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828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首发》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罗婕本试卷满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卷 阅读题(47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

2、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1对以“苇草”为喻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形象地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浩大的宇宙,随时都能毁灭脆弱渺

3、小的人。 D人像苇草一样能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永远延续。2对于“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含义和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B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 C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一旦思想不存在,就一切不存在,就将失去人的尊严。3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生理上讲,人就像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 B因为人能思想

4、,就区别于顽石或畜牲,就比能致人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 C人虽然渺小脆弱,但有了思想就能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也能囊括宇宙。 D人不能求之于空间,人要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5、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

6、:通“授”,传授B惑矣惑:疑惑C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D官盛则近谀谀:阿谀、奉承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6.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三层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社会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 第二段是从反面的角度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D作者对于那些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看不起他们的“今之众人”,给予了强烈的责

7、备和讽刺。7.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6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赤壁矶:在今湖北境内。区宇:即寰宇、宇宙。貔虎:泛指猛兽。曹瞒:指曹操。金缕:指嫩黄色的枝条。8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

8、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 9. 上片“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2)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3)君子生非异也, 。(劝学)(4)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背叛炊烟胡宗波“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9、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

10、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

11、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

12、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

13、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

14、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人民日报 ( 2014年9月24日 24 版)1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A. 背叛炊烟是一篇悠远灵动、情感复杂、既动人心魄又发人深思的怀乡散文。B.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独特情感以及背叛炊烟后的内心挣扎与追思。C. “炊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但同时也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与贫穷。因此,“背叛炊烟”实际上就是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D. 文章第17段中的划线句

15、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中新鲜的炊烟比做家书,将思念比作邮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对我的羁绊以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E. 作者说:“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现代文明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排斥感的。12. 文章开头写“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 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4分)答: 13. 第13段,作者说:“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那我和父母付出了哪些“成本”?请简要概括。(4分)答: 14. 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有哪几组对比?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概

16、括。(5分)答: 第卷 表达题(53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5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迤逦(l) 憎恶(zng) 朔风(shu) 追溯(s) B提防(d) 刹那(ch) 船棹(zho) 冠冕(gun) C创伤(chung) 尺牍(d) 罪孽(ni) 忖度(cn)D坍圮(dn) 毗邻(p) 给予(j) 蟊贼(mo)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业界专家近日透露,住建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准则,也就是说,“铜钱楼”这类有口皆碑的“奇葩建筑”,以后很可能不会获批建造。B波兰大师级诗人、艺术史学家赫贝特所著的花园里的野蛮人一书为我们呈上了一部欧洲人类文明进化

17、史。此书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言之凿凿,理据相依,充满个人洞见和思想的智慧。C开发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大家要做好充分准备,功败垂成在此一举。D奥巴马总统下令冻结伊朗政府和伊朗所有金融机构在美国境内的资产,伊朗政府扬言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战争呼之欲出。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断舍离”,折射的不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B当前正值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市卫计部门要求各区加强宣传和指导,防止手足口病不再大范围复发。C在杀人案件的刑事诉讼程序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受害人家属提出赔偿100万元就不上诉。D古人认为吉凶祸

18、福是由鬼神、先祖等主宰的,故而非常重视祀礼,往往在祭祀时举行隆重的仪式,并献上丰盛的祭品。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 , , , 。 , ,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A BC D19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交流的语境,孩子会问什么问题?爸爸会怎样回答?(2分)蜡烛突

19、然熄灭了。孩子问爸爸:“蜡烛还有油,怎么就熄灭了呢?”爸爸回答说:“蜡烛的芯烧完了,当然就熄灭了。”孩子若有所悟,再问爸爸:“ ?”(20字以内)爸爸回答说:“ 。”(25字以内)20下面这则邀请函有三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邀请函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5月6日8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中学二0一五年四月二十八日(1)将_改为_

20、;(2)将_改为_;(3)将_改为_。五写作(4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齐白石画虾生动形象,在狭长的画面上,只有三四只虾游动。画面大部分是空白,画家对水不着一笔,但大面积的空白却给人水气淋漓的感觉,使人感到满纸都是水。这就是艺术空间方面空白的运用。(2)有一位掌握一手绝活的木匠,教徒弟做工时有一句口头禅:“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美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科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上述的问题。你从这两则材料中

21、得到了什么启示?请根据材料的含意作文,也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构思;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写成诗歌。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6分)1答案 D (设喻取苇草脆弱的一面,不是取其生生不息的一面)2答案 D (“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不符合作者原意)3答案 C (“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不合文意)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4. 答案B (惑:糊涂) 5. 答案 D (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B.

