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为34个/平板【答案】C【解析】【分析】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中,需要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计数的

17、关键是经梯度稀释后的倍数要合适,计数时通常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详解】A、分解尿素的细菌是异养型,不能以CO2作为碳源,A错误;B、接种时单手打开皿盖,然后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的涂布在培养基表面,B错误;C、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C正确;D、在完全正确的操作情况下,空白对照组中不应出现菌落。若空白对照组出现菌落,说明操作过程中存在微生物污染,属于实验失误,所有实验数据均不应采用,D错误。故选C。12.下图表示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过程,孔蛋白为亲水通道,分子量较小的物质可自由通过。丙酮酸通过内膜时,所需的能量不直接来源于AT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8、线粒体的内、外膜分别由二层单位膜组成B. 丙酮酸通过外膜、内膜的方式均为易化扩散C. 充足的氧气能有效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D. 线粒体膜间隙的pH要比内膜内侧的基质高【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线粒体的功能和有氧呼吸的过程。据图分析:图示表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是依靠氢离子进入线粒体的势能提供能量进入线粒体内膜的。【详解】A、线粒体由两层膜构成,分别称为内膜和外膜,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线粒体的外膜和内膜都存在协助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蛋白质,并且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外膜不消耗能量,而通过内膜时则会消耗氢离子浓度差所产生的势能,可见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外膜和内膜的方式分别为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B错

19、误; C、氧气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氢离子的浓度差会促进丙酮酸的运输,所以充足的氧气能有效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C正确;D、线粒体膜间隙的氢离子浓度大,呈酸性,pH要比内膜内侧的基质低,D错误。故选C。13.为验证相关激素对血糖调节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过程。实验中5组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应注射葡萄糖溶液,且若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免尿量也会上升B. 胰岛素是由胰腺腺泡组织中的胰岛细胞分泌的C. 二次注射后,这四组中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号家兔D. 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抑制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等多种功能【答

20、案】A【解析】【分析】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主要的升高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协同作用,人体内的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刺激相关的神经使下丘脑血糖中枢兴奋并发出指令引起相关激素的分泌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在首次注射实验中,是对照组(空白对照),都是实验组;在二次注射实验中,是对照组,是实验组;低血糖最先得到缓解的是直接注射葡萄糖溶液的家兔。【详解】A、若家兔出现糖尿,该兔的尿量将会增加,因为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21、A正确;B、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胰液,B错误;C、二次注射后,这四组中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号家兔,C错误;D、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抑制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等多种功能,D错误;故选A。14.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是( )A. 豚鼠唾液腺细胞代谢旺盛,核仁的体积较大B. 人体细胞的细胞膜外侧分布有糖蛋白,有利于接收信息C.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的线粒体分布在细胞中央,有利于吸收和转运物质D. 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含有大液泡,有利于调节细胞的渗透压【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次有少量的糖类,糖与蛋白

22、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者糖脂,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因此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2、在代谢旺盛的细胞内分布有大量的线粒体,以保证能量的供应,同时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内的核仁体积较大,因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保证了代谢旺盛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3、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含有中央液泡,液泡内含有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以及花青素等物质,有利于调节植物细胞的渗透压,维持植物细胞坚挺的状态。【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代谢旺盛的细胞内,核仁的体积较大,A正确;B、人体细胞的细胞膜外侧分布有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因此有利于接收信息,B正确;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分布有大

23、量的线粒体,有利于吸收和转运物质,为了便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物质的吸收,线粒体应该集中分布在小肠绒毛膜附近,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含有大液泡,有利于调节细胞的渗透压,D正确。故选C。15.如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表示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膝反射的所有神经元的胞体都位于脊髓B. 膝反射发生时,结构上会产生负电波C. 膝反射反生时,能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检测到动作电位D. 用适宜电流刺激A,电位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可产生膝反射【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

24、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膝反射的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不位于脊髓,而是位于脊神经节中,A错误;膝反射发生时,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时,会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结构不能产生兴奋,因此结构上不会产生负电波,但能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检测到动作电位,B错误,C正确;用适宜电流刺激A,产生的兴奋会先后两次经过电位表,因此电位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之后兴奋会到达伸肌并使伸肌发生反应,但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伸肌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反射,即不能产生膝反射,D错误。【点睛】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

25、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依题意并明辨图示中表示的结构名称,进而分析解答。16.下列有关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细胞团的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体外培养可发育成新个体B. 若在囊胚期进行胚胎分割,可采用机械分割和酶解分割,且通过胚胎分割产生后代的方式属于无性生殖C. 进行早期胚胎培养时,培养液中除加入一些必要的营养成分外,还应添加激素和血清D. 滋养层细胞发育成胎儿的胎膜和胎盘等结构发生在囊胚期【答案】C【解析】【分析】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

