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检测(十三)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西学东渐(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四川双流中学月考)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 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解析:选D材料中林则徐认为中国允许茶叶、大黄出口是中国人对外国的恩惠,说明当时林则徐保守的对外观念,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
2、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解析:选A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魏源的思想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3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
3、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解析:选B“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4(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它(中体西用)用貌似公正、开放的态度,在适合民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的考虑之下,将仿
4、效西方、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这说明该思想()A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改造 B清除了西学引进的阻力C具有明显的文化封闭性 D具有文化冲突的调和性解析:选D根据“仿效西方、变革社会”可知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故A项错误;根据“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可知该思想并没有清除西学引进的阻力,故B项错误;根据“开放的态度”“仿效西方”可知该思想并不封闭,故C项错误;该思想既“仿效西方、变革社会”,又“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调和,故D项正确。5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
5、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解析:选C材料中的变化反映出西学日益受到重视,但不能据此推断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也不能据此推断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反映出“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并不意味着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故D项错误。6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
6、,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解析:选B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7王韬易言跋:“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郑观应危言新编:“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这表明二人()A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B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C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
7、张趋同D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根本对立解析:选B王韬与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并不反对政治变革,故A项错误;王韬与郑观应都主张维护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说明他们排斥西方近代民权民主思想,故B项正确;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进行一切变革,而王韬与郑观应主张进行政治体制与经济技术的变革,故C项错误;王韬、郑观应作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其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8下图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1897年的日记,由此可见()国家取士以通洋务、西学者为超特之科,而孔孟之学不闻郑重焉。凡有通洋务、晓西学之人,即破格擢用,天下之士莫不舍孔孟而向洋学。士风日下,伊于胡底耶?A
8、儒学逐步被清政府废弃 B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C废除科举遭到基层抵制 D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解析:选D材料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对国家以西学洋务取士的担忧,但不能说明清政府此时已废弃儒学,且儒学一直是清政府的统治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对国家以西学洋务取士的担忧,且认为这样会导致“士风日下,伊于胡底”,这就说明西学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故B项错误;1905年清政府才废除科举,故C项错误;清政府以西学洋务取士,说明积极地向西方学习,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9(2018安阳一模)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
9、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调整,其目的就是力图使儒家思想实现近代化以挽救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仅仅是在“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并由此可知,康有为并非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故B、C两项错误;康有为并未实现中西文化矛盾的调和,故D项错误。10(2018孝义摸底)梁启超说:“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10、这说明他()A主张主权在民 B强调依法治国C赞成权力分割 D反对君主立宪解析:选B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梁启超在这里强调的是立法权而非主权在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主张用天下人共用的法治取代封建帝王一人的人治,故B项正确;国民共享立法权并不意味着梁启超赞成权力的分割,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11严复指出,这种“保商之政”,对于国家工商业的发展,“名曰保之,实则困之,虽有一时一家之获,而一国长久之利,所失滋多”,只有“翕然反之”,才能使“主客交利”。这说明严复()A反对国家保护自然经济B认为正常的中外贸易交流有利于中国的长远利益C认为“保商之政”对于国家毫无
11、作用D主张提高关税保护民族经济解析:选B严复认为“保商之政”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只有“翕然反之”,正常的中外贸易交流才能有利于一国的长久之利,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严复认为“保商之政”对国家的长远利益不利,不是对国家毫无作用,故C项错误;主张提高关税保护民族经济与材料中严复反对国家对民族工商业的保护不符,故D项错误。12(2018黄石调研)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解析:
12、选A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表明张之洞希望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这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错误;洋务派由于阶级属性不可能彻底地改弦更张,故C项错误;由于张之洞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不可能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13、,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 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材料二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据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关系的实质,并简要评价。(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
14、术”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的不同。(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可见其为洋务派,其核心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洋务派这种思想的作用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从局限性来看,用先进的生产力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具有失败的必然性。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可得出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
15、”可得出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可得出当时资产阶级弱小,没有更好的科学的纲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洋务派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维新派则是利用孔子来改变中国,适应近代化的潮流。答案:(1)实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评价:传播了西学,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只能失败。(2)原因: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可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弱小,尚不能提出科学的纲领。不同: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是为了便于进行维新变法,以改变孔子儒学统治
16、下的中国;而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则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封建儒家思想,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专制统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摘编自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危机与文化自觉”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12分)解析:
1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设问要求拟定一个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论题进行说明。注意答题要求及答题范围“中国近代史”。答案:示例一论题: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自觉。论证: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探讨强国之道;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用西方的科技来改造中国传统军事技术;洋务派更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大规模引进西方科技,体现了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示例二论题: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自觉。论证: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以小国和西方文明战胜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暴露了中国文化的严重缺陷;在空前的民族危机推动下,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动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并将传统儒学与西方文明结合起来,进一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改造;清末新政以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加速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