22、判断句;C.被动句)6. 答案 D (不是“今之众人”,是“士大夫之族”) 7.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3分) 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3分)(二)古代诗歌鉴赏(7分)8答案 :下片词人先通过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追怀遗迹得到深切感受(1分)。又将话题一转,在感受历史变迁中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慨之情以及面对美景无心观赏的感伤之情。(2分)解析:解答本题是需要对下片的内容进行概括的。下片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

23、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第二层: “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一句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为第三层。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这与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

24、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9. 答:“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1分)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两种即可)。用“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怒”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出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两句诗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2分)(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10. (1)一衰烟雨任平生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善假于物也 (4) 水随天去秋无际 (5)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11. 答

25、案B E (B本文用的表现手法不是托物言志。E“作者对现代文明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排斥感的”表述不正确。作者并无此意)12. 写出了鄂西南山区的人对炊烟、故土的依恋及他们生活、思想的禁锢(2分),与后文我的父母及我背叛炊烟形成对比(1 分),为下文我的父母及我背叛炊烟不被理解做铺垫。(1 分) 13.父母的体力付出远大于同村人。全家人要顶住同村人的嘲讽,精神上的自我支撑尤其需要勇气和见识。“我”身上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勤奋学习,不敢懈怠。“背叛炊烟”成功后,身处异乡,强忍对家的思念。时间越久,“成本”越高。(每点各1分,共4分)14. 文章开头对村人生活进行叙述,目的是以鄂西南山区的人对炊烟、对故土

26、的依恋及他们生活、思想的禁锢,与后文我的父母及我背叛炊烟形成对比。父母为我设计的对炊烟的背叛,是一种高瞻远瞩。面对同村人的冷嘲热讽,他们坚决冷静。村人的闭塞意识及对读书的不解就与父母的远见和坚决冷静形成对比。我“背叛炊烟”是想逃离闭塞落后的故土,去寻找远方的新生活。当我得到时,却没感到幸福,反而因看不到炊烟而内心寂寞,思乡之情日益加深。最初的逃离与现在的追思形成一组情感锐利的对比。“背叛炊烟”成功后,我常回家。我内心希望找回有根的踏实感,但故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改变让我生疏隔膜。怀揣巨大希冀的归乡,与对现实的巨大失望形成对比。“背叛炊烟”是经历痛苦挣扎的,“背叛炊烟”成功后,作者其实是陷入更深的

27、痛苦挣扎,这是一种近乎二律悖反的对比。(分析概括出三组,就给满分5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5. 答案 A (B冠gun C 创chung D坍tn )16答案 B (言之凿凿:说得非常确凿,与语境相符。有口皆碑:比喻受到众人的一致表扬,褒贬误用。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望文生义。呼之欲出:形容人物画得逼真或描写得生动,好像一叫就会走出来。修饰对象有误,不合语境)17. 答案 D(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智慧”;B项不合逻辑。应为“防止手足口病大范围复发”。C项成分残缺。在句尾加上“的情况”)18. 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的一致性、语序的合

28、理性、句与句之间的句意关系,句与横线前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应排在前面,第句“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承接第句,句的“最大”紧承句的“最小”,句的“也是”与句的“是”照应,应在句后面,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出正确顺序。19. 参考答案:没有芯的蜡烛会熄灭,没有心的人呢? 没有心的人和没有芯的蜡烛一样,不能照亮别人。(每空1分)20. 答案(1)贵校我校(2)鼎力诚挚(3)惠顾光临(每处1分)解析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的运用能力。“贵校”、“鼎力”都是对别人的敬称。“惠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所以此处用“光临”较好。五写作(40分)21. 写作提示:审题:这是多材料审题作文。就这两则材料而言,审题难度不大。多材

29、料作文的要素是提取共性点。这两则材料的共性是“留点空白”,“留一道缝隙”;但要写出好作文,也不容易。写作时应联系生活,有针对性的就生活的某一方面而谈,这就需要学生有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若学生只是空谈“留点空白”留点缝隙”的重要性或危害性,应视为有偏题之嫌,因为题目是明确要求要“联系实际生活”的。立意角度:联系实际生活,发现处处都有这个理。“留点缝隙”,是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这既是物性,亦为人理。“物性”如上下楼要留出给别人走的缝隙,种植要留出采光、通风的缝隙,渔猎要留出产卵、繁殖的缝隙等;“人理”就是一种做人与处世的智慧了。假若事事工于算计,利益当头,互不相让,凡事追求“美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岂能不紧张,不裂变?同样,一个人把所有的行为都目的化,岂能不把自己的理想积压得变了形状?就实际生活而言,古代开国之君要留给黎民百姓修养生息的缝隙,现代家庭教育要留给子女心灵释放的缝隙,同事之间相处要留给对方转台回旋的缝隙,学习中老师要留有学生对知识自我消化的缝隙,国与国之间要想睦邻友好,就要在“求大同”的前提下,留下“存小异”的缝隙等等。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启动辩证思维,既看到“留一道缝隙”的必要性,也看到“不留缝隙”的危害性;既看到“留一道缝隙”的前因,也看到“留一道缝隙”的前景;既看到“留一道缝隙”空间上的宽窄,也看到“留一道缝隙”时间上的长短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