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 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 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
2、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
3、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
4、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
5、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 A代沟现象在米德看来主要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 B代沟现象很少存在于发展十分缓慢,排除了变革的可能的老年文化当中。 C代沟现象在开拓新大陆的移民时代已经出现了,在二战后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
6、注的问题。 D在后喻时代中,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使得代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第段从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入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段论述与第段论述内容是总分关系,第段承接上文第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D第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作比较,论证了代沟在后喻文
7、化时代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的原因。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 A作者认为,代沟问题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及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无关。 B在前喻文化时代里,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的权威,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使得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C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只有局部矛盾冲突;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这几年在我国,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的现象开始具有普遍性。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
8、科全书”。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我国已有物权法、合同法等众多民事法律,为什么还要编纂民法典?人大代表孙宪忠说,“民法的具体规范和制度数量庞大,但不能毫无章法地堆放在一起。”孙宪忠认为,民法典以“典”命名,就意味着要把庞大的民法规范和制度按照一定的逻辑整合为一体,以此来消除其中的漏洞、矛盾和重复,为社会提供统一和谐的法律遵循。 (摘编自民事权利保护即将进入法典时代,人民日报2020年5月23日)材料二: 民法典草案提请审议,是本次全国“两会”最受瞩目的事情之一。法国谚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都是整个的国家 -道尽了一部民法典应有的旨趣与精
9、神。这部法典被誉为“半部宪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问世,对法治社会建设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此庞杂的法典,立法也是多少年磨一剑。我国曾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并在实际中采取了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的方式。 2014年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2017年,总则颁行,随后又分别编纂成六个分编,最终整合为民法典草案。 作为权利法,民法典最基本的功能是确认和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作为社会的基本法,民法典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广泛。从目前公布的一些法条来看,民法典亮点不少。比如,打破世界惯例,人格权独立成鳊,落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宪法要求,重点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这一创新既弥补了传统大
10、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缺陷,又展现了中国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的重要贡献。 侵权责任编规定“自甘风险”,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自担风险;“自助免责”,追小偷,小偷发心脏病死了或摔伤了,再也不用担心赔医药费、丧葬费了;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或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应担责。 这些规定回应“痛点”,体现进步,符合民情秩序,符合普通人朴素的法感情,彰显个人权利与时代精神。 (摘编自民法典,你的法典,南方周末2020年5月21日)材料三: 中国依然走在改革开放的路上。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集合据有 1260条内容,涉及民众生活的诸多领域,可比肩德国的民
11、法典。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法律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这部民法典不仅吸收了法律研究的成果,还融合了许多实践经验,并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 42万中国人的100多万条建议和意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实际,法典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保护个人信息和互联网虚拟财产的相关段落中,还体现在禁止高利贷和保护环境的条款里。备受习近平主席重视的“绿色原则”也首次被写进了民事法律。 与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在民事立法中运用了一个实际上很简单的成功秘诀,那就是:精确的观察力、常识、不同领域的不同声音、科学的专业知识以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建议。 有了民法典,中国也将与其他国家更加兼容,对外国投资者也更有吸引力。中国要实现
12、最大限度的兼容,还要以灵活开放的态度面对未来的发展。所以,这部民法典不是终结。它将保持与时俱进,为今后的改革和发展留下空间。 当一些人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里逆潮流而动的时候,中国依然在开放向前。这部突破性的民法典说明,中国是值得信赖的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兼容性与日俱增。 (摘编自尼尔斯贝尔格曼民法典与改革-中国的兼容性与日俱增,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0年5月26日)下列对材料中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中国民法典创新性的体现,这一做法打破了传统大陆法系惯例,尊重个人权利,落实宪法要求,是中国对世界立法事业的重要贡献。 B“自甘风险”“自助免责”等规
