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必备知识基础练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能够有效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淇河流域在自然增长、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种情境下的碳储量和密度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1.20052015年淇河流域碳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建设用地的扩张B.耕地转化为草地C.天然林迅速恢复D.农业灌溉区减少2.2015年后,对淇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恢复最明显的措施是()A.控制人类活动,自然恢复B.减少
2、建设用地面积C.设置基本农田,维持稳定D.增加生态用地面积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碳排放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下图反映了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数量和结构变化。读图,完成34题。3.关于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数量和结构变化,正确的有()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所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大A.B.C.D.4.为减少碳排放总量,江苏省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向青海省购买碳排放权限制第二产业的发展A.B.C.D.(2020浙江7月选考)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
3、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56题。5.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6.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A.作物生长时排放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C.秸秆燃烧时产生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2021浙江模拟)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各种形式加以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3060”目标。据此完成78题。7.实现“碳中和”的可行“形式”是()
4、开发清洁技术缩小工业规模参与植树造林提高化石能源价格A.B.C.D.8.当前我国推进“碳中和”的主要障碍是()A.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B.森林面积不断缩小C.公众环保意识较淡薄D.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碳排放交易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允许减排企业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在市场销售获取效益。超排企业必须从交易市场购买其他企业多余配额或者能抵减排放量的碳汇产品。下图为碳排放交易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9.江西省碳排放交易的行业主管部门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下设应对气候变化的处室,其主要职责可能包括()A.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制定B.氟氯烃物质排放
5、审查C.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D.拟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政策措施10.从核查数据的简便性以及碳减排效果的明显性来看,最适合纳入首批碳排放交易试点行业的是()A.汽车制造行业B.服装制造行业C.钢铁制造行业D.火力发电行业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瑞典缺油少气,能源长期依赖进口。自20世纪70年代初,受世界石油危机影响,瑞典开始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水能、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瑞典的可再生能源和水能占比在世界领先,其可再生能源以生物质能为主,原料主要来自林业木屑和造纸黑液,主要用于供热和发电。下图示意2017年瑞典能源消费构成。1991年起,瑞典开始征收高额的CO2排放税,采用绿色电力认证系统
6、,对环保型汽车提供补贴与优惠税收。1990到2010年,瑞典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50%,温室气体排放量却降低了9%。材料二下图示意瑞典位置及相关地理要素分布。(1)据统计,瑞典人均能源消费量约270千克/年,为世界第一。根据图文资料,推测瑞典居民能源消费量高的原因。(2)依据图文材料,分析瑞典开发清洁能源的优势条件。(3)简述瑞典能源结构的变化对本国和世界的贡献。(4)说明瑞典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政策对我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借鉴意义。能力素养提升练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1213题。12.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力开发风能等绿色能源,可直接影响图中环节B.控制环节的数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
7、主要体现C.图中虚线框内的生物圈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单位D.和环节表示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13.为维持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最迫切需要()A.保护沼泽地,大力发展旅游业B.开发水能,增大清洁能源比重C.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保护雨林D.退耕还湖,退耕还草,保护生态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中关于第二承诺期、绿色气候基金等方面达成多项成果。专家预计,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读图,完成1415题。注:圆形大小反映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4.有关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镇化率与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B.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C.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D.中国、美国应承
8、担相同的减排责任15.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植树造林减缓工业化进程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A.B.C.D.2020年2月,在南极半岛某科考站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该现象由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导致。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迅速生长时呈现红色,产生“西瓜雪”现象。据此完成1617题。16.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A.光照增强B.气温升高C.降雪增多D.风力减弱17.“西瓜雪”现象导致该科考站附近积雪()A.存量增多B.反射率增大C.融化速度加快D.厚度增大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
9、落和无机环境中。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图1)。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地球上的碳循环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工业革命以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长、积累,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图2为187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与全球升温幅度的关系。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近年来,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量大体呈上升趋势。图1图2(1)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2)根据图2说明全球升温幅度随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变化的总体趋势。(3)请你为碳排放较多的企业应对碳减排