26、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其特点是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不同阶段的胚胎进行胚胎分割时,可采用的方法有一定的差别,若胚胎处于卵裂期可以采用酶解法或机械法,若囊胚则只能运用机械法分割,且要求等份分割。【详解】A、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A错误;B、若胚胎处于卵裂期可以采用酶解法或机械法,若囊胚则只能运用机械法分割,且要求内

27、细胞团均等分割,B错误;C、进行早期胚胎培养时,由于对细胞所需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培养液中除加入一些必要的营养成分外,还应添加激素和血清,C正确;D、滋养层细胞发育成胎儿的胎膜和胎盘等结构发生在原肠胚,D错误。故选C。17.用15N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含24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分裂第一次至第N次,若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48条和16条,则这至少是第几次分裂的分裂期?( )A. 第二B. 第三C. 第四D. 第五【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用15N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含24条染色体)的DN

28、A分子双链,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总数为48条,说明此时为有丝分裂后期,据此分析。【详解】据题意,该细胞总共标记了48条DNA链,转入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分裂一次,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子代每条DNA都是15N14N,因此子代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进入第二次分裂,DNA再复制一次,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含2条DNA,其中一个DNA是15N14N,另一个DNA是14N14N,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离,此时含有15N的染色体依然是24条,但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随机移

29、向细胞两极,导致移向两级的含15N的染色体是不确定的;因此若后期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16条,则最早出现在第三次分裂,B正确。故选B。18.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B. 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能得到叶片和果实较小的单倍体植株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转基因技术的遗传学原理不同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但其无籽性状可以遗传【答案】A【解析】【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30、,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如人、果蝇、玉米等。3、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详解】A、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A正确;B、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无果实,B错误; C、肺炎双球菌和转基因技术的遗传学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31、C错误;D、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D错误。故选A。19.某科研小组对蝗虫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测定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细胞c和细胞g都可能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B. 细胞d、e、f中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 细胞g和细胞b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D. 细胞a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或第二极体【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a的核DNA数目为N,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b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c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e的核DNA含量

32、位于2N-4N之间,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f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2N,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g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详解】A、细胞c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g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都会发生染色单体分离,A正确;B、细胞d和e处于分裂间期,此时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B错误;C、细胞b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无同源染色体,C错误;D、由于是精巢,因此细胞a不可能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D错误。故选A。20.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下图甲所示,则曲线上M、N、P和Q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于图乙中

33、的A. a、b、c、dB. a、c、d、bC. c、a、d、bD. b、d、c、a【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中,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N、P是这条曲线上的两点,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Q点含义是生长素浓度比较高,生长较快。图乙中的幼苗横放,生长素主要受重力因素的影响,可以发生横向运输,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即d和b的生长素浓度高于c和a的生长素浓度。【详解】据图分析,P、N所在这条曲线是根的生长曲线,根对生长素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N表示远地侧c,P表示近地侧d;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的

34、生长曲线,茎对生长素不敏感,高浓度的促进生长明显高于低浓度的促进生长作用,所以Q表示近地侧b,M表示远地侧a。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两重性以及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属于对识图、理解层次的考查。21.分析某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成分如下:碱基种类ACGT碱基浓度(%)36241822据此,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双链DNAB. 该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不遵循中心法则C. 以该病毒DNA为模板,复制出的DNA不是子代病毒的遗传物质D. 该病毒DNA的突变频率较高【答案】B【解析】【详解】A、病毒的遗传物质碱基种类中有T没有U,说明是DNA,但数量A不等于T,G不等

35、于C,说明不是双链DNA,A正确;B、病毒浸染细胞后,遗传信息流动过程遵循中心法则,B错误;C、以该病毒DNA为模板,复制出的DNA碱基序列与原DNA碱基序列互补,不是子代病毒的遗传物质,C正确;D、单链DNA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核酸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22.下列关于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次级生产量是指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用于生长繁殖的能量B. 恒温动物次级生产量与同化量的比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C. 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群落状态

36、时,净初级生产量将长期保持零D. 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GPR,则生产者生物量一定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初级生产量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次级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详解】A、次级生产量是除生产者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A错误;B、恒温动物呼吸消耗散失用于维持体温恒定的能量更多,故其次级生产量与同化量的比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B正确;C、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群落状态时,要维持消费者的生存,净初级生产量要大于零,