13、定,回应了当前中国社会法制实践中的“痛点”,彰显社会进步与时代精神,体现了民法典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 C人民性是民法典的核心,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参考了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贴近生活、合平民情,体现了坚定捍卫人民利益的立法精神。 D中国民法典是一部具有兼容性的法典,是法律专业成果与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并以灵活开放的态度与其他国家民法典兼容,助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原有的民事法律诸如物权法、合同法等,存在着数量庞大、内容杂乱的问题,为消除法条中的漏洞、矛盾和重复,编纂民法典势在必行。 B从制定民事单行法入手,既而制定总则,然后从分编到整
14、合,最后形成法典,民法典审慎而漫长的立法过程,体现了立法者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C尊重事实与常识、尊重科学和专业,尊重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民法典能够顺利立法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法宝。 D民法典的颁布,表明在充满挑战的当下,中国依然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民法典也将不断修订完善。“典”是指具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制度、准则。民法典为什么称为“典”?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执着者张丽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
15、赏识进了城。 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
16、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 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20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
17、车一天十多趟。我把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 -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
18、”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
19、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 -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
20、14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 B.“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
21、改建成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举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二十六年召为左庶子,寻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三十五年五月,擢向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一月八朝。明年,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向高用宿望居相位,
22、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自独相,即请增阁臣,帝不听。及吏部尚书孙丕扬以荐贤不用求去, 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屡谕,乃出视事。四十年春,向高以历代帝王享国四十年以上者,自三代迄今止十君,劝帝力行新政。复以用人行政请,不报。向高志不行,无月不求去,帝辄优旨勉留。向高复言:“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闻怨声愤盈。帷幄不得关其忠,六曹不得举其职,举天下无一可信之人,而自以为神明之妙用,臣恐自古圣帝明王无此法也。”熹宗初政,帝本冲年,不能辨忠佞,魏忠贤、客氏渐窃威福。刑部尚书王纪削籍,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先后被攻致仕去。向高争不得,因
23、请与元标同罢,帝不听。忠贤益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 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蔬。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所给赐视彝典有加。寻听辞太傅,有司月给米五石,舆夫八。向高既罢去,韩嬷、朱国祯相继为首辅,未久皆罢。居政府者皆小人,清流无所依倚。熹宗崩,向高亦以是月卒,年六十有九。 (选自明史叶向高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 A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B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
24、怨声愤盈 C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D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首辅,明代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而言。 B冲年,意为幼年孩童,古人常以发型来区别年龄,如总角、垂髫、束发均指幼年。 C削籍,旧时指削除名籍被革职,古人常用移病、乞骸骨等来表达自请退职。 D清流,与“浊流”相对,常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古人也称“白马清流”。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25、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_ A叶向高忧国奉公,独撑朝政。皇帝长期懒于上朝,国事荒废,官职出缺不补;叶向高德高望重,独居相位,主持政事竭忠尽力。 B叶向高执着尽忠,敢于直谏。他规劝皇帝推行新政,直言皇帝不信任百官、剐愎自用的做法,并不是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 C叶向高力抗奸臣,维护忠良。奸人窃取国家大权,朝中重臣遭到攻击、排挤之时,叶向高极力抗争,成为与魏忠贤对抗的朝臣首领。 D叶向高志在救时,毫不恋栈。他多次因皇帝不听谏言主动请辞,皇帝以加封太傅、赏赐超过常法的荣宠挽留,他却辞去了太傅职衔。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痰。屡谕,乃出视事。 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
