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18.50KB ,
资源ID:122516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2516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4.14《诗经两首》课文精讲.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4.14《诗经两首》课文精讲.doc

1、14.诗经两首课文精讲自主研学平台一、作家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二、写作背景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

2、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关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所重视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赠送。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指荑草。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

3、”通“脱”。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2.词类活用(1)数词用作动词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2)虚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其”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尾,没有实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有”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头,没有实义。言归于好“言”助词作动词词头,没有实义。3.成语积累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辛劳。信誓旦旦:指誓言诚恳可信。教材优化全析一、文脉梳理静 女第一章,期盼约会:俟于城隅不见人。(青年之急)第二章,爱人赠物:贻我彤管思情人。(青年之恋)第三章,再写赠物:爱屋及乌重归荑。(青年之诚)静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语言简练,构思灵巧。全诗以男子的口吻,生

4、动地描绘出男女幽会时有趣的场面。感情真挚,活泼风趣。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二、内容详解静 女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上角楼相见,却一直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第二章,写姑娘送给男青年一根红色的茅草,男青年大喜过望。这又是一个动人的细节。送给恋人一根草姑娘还是那么爱开玩笑!笑靥如花,青春洋溢。而小伙子呢,如获至宝,他对姑娘多么痴情!第三章,写男青年对茅草爱若至宝,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小伙子反复端详这一根草,越看越爱。因为他觉得,这根草包含了姑娘的柔情蜜

5、意!这是一种典型的爱屋及乌的心理。它生动地传达出热恋中人特有的欣喜与幸福。氓第一章,写女子对定情的回忆。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的回忆。第三章,写女子总结悲惨的教训,表现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第四章,写女子回忆被弃的过程。第五章,写女子回忆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第六章,写女子被弃后的决绝和刚强。三、技巧鉴赏1.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

6、“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2.氓中完美的形象塑造氓中女主人公恋爱时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并敢于追求婚姻自由;同时也体现了男子的忠厚老实。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的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

7、整,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而完美。四、疑难探究疑难问题:为什么诗经中多为四言诗?探究思路:四言诗是诗经中主要诗歌形式,盛行于西周。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节奏为每句二拍,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情况。参考答案:四言诗:诗体。“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所以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体出现不多。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

8、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社会和语言发展的状况。西汉时期四言诗不少,如易林一书,虽为繇辞,但富有诗意。明代杨慎大加称誉,叹为“古雅玄妙”。西汉一朝虽也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用四言体。韦孟的讽谏诗可为代表。刘勰曾誉之为“继轨周人”之作。课后习题研讨一、点拨提示:诗句的理解要联系整首诗去分析。要抓住诗歌的意象,挖掘它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也就是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的意义。参考答案:“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又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了男子,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

9、,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二、点拨提示:分析用兴的艺术效果,要激发联想,联系诗歌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氓中第三、四章用了比兴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

10、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三、点拨提示:文言实词的学习,平时要养成边学边整理的习惯。参考答案:1.说怿女美(说:喜爱;女:你,这里指代“彤管”)自牧归荑(归:赠送)泣涕涟涟(涕:眼泪)以我贿迁(贿:财务,指嫁妆)2.爱而不见 例:图穷而匕首见(出现)来即我谋 可望而不可即以尔车来 尔虞我诈女也不爽 毫发无爽四、点拨提示:要求背诵,课文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都读成“二二”节拍。朗读要读出节奏、情调。参考答案:学习诗经二首,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