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2519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三历史试卷1. 西周根据血缘的亲近、高贵确定继承人,并使之成为后世的垂范,这种对继承人的“唯一”指向目的是避免权力争斗。材料表明()A. 宗法制旨在稳定统治B. 分封制有利于规避争斗C. 周代制度为后世沿用D. 周代统治长期动荡不安2. 638年,氏族志编修完成,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很是不满,又令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唐太宗此举意在()A. 提高庶族地主的地位B. 适应当时政治和社会需要C. 加强皇权巩固其统治D. 扩大李唐政权的统治基础3. 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治与行政权力趋向集中有三条清晰的轨迹与特

2、征(见表),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强势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如秦始皇、汉武帝和明太祖等强势君主统治,加强君主个人专权。弱势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以丞相或摄政之类的重臣为代表的中枢行政系统地位上升。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司马懿和清初顺治帝时期的多尔衮等人从行政上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群臣谏议,“政通人和”。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等,君主集权与行政中枢权力集中较为和谐,同步运行,A. 呈现出君主专制强化与弱化相交织的趋向B. 凸显中央机构行政权大小不以君权强弱为转移C. 体现出古代国家本质特征与基本政治取向D.

3、全面体现统治集团群体共治的合理性4. 如表为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图。由此推知()A. 人均占有粮食在发展中提升B. 古代中国农业提升空间有限C. 人均寿命与政局变化成反比D. 人均粮食与人均寿命成正比5. 唐朝以前,浙东地区已建有一些重要水利工程,数量虽不算很多,但对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至唐代,浙东地区各州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前代增多。这表明唐代()A. 经济重心实现转移B. 政府更重视南方发展C. 南方农业环境改善D. 水利建设达到了顶峰6. 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A. 使政府开始直接

4、监管市场B. 说明官府取消了抑商政策C. 缘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D. 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7. 1854年,面对英、美、法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清政府却坚持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断无更改”之意。清政府的这一态度()A. 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 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C. 使外交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D. 刺激了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8. 1895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给幕僚叶大庄的信中写道:(洋人)“夺我丝绸、纱布、小轮之利”,所以“我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这一建议得到清廷认可。促成这一认识的原因是()A. 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B. 西方国家在中国倾销商品C. 民族工业的迅速发

5、展D. 西方国家获投资设厂特权9. 南北议和中的革命派认为,共和国的权威来源于代表人民主权意志的革命行动。而清朝官员与立宪派人士则认同清朝皇帝将主权公之于众,并授权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一分歧表明()A. 完整继承清朝疆域成为共识B. 民主共和的建国基础薄弱C.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D. 清廷获得共和政府的优待10. 1915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草案就婿妇改嫁主婚问题规定:“婿妇改嫁,由夫家父母主婚。无父母者祖父母,无祖父母者母家父母或祖父母。如母家并此而亦无之者,则应由夫家其余亲属主之。此现行律所规定也。”这表明当时()A. 封建礼俗遗存影响立法B. 婚姻自由受到法律保护C. 国

6、家立法推动男女平等D. 传统观念阻碍妇女改嫁11. 如表是1920年与20世纪初相比进出口价格上升表。这说明()项目进口价格出口价格进出口上升差额上升幅度75%以上35%32%A. 中国工业品质次价廉B. 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C.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D.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12. 如图是某一个时期的宣传漫画,作者把蒋介石描绘为赤焰熏天的“赤魅”形象。与如图反映的历史时空阶段直接相关的历史评价是()A. 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B.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C. 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全国统一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3. 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首次提出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7、”的设想,他认为这项运动就是要实行“全国各业总动员”,提高“国民之生产与消费能力,增加输出,减少输入等”,并强调此项运动就是要“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急与解除全国民众之痛苦”。其目的是()A.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B. 解决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C. 为抗日战争做准备D. 巩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统治14. 蔡定剑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指出,“当年起草(1954年)宪法时,毛泽东曾要求每个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熟读苏联宪法,对一些条文不太明确和有争论的地方,都要引用苏联宪法来解释或作为论据”。据此,该宪法()A.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制订过程中存在若干矛盾C. 深受“一边倒”方针影响D. 移植了苏联