26、以困之。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浪淘沙秋夜感怀宋刘辰翁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宋亡后,矢志不仕。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无叶著秋声”两句写深秋时节,树叶己落光,虽无秋声,但鬓角的凉意让人难耐。 B“惟有老人心似醉”一句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 C“未晓偏醒”中的“偏”字强调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词人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 D“此恨
27、难平”中的“恨”字具有深意,对于词人来讲,国破家亡之痛令他难以释怀。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两处都借“曹孟德”表情达意,请分析两处所抒情感有什么不同?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6. 默写。在诗经氓中,“ _ , _ ”两句运用对比和比兴,反衬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_ , _ ”。李白的蜀道难中“ _ , _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对后文对人事的关注。登高诗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 , _ ”。明
28、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_ , _ ”。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_ , _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西部有座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 3.6万个流动商贩岗位,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李克强总理材料二: 7月22日,大庆油化路(化名)夜市开放后,附近出现交通堵塞、卫生“一片狼
29、藉”的情况,23日该夜市被停业整顿。材料三: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梁思成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你是大庆油化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请就“夜市被要求停业整顿”一事发表看法,并以“地摊生活,文明有我”为主题对广大摊主和前来消费的市民提出倡议。如今大多数城市都为“地摊经济”松绑,对民生有利也有弊,你认为复活“地摊经济”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请确定立场,写一篇辩论词。要求:综合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六、其他(本大题
30、共2小题,共15.0分)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新小说中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文体重镇。如果从鲁迅乡土小说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与之 _的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也有百年的发展历史。百年来,伴随着中国乡土小说的萌生、发展、繁盛、蜕变、断裂、复归到再度新变的复杂而曲折的历史演进,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也历经初创、中兴、转向、畸变、复兴、繁荣、分流与深化的复杂而曲折的_过程。在百年沧桑岁月中,中国乡土小说得到了几代批评家和学者的长期关注与深入研究,有关研究论文和著作,真可谓_但遗憾的是; 中国百年乡土小说批评与
31、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区域。开垦这片学术荒地,(),正是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之研究的中心任务与目的。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之研究,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亦即要明确乡土小说之所指,_确定研究之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在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中,先后出现了“乡土文学”“农民文学”“乡土小说”等概念。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鲁迅和茅盾对“乡土文学”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乡土文学”成为批评界普遍使用的概念。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 A形影不离递嬗汗牛充栋从而B寸步不离交替恒河沙数进而C形影不离交替恒河沙数从而D寸
32、步不离递嬗汗牛充栋进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B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C中国百年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D中国酉年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辨识其学术价值,推进其发展,总结其经验得失。 B梳理中国乡小说研究自身
33、的百年发展历史,总结其经验得失,推进其发展,辨识其学术价值。 C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辨识其学术价值,总结其经验得失,推进其发展,辨识其学术价值。 D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总结其经验得失,辨识其学术价值,推进其发展。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孔子儒学作为一种文明,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_?这种背景对于儒学的形成、对认识儒学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可不可以这样来设想:孔子儒学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曲底部是包括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
34、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这棵文明大树的树干为什么能够这样粗壮?_。春秋战国时期之于中华文明,是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思想、智慧的繁盛期和高涨期。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华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这一点非常重要。_,不了解孔子儒学广阔的文明背景,我们便艰难去理解孔子思想的深度、高度和宽度,很难理解其超越性。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B【解析】(1)A选项“主要”表述有误,第二段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
