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邵阳市二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的书写且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思忖(cn) 咋舌(z ) 补给(j) 方枘圆凿(ru)B、泥淖(no) 媲美(b) 褫夺(ch) 以敬效尤(jng) C、执拗(ni) 宁愿(nng) 昵称(n) 瞌然长逝(k)D、恫吓(tng) 砧板(zhn) 拾辍(du) 当头棒喝(h)2、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我记事以来,乞讨的行迹一直未见杜绝过,即使是在当下,也时常见到乞讨者佝偻的身影蹒跚过市。物换星移,二十春秋弹指而过,再看乞讨这一社会现象,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本质的改变。B、远处
2、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C、王旭明做客杭州的行程排得很满,记者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排在他从宾馆前往浙江人文大学讲堂的路上。D、按照干部退休制度的规定,不在其位的老领导应该不谋其政,但有些老领导经常干预政务,向现任领导提出许多不情之请,致使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困难重重。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这些经典台词,将引起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
3、的信心。C、出版业当然要讲究装帧艺术,讲究宣传造势和市场营销,但要想真正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D一年来美俄“重启”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成见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 , , , , ,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公众热爱科学、理解科学、接受科学的现代科普理念,培养和启蒙国民科学精神的因子。据有关部门的一份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尚不到2。从横向
4、和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不容乐观。这种竞争,最终又必然体现为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虽然从“天狗蚀日”的迷信,到今天凡有井水处皆争看日全食,我们的国民科学素养,已经有了一个质的提高。无论时下还是未来的竞争,都已经是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A、 B、 C、 D、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照玄上人诗集序(明)刘基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
5、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于是夸毗戚施之徒,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惽惽怓怓,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
6、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选自诚意伯文集)【注】太师:古代乐官之长。夸毗(p)戚施:比喻谄谀献媚的小人惛(mn)惛怓怓(no):惛,糊涂;怓:吵闹。梧槚(ji):梧桐与山楸,比喻人才。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峭如苍松之栖县崖 县:通“悬”,陡峭B 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 验:考察C 流而至于宋 流:流传D 故为序其端焉 端:原委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7、的一项是A则每见于言外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悉以诗将其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定轻重于众人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D有伯乐而后识马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A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B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C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D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8简要概括照玄上人的诗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3分)答: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
8、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4分)译文: (2)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3分)译文: (3)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3分)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早 梅柳宗元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注】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3分)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5分)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
9、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 。(屈原湘夫人)(2)开琼筵以坐花,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李密陈情表)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生命偶然,人生短暂,人应当怎样度过一生,这是每一个有灵魂的人在人生的某一时刻必定会思考的问题。在人生大部分的时间,人忙忙碌碌,很少会去想这个问题。只有偶然独处时,或在无眠的静夜,这个令人惆怅的问题才会突然来到我们心中。哲学家福柯的人格魅力之一在我看来就是他极力倡导并一生不懈实践的“生活美学”。有一次,福柯对友人说:“使我