8、社会主义制度15. 1956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1957年度计划控制数字时,针对有人提出改变人大通过的计划数字,周总理说:“凡是人大通过的数字,我们自己不能随便改。”这表明当时()A. 急需确立计划经济体制B. 宪政意识正逐渐形成C. 一切权力属于全国人大D. 政治体制尚未能完善16.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建国初的重要外交方针,即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掉再建立外交关系。在客未请或请而未来之前,还可以“互通有无”。这说明()A. 新中国并未自我封闭B. “一边倒”方针被否定C. 对西方国家分类对待D. 反帝仍是国家主要任务17. 1956年7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九福乡长

9、福村最后一户单干村民朱文章从拒绝入社到主动入社的过程。以前他认为“有耕牛,吃、用、花三不缺,还管什么合作化不合作化呢”,因而拒绝入社。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社员收人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并且合作社在他家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使他决心加人合作社。这一报道()A. 说明了生产关系调整的合理性B.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C. 对社会主义改造有动员作用D. 反映了作者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认同18. 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行修订,其中重要修改,一是取消供给制;二是规定办不办公共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这表明()A. 中央着手调整分配制度B. 人民公社体制得以废除

10、C.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D. 农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动19. 1978年8月,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的大方向。同年12月,中美发表了建交公报。这些外交成就()A. 有利于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B. 为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C. 使新中国外交基本方针逐步明朗化D. 从根本上改变了两极格局基本态势20.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现,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中,“乡镇企业的发展大致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把乡镇企业分散地建立在农村,内地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往往采取这种方式”。形成这种方式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政策的倡导B. 家庭

11、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D. 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程度不高21.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这主要是强调()A. “一国”与“两制”并行不悖B. 港澳台必须服从中央C. 必须坚持“两种制度”的并存D. “两制”即是“一国”22. 下面是1978年与2017年中国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的比较图,该图反映出()A. 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影响力较小B. 中国入世加快城乡经济结构变动C. 改革开放促使城乡经济差距拉大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显露23. 浦东开放之初,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说“上海的任务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12、,它是中国与世界的对话者,何谓对话,就是交流”。“要站在地球仪旁来思考浦东的开发”。这一讲话的主要依据是()A.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B. 特区建设的经验教训C.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D. 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24. 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A.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 不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 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格局D. 实行同大国战略结盟的外交方针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13、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期,天子和诸侯都建立了“三朝”制度,其中的“外朝”是指天子“大询众庶之朝”,即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的集会,这种咨询活动就具有政治协商性质。秦汉以后,随着皇权专制体制的确立,“朝议”制度就逐渐成为国家决策的关键形式,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谓之“集议”。东汉末年,面对外戚宦官的专权,群聚京师的太学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议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标志着“清议”成为体制外的知识分子表达政见的一种方式。唐代谏官制度得以成熟和完备,唐太宗积极倡导,使谏译成为风气,犯颜直谏的事例屡见

14、不鲜。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变异衰微,谏官制度到明清时已名存实亡。 -摘编自卢兴、吴倩中国古代政治协商传统的思想内涵与基本特征材料二随着形势的急剧发展,中共对建国程序作出重大调整,“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成为新的选择。可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这一代表民意的特殊形式,集中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得了合法地位。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政权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过渡性。当 1952年底新生政权已基本巩固,进行全国普选进而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方面条件已基本具备时,人

15、民代表大会制度便呼之欲出了。 -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政治协商”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作用。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表反映了1873年至1930年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情况(单位:%)。年份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合计机器及大工具原料建筑用品、设备(包括车辆船艇)、小工具、器材、半成品、材料、燃料等合计消费品原料直接消费资料18738.18.191.98.583.418938.40.67.891.613.078.6190315.00.714.385.022.362.71

16、91017.61.50.116.082.417.065.4192028.53.20.225.171.516.954.6193026.93.71.921.373.117.355.8-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整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 492年,北魏孝文帝进行爵制改革,开始推行实封的王爵、开国爵与虚封的散爵并行的爵位制度。孝文帝实行的散爵是承袭北魏前期虚封的五等爵制而来的。而实行的实封爵,则是新推行的爵制。由于虚封的散爵制与实封的王爵、开国爵制并行,所以,尽管散爵的封地依然