35、传递方面的差异。B“代沟现象很少存在”表述有误,原文第三段有“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D“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不是“代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的原因。原因表述错误。第五段为: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2)D“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作比较”表述有误,从原文第五段第一句“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可知,仅仅是“描述”,没有与前喻文化的比较,只有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的一些现象的比较,曲解原文。
36、 (3)A错在“作者认为”和“无关”,第二段为: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C“在生活方式上只有局部矛盾冲突”表述有误,原文第四段为: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D“开始具有普遍性”表述有误,原文第六段是“开始在我国出现”。 答案: (1)C (2)D (3)B(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
37、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2.【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解析】(1)D“中国民法典与其他国家民法典兼容”错误,材料三中只是说“有了民法典,中国也将与其他国家更加兼容”,并不是中国民法典与其他
38、国家民法典兼容,而是说中国将与其他国家更加兼容。 故选D。 (2)A“原有的民事法律存在着内容杂乱”错误,原文说的是“民法的具体规范和制度数量庞大,但不能亳无章法地堆放在一起”,可知民法典是对原有民事法律的逻辑化整合,“漏洞、矛盾和重复”是不同法律条文间的问题,并非指原有民事法律内容杂乱。 故选A。 (3)第一点,如材料一提到“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百科全书”“几乎”说明这部民法典规模庞大,材料三中也有具体展示,如“据有1260条内容,涉及民众生活的诸多领域”。 第二点,如材料二提到“这部法典被誉为半部
39、宪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问世,对法治社会建设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权利法,民法典最基本的功能是确认和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作为社会的基本法,民法典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广泛”,这些内容展现出民法典地位的重要,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之大。 第三点,如材料一提到“民法典以典命名,就意味着要把庞大的民法规范和制度按照一定的逻辑整合为一体,以此来消除其中的漏洞、矛盾和重复,为社会提供统一和谐的法律遵循”,这里直接提到以“典”命名的原因。考生根据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出三点答案。 答案: (1)D (2)A (3)规模庞大。集合拥有1260条内容,涉及民众生活的诸多领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40、地位重要。既是权利法,又是社会的基本法,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广泛,被誉为“半部宪法”。讲求体系性和逻辑性。把庞大的民法规范和制度整合为一体,为社会提供统一和谐的法律遵循。(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
41、,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3.【答案】【小题1】B【小题2】【小题3】【解析】(1)B“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2)“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可见,他有担当,有爱心,为了孩子们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他一只手拄拐,
42、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毛笔”“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可见,他不怕吃苦; “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可见,他善于权变,
43、把学校变为为孤寡老人住着的养老院,用自己的名声为村子招揽资金,为此不怕自己受处分,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他执著于为山民谋福,令人动容。 (3)“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是线索人物,串联情节;“我”推动了情节发展,“我”从前采访,给山村带来巨大变化,“我”这次前去采访,是调查他被举报的原因,前后两次的采访都推动了情节发展,并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深化了文章主旨;“我”作为第一人称,两次采访符合记者身份,让故事更真实可信。 答案: (1)B (2)执着,有信念;有担当,不怕苦;善良,有爱心;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假。 (3)“我”作
44、为小说的叙述人,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因,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我”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易于感染读者。(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
45、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是侧面衬托主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如次要人物是“我”能增强故事真实感。“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4.【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小题4】【解析】(1)“臣进退”作“可置不问”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B;“百僚必不可尽空”与“台谏必不可尽废”结构相同,应在“尽空”和“尽废”后停顿。据此排除D故选C译文:我的去留可以置之不理,但百官一定不能都让
46、位子空着,台谏一定不能都废除了,各方的巡抚一定不能不让人代替。朝廷内外离心,宫城之内怨声载道。 (2)B“总角、垂髫、束发均指幼年”说法有误。“束发”指成童的年龄,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D“皇帝以加封太傅、赏赐超过常法的荣宠挽留,他却辞去了太傅职衔”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所给赐视彝典有加。寻听辞太傅”,所以,熹宗加封叶向高为太傅后,派行人护送他返乡,不久听任他辞去太
47、傅。 (4)“疏”,作动词,上疏;“报”,答复;“引疾”,托病辞官;“谕”,动词,旧时上告下的通称,这里指下诏书;“视事”,经办公务,到职开始办公。译文:叶向高特地上疏请求留用他,皇帝也不答复,叶向高于是称病不出。皇帝多次下诏,于是出来管理事务。 “时”,副词,常常;“毛举”,列举不重要的小事;“细故”,细小的事情,形容不值得计较或无关紧要;“困”,使动用法,使为难;“乞归”,请求辞职回乡。译文:魏忠贤总是故意拿一些小事,责备叶向高,使他为难。叶向高认为自己对国家的时事已无能为力,乞求离职达二十多次。 答案: (1)C (2)B (3)D (4)叶向高特地上疏请求留用他,皇帝也不答复,叶向高于