10、惊讶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艺术只与物体发生关联,而不与个体或生命发生关联每一个体的生活难道不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吗?”福柯的一生,洁净,高雅,我行我素,超凡脱俗。对于生活,福柯充满审美的热情,他力图使自己的生活具有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件美不胜收的艺术品,也倡导人们将他们的生活塑造成艺术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创造艺术品成了一种职业性的活动由画家作画,由雕塑家雕塑,由音乐家作曲,由文学家写小说,由摄影家拍照。而这些人只占人口的极小一部分,也许连百分之一都不到。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变得与艺术无缘。福柯却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不但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一件艺术品。这是多么
11、美好呵。仅仅想到有这样的可能性,就令人兴奋不已。当福柯说生活可以是一件艺术品时,他提供了什么样的依据呢?他的依据首先在于自我并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由我们每个人用一天一天的生活创造出来的。不能否认,我们的生活和自我正是我们自己做出的一系列选择的结果。无论我们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无论我们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无论我们是智慧的还是愚昧的,在很大程度上,这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都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塑造。因此,福柯说:“从自我不是给定的这一观点出发,我想只有一种可行的结果:我们必须把自己创造成艺术品。”按照福柯的看法,人的自我是被发明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出来的。发现是去找到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而发明却完
12、全是无中生有。如果人的自我是被发明出来的,人本身就没有任何不可改变的规则、准则或规范,也就不存在什么隐藏在外表之下的本质。因此,毕其一生,福柯一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抗拒“说出关于自己的真实情况”这一命令而进行着一种“游击战”。他坚持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并非那种努力去发现他自己、他的秘密的真实的人,而是那种力图发明他自己的人”,是那种不受传统道德约束的人。福柯认为,人的本质假如人有本质的话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固定的、普遍的东西,而是由许多带有历史偶然性的规范和准则塑造而成的,而那些规范和准则,又是由每个人都必须在其中成长的风俗、习惯和制度所规定的。所有的文化都为生活于该文化之中的人们灌输了各种
13、各样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习俗。从我们一降生到人世开始,从我们牙牙学语时开始,我们就在某种规范和习俗中生活,其中最典型的是语言,没有人可以脱离开幼年的语言环境。对于这些规范和习俗,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会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而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却会在自己的生活和自我塑造的过程中对这些规范加以改变。而所有有创造力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应当不是去创造小说、诗歌、音乐、美术,而是把自己的生命塑造成一件艺术品。难道对一个人来说,这不是最重要、最值得去做的事情吗? 12对于这篇文章的观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的自我是由自己来发明的,而不是被自己发现的。B人的生活是由自己来发现的艺术品。C人
14、应当把自己的生命塑造成一件艺术品。D人应当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13关于福柯的观点,下列说法与原文符合的一项是( )A一个理想的人,不是那种努力发现自我、发现自己的秘密的“真实”的人,而是那种不受道德约束的人。B人本身就没有任何不可改变的规则、准则或规范,也就不存在什么隐藏在外表之下的本质,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说出关于自己的真实情况。C所有的文化都为生活于该文化之中的人们灌输了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习俗。这些规范和习俗,使人们循规蹈矩,亦步亦趋。D在我们的社会中,艺术只与物体发生关联,而不与个体或生命发生关联,这种现象令人惊讶。 14联系全文,说说福柯倡导“生活美学”的
15、理由有哪些?(5分)答: 。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18题秋 天 的 心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
16、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
17、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
18、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
19、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5、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16、文章两次出现“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17、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18、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6分)六、选做
