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专题形成性评价(八)(专题九)(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意图是()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反对洋务运动C.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D.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解析】选C。洋务派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郑观应认识到洋务派的弊端,看到西方技术先进是由于政治制度先进,因而主张政治变革,提倡立宪。故选C。【深化点拨】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2、寻求救国道路,新思潮不断涌现,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2.“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B.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C.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D.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这在本质上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补偿训练】“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
3、,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C.“跪着”变法的策略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解析】选B。根据题干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无法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阻碍即腐朽不堪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故A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B正确;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并非“跪着”变法,故C错误;题干并没有提到维新变法的结果,故D错误。3.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
4、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培养实用人才B.创办新式学堂C.变革科举制度D.实行政治民主化【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维新思想,题目中谈到的是变法重在人才教育和官制,所以作者强调的是政治层面。4.(2021洛阳高二检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康梁维新派大力宣
5、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A错误;由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得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故B正确;由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C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故D错误。5.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
6、,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A.传统文化良莠并存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C.维新变法运动阻力较大D.民主革命即将到来【解析】选C。举人参加维新派办的京师大学堂受到很大的非议,从侧面说明维新变法运动阻力较大,故选C;材料不是讨论传统文化,排除A;19世纪末洋务运动破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排除B;1898年正是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发展之际,排除D。【补偿训练】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100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这反映出()A.光绪帝没掌握
7、朝廷实权B.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C.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D.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解析】选D。由材料“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说明维新派在百日维新中未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说明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做了妥协退让,故D正确。6.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B.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允许臣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等参政热情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解析】选C。百日维新期间,在政治上允许臣民上书言事,这激起不少
8、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上书,对新政提出建议,故C符合题意。【拓展延伸】光绪帝支持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法维新的原因(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危急形势的推动,使光绪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2)争夺权力:光绪帝企图借维新变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维新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7.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选C。A表
9、述与题目中“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不相符,故A错误;B表述与题目中“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不相符,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运动宣传的是君主立宪制的思想主张,故D错误。8.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A.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B.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进C.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
10、戊戌政变发生【解析】选C。材料“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说明只有把戊戌变法放在中国晚清大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才能找到变法失败的原因,A、B、D都是从局部找原因,只有C是从大的社会环境中找原因,故C正确。 【补偿训练】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A.维新变法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解析】选B。维新变法过快过急,许多人处于观望中,无所适从,故A错误;戊戌变法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
11、众基础,故B正确;戊戌变法意在挽救民族危亡,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故D错误。9.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解析】选C。A说法错误,维新思想没有占据主导地位;B说法错误,民主共和思想是革命派的主张;D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排除。维新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故选C。【深化点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
12、改良之路在中国难以行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10.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解析】选B。材料并未牵涉世界市场,故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俄、日、中均在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了近代化改革,故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后中国并未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故C错误;D表述更加强调的是工业革命的经济影响,与题意无关,故D错
13、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1题12分,第12题12分,第13题10分,第14题10分,第15题13分,第16题13分,共70分)11.(2020全国卷)材料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商人通例(1904年)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公司律(1904年)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凡集股创
14、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6分)【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设立商务总会”“设商务分会”,可知广泛组织商会;公司律规定“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可知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结合“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的内容,可知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第(2)题,根据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得出否定了
15、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根据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得出动摇了传统义利观;根据材料“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并结合中国古代商帮的发展得出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答案:(1)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2)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
16、,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伊藤:除对善良的人外,天意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贵国愿意努力行动,上天无疑会帮助贵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上天对地上的人们一视同仁。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美费正清中国和日本(1)李鸿章“不胜钦佩”和“十分羡慕”的事件是指什么?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影响如何?(6分)(2)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开始了一次政治运动,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它在推动中国
17、思想近代化进程中有何意义?(6分)【解析】通过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了解,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答案:(1)日本明治维新。影响: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
18、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2)戊戌变法,结果失败。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13.(2021廊坊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
19、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4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6分)【解析】第(1)题中“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维新思想的核心,要求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第(2)题第一问,一方面注意其策略性,意图减少
20、阻力,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其阶级局限性;第二问要求分析这种做法和变法失败的联系,维新派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从中总结即可。答案:(1)核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原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联系:维新派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14.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事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
21、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
22、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5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解析】第(1)题,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可知,社会上,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治上,维新派要求变法;由“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事无补的弊病”可知,科举制存在弊端等。第(2)题,由“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可知,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由“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可
23、知,有利于思想解放等。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15.(2021太原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
24、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6分)【解析】第(1)题,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概括。材料中“读康有为的上书深
25、受启发,遂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表明光绪帝重视维新派的建议,并多次颁布诏书等措施。材料“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表明光绪帝面对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不退缩的变法决心。第(2)题,光绪帝名义上是国家最高领导者,维新派依靠他进行变法,他的一些具体措施推动了变法进程。但光绪帝没有实权,他的某些诏令及变法措施是无法实施的。答案:(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16.(2021全国乙卷T45) (13分)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
26、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1)根据
27、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6分)【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发布新政上谕”“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进行分析。第(2)题主要从这一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角度作答。答案:(1)中央推动与地方推进相结合;改革内容有相似性;坚持中体西用,没有触及政治体制。(2)推动教育体制现代化;有利于西学东渐;改革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废除传统法律体系,推动司法现代化;奖励工商,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改革方案不彻底,刺激了清末立宪运动的开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