10、提出合理化建议。参考答案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12.1.A2.D第1题,据图,20052015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趋势;根据材料“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故建设用地的扩展可能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农业灌溉面积的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排放量的影响未知。第2题,据图可知,生态保护情境下碳储量增加比自然增长情境、耕地保护情境下大,所以2015年后,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对碳储量恢复影响最大。34.3.D4.A第3题,第一产业碳排放量增加很少,但碳排放的总量增加很多,因此第一产业的碳排放量比重下降,正确。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总体上升,但所占比例先升后降
11、,错误。第三产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错误。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大,正确。第4题,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可以减少碳排放总量,正确。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火电比例,增加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比例,正确。向青海省购买碳排放权,并不能减少江苏省的碳排放总量,错误。第二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限制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错误。56.5.B6.D第5题,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辐射热量,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选B。第6题,农田生态系
12、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D正确。作物生长时排放、大气中氮气转化和秸秆燃烧时产生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故选D。78.7.B8.A第7题,开发清洁技术可减少碳排放,参与植树造林可加强碳吸收,是实现“碳中和”的可行“形式”,正确;缩小工业规模不利于经济发展,提高化石能源价格会加大企业成本,不是实现“碳中和”的可行“形式”,错。故选B。第8题,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短期内尚无法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碳排放量较大,这是当前我国推进“碳中和”的主要障碍,A正确;我国对森林保护的法律较严格,且当前我国森林面积逐年增加,B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13、展,公众环保意识增强,C错误;我国生产技术进步速度较快,D错误。故选A。910.9.B10.D第9题,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制定、拟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政策措施属于环境污染治理内容,不属于应对气候变化,A、D错;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属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范畴,C错;氟氯烃物质排放量会影响到大气中臭氧的含量,进一步影响到射向地球的紫外线,会对气温、光照产生影响,会对生物产生恶劣影响,故“氟氯烃物质排放审查”涉及气候变化,应是该处室的职责。故选B。第10题,从核查数据的简便性以及碳减排效果的明显性来看,最适合纳入首批试点行业的是火力发电行业,因为火力发电直接使用化石燃料,碳排放量大,该类产
14、业的规模大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比较大,D符合题意;汽车制造行业、钢铁制造行业的碳排放量不如火力发电行业,服装制造行业属于轻工业,能源消耗少,也不适合作为首批试点行业。故选D。11.解析第(1)题,能源消耗可以从气候寒冷,供暖时间长角度分析。第(2)题,清洁能源包括生物质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非可再生能源核能。第(3)题,对本国的影响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分析。对世界主要考虑全球变暖。第(4)题,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主要从能源结构、政策、技术和民众的观念等方面分析。答案(1)瑞典地处高纬度,冬季严寒而漫长,每年供暖时间长,能源需求量大。(2)瑞典森林覆盖率高,林业、造纸业发达,生物质能原
15、料丰富;降水丰富,河流众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国土大部分位于西风带,风能资源丰富;资金充足,技术雄厚,市场需求大,有利于发展核电。(3)对本国:压缩石油等能源进口,减少开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延长产业链,创造新的财富和就业机会;实现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对世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4)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制定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绿色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研发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1213.12.A13.C第12题,开发风能等绿色能源可以减少对矿物燃料需求,减少对其燃烧;图中虚线框内的生物圈是和外界相互联系的单位;图中和都不是表示可再生资源的
16、形成过程。第13题,环节表示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的作用,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人类迫切需要保护热带雨林。1415.14.C15.D第14题,读图可知,中国和印度城镇化率较低但碳排放总量较高,A错误;中国和印度均为人口大国,但人均碳排放量较低,B错误;美国城镇化率高,人均碳排放量最高,中国相反,所以不应承担相同责任,D错误;读图可知,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较大,C正确。第15题,植树造林不是减排的措施,是缓解气候变暖的措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减缓工业化进程不符合实际情况;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降低碳排放,更合理可行。故选D。1617.
17、16.B17.C第16题,由材料可知,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温度升高时迅速生长呈现红色,故出现“西瓜雪”现象意味着极地雪藻微生物迅速生长,主要原因为气温升高。第17题,“西瓜雪”呈现红色,与白色相比颜色更深,也更易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升温,加速积雪融化。18.解析第(1)题,结合图1可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由地质时期埋在地下的动植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形成的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将碳稳定地固定在岩石圈中。随着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利用,岩石圈中的碳被释放到了大气中,加快了岩石圈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碳交换,打破了天然的碳循环平衡过程。第(2)题,读图可知,总体来看,全球升温
18、幅度与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呈正相关。其中,低排放模式与高排放模式的升温幅度有差别,低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小,高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大。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企业如何应对碳减排可以从技术革新、使用新能源、改进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化石燃料是古生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形成的,其将碳稳定存储在岩石圈中。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将岩石圈中的碳释放到大气中,加快了岩石圈和其他圈层的碳交换,打破了天然的碳循环平衡过程。(2)全球升温幅度与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呈正相关。低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小,高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大。(3)主动进行技术革新,降低能耗;多使用新能源,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改进工艺,更新设备,减少碳排放,将剩余的碳配额出售。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