17、与北魏前期五等爵的封地一样,都具有虚封的性质,但在实封爵封地存在的影响下,却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这种变化不能改变散爵封地的虚封性质,但北魏国家要使散爵封地适应两种不同性质爵制同时并存状况的做法,构成北魏国家封授散爵封地的一些特点。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散爵封地由原来以晋代郡、县为名称,改为以北魏所设郡、县为名称。并且,由于散爵封地由郡太守、县令进行治理,还可以被作为开国爵的封地来封授,散爵的封地与爵位等级已经没有联系。但散爵封地的封授与开国爵相同,也实行籍贯回避。总体而言,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实行的是以实封爵为主导的分封制,散爵封地的封授只是这种分封制的补充。 -摘编自张鹤泉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

18、爵封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影响。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是英、法、美、德、日、意和苏联七国。战后初期,德、意、日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由反法西斯盟国左右国际局势。而盟国从一开始就有大国、小国之分, 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小国均按国名英文第一字母顺序签名,而美、英、苏、中四大国则例外,其签名排在最前列。战争结束时,法国恢复了大国地位。这样,在国际事务中便形成了五大国起主导作用的局面。但是由于它们之间实力对比的悬殊,其实际的国际地位及其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和打算又

19、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的变化及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成为世界大国。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 19世纪末中国遭遇西方列强豆剖瓜分的关键时刻,冯子材无疑是一位不辱使命战功卓著的军事家、目光远大富有建树的政治家。作为军事家,他凭借其独步于时代的战略战术,指挥取得大败法军的镇南关大捷,一改近代以来对外战争失败后赔款割地的屈辱历史;他以出生入死的牺牲精神,将粤、桂、滇三省内外匪患悉数清剿,不仅挫败了英法列强乱中取利、浑水摸鱼的险恶图谋,而且实现了上述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稳定。作为政治家,他关注中越勘界谈判

20、,他以强烈的海权意识,超前的战略眼光,为维护祖国权益进行针锋相对的抗争;他以知微见著的政治敏感,深谋远虑的军政举措与正本清源的综合治理,不仅粉碎了法国侵略者企图从海路入侵中国的阴谋,“使数千年来衣冠不到之地”的海南岛,“一旦可隶版图”。他身为武官锲而不舍不计利害地与破坏边疆安定的贪官污吏作坚决的斗争。其刚直不阿的人品,公忠体国的情怀和宁折不弯的勇气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蒋金晖近代边疆危机视域下冯子材的历史地位述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冯子材的主要历史活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子材所体现的优秀品质。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A.根据

21、“这种对继承人的唯一指向目的是避免权力争斗”可以看出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故正确; 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排除; C.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周代的制度大部分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瓦解,故排除; 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周代的政治是否稳定,故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侧重于考查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的影响,答题的关键是对“这种对继承人的唯一指向目的是避免权力争斗”的解读。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唐太宗看后,很是不满,又令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明显是注

22、重对庶族地主地位的提升。故A正确。 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依据材料“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格中三种统治逻辑均反映了古代中国始终把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取向,故C正确。 A项表述不符合材料政治特征的分类,排除。 B项没有反映出材料信息的逻辑,即君权与相权在古代政治中地位的变化与影响,排除。

23、 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三种统治逻辑的特征,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4.【答案】B【解析】A.根据变化图中人均占有粮食南北朝、唐后期、元朝均处于下降状态,故排除; B.观察变化图可见,从西汉到清朝,除了南北朝由于战乱等特殊情况,人均寿命及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明显之外,其他时段人均寿命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线,说明中国古代农业自西汉到清朝都没有质的提高,故正确; C.南北朝、唐后

24、期等政局动荡较大的朝代,人均寿命均下降,元朝政局相对稳定,人均寿命稳定上升,可见人均寿命与政局变化成正相关,故排除; D.观察变化图可知,元朝人均粮食较低,但人均寿命并没有明显下降,故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侧重于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人均寿命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之间的关系。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之间的关系。答题的关键是仔细解读表格和知识的迁移能力。5.【答案】C【解析】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故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 B.政府代表全国,不可能单单重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B项说法有误; C.随着南方经济的开发,南方农业环境逐渐改善,故C项正确; D

