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无失其时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答案A解析B项和C项“无”通“毋”,不要。D项“涂”通“途”,道路。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然而不王者C养生丧死无憾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答案D解析A项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助动词,表示许可;助动词,表示值得。B项古义:两个词,这样却。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C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五十者可以衣帛
2、矣C树之以桑D谨庠序之教答案D解析D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介词,按照,依照/介词,把。B项介词,在/介词,与。C项助词,的/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5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未之有也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答案B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6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
3、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答:_答案(示例)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解析本题属于主体变化类的重组,它要求变化句子的陈述对象。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一个分句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排。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献爱心本身是好事,说明人们在满足
4、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_。然而,_:一天被洗四五次头、掏好几次耳朵。“井喷式”献爱心没有温暖老人,只是沦为部分人缺乏诚意的表演,甚至让他们沉浸在自己“有爱心”的虚幻满足感中。其实,老人们并非排斥献爱心,而是_,他们更渴望细水长流的关怀。答案(示例)也意识到情感关怀的重要性“井喷式”献爱心像搞突击反感人们在节日扎堆“献爱心”解析处由前面的“物质需求”,可推断应填情感关怀的重要性之类的内容;处要瞻前顾后,讲的是“井喷式”献爱心的现实问题;处根据前后内容可知,应填老人们对“井喷式”献爱心很反感之类的内容。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
5、王“_,_”的疑问。(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_,_”。(4)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答案(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6、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洿:深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吃答案D解析食:食物。10下列各句中,加点“之”字
7、的意义和用法与“王道之始也”中的“之”字相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答案B解析B项中的“之”与“王道之始也”中的“之”都是助词,的。A项代词,它,指“五亩之宅”。C项代词,这样的事。D项代词,代指那个人。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D选文从实行
8、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答案B解析B项的内容是“王道之始也”的条件,不是“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的条件。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_(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_答案(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2)(只要)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解析(1)注意“谨”“申”“负”“戴”等词的翻译,另外,注意状语后置句的翻译。(2)注意“罪”“岁”“至”等词的翻译,另外,注意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9、。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
10、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三)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四)齐宣王问
11、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梃:木棒。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
12、宜乎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答案D解析将语段放入文中整体理解意思,再根据助词“焉”“乎”来断句。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梁惠王死后的谥号。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B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
13、准则。C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地。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答案D解析“悌”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
14、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D周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齐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答案C解析“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错,原文是说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自身行为。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_(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译文:_答案(1)没有讲求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却轻
15、慢自己君王的。(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参考译文(一)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
16、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二)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
17、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三)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
18、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能让他们拿着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疑虑!”(四)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像这样的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它小,不也很合情理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样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它太大了,不也很合情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