20、题(2小题任选做1小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并到城里打工。可当儿子毕业5年,韩培印发现儿子收入还比不上自己,于是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中国青年报12月14日)的确,现在很多农村学生,感叹读书无用,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放弃学习,外出打工。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见解。答: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犹大的面孔意大利达芬奇一位大画家为西西里城大教堂画壁画,画的是耶稣的传记。他
21、费了好几年功夫,壁画差不多都已画好,只剩下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儿时的基督和出卖耶稣的犹大。有一天,他在老城区里散步,看见几个孩童在街上玩耍,其中有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他的面貌触动了这位大画家的心,就像天使也许很脏,却正是他所需要写生的面庞。那小孩被画家带回,日复一日,耐着性子坐着给他画。终于画家把圣婴的脸画好了。但是这位画家仍然找不到可以充当犹大的模特。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这幅杰作没有完成的情形,传遍遐迩。许多人替他充当犹大的模特,但都不是老画家心中的犹大:不务正业、利欲熏心、意志薄弱的人。一天下午,老画家照常在酒店喝酒的时候,一个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人摇摇晃晃地走了进来,一跨进门槛,就倒在地上,“
22、酒、酒、酒”,他乞讨叫嚷。老画家把他搀了起来,一看他的脸,不禁大吃一惊:这副嘴脸仿佛雕镂着人间所有的罪恶。老画家兴奋至极,犹大的模特终于找到了,于是老画家如醉如狂地一连画了好几天。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那个模特儿竟起了变化。他以前总是神志不清,没精打采,现在却神色紧张,样子十分古怪。充血的眼镜惊惶地注视着自己的画像。有一天,老画家觉察到了他这样激动的神情,就停了下来,对他说:“老弟,你有什么事这样难过?我可以帮你的忙。”那个模特低下头,手捧住脸,哽咽起来。过了很久,他才抬头望着老画家说:“您难道不记得我了吗?多年以前,我就是您画圣婴的模特。”读过此文,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23、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粗糙,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和我的兄弟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形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与认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2012年下期高三语文答题卡选择题(27分)题号 1 23 4 5 6 712 13答案文言文简答题8.(3分) 9、翻译(1)(4分) (2)(3分) (3)(3分) 10、诗歌鉴赏(
24、1)(3分) (2)(5分) 11、名句填空(5分)(1) (2) (3) , , 14、(5分)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15、(4分) 16、(4分) 17、(6分) 18、(6分) 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小题,12分),请写好选作的题号,然后在下面作答。作文(60分)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A 2.D 3.D4、A 解析 解说首句“不容否认的事实”;“这种竞争”指中的“综合国力竞争”;转折关系的复句,指出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状况进一步具体说明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引出后文“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5D(端:事物的开端,这里指诗集的开头。)6B(都为介
25、词,用;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项介词,根据/于:介词,比;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7D8忧世感时的情感常常显于言辞之外;社会中美刺讽谏传统不再保留。(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9(1)郑先生对我说起照玄上人写诗,(诗风)雄俊峭拔,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评分点:为诗,作诗;诗、名,名词作动词;莫之先,宾语前置)(2)于是诽谤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评分点:狱:案件;兴,出现;道,风尚、传统) (3)那些怀抱奇特本领而不被重用一直到死的人物,已经消失不少了。(评分点:材,本领;遇,被重用,泯死,消失,死的意思
26、)10(1)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衬了她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每点1分)(2)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3点给5分)聊逍遥兮容与 飞羽觞而醉月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12 答案C(文章开头提出问题“人应当怎样度过一生?”,结尾回答这个问题:“而所有有创造力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应当不是去创造小说、诗歌、音乐、美术,而是把自己的生命塑造成一件艺术品。难道对一个人来说,这不是最重要、最值得去做的事情吗?”读议论
27、性实用类文章,抓观点,要看文章的首尾。此外,作者引用福柯的材料,是为了说明人应当把自己生命塑造成一件艺术品。)13答案:D(解析:A错在“不受道德约束”,应该是“不受传统道德约束”。B福柯的意思不是要我们拒绝说自己的真实情况,而是说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真实的自我”,因为自我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发明的,被创造的。C项应该是使“缺乏创造力的人循规蹈矩,亦步亦趋。)14答案:1)创造艺术不应该只是职业艺术家的事,艺术不能只和物体关联,而不和个体或生命相关联。2)自我并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由我们每个人用一天一天的生活创造出来的。我们的生活和自我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或者:人的自我是被发明出来的,而不是
