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准高考 2017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 第1单元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409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高考 2017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 第1单元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准高考 2017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 第1单元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准高考 2017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 第1单元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准高考 2017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 第1单元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准高考 2017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 第1单元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精准高考 2017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 第1单元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精准高考 2017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 第1单元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精准高考 2017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 第1单元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一 第一单元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一第一单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D)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使政权趋向严密C有利于社会稳定 D易导致权力纷争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下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一继承制度的弊端在于“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即王位世袭制下以兄终弟及为主,易导致“弟”与“子”之争夺,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宗法

2、制,A项说法错误;B项“严密”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应是不利于社会稳定。2礼记坊记中说:“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说:“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材料反映了(A)A家庭伦理关系中鲜明的尊卑等级观念B政治隶属关系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影响C家庭收支情况的公开化和透明化D俸禄和田宅收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主旨。根据材料“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和“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可以看出家庭中的尊卑等级观念,A项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政治隶属关系, B项错

3、误;材料只是体现家庭收支的管理权和使用情况,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D项结论, D项错误。故选A。3(2016苏北四市)寿县志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对“寿地”沿革理解正确的是(B)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行政级别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寿地”在周朝时期曾被不同诸侯国占领过,说明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贵族政治,故D

4、项错误。4(2016保定)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A)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秦汉官僚的等级性解析西周时,爵秩等级的标准是血缘关系,秦汉时期,爵秩等级的标准出现动摇,平民可以军功得爵,打破了之前的血缘标准,体现了等级的开放性,故A项正确;平民可以通过军功得爵体现了社会阶层流动性变强,故B项错误;秦汉时血缘世袭制仍在皇位继承等制度上实行,故C项错误;官僚的等级性体现在官阶的高低,不体现在军功阶层的崛起,故D项

5、错误。5(2016蚌埠)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A)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B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D坚持“以德治国”理念解析材料中“难以分清”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根本在于君主专制统治,君主的爱憎决定着所有的领域,容易导致不同领域界限的模糊和混淆,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并非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的信息,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没有政教合一的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难以分清”,没有交代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故D项错误。6(201

6、6蚌埠)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B)A易形成冗官现象B降低了行政效率C减少了决策失误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7(2016湛江)下表内容主要反映了唐朝科举出身者与官僚的来源统计

7、表(A)大士族(%)中小士族(%)寒族(%)科举出身者来源691318官僚来源66.212.321.5A.士族通过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B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没有得到落实C科举制选拔的范围和人数很有限D自然经济阻碍了封建文化的推广解析据材料获悉科举出身者和官僚来源士族均占80%左右,即士族凭其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故A项正确;不管是大士族、中小士族,还是寒素为官均是科举制选拔的,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只是百分比,看不出科举制选拔范围和人数很有限,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自然经济阻碍封建文化的推广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8(2016石家庄)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

8、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D)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解析司隶校尉为汉武帝时设置的主要负责京师地区监察的官员,在地方的监察官员为刺史,材料中没有提到刺史在地方监察事宜,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汉朝初年的“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门下省,而且门下省封驳职能是唐朝三省六部制度形成后才具备,与史实相悖,故C项错误;材料中“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提到司隶校尉在京师监察不避权贵的严格监察使得在京师的权贵畏惧,这无疑有利于京师地区的稳定,故D项正确。9(

9、2016汕头)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这种变化反映了(C)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解析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指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汉初的分封制是汉朝对地方的管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汉初,丞相照例都要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材料“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

10、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10(2016皖南八校)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D)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解析由秦代“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可以看出该制度主要关于君主专制。礼乐制度是来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其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避讳制度的产生、发展并达到极点的过程,没有体现社会风尚的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避讳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展本身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

11、强化,故D项正确。11(2016豫晋冀联考)明初,朱元璋研究历代兵制,创立卫所兵制,该制度的特点是:平时把军力分驻在各地方,遇有征战时命将出师。卫所兵制的建立(D)A促进了义务兵役制的建立B威胁了当时的中央集权C导致地方武装力量尾大不掉D有利于抑制领军将领权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平时把军力分驻在各地方,遇有征战时命将出师”可知,军力被分散在各个地方,体现了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散领军将领的权力,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与题干的主旨相反,故排除;C项不是题干强调的主旨,故排除。12(2016漳州)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

12、容涉及范围很宽泛,有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D)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扩大,加强了皇权,古官僚体制在隋唐时期已高度成熟,排除A项;B、C两项明显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共计52分)13(25分)(2016太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3、自祖宗以来,军国大事,三省议定,面奏获旨。差除(人事任命)即以熟状(宰相意见书)进入,获可,始下中书造命,门下审读。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之,在门下则给事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有未当者,侍从论思之,台诛劾举之。此所以立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端拱于上而天下自治,用此道也。南宋陈亮上宋孝宗中兴五论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行中书

14、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明宋濂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到元政治制度演进的趋势并分析其成因。(8分)答案(1)中枢权力(君之大臣)分工明确,各有职掌;行政体系与监察体系(台谏机构)并立;对前朝制度的适当修改、发展。(2)设置行省掌管地方军国政事,权力极大;地方行政层级复杂(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蒙古人掌握地方行政实权,汉人辅佐;注

15、重吸收中原王朝的治国理政经验。(3)趋势:以宰相为首的中枢行政权力不断增强(相权的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加强。成因:借鉴宋代教训,宋代分化事权,行政效率低下;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蒙古族传统制度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1)问,根据材料“军国大事,三省议定”“差除(人事任命)即以熟状(宰相意见书)进入,获可,始下中书造命,门下审读。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之,在门下则给事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有未当者,侍从论思之,台诛劾举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分工明确、行政和监督体系并立、在前朝制度基础上适当修改和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

16、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主要结合前两问和所学知识得知演进趋势是中枢行政权力不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加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借鉴宋代教训、元代疆域和蒙古族传统方面分析原因。14(12分)(2016黄冈)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

17、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摘编自张

18、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评分说明(1)确定主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0分。(2)阐述的内容参照如下等级评分:等级分等标准一等(108分)充分、准确地运用史实;论证充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二等(74分)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论证比较充分;有一定的层次;逻辑比较清晰。三等(30分)史实不准确 或不能运用史实;论证并充分或没论证;逻辑混乱。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

19、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答案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

20、的优势不断在扩大。(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考生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等等。15(15分)(2016晋冀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

21、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材料二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

22、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9分)(2)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6分)答案(1)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有权监督司法审判。利:保证监察御史的从政经验;鼓励监察官员履行劝谏之责。弊:易导致御史滥用职权。(9分)(2)规律: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监察体制以皇权为中心;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6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第(1)问,“发展”可从监察的范围、监察机构和监察权限等角度归纳材料信息;“利弊”考查历史评价能力,需要一分为二考虑。第(2)问,材料一主要讲述隋代和唐代监察制度,材料二主要讲述宋代监察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制度以皇权为中心并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据材料一“中央设御史台”“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可知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