37、C错误;D、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GPR,因为有消费者的摄食,故生产者生物量不一定增加,D错误。故选B。23.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B. 从S型活菌中抽提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悬浮培养,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C. 32P标记的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下降D. 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MV A的RNA感染烟草,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TMV A【答案】D【解析】【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没有证明

38、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详解】A. 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A错误;B. 从S型活菌中抽提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悬浮培养后,需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才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B错误;C. 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该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若未经过搅拌,则离心后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都分布在沉淀中,不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下降,C错误;D.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

39、A,故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MV A的RNA感染烟草会使烟草感染烟草花叶病毒,最终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TMV A,D正确。2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巨噬细胞将抗原降解成肽后,与质膜上的MHC分子形成抗原-MHC复合体B. 成熟的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后便将其镶嵌在细胞膜上,用以识别抗原C. 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使成熟B淋巴细胞被致敏D. 记忆B淋巴细胞可快速增殖为浆细胞,浆细胞识别同类抗原后分泌大量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B细胞:可分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提呈 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细

40、胞(natural killer cell)为免疫效应细胞,杀伤不能表达自我蛋白的细胞。巨噬细胞:介导非特异性炎症,在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激活下,破坏组织,提呈抗原给T辅助细胞。【详解】A、巨噬细胞将抗原降解成肽后,与巨噬细胞内新合成的MHC结合成抗原-MHC复合体,然后转移到质膜上,A错误;B、成熟的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受体分子)后便将其镶嵌在细胞膜上,用以识别抗原,B正确;C、辅助性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以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C错误;D、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故选B。【点睛】能够辨识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是本题解题的关键。25.甲病由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41、只有基因型为B_D_才表现正常),其中I-1基因型为BbDD,且-2与-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甲病。乙病为单基因遗传病(由基因G、g控制),其中I-2不携带乙病基因(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I-4和-1的基因型都为 BbDdXgYB. -2和-3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8C. -2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3个致病基因D. -1与基因型为 BbDdXgY的男性婚配,子代患病男孩的概率为37/128【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甲病由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有基因型为B_D_才表现正常),其中-1基因型为BbDD和-2患甲病,推出-2的基因型为bbD_;再由-1

42、的基因型为B_D_和-3患甲病,推出-3的基因型为B_dd;再根据-2与-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甲病,则-2与-3的基因型一定为纯合子,即bbDD和BBdd。-1和-2不患乙病,并且-2不携带乙病基因,但是两者的后代患乙病,所以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详解】A、-4和-1的基因型从题目所示的家系图是不能确定的,A错误;B、由以上分析可知,-2的基因型是bbDDXGXg,-3的基因型是BBddXGY,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B错误;C、-2的基因型是BbDdXgY,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6个致病基因,C错误;D、-1的基因型是BbDdXGXg或BbDdXGXG(各占1/2),与基因型为Bb

43、DdXgY的男性婚配,子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3/4)(3/4)=7/16,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1/4,故子代患病男孩的概率为:7/16+1/4-(7/16)(1/4)(1/2)=37/128,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26.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所示外还有_。此食物网的最长食物链有_个营养级。(2)在分析生态系统中“草兔狐”的能量流动时,草同化的能量可分为草呼吸消耗的能量、兔同化的能量和_的能量。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原因是_。(3)鼠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_,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用_。在农业

44、生态工程中,可利用_关系,发展生物防治技术。【答案】 (1).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6 (3). 未利用 (4).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5). 出生率和死亡率 (6). 标志重捕法 (7). 生物种间【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详解】(1)图示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有6个营养级。(2)在分析生态系统中“草兔狐”的能量流动时,草同化的能量可分为草呼吸消耗的能量、兔同化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

45、,逐级递减的,因此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3)鼠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用标志重捕法;可以利用生物种间关系,发展生物防治技术。【点睛】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识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7.图甲为某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简图,其中英文大写字母表示物质成分,e-为电子,数字表示过程。图乙为该植物叶片的气孔结构示意图,保卫细胞的细胞壁靠近气孔侧明显厚一点。

46、请回答:(1)光合作用产生的O2用该图中_(字母)表示,O2离开这个植物细胞,需要穿过的_层单位膜。据该图还可知ATP的形成与_(填物质名称)的跨膜运输有关。(2)图甲中物质H是_。若图乙中的保卫细胞发生渗透失水,会引起气孔开度变_(填“大”或“小”),短时间内物质D和F的含量与失水前相比分别为_;若在保证植物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失水持续足够的一段时间后,此时G和H的含量与失水前相比分别为_。(3)碳反应对温度的变化比光反应敏感的主要原因是参与该过程的_更多。【答案】 (1). A (2). 4 (3). 氢离子 (4). 核酮糖二磷酸(RuBP) (5). 小 (6). 上升、上升 (7)

