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之中。古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和平”理念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为万世开太平”思想。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关于这四句,有关解释较多。后两句的大意是,士人应继承和弘扬先贤创立的中
2、国独特的学问,为开创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二,阴阳和谐思想。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均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建立太平的社会。道家著作中的“和”,一般指阴阳和谐、阴阳平衡等。在道家看来,自然界阴阳平衡,就会万物并生、禽兽繁盛。人类社会也一样,阴阳平衡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否则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其三,兼爱非攻思想。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认为,兵器是罪恶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战乱祸国殃民,涂炭生灵。因此,墨子反对战争,倡导建立太平社会,只能靠兼爱。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其四,不战而屈人之兵思
3、想。中国古代的兵家是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他们大多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也反对战争,主张不得已才用兵。唐代兵家李筌的太白阴经贵和篇讲的更明白:“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这些说明古代的兵家多非好战之人,不崇尚战争,正如所谓“自古知兵非好战”。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说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中国的农民长期定居于一方,以土地为生活的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因此,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中国文化是“和平”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以战争为例外,对外只有防范之意
4、,无扩张掠夺之心。从古至今,崇尚稳定,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祈求天下太平;而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崇尚漂泊冒险精神。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如李大钊认为:“东人之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以动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动为本位,以静为例外。”和平与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对对立结构。中华文明以农立国,崇尚“和平”,厌恶战争。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为“举世惟一的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而现如今,复兴中华民族、建设文明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的梦想和希望。我们应该继承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世
5、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做出新的贡献。(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厌恶战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和平文化元素表现在古往今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B. 由于中国农民长期定居,以土地为生活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所以害怕战争。C. 有学者认为对中国人来说战争并非社会发展的常态,中国人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之心。D. 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6、A. 文章先提出和平乃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再阐述其表现形式,追述原因,逐层递进。B. 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阐述和平文化理念的表现,列举各派代表人物的主张,很有说服力。C. 文章分析原因时将东西方的文化特点、日常生活进行对比,增强了观点的鲜明性与深刻性。D. 文章末段联系现实,论证了和平发展理念的当下意义,使文章更具有时代感与现实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战争是凶险之事,只有做到兼爱,才能做到非攻,真正实现和平,这是中外兵家达成的共识。B. 中国兵家一致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术,兵家本质都是爱好和平的。C. 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
7、动的文明,人类的日常生活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走向。D. 一带一路的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一致,将为当今世界实现和平作出新贡献。【答案】1. B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所以害怕战争”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是“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
8、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B项,“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阐述和平文化理念的表现”中“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作者举例时先举了北宋理学家张载的例子,然后是道家、墨家、兵家等先秦诸子百家。可见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阐述,而是按照各种流派的类别阐述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