25、.水利建设达到了顶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南移和水利工程,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南移和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南移和水利工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中国古代经济的南移和水利工程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宋代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说明宋代逐渐放松对市场的普通攻击,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题干说明官

26、府放松对市场的直接监管,排除A项; 政府并未取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 宋代教坊市分界已被打破,排除C项。 故选:D。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结合题干“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本题结合宋代商业发展的背景及表现进行分析解答。7.【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列强依据南京条约提出修约要求,但清政府依据传统羁縻外交不守信约,这一态度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故B项正确。 清政府以羁縻外交应对列强的条约体系,题中态度是对条约的约束性认识不足所致,不是为了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故A项错误。 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促使中国

27、外交逐渐近代化,但这一件事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变进程艰难和曲折,故C项错误。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民众没有近代民族观念,只有清政府对外三种外交策略即以夷制夷、以商制夷、以民制夷,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外交。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万年和约”“断无更改”。本题主要通过近代中国外交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使西方获得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权利,对中国民族经济造成重大威胁,张之洞认为应颁布保护民族工业的相关法律制度,故D项正确; 题干未强调“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排

28、除A项; 甲午战后西方对中国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项;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排除C项。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题干“夺我丝绸、纱布、小轮之利我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及历程进行分析解答。9.【答案】D【解析】A.材料并没有强调继承清朝的疆域; B.材料明显反映出南北双方在关于统治权力来源方面的分歧,反映出当时民主共和的建国基础非常薄弱; C.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只是材料一部分的意思,并不能体现出材料后半部分的意思; D.材料看不出清朝朝廷获得共和政府的优待。 故选:D。本题

29、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0.【答案】A【解析】材料中孀妇改嫁自己不能作主,须夫家父母或祖父母等长辈或其他亲属主婚,反映出民国有关婚姻改嫁的法律条文仍存在封建婚姻礼制的残余,故A项正确; 材料中未提及“婚姻自由”“男女平等”“阻碍妇女改嫁”的信息,所以B、C、D均排除。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婚姻习俗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婚姻习俗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1.【答案】

30、C【解析】A.本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故排除; C.1920年列强卷土重来,所以对中国的经济有阻碍作用,导致中国的进上升幅度大于出口上升幅度,故正确; D.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的小农经济趋于瓦解,故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的影响。本题考查的是近代列强的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答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整合和知识的迁移。12.【答案】B【解析】漫画将将介石描绘成赤魅形象,是说蒋介石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国共合作大革命时期,将介石

31、担任北伐总指挥。北伐的斗争是针对北洋军阀统治全国的军事斗争,主要成果是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B正确; A项信息是北伐的前提条件之一,即国共在新三民主义旗帜下实现合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C项不符合材料时空阶段,排除;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D。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合作,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和“挽救今日

32、民族之危急与解除全国民众之痛苦”可以得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为抗战作准备的,故C项正确; 材料与结构调整无关,排除A; 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目的。主要是理解材料中的主旨信息。本题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目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4.【答案】C【解析】“毛泽东曾要求每个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熟读苏联宪法,对一些条文不太明确和有争论的地方,都要引用苏联宪法来解释或作为论据”表明该宪法深受“一边倒”方针影响,故C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排除; D错在“移植”,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毛泽东曾要求每个宪法起草委员会

33、成员熟读苏联宪法,对一些条文不太明确和有争论的地方,都要引用苏联宪法来解释或作为论据”。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答案】B【解析】A.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急需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B.从材料中“凡是人大通过的数字,我们自己不能随便改。”可以看出是要强调人大的权威性,反映出要尊重全国人大的决定,这体现出当时中国宪政意识正在逐渐的形成; C.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选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D.材料并不能反映出政治体制是否完善。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

34、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再请客”“再建立外交关系”“互通有无”等可知,即便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中国也愿与其发展平等关系、平等往来,A项正确。 这并不违背“一边倒”方针,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对西方国家的分类,排除C项。 D项是对外交上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的错误理解,故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再请客”“再建立外交关系”“互通有无”。本题主要通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7.【答案】C【解析】

