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157.62KB ,
资源ID:1224790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2479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4选修部分 微专题01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4选修部分 微专题01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docx

1、专题十四选 修 部 分0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1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制、分封制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的改革主要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2.措施(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3.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

2、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制、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地区多年来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

3、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考点3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科举考试内容改为经义策论,为变

4、法培养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虽然变法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总体来说人民负担依旧沉重。(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初衷被完全改变。考点4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变革社会和解放思想。2.措施(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

5、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4.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考点5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事件”致使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

6、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推进社会习俗西化。(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性质:是19世纪末日本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4.评价(1)进步性:使日本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经验。(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考点6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

7、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2.措施(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加强陆、海军训练,按新法练兵。(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3.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5.评价(1)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2)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3)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一、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等【典

8、型真题1】(2018全国文综,45)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

9、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第二句话和所学知识,可以答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事业的破坏;再根据19771981年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改革的背景。第(2)问第小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从机构和队伍建设、招生制度、政策等角度概括,注意要点要全。第小问则要从扭转“文化大革命”所造

10、成的不良风气、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答案(1)背景:“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实行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典型真题2】(2016全国文综,45)考查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内容略)【解题技巧1】材料解析题背景、条件、原因类设问的解题思路(1)厘清概念:“背景”指对事件发生、发展或存在、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原因”指造成某

11、种结果或引起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条件”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2)设问特点: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历史条件有哪些?历史因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对于这类问题需要依据题干设问的限定词进行全面分析。(3)解题要义:背景,一般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原因,一般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回答必要性。条件,一般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4)答题思路:主要根据限定词分析历史事件的()条件、()原

12、因、()根源、()因素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一般是从对历史事物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的角度来划分的。根本原因等同于历史(社会)根源,一般是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也要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一般从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者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等角度分析;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可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分析,即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思想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意识,其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一般指在诸多原因中占支配地位的,起主导、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

13、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观原因:事件涉及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方针+具体历史经验。客观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思想因素。二、考查看似陌生,实质类似的改革【典型真题1】(2018全国文综,45)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

14、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此前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可知,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可知,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材料“诸王国易产生混乱”推出,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

15、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信息“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信息“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答案(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典型真题2】(2018海南单科,24)考查唐代景云年间改革(内容略)【典型真题3】(2016全国文综,45)考查唐太宗谱牒改革(内容略)三、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中外改革【典型真题1】(2019全国文综,45)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

16、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

17、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回答“作用”时,根据材料信息“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对政府极度不满”,可以得出其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回答“原因”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前期中下级武士推翻幕府有功,并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根据材料信息“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可概括得出明治政府后期改革深入,损害了中下级武士的利益,另外,中下级武士难以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也是后期其成为阻碍(反对)势力的原因。第(2)问,根

18、据材料信息“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并联系所学知识,从“西南战争”取胜对明治政府政权的巩固、近代化转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其意义。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中下级武士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意义: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典型真题2】(2019全国文综,44)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

19、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解析本题

20、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论证和阐述事物的能力。第(1)问可根据材料中“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对皇帝负责”“最终由皇帝裁决”等信息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中“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对皇帝负责”“最终由皇帝裁决”“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等信息进行概括并组织答案。答案(1)原因: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特点:变法的核

21、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典型真题3】(2016全国文综,45)考查清政府军事改革(内容略)【解题技巧2】影响类、意义类设问的解答策略(1)影响类设问第一点: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第二点:从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指对当前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指对今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第三点: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从主观动机(目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2)意义类设问首先要找到设问(即针对哪一措施、事件来设问);然后明

22、确设问的方向,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最后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意义类”试题答题语句格式有:“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四、考查改革的对比分析【典型真题】(2019全国文综,45)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

23、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为秦朝“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

24、“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秦朝“二十等爵”制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根据材料“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并结合西汉中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可得出曹魏末年“五等爵”制强调德行,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中的第小问“二十等爵”的授予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可知是强调军功,授予对象主要是军人,根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可得出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主