47、. 下降、下降 (8). 酶【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的膜为类囊体薄膜,膜上发生的是光反应,叶绿体基质中发生的是暗反应。根据光合作用中的各个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可判断图中各个物质。又根据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分等等因素可以影响光合作用,判断出题中有关的影响因素。图乙表示气孔结构,保卫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使气孔开放或关闭。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图甲中的A表示水光解后产生的氧气,氧气需要穿过1层类囊体膜、2层叶绿体膜、1层质膜共4层单位膜才能离开这个叶肉细胞,图中的ATP的形成是在氢离子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势能驱动下合成的。(2)图甲中H表示暗反应阶段中的核酮糖

48、二磷酸(RuBP)。图乙中的保卫细胞发生渗透失水,细胞萎缩引起气孔开度变小,二氧化碳供应不足,暗反应减弱,导致短时间内物质D即ATP和F即还原氢的含量均上升。若在保证植物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失水持续足够的一段时间后,暗反应在较低的水平维持平衡,此时G即三碳酸,H即核酮糖二磷酸的含量与失水前相比均会下降。(3)碳反应对温度变化比光反应敏感的主要原因是参与该过程的酶更多。【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生理过程是理解与运用,即提高识图判断和分析能力,是一道基础性题目。28.果蝇的灰身、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长翅、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

49、)。在正常培养温度(25)下发育为长翅果蝇的幼虫,如果在35环境中培养,成体为残翅。现有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将F1幼虫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在25环境中培养,成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如图1和图2所示。乙组在35环境中培养。请回答下列问题:(1)A、a和B、b两对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孟德尔的_定律。(2)假设A、a和B、b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亲代雌、雄果蝇的表现型分别为_。F1中黑身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F1灰身残翅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取F1中灰身长翅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杂交得到F2,F2幼虫在25环境中培养,则F2成体中灰身长翅果蝇所占比例为_。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上述亲本杂交产生

50、乙组F1的过程_(形成配子的过程不作要求)。【答案】 (1). 基因分离 (2). 灰身长翅、灰身长翅 (3). aaBB、aaBb (4). 1/3 (5). 4/9 (6). 【解析】【分析】两果蝇交配,在25条件下发育,雌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说明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是Aa、Aa,雌雄果蝇的长翅:残翅=3:1,说明长翅对残翅是显性,且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是Bb、Bb,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来说,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详解】(1)由柱形图可知,在25环境中培养,子代灰身:黑身=3:1,长翅:残翅=3:1,因

51、此,两对等位基因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2)如果A、a和B、b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Bb,表现型分别为灰身长翅、灰身长翅。25条件下培养,子一代中黑身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aaBb,F1灰身残翅果蝇的基因型是A_bb,纯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1/3。取F1中灰身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_B_,黑身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bb,杂交得到F2,F2幼虫在25环境中培养,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2/3Aa,1/3AA与aa杂交,得到aa=2/31/2=1/3,A_=2/3,同理B_=2/3,成体中灰身长翅果蝇A_B_所占比例=

52、2/32/3=4/9。亲本相互交配产生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如果在35环境中培养,B_、bb成体为残翅,因此A_B_、A_bb都是灰身残翅,aaB_、aabb都是黑身残翅,比例是3:1,遗传图解如下图所示:【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型、表现型、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一)某工厂为了生产耐高温植酸酶饲料添加剂,开展了该酶菌株的筛选、酶的固定化及其特性分析研究,其流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

53、题:(1)土壤悬液首先经80处理15分钟,其目的是筛选出_。(2)在无菌条件下,将经过处理的土壤悬液进行_,然后涂布在含有植酸钠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观察到_,其周围出现透明水解圈,_比值大小与该菌所产植酸酶数量多少、活性强弱相关。(3)筛选获得的菌株经鉴定后,将优良菌株进行液体扩大培养,培养时需要振荡,其主要目的是_。(4)常用固定化植酸酶处理饲料,其主要优点有_和可连续处理等。在建立和优化固定化植酸酶处理工艺时,除考虑_、酶反应的温度、pH、作用时间等环境因素外,还需考虑的主要有固定化的方法和固定化_。(二)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目前全世界流行的新型冠状

54、病毒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其疫苗生产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在基因工程中,图中A蛋白基因属于_基因。(2)图示B淋巴细胞来自_(填器官),小鼠骨髓瘤细胞可以通过动物细胞培养形成不死性的_。(3)过程采用的实验技术是_,获得的X是_。(4)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_所制备的疫苗。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病毒,与已知病毒进行_比较,或用图中的_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答案】 (1). 耐高温菌株 (2). 稀释 (3). 单菌落 (4). 透明圈与菌落的直径 (5). 增加培养液溶