48、是称病不出。皇帝多次下诏,于是出来管理事务。 魏忠贤总是故意拿一些小事,责备叶向高,使他为难。叶向高认为自己对国家的时事已无能为力,乞求离职达二十多次。 参考译文: 叶向高,字进卿,是福清人。考中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职庶吉士,随后提升为编修。万历二十六年,朝廷征召任命叶向高为左庶子,不久被提拔为南京礼部右侍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五月,提拔叶向高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一月,叶向高进入朝廷。第二年(1608年),首辅朱赓也去世了,次辅李廷机因为人言而长期闭门不出,于是叶向高就成为唯一的辅臣。在那个时候,皇帝在位已有很长时间了,懒于上朝,国家大事多废弃懈怠。叶向高因为德高望重而成为宰相,忧
49、国忧民,一心为公,每逢主持政事都很尽忠效力。叶向高自从成为唯一的宰相,就请求增加阁臣,神宗又不听。等到吏部尚书孙丕扬因为举荐贤能不被任用而请求离职,叶向高特地上疏请求留用他,神宗也不答复,叶向高于是称病不出。神宗多次下诏,才出来管理事务。万历四十年(1612年)春,叶向高以历代帝王中,在位达四十年以上,从三代以来直到现在只有十人,规劝神宗大力推行新政。又以选用人才行政请求,神宗也不答复。叶向高的意图得不到实行,每个月都要求辞职。神宗每次都降旨勉励挽留他。叶向高又说:“我的去留可以置之不理,但百官一定不能都让位子空着,台谏一定不能都废除了,各方的巡抚一定不能不让人代替。朝廷内外离心,宫城之内怨声
50、载道。而陛下不能使臣属尽忠效力,六部的官员不能各负其责,整个国家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却还自以为有神机妙算,我恐怕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没有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的。”熹宗执政之初,皇帝本来就很年轻,不能够辨别忠臣和奸臣。魏忠贤、客氏逐渐窃取了国家大权。刑部尚书王纪被剥夺官籍,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先后被攻击离职。叶向高争论没有结果,于是请求跟邹元标一起被罢免。熹宗没有接受。魏忠贤由此更加怀恨叶向高了。当时朝臣跟魏忠贤对抗的都依靠叶向高,魏忠贤总是故意拿一些小事,责备叶向高,使他为难。叶向高认为自己对国家的时事已无能为力,乞求离职达二十多次。熹宗于是下诏加封叶向高为太傅,派行人护送他返乡,赏赐给
51、他的财物比按常法赐予的还要多,不久又听任他辞去太傅,每月赐给他五石米,八个轿夫。叶向高被罢免后,韩爌、朱国祯相继成为首辅,没多久都被罢免。谄媚小人占据要职,清高的士大夫们无所倚靠。明熹宗驾崩,叶向高也在当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
52、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
53、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5.【答案】【小题1】B【小题2】【解析】(1)B“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错误,前一句“满城明月半窗横”,意思是皓月当空,明月当窗的夜晚美景,这句“惟有老人心似醉”紧承“满城明月半窗横”,词人沉醉在这种美景当中,不是借酒沉醉,主要是不愿面对社会现实。故选B。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
54、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代英雄如曹孟德者,现如今也不在人世了,更何况我等小民!像生命短暂的浮游一样寄生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米一样渺小,哀叹我等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本词中“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结合注释“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宋亡后,矢志不仕。”可以看出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 答案: (1)B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建立功业的曹孟德为周郎所困,最终也消失在历史深
55、处,作者借此表达了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心态。而本词则借不能忘却曹孟德,表达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抒发了词人执着于收复故土的宏大抱负。(1)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单,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不对,语言的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诗歌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56、。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6.【答案】【小题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小题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小题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小题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小题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小题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解析】故答案为: (1)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重点字:隰、泮)
57、 (2)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重点字:忳、侘傺) (3)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重点字:嗟) (4)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鬓、潦) (5)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唯) (6)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重点字:攻)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7.【答案】“地摊生活,文明有我”倡议书广大摊主和市民朋友们: 由于油化
58、路夜市开放后,附近出现交通堵塞、卫生“一片狼藉”的情况,夜市已经被停业整顿。值此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双城”复审关键之际,我们应当携起手来用“小地摊”缔造“大文明”,将“小地摊”打造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文明风景线。现我街道办事处发出以下倡议: 第一,我们应该算好“发展账”,为“小地摊”注入文明城市的新活力。“小地摊”是城市的基本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充满活力,城市才能有活力。试想,如果城市都是钢筋水泥林立,毫无人间烟火味,就犹如一座毫无活力的“死城”。地摊经济的繁荣,能活跃一条街进而活跃一座城,带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城市生机活力。迎接“双城”复审,就要用好“小地摊”增强城市活力,大力提升
