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S5U独家】云南省新人教版生物2013高三单元测试2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 X 50cm X 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 数,个体总数物种 数个体总数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
2、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不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从表中可以看出裸露泥滩的物种数为11种,米草群落物种6种,所以A选项正确;从表中看出除泥螺外,其它生物的密度都是裸露泥滩高。所以B错;只要是常规底泥采样器采取的结果都会得出正确结论,所以C错;不同的生物都会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比如说蟹类多会晚间活动,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所以D项错。【答案】 A 2.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
3、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都属于生产者,竞争阳光、养料等。所以选D【答案】D3.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能从题干及图示中准确获取信息。由图可知,
4、甲乙丙三者之间及任意两者之间在食物大小上均存在着共同区域,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竞争;由图可知三种物种的食物资源不完全相同、三种物种没有捕食关系、能量不会由甲经乙到丙。【答案】B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由
5、图可知,甲种群是藻类,乙是浮游动物,乙以甲为食。投入大量的专食浮游动物的丙后,该水池仅剩下甲、乙、丙中的一个种群。由食物关系只能剩下甲。甲和丙之间没有捕食关系故A错。如果乙和丙之间仅存在捕食关系,根据聪明的捕食者理论,丙不会把所有的食物吃掉,所以。乙和丙之间还存在着竞争关系。【答案】C5.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解析】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题干表明: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
6、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即形成了草原群落,后来被白桦为主的阔叶林群落代替,后来又被云杉为主的针叶林所替代,者一个过程是群落演替。【答案】C6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互相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解析】捕食关系是生物界最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影响
7、,当被捕食者增加时,捕食者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答案】B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解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答案】D8.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
8、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解析】从题意及甲图中可知,栉毛虫以在草履虫为食。在培养液中加入沉渣后,沉渣成为草履虫的隐蔽场所,增加了栉毛虫捕食的难度,将乙图与甲图对比,沉渣的加入对草履虫和栉毛虫的种群数量都带来极大的影响。大草履虫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代谢外,有一部分流入栉毛虫,其余的最终被分解者所分解。由于草履虫是原生动物,所以,草履虫和栉毛虫都是消费者;如果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生产者或者由培养基(人工生态系统)来提供能量。【答
9、案】C9.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解析】考查群落演替。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物种组成复杂化。【答案】C10.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该题考查群落演替,属于识记水平,试题中等难度。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
10、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不是结构受到破坏时才发生群落演替。【答案】B11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D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解析】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特征;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只能反映一个区域中区数量的多少,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D1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
11、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次生演替实例。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A、C答案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是错误的。【答案】C13.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中所占比例如下表。
12、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饲养方式植丛中的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其他鱼种1单养0.420.120.010.45混养0.050.350.050.55鱼种2单养0.430.230.010.33混养0.400.120.040.44A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B混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C两种鱼都是以动物为食的D两种鱼之间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混养时,鱼种l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故A不对;混养会改变鱼类出没的空间,有利于不同鱼类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故B对;鱼种1主要摄食植丛中植物,鱼种2主要摄食植丛和池底动物,故C不对;两种鱼存在空间竞争,故D不对。故本题难度中
13、等。【答案】B1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物以常绿乔木为主,动物种类丰富,昆虫和两栖类都很多。下列关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植物的分层现象导致昆虫垂直分布 B群落的空间结构促进了种间互助,缓解了竞争 C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D落在蜘蛛网上的昆虫挣扎所引起的振动是行为信息【解析】落在蜘蛛网上的昆虫挣扎所引起的振动是物理信息【答案】D15.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 )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 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C可能存
14、在的食物链 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解析】根据题意,图中实验设计是为了调查校园的池塘内物种丰富度,采用了在不同水层取样调查的方法,此方法可以调查不同水层小动物的类群,故B正确;在不同地点采集,比较同一水层的小动物,可以调查同一水层小动物的类群,故A正确;在不同地点不同水层进行调查,可以对整个池塘中常见小动物进行调查,所以D正确;通过该调查不能确定各种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所以不能确定动物之间的食物链,C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55分)16.(11分)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
15、等进行采集。(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解析】 (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 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 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 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16、.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KJ【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 捕食 5n17.(8分)某同学利用暑假放假时间来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在参与大豆田间管理的过程中,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1)如果他想估算一下自家大豆的植株数量,利用所学的知识他应该_。(2)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该昆虫终将
17、呈S型增长,原因是_。(3)大豆与根瘤菌的关系是_。(4)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群落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解析】(1)对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鼠、羊等,则用标志重捕法。(2)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一般都呈S型,因为环境空间及资源都是有限的。(3)大豆与根瘤菌为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为大豆提供含氮的养料。(4)随着群落演替,群落里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物间的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答案】(1)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环境空间及资源是有限的 (3)互利
18、共生 (4)增强18.(12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和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
19、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类似。【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确定乙单独培养是哪条曲线,根据两点:有限环境中,应为“S”型增长,开始增长速度应比甲、乙共同培养时乙的增长曲线F快。根据以上两点,乙单独培养时应该是C曲线,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
20、,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 mL(600只/20 mL)。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由此分析,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就是B。(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题的突破口。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但由于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不构成竞争,两种生物的曲线为D和E所代表。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
21、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构成竞争,两种生物的关系应是两条曲线B和F所代表。【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2)D和E 水平 B和F19.(14)如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3)请在答题纸的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
22、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1)根据题意,该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由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光能截获率逐渐增多,总初级生产量逐渐增大可以判断群落物种丰富度是逐渐增加的。(2)由表中数据可知,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3)画图时要注意标出坐标轴的单位、描点、连线等。(4)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5)样方法是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调查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可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呈正相关)(3)(提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4)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5)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或者生活区域、活动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