55、解氧 (6). 提高植酸酶的稳定性 (7). 植酸酶的活性和用量 (8). 所用的介质 (9). 目的 (10). 脾脏 (11). 癌细胞 (12). 动物细胞融合 (13). 杂交瘤细胞 (14). A蛋白 (15). 核酸序列 (16). 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解析】【分析】1、微生物的筛选与分离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常用的接种方法主要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方法主要有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pH等。2、分析题图:图示为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其中表示逆转录过程;是获取目的基因;是小鼠骨髓瘤细胞和效应B淋巴细胞融合的过

56、程;X为杂交瘤细胞。【详解】(一)(1)土壤悬液首先经80处理15分钟,目的是使大多数的不耐高温的微生物死亡而筛选出耐高温菌株。(2)土壤悬液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梯度稀释,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涂布于含有植酸钠固体培养基上,经培养后可以观察到单菌落的出现,且出现透明圈,透明圈与菌落的直径比值大小与该菌所产植酸酶数量多少、植酸酶的活性强弱相关。.(3)振荡培养的目的是向培养液供氧,同时使微生物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与生长。(4)常用固定化植酸酶处理饲料,其主要优点有提高植酸酶的稳定性和可连续处理等。在建立和优化固定化植酸酶处理工艺时,除考虑植酸酶的活性和用量、酶反应的温度、pH、作用时

57、间等环境因素外,还需考虑的主要有固定化的方法和固定化所用的介质。(二)(1)在基因工程中,图中A蛋白基因属于目的基因。(2)对小鼠进行注射A蛋白抗原,一段时间后从小鼠脾脏提取出B淋巴细胞,小鼠骨髓瘤细胞可以通过动物细胞培养形成不死性的癌细胞。(3)是动物细胞融合过程,需采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经过获得的融合细胞有3种,即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效应B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图中X就是杂交瘤细胞。(4)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A蛋白所制备的疫苗.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出病毒,与已知病毒进行核酸序列比较;或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法,即用

58、图中的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点睛】第一小题主要考查生物技术实践中的微生物的筛选与分离、培养、观察和固定化酶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生物技术实践中的核心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掌握。第二小题结合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图,考查基因工程、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单克隆抗体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及操作步骤,识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30.研究发现河豚毒素的作用机理:能特异性地抑制钠离子通道,从而减小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最大值(峰值),且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效果会越明显;但河豚毒素对钾离子通道无直接影响,因此对静息电位基本无影响,为验证

59、河豚毒素的上述作用机理,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材料用具:浸润在生理盐水中的新制蛙的神经组织一组、灵敏电位计(用于测量电位变化)、微电极(提供适宜强度刺激)、适宜浓度的河豚毒素制剂(实验时直接加在浸润神经组织的生理盐水中,施用后第6min开始起作用)、玻璃容器及相关辅助仪器。(要求与说明:灵敏电位计和微电极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适温等适宜环境)(1)实验思路:请完善表格中横线部分的实验流程,要求给予4次刺激并进行电位测定。河豚毒素处理时间_,测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和电位动作电位的最大值(mV)_(2)预测实验结果_(设正常情况下,静息电位是-70mv,动作电位的最大值是

60、40mV。请以坐标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实验结果,电位的大小用绝对值表示)(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形式传导,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末端时,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化学递质,引起肌肉收缩。肉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结合。用肉毒素除皱会导致面部表情僵化,甚至面瘫,其原因是_。【答案】 (1). 0min 6min 12min 18min 测神经元的静息电位(mv) 用微电极给予神经元适宜刺激 (2). (3). 电信号(局部电流) (4). 肉毒毒素阻止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肌肉未接受神经递质而使肌肉松弛(或失去紧张),相应表

61、情活动就消失了【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此时的电位状态称为动作电位。3、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详解】(1)因为题干信息中强调施用6min后才开始有效果,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又因实验要求4次刺激,故设计的时间梯度为6min,分别为:0min、6min、12min和18min;题干中强调了毒素对动作电位有影响,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故表中应该显示对单独静息电位和刺激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量。(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施用毒素6min后开始作用,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故预测实验结果为:(以坐标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实验结果,电位的大小用绝对值表示)(3)由于肉毒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阻止Ca2+内流,进而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肌肉未接受神经递质而使肌肉松弛(或失去紧张),相应表情活动就会消失,导致面部表情僵化,甚至面瘫。【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