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专题 10《踏莎行》(雾失楼台)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566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专题 10《踏莎行》(雾失楼台)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专题 10《踏莎行》(雾失楼台)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专题 10《踏莎行》(雾失楼台)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专题 10《踏莎行》(雾失楼台)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专题 10《踏莎行》(雾失楼台)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踏莎行(雾失楼台)一、词人名片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十五岁丧父,侍母家居,研习经史,喜读兵书。元丰七年(1084年)拜谒苏轼于徐州,苏轼大为赞赏。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等职。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

2、词)。二、诗词故事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一首满庭芳(山抹微云)词风传天下,苏轼叫他“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的女婿是黄山谷的学生、史学家范祖禹的儿子范温,他为人沉稳少语,在宴席上常一言不发。一次,席间,一位歌妓故意问范温是否也懂词,范温笑而作答:“你可知道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吗?”一时传为佳话。从中可见秦观及其词在当时的声名。三、文题背景这首原词题为“郴州旅舍”。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三月。此前,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获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

3、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雾失/楼台,月迷/津。桃源/望断/无/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驿寄/梅花,鱼传/尺。砌成/此恨/无/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此词写的是迁谪之恨,可谓“悲绝、哀绝、凄绝”,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评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二、悟读,诗情画境秦观的词大多数很凄凉,王国维曾说过,“少游词境,最为凄婉”。我想秦观应该是忧郁的吧,我们喜欢他的词,可能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可能

4、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能是“过尽飞鸿字字愁”,可能是三、品读,鉴赏评析1词自晚唐五代以来所写的景物大多是实景,像踏莎行(雾失楼台)所写景物是象征性景物的作品并不多见。请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摹写了哪些象征性的景物?这些景物暗示了什么样的心绪?词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写法?答案这首词有诸多物象,如“楼台”、“津渡”、“桃源”、“孤馆”、“杜鹃声”、“斜阳暮”、“郴江”、“郴山”、“潇湘”。其中,只有“孤馆”即郴州旅舍是实景,其他都是象喻性的物象。如“楼台”并非真的楼台,而只是心目中所向往的一个境界而已。“津渡”是乘船出发的渡口,也是人生出发的津渡。“杜鹃声”、“斜阳暮”则表现了人生

5、无限凄凉的况味。词人采用这种写法,一则符合其贬谪之人的特殊身份,二则更收到了含蓄委婉的艺术效果。2下阕“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词人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第三句笔锋一转,却说“砌成此恨无重数”,请你分析一下词人为什么这样说。答案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说应该欣喜才是,但身为贬谪之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心灵挣扎的历程,平添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

6、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可以重重积累,终于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数重、沉重坚实的“恨”墙。3秦观好友苏轼认为踏莎行(雾失楼台)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词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答案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

7、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也是不由自主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长。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这两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声中,夕阳正徐徐落下。杜鹃“不如归去”的

8、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的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词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秦观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注丽谯,绘有彩纹的城门楼,后

9、指谯楼,即城门上的更鼓楼。迢迢,漫漫的意思;徂,是往、流逝的意思。“衡阳”和下一句中的“郴阳”都是楚地名。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至衡阳而止。(1)这首词系秦观贬谪郴州时岁暮天寒的感慨之作。试简析上片第一句中“寒”、第二句中“虚”所包含的意义。答案首句中的“寒”,一是指湖南岁暮风雨交加,气候由冷转暖,但刚进入初春季节,天气还是比较冷的,即所谓春寒时候;二是在毫无复苏希望的词人枯寂的心房里,由于被贬心里更是感觉凄凉。第二句中的“虚”字是写词人环顾居所,庭院深邃,空寂冷落,欲言无人,人世间除旧迎新的气氛,在这里一点儿也看不见,闻不到,从而道出了词人心头郁郁寡欢的况味,突出了贬谪生活的寂寥。(2)关于本词结句“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明人沈际飞评说:“伤心!”你是否同意他的评说?请说明理由。答案同意。相传雁至衡阳而止,而郴阳更在衡阳以南,是大雁也飞不到的地方。这两句是说,来年北上,总还有大雁可以传递书信。而今身贬郴州,却是连雁儿也飞不到的地方。诗人不说自己贬谪远地音信断绝,度日如年,而只说郴州是连雁儿也飞不到的地方。从而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他内心难以言传的苦痛。语淡意浓,余味无穷。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