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170.50KB ,
资源ID:1225833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2583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doc

1、专题整合绝句绝句在唐及以后的古代诗歌中是一种使用频繁的格律诗体,特别在唐代诗歌中与律诗一并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最充分地显示了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其句式短小、自由灵活也被后代的历代文人喜爱。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它也叫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只是它不像律诗那样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绝句也是高考命题者常选的诗歌鉴赏体裁。要把握这种诗体,最主要的是把握它的结构。绝句的一般结构为起承转合。第一句叫起,开启下文;第二句叫承,接着第一句展开;第三句叫转,转移内容或手法;第四句叫合,总结全文。其中,“转

2、”是绝句中最见写作者功力和诗体特征的一部分。这个“转折”,可以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前两句不同,也可以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转为写情,也可以在写作手法上与前两句不同。而结句,则是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的重要部分,可谓绝句中的主笔,它一般为卒章显志,总结全诗,有时开辟诗的新境界。杜牧被称为“晚唐绝句大家”,他的写景和咏史绝句写得相当出色。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这些绝句读读,会加深对绝句这种诗体的结构的认识。登临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见古人登山、登台、登楼的记载。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高山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后来,登临行为的这种宗教意

3、义逐渐褪去,与文学的关系倒日益紧密起来。翻开唐诗宋词选读,其中收录的古代作家描写登临的作品俯拾即是。写景则美丽多姿,且意境雄浑,有囊括天地之感;抒情则豪情满怀,如滚滚江水,虽逾越千年仍能撼人心魄,引起人的共鸣。当作家登临高处时,便获得了一个居高临下、俯视山川的特殊视角。他能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自然、人文景象,看到他平时看不到的各种各样的景观态势,写出这些景观别具一格的风貌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都出在登临之作中。如崔颢题黄鹤楼的绝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都是与登临所拥有的特殊视角,所获得的特殊美感分

4、不开的。诚如古人所云: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登高临远不仅使作品描写的形象更为生动,同时,登临所见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效果能使作品的艺术境界壮阔雄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登楼,颔联描述了山河的壮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凭楼远眺,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给人以沧海桑田之感。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地高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不仅如此,登临行为几乎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作者的情感,何以如此?原来,登临高处后,视野立即开阔,空间立即扩大,见到了平时所见

5、不到的景物,于是便勾起了各种愁绪。例如当崔颢登上黄鹤楼,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便引起了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看到广袤的大地,无垠的天空,不禁想起了燕昭王等人的事迹,随之悲从中来,“独怆然而涕下”。唐代花间词派作家温庭筠描写一位深闺女子“独倚望江楼”。但见千帆过尽,斜晖脉脉,别时的江洲依旧,却不见所思,能不“肠断白洲”?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遥望天边如钩的月亮,俯视深院中寂寞的梧桐,不禁悲从中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词句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哀之痛与思之切。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所特有的“一登楼,就发愁”的

6、现象。然而,对于胸襟阔大的人来说,这种阔大的空间与豪迈的性格、宽广的胸怀结合在一起,却又能引发另一种感情。例如当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上宣城谢朓楼时,“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广阔空间就引发了他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宋代王安石登临飞来峰,攀上高山之塔,极目远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于江山雄伟处,见形胜依旧,而英雄已去,看着滚滚的长江,思接千载,一腔豪气奔涌而出:“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诗人们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饱蘸浓墨,抒发了满怀豪情。这是何等的雄伟,何等的壮美!如何阅读

7、、赏析登临诗呢?结合唐诗部分所选的登临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登临诗的结构。登临诗大多为律诗,首联是交代登临地点,点明景或情的特点;中间两联写登楼所见所闻;尾联抒发登临所感。2注意写登临所见的观察角度。如赵嘏长安晚秋首联先写全景;颔联仰视,写高处之景;颈联俯察,写低处之景;全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3注意诗人抒写的感情。如前所述,“一登楼,就发愁”,登高望远,或怀古,或思远。总有一种深沉、邈远的幽愁在其中。当然,有不少登临诗抒发一种豪情壮志。宜仔细理会抒情的复杂性。古诗中的对比、烘托和衬托一、理论讲解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

8、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烘托也叫侧面描写。本专题中寄扬州韩绰判官,诗

9、人描绘了扬州美丽的景观,在清丽俊爽的画面中,烘托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对扬州的怀念。长安晚秋的作者将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入诗,加之以晨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商山早行诗人抓住足以代表村野清晨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的选择配置,构成一个完整的带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从而真切地烘托出羁旅之愁思。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

10、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属典型的乐景反衬哀情。对比、烘托、衬托三者的相似之处是都写到了两种事物,但三种手法是有严格区别的:对比把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相对照,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衬托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

11、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种事物都出现。烘托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现的对象写出来,不是直接写,是间接表现。对比、烘托、衬托是诗人常用的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法,用典是诗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态度的常用方法。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熟悉这些常用表现手法,明确这些常用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这些是鉴赏诗歌必备的知识点。二、真题剖析1(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

12、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全诗并没有直接写“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2(2013四川)阅读下面这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13、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解析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

14、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三、技法规律在解答要求鉴赏分析含有对比、烘托、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诗歌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首先,结合作品内容,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2然后,结合作品内容,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3最后,要分析出此表现手法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或表达效果。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陌上桑(节选)汉乐府民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之美的?答案侧面烘托。诗中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种种表现烘托出罗敷之美。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