28、被发现出来的。3)人的本质是由许多带有历史偶然性的规范和准则塑造而成的,但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却会在自己的生活和自我塑造的过程中对这些规范加以改变,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应当把自己的生命塑造成一件艺术品。(每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15、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2分)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2分)(意思相近即可)16、作者着意展现平埔族秋居生活的逍遥自在、气派悠闲;(1分)与文中现代商业形态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平面单一形成鲜明对照,(1分)从而寄寓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形式的忧虑,也表达了作者期望我们
29、能时刻保持一份“秋天的心”,从自然中去感知,与自然共鸣,保有一份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17、 “秋天的心”体现在:气派悠闲之意;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6分)18、 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2分)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2分)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2分) (意对即可)19 角度一:可分析这种看法正确与否。这种看法过于片面。
30、“读书无用论”,主要是指大学毕业后子女并没有获得很高的收入,甚至还不如那些不上学的。也就是说,这是在从经济角度看问题。而事实上,上大学的好处显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上大学可以开阔眼界、更新观念,锻炼社交能力,具体技能的学习反倒在其次。所以,真要衡量读书是否有用,需要从多个角度看,也需要从长远来看,大学学到的东西可能到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逐渐发挥作用。角度二:探讨原因为什么他们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因为农村学生大多较为贫困,农民依靠种地收入微薄,打工的收入也非常少,所以才有如此多的农民希望子女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就像韩培印鼓励自己的儿子,“要学出一个有知识的
31、样子,不能再回去种地”。所以,农民掏空家庭来供养大学生,更像是一种投资。一旦投资失败,往往是血本无归,经济回报和家庭的尊严都统统失去,全家也可能会更加贫困。角度三:探讨原因为什么农村学生毕业后收入低?读书为什么不能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一是因为他们技能培养的起点低。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受教育资源的限制,缺少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当中很多人不善于说,不善于交往,这使得他们在大学读书、毕业就业方面都受影响;二是他们就业的门槛往往很高。他们上的学校往往不是一流大学或者重点大学,而许多高薪岗位和企业往往非常重视第一学历,所以他们难以被这些企业录用。角度四:分析后果如果这种读书无用论泛滥,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32、?“读书无用论”反映的是农村的贫困,是农民在家庭发展的问题上缺乏依靠。如果农民的这种投资屡屡失败并由此导致农村大学生不断减少(这在国内知名大学已有显现),那农村学生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都很可能陷入恶性循环。20提示:令人惊奇的是圣婴和犹大的模特儿竟是不同年龄的同一个人。这人孩提时纯洁天真、活泼好动、一派天然,是圣婴模特的绝佳人选。可是多年以后,天使般的小孩竟然成了犹大的模特儿:不务正业、利欲熏心、意志薄弱。前后对比,启示了我们两点:基督也许会堕落为叛徒,天使有可能演变为魔鬼。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性完全可能出现堕落;正因为人性可能堕落,成神成人全在于自己,把持不住人性就会堕入歧途,走向失
33、败。作文写作提示仔细阅读材料,我们可以体会出这样的哲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论是什么人都拥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优势。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自信,坚定信念,不怕磨难,顽强拼搏,都可以成就人生的辉煌。以这样的哲理感悟为基点立意行文,便是切合材料主旨的。【参考译文】我刚刚来杭州的时候,向杭州的郑希道先生寻求杭州(真正)的读书人,郑先生对我说起照玄上人写诗,诗风雄俊峭拔。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我一向知道郑先生善于鉴赏人物并且说话不过头,(于是)我心中常想到照玄上人。等我向杭州人访求照玄上人的事迹,却没有说照玄上人擅长写诗的人,我私下里想到这件事情很奇怪。等我迁居到白下岭的时候,而照玄
34、上人就在万松岭担任寿宁寺住持,从此我开始全面观览他写的诗,他的诗作气势浩瀚,犹如奔涛,结构森严,宛如武库,风格峭拔,如同苍松栖居悬崖,凛然不可攀爬一般,而忧世感时的感情却常常于言辞之外显现。哎呀!这就是照玄上人不能凭诗作闻名于杭州的人的原因啊。诗歌是为什么而作呢?感情从内心涌动,就要流露在言语中,国风和二雅列于“六经”之中,赞美讽刺劝谏,没有不对世风教化偶裨益的。因此以前的君王用它来考察风俗的变化,体察治理的得失,来了解不得志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的情感。(从诗歌的社会功能看)他们难道只称为“辞章”吗?后世太师这一官职废止,于是那些谄谀献媚之人,全都用诗来助长阿谀逢迎的风气,所以溢美的诗作多了,
35、而讽刺的诗作少了。这种风气流传到了宋朝,于是诽谤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毫无遗留了。如今天下没有听说有禁止言论的律令,可是人们目见耳闻的陋习并未改变,所以写诗者没有不把写哦咏风月、把弄花鸟的诗当作写诗的正道,他们效仿达官贵人却不向古人学习,以众人的标准来判定诗作的好坏而不去辨别他们到底是玉还是石,糊里糊涂,吵吵闹闹,此唱彼和,互相依附,相与结党,转而又互相诋毁攻讦,可是诗的美刺讽谏传统却没有人能够知道了。既然这样,照玄上人不以诗被当今之人称道不也是很应该的吗?唉!有伯乐然后才能识别千里马,有匠石然后才能识别梧桐树和蝽树这样的好木材,可是从古到今匠石又能有几个呢?那些怀抱奇特本领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已经消失不少了。我既推崇照玄上人的诗作,而又悲叹人们不知道郑先生就是当今的伯乐、匠石,所以写了这篇序放在诗集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