25、要为官员。第小问,结合商鞅创设军功爵制的时代背景可知其作用在于: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了秦统一;根据材料“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得出,“五等爵”的作用在于: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答案(1)思想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题技巧3】材料解析题比

26、较类设问的失分原因及抢分策略(1)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比较类设问的失分原因不能把材料所给的时间、事件、人物等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全面地对材料进行解读,容易断章取义、主观臆断。无法确定比较的方向是横向,还是纵向;无法确定比较的限定范围。语言表达不够简练。组织答案时不能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比较;语言不规范且观点、评价绝对化。(2)抢分策略明确比较对象。首先要依据材料和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明确比较方向。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同点。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

27、的叙述角度、设问的层次性等确定比较点。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的答语也要有一定的指向性。一、中国古代经济改革的一般性原因、内容和影响1.经济改革的原因(1)旧的经济政策阻碍社会发展。(2)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如商鞅变法。(3)统治面临危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如王安石变法。(4)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2.经济改革的内容(1)制度方面: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经济管理政策。(2)金融方面:货币、金融体系。(3)其他方面:少数民族学

28、习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改革。3.经济改革的影响(1)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2)改变了社会形态,如商鞅变法,促使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3)清除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典型真题】(2015全国文综,45)考查唐代币制改革(内容略)二、确立法律儒家化的法制改革1.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1)儒家化的启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引礼入法”。(2)儒家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纳礼入律”。(3)儒家化的成熟:隋唐时期,“礼法合一”。2.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意义(1)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礼”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制定法律的依据。在中国封

29、建社会,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都是依据“礼”的原则制定的。(2)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德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法律的正统。(3)在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对于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制度的维护不断强化,从根本上维护了封建统治。【典型真题】(2017全国文综,44)考查隋代法律制度改革(内容略)三、关乎政权稳定的廉政改革1.中国古代“吏治”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中国古代“吏治”的许多做法,如科举、考核、监察等制度和诸多惩贪律法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及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首创,影响深远,并对后世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1)中国古代“吏治”成功的原因皇帝重视“吏治”。统治者重视对官员的教育和培养、重用贤能良

30、臣。有完善、严密的制度、律法和严格的实施程序、方法。全面“考核”保提拔,严格“问责”法律化。(2)中国古代“吏治”失败的原因立法严而执法宽,渐不克终;皇权至上,“天下之法”沦为维护皇权的工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思想强化。2.中国古代“吏治”对当今反腐工作的启示(1)树立“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强化廉政法律权威。刑罚不避权贵,平等执法,树立法律无等级观念。(2)有相当完备、严密的制度保障健全惩贪法律法规,建立严密法网。严格规范执法、司法程序,重典治贪。加强“刑法监督”,完善监察立法,坚固最后一道拒腐防线。(3)必须强化“官德”教育选任官员重视道德品行,促进其奉公守法,勤政爱民。加强

31、“官德”修养教育,促进其修身节欲,严于律己。【典型真题】(2015全国文综,45)考查清朝养廉银制度(内容略)四、探索近代化道路的政治改革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洋务企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2)发展阶段经济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政治体制民主化:政治体制近代化出现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思想文化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

32、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层次深入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2.中西方近代化探索的比较(1)相同点本质相同:即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手段相似:都采用两种方法,即改革和革命。(2)不同点西方是自发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了改革社会制度的需要,而中国是在外力推动下出现的。西方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之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中国在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主要是由统治者(清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然后才有限地接受外国的社会制度。西方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方面交织进行的,思想先行。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

33、由浅到深,逐层递进的,思想最末。西方近代化是一重任务,即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务,既要实现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要实现国家独立。【典型真题1】(2019全国文综,45)考查明治维新【典型真题2】(2019全国文综,44)考查戊戌变法康有为设计的制度局(内容略)【典型真题3】(2018全国文综,44)考查湖南保卫局及其与以前保安机构的不同之处(内容略)【典型真题4】(2017全国文综,45)考查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内容略)【典型真题5】(2016全国文综,45)考查清末军事改革(内容略)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局部

34、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

35、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改革的原因分析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

36、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三、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1.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者的个人素质。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魅力。4.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四、评价改革的原则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只有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