59、基层治理水平,让城市更有品位、更有温度,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全面提升文明城市的成色。 第二,我们应该算好“民生账”,把“小地摊”提升为文明城市的新形象。“小地摊”是链接城乡“毛细血管”,涉及百姓生活的点滴小事,承载民生、凝聚民心。只有把农民进城“摆地摊”这条“毛细血管”疏通,才能畅通文明城市的“心脏动脉”。小地摊合法化、规范化,能带动就业、带动经济,促进农民进城贩卖农产品,让农民增收、市民实惠。我们必须下定决心、下大力气把这些堵点、痛点解决掉,让“小地摊”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舒心摊”,用小地摊”架起干群“连心桥”,消除城乡二元化,创建城市新文明。 第三,我们要算好“长远账”,为“小地摊”开拓文明城
60、市的新路径。“小地摊”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撬动城市治理的重要支点,只有实现“小地摊”规范化,才能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要着眼城市长远布局,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统一规划,下移治理重心和力量,找准“疏堵”平衡点,注重化解矛盾纠纷,形成“因地制宜、齐抓共管、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强化党建引领,推行以街道党工委为轴心、社区为主体的“1+1+N”基层治理模式,把“向上对口”转为“向下对应”,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文明创建“两手抓两手硬”,让群众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新时代文明城市不能仅有整齐划一,还应该容纳更多乱中有序的“小地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这样才能
61、让城市充满“烟火气”,才能“给底层人民一点温暖”,用“小地摊”缔造新时代“大文明”。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地摊文明,让城市充满活力。 大庆油化路街道办事处2020年7月25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型任务驱动作文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选择任务一作答。任务一要求考生就“夜市被要求停业整顿”一事发表看法,并以“地摊生活,文明有我”为主题对广大摊主和前来消费的市民提出倡议,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由“夜市被要求停业整顿”一事,我们可以得出很多信息:停顿的原因、整顿的措施、
62、我们的看法、市民应该怎么做等。 审题: 首先解读材料,由材料一可知,西部有座城市按照当地规范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一夜之间推动了10万人就业。由材料二可知,大庆油化路(化名)夜市开放后,因为出现交通堵塞、卫生“一片狼藉”的情况,被停业整顿。由材料三可知,我们应该科学的管理城市。“夜市被要求停业整顿”是因为没有科学管理城市,广大市民没有创建文明城市的意识。任务一首先要明确倡议书格式: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倡议书标题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称呼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倡议书的称呼可依
63、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倡议书像其他专用书信一样,不写问候语。正文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立意: 1.创建文明城市,从我做起; 2.我的地摊我负责; 3.小地摊,大文明; 4.文明地摊
64、生活,快乐生活城市经济。本文要求考生写倡议书,要明确倡议书的主题和格式,对哪些人物发出倡议。首先开头称呼为广大摊主和市民朋友们,下文就几个方面谈谈倡议的内容:一是算好“发展账”,“小地摊”注入文明城市新活力;二是算好“民生账”,“小地摊”提升文明城市新形象;三是算好“长远账”,“小地摊”开拓文明城市新路径,最后总结:乱中有序的“小地摊”,让城市充满“烟火气”,“给底层人民一点温暖”,用“小地摊”缔造新时代“大文明”,最后署名、日期。8.【答案】【小题1】A【小题2】B【小题3】D【解析】(1)寸步不离:形容相隔距离很近,一步也不离开。一般用于形容人。形影不离:如影随形,经常在一起,强调事物或人
65、的关系紧密。用于“中国乡土小说”和“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的关系,空一应选择“形影不离”。递嬗:依次更替,逐步演变。交替:接替,后者替代前者。“递嬗”强调次序及演变,后一事物多从前一事物变化而来,“交替”更突出不同事物的轮替,前后事物之间未必存在嬗变、演化关系。结合“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也历经初创、中兴、转向、畸变、复兴、繁荣、分流与深化过程”可知,空二应选择“递嬗”。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恒河沙数:数量很多。强调无法计数。用于“研究论文和著作”空三应选择“汗牛充栋”。从而:连词,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连词,表达前后相承,后面在前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解答。“确定研究之研究的对象
66、与范围”是“明确乡土小说之所指”的目的,所以空四应选择“从而”。 故选A。 (2)原句的不当之处有二。其一,“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的名称不当。“中国乡土小说”是文中反复使用的概念,加上时间词“百年”,应改为“百年中国乡土小说”。其二,“研究与关注”的语序不当。一般来说,应是“关注”在先,“研究”在后,故应改为“关注与研究”。据此分析,只有B正确。 故选B。 (3)“总结其经验得失”“识其学术价值”“推进其发展”三个短语形成先后相承的逻辑链条,后者以前者为前提条件。换言之,只有“总结其经验得失”,方能“辨识其学术价值”。也只有“总结其经验得失”“辨识其学术价值”,方能“推进其发展”,故答案为D。
67、故选D。 答案: (1)A (2)B (3)D(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词语运用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
68、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情色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9.【答案】对它形成的广阔背景应如何理解,正是因为这个根扎得很深很牢,不理解孔子儒学的思想来源【解析】本语段主要是说孔子儒学的形成。处从“这种背景对于儒学的形成、对认识儒学有什么样的意义”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它的形成有怎样的背景”相关;处从“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这棵文明大树的树干为什么能够这样粗壮”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根扎得很深很牢树干才能长得粗壮”相关;处从“不了解孔子儒学广阔的文明背景,我们便艰难去理解孔子思想的
69、深度、高度和宽度,很难理解其超越性”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不了解孔子儒家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相关。 故答案为: 对它形成的广阔背景应如何理解 正是因为这个根扎得很深很牢 不理解孔子儒学的思想来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补写的答题策略: 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和判断。 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方面注意先后顺序。 从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