35、A.材料只是一个个案,反映不出生产关系调整的合理性; B.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受理改造进入攻坚阶段,材料中的措施对改造有动员作用; D.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而不是土地改革。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要求学生结合三大改造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三大改造的过程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8.【答案】A【解析】“一是取消供给制;二是规定办不办公共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表明中央着手调整分配制度,故A正确; BD与史实不符,排除; 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36、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是取消供给制;二是规定办不办公共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答案】B【解析】A.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B.材料反映的是70年代末中日和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友好发展,这为后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内改革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C.新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在50年代就已经确立了; D.材料信息没有改变两极格局。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中日关系发展的表现和中美关系发展的表现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还要搞清楚70年代外交的成就和影响

37、。20.【答案】A【解析】A.从材料中”乡镇企业的发展大致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把乡镇企业分散地建立在农村,内地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往往采取这种方式”可以看出这是乡镇企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是我国改革政策产生的影响;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也属于国家政策; C.选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 D.选项和材料无关。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1.【答案】B【解析】“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表明这主要是强调港澳台必须服

38、从中央,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2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17年和1978年相比,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农村,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有所拉大,C项正确;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A排除项; 图示无法体现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B项; 据图示可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密切相

39、关,无法体现其弊端,排除D项。 故选:C。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结合1978年与2017年中国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比较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本题结合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23.【答案】C【解析】A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材料没有提到特区的建设经验。 C从材料中的海的任务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它是中国与世界的对话者,何谓对话,就是交流”。“要站在地球仪旁来思考浦东的开发”。可以看出,要用全球视野来看待浦东的开发开放,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D材料没有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特征。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

40、全球化的发展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特征。24.【答案】C【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以联合国为核心; B.中国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从材料中“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可以看出中国将积极发展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格局; D.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我国外交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特点和外交活动的表现,学

41、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5.【答案】【小题1】特点:协商议政形式不断规范,发展固化为政治制度;协商议政的事务广泛;君主是协商议政主导者,伴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而不断变化。 意义:为政治决策过程规定了理性协商的程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执政效率,缓和社会矛盾。【小题2】背景: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管理需要;当时环境,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 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开创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小问,综合材料一各个时期“政治协

42、商”的表现,并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过程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对政治决策的规范、对决策失误的减少、对提高执政效率以及对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影响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相关信息,抓住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的需要以及当时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相关信息,结合所学从政治协商制度的职权、作用以及制度创新等角度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集体议政制度的特点和意义、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作用,注意比较古代的集体议政制度和新政协的异同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6.【答案

43、】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商品贸易中,生产资料的比例明显上升,消费资料的比例明显下降,这反映的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比例逐渐下降,资本输出的比例不断上升,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工业生产的机器和工具,还有就是中国自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外国生产设备,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出来的产品,对外国资本主义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也影响到外国对华消费品的出口。故答案为: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类型的经济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类型的经济,包括外国在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在第

44、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开始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办厂,所以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向中国销售,中国自身民族资本与经济也获得了发展,也促进了对中国生产资料的出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商品输出逐渐处于次要地位,所以对中国消费品的出口明显下降,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的能力。27.【答案】【小题1】特点:继承

45、与发展;有一定效果;受汉制影响;保留民族特色等。【小题2】影响: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本质是对分封制的补充,并没有改变分封制所带来的弊病等。【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1)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特点。依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内容分析归纳;(2)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影响。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特点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8.【答案】【小题1】变化:国际社会主导力量改变。 原因:法西斯国家战败,德意日受到严重削弱;反法西斯盟国胜利,主要国家地位提

46、高等。【小题2】简评:中国成为大国是对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的肯定;表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战后中国的国际处境有积极影响;但是中国国力与其他大国差距较大,并不能真正享受大国权益。【解析】本题考查二战的影响,需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的变化及原因来解答。本题偏难,考查二战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9.【答案】【小题1】主要活动:取得镇南关大捷;清剿匪患;进行中越勘界谈判;打击破坏边疆安定的贪官污吏等。【小题2】优秀品质:爱国;刚直不阿;不怕牺牲;海权意识;不屈不挠等。【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冯子材。(1)主要考查冯子材的活动。依据材料中冯子材的事迹逐一分析归纳;(2)主要考查冯子材的品质。依据材料中冯子材的活动事迹分析其体现出的品质。本题考查冯子材的活动以及体现的品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