15、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结合全诗,分析“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答案“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用了反衬手法。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1唐诗中的忧郁王子李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形同逃荒者。或许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了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著的追求精神。应用指南

16、该材料可应用于“家境与性格”、“家境与心态”、“知识与命运”、“顽强面对生活”等话题作文中。时世、家世、身世等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禀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2纯情的爱,不朽的诗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

17、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他曾在别令狐绹拾遗书中对女子被深闭幽闺缺乏婚姻自主权,寄以极大的同情。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平等”、“同情”、“真诚”等话题作文中。家世促成的易于感伤的李商隐,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富有同情心,常用一颗真诚的心审视天下弱者。3好诗憎命达读杜诗和温词,总是让人碰到一个古典文学发展中极其普遍的事实:许多家境富裕的贵家子弟,年少时希望凭借祖辈遗留的财富和名誉,意欲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之后就把心灵之舟驶入文学这条河流上,人生的困顿和晚景的凄凉总要在文学之路上刻下深深的烙印,留下醒世名篇,让后人莫不为之伤怀和叹惋。李白是这样!年轻时家境富裕,“仗剑去国,辞

18、亲远游”、“散金三十万”,到四十岁才入长安,步龙辇,戏权贵,没有觅得封侯赏爵,最终病故他乡,令人扼腕叹伤。杜甫也是这样!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自言“诗是吾家事”,因厌倦“朝扣富儿门,暮随轻马尘”的卑下生活,毅然离开官场,把诗歌作为毕生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遂成格律诗的鼻祖。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得与失”、“历史与文学”、“文学的沃土”、“不平则鸣”、“品格追求”、“人生抉择”等话题作文中。优厚生活环境培养起来的高贵品格没能使他们成为游戏官场的高手,而最终使他们有着不同凡俗的品格追求和人生抉择,也使得人生道路坎坷磨难起来。历史和文学就这样不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二律悖反的人生定律中孕育和催生

19、出那些绚烂华章!杜牧是这样,温庭筠是这样,李白、杜甫亦是这样!冯亦代:“你成不了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冯亦代,自幼深受文学熏陶,偏爱诗赋,上学后非常痴迷“雨巷诗人”戴望舒。1939年,26岁的冯亦代在香港与“偶像”戴望舒不期而遇,他取出一大沓自己的习作向戴望舒求教。数日后,戴望舒对他说:“你的稿子我都看过了。你写的诗大部分是模仿的,没有新意。不是从古典作品里来的,便是从国外来的,也有从我这里来的。我说句直率的话,你成不了诗人。不过,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的那篇小说翻译完。”这话无疑给冯亦代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但恰恰是那一句“你成不了诗人”,让冯亦代从此走上了散文与翻译之路,成为卓

20、有成就的翻译家与散文家。特别是他撰写的大量介绍西方图书的文章,犹如穿越太平洋的一股清新宜人的风,滋润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田。活学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取得长足进步,而不会白白浪费光阴。冯亦代在诗人的道路上悬崖勒马,终于在翻译、散文领域取得特别成就,就是最好的例子。巧用“特长”、“选择”、“道路”古典诗词中的“悲情”宋志军悲壮:英雄心事无人识初唐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面对旷野挥泪悲歌。这是时代先觉者的悲慨。陈子昂很有政治才干和报国热情,但屡遭打击,壮志难伸;他又是唐诗改革的先驱,在一片轻歌曼舞中最早唱出激昂的调子。但他同样没有在当时诗坛赢得应有的位置。一腔难言的苦闷和悲愤在伴着热泪的狂歌中如瀑布般

21、倾泻而下。他是与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处在对立面的、彼此无法沟通的存在,是当时时代的“多余人”!一个孤独的先觉者形象在无比巨大的背景映衬下凸现出来,虽然渺小,但绝不萎缩,他的对面是整个世界。他的悲慨也绝不是灰色小人物的哀鸣,而是英雄式的浩然长叹,其中寓着壮美。当我们读到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之二)、辛弃疾的“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会发现它们在精神上与陈子昂的这首诗有某些相似,都是在饱满的激情驱动下对不合理现实的对抗。悲则悲矣,而心是始终火热的、向上的。悲凉: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贺知章中年离开家乡,入朝为官,到86岁的垂暮之年又返回故里。他在回乡偶书中

22、描绘了返乡时的情景。诗歌着重写了几组“变”与“不变”。首先,“家”在诗人心目中并未改变,离家和归家像是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而回家的自己却由“少小”变得“老大”。人生易老,岁月无情,平静的叙述中寓含着万千感慨。接着又写了声音和容貌:“乡音”是不变者,须发则由乌黑转为斑白零落。这一组“变”与“不变”的对比更补足了上一层的意思。最后是“主”与“客”身份的对比。诗人这次归乡是要“叶落归根”,是以主人的身份回来的。在他的观念里,既然家园依旧,既然乡音未改,自己理应是这里的主人。但乡里儿童的“笑问客从何处来”却给了诗人一个“客人”的定位。这不经意的笑问对诗人的冲击是巨大的,他惊觉“家”已经变了,这个家的主人已由自己变成了“儿童”。“客人”的身份使诗人无家可回,这位垂暮之年的老者不能不在悲伤中感到凄凉。悲凉,总是与灰心相联。它表现出来的是平静,而骨子里是无奈,是无望。姜夔说“人间别久不成悲”(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也正是这种悲凉之情的注脚,它是不悲之悲,是大悲之后的平静和绝望。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