9、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这是中外兵家达成的共识”说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只是说“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认为,兵器是罪恶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战乱祸国殃民,涂炭生灵。因此,墨子反对战争,倡导建立太平社会,只能靠兼爱。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B项,“中国兵家一致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术”错误,文章只说“孙武认为,战争不是目的,
10、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术”,另外“兵家本质都是爱好和平的”也有错误,原文是“古代的兵家多非好战之人”,不是都是爱好和平;C项,“人类的日常生活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走向”说法在文中缺乏依据,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如李大钊认为:“东人之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以动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动为本位,以静为例外。”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
11、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
12、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
13、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消失的舌头徐永辉二丙的舌头没有了。那天,邻居三婶迎头遇到二丙,招呼他。二丙的嘴张张合合,却没看到他的舌头,也听不到他说的话。三婶一惊,忙问:“二丙,你咋回事,舌头没有了?”她不肯相信,走到近前往二丙嘴里一看,只有牙齿。
14、我们晓庄是远近闻名的雄辩村。大人、孩子,走路、干活,甚至吃饭睡觉的时候,嘴巴都不闲着:“那是谁家的羊,咋不拴起来?”“为啥说是羊,叫它狗不一样吗?”“羊就是羊,怎么能叫狗呢?”“它叫啥,不过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如果当初叫它猪,你现在还说是羊吗?”据村志记载,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由于世世代代训练,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厚、长,又特别灵活,伸出来,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用它洗脸,画画,写字的,不乏其人。据说,以前有个人,舌头比象鼻子还长,不仅能擀面、纺车,还能把棍棒舞得虎虎生风。为了炫耀,我们都把舌头耷拉在下巴底下。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三年举办一次,年满十八周岁的男子必须参加
15、。先以家庭为单位选出优胜者参加家族辩论,再选出家族中的第一名参加决赛。一方把另一方驳得哑口无言,算胜出。凡是在辩论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会自动消失。凡是没有独立见解,跟着别人学舌的,舌头会失去一半。二丙是几十年来唯一受到惩罚的人。他是孤儿,老实,木讷。平时,你问一句,他哼一声。只要不问,一年半载也难开金口。在家族辩论会上,也有人试着引导他,徒劳。半晌午,我们几个蹲在路口上议论二丙的时候,三婶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地过来了,还没到近前就问:“谁看见一只公鸡了吗?”她边说边比画,“这么大,毛通红,闺女给拿的,没舍得吃,你看,一转眼不见了。”我们都安慰她:“不能少,不定跑哪旮旯里去了,再仔细找找。
16、”我们村古风犹存,好多年没少过东西了。被三婶一搅合,我才想起来是去找乌木的。乌木家大门洞开,我站在院子里大喊:“有人吗,有人吗?”没有回应。突然,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我走过去,一把推开紧闭的门,咯噔愣住了。乌木也愣了。他手里抱着一只没褪完毛的红公鸡。晚上,乌木请我喝酒,炖的公鸡肉。三杯酒下肚,乌木说:“咱打开窗户说亮话,等一会儿我把鸡毛埋在二丙家门前,明天你就说是他吃的。”“这”“这什么这,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他反正不会说话。”“这不是欺负人嘛?”乌木脸一寒,酒杯一顿:“事不大,你看着办吧。”我为难死了。乌木是出名的小诸葛,坏点子一眨巴眼一个,得罪他,我这辈子别想安生了。又怪法律太仁慈,如
17、果抓住小偷就砍头,老子怕他作甚。又后悔的要命,干嘛去那么巧啊?天刚一亮,我就带着三婶扒出了赃物,还说的有鼻子带眼:“昨天傍晚我路过二丙家的时候,听到砰砰地剁骨头声,偷偷伸头一看,案子下的鸡毛还没掩埋呢。”大家都深信不疑。乌木先骂开了:“二丙,看你狗日的平时老实巴交,原来是装的。”在我们这儿,偷盗是被认为最无能、最无耻的事情,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往他身上吐口水,任何人都不再搭理他。二丙张着大嘴,扑腾扑腾直踩脚,又啪啪地拍自己的大腿、屁股,眼泪像屋檐下的雨水,连 成两条线。三婶不忍,说:“算了算了,一只鸡,谁吃不一样?”其他人也软了心肠,反过来安慰二丙:“你也是个苦人,一年到头不见荤腥,一时嘴馋也正常
18、,算了算了。”二丙喘着粗气,泪珠依然滚滚不止。渐渐地。清亮的泪水变成了红色他在流血。我的目光像受惊的苍蝇,仓皇地乱飞,两只手互相搓来搓去,嘴张开几次,又合上了。当鲜血浸透胸前衣服的时候,二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我终于受不了了,大声说:“鸡是乌木偷吃的,他逼我赖二丙。”我正要把昨天的事情详细说出来,忽然感觉发不出声音了,嘴里也空空荡荡。一个孩子指着我大叫起来:“舌头,他的舌头没有了。”我的头一蒙。我不死心,拼命张嘴,依然发不出丝毫声音。我掐自己的肉,撕扯自己的头发,如果,如果。没有如果。(选自芒种2016年第九期,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小说构思奇特,“舌头”是小说线索,纵向上追溯晓庄的雄辩传统,横向上与人物命运紧密相关,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结构完整。B. 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揭示出复杂人性,村民们开始对二丙“偷鸡”义愤填膺,后又予以原谅安慰,这份善意让蒙冤的二丙感动释怀。C. 在小说结尾孩子喊出“他的舌头没有了”,既与前文“二丙的舌头没有了”相照应,又属情节陡转,让读者在意外惊悚中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D. 小说语言犀利,像“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就语带嘲讽,而最后的“没有如果”短促有力,明显含有对“我”无德之行的否定。5. 小说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荒
20、诞文学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变形来反映生活真实,请从“荒诞”与“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答案】4. B 5. 通过写村民对“雄辩”的执迷,引发人们对言语力量的思考,为人物活动提供社会背景;交代了二丙舌头消失的原因;为下文“我”撒谎诬陷二丙导致舌头消失埋下伏笔; 丰富文章内容,增加小说的趣味性。 6. 小说内容夸张、情节荒诞。如晓庄人舌头功能被刻意放大变形,沉默或者撒谎竟然会使舌头消失的情节设置更是违背社会现实,带有明显荒诞性。小说刻画的人物源于现实。小说中“我”伙同乌木对二丙栽赃陷害,这些不公不义、欺软怕硬、埋没良知的人性弱点都符合生活真实。小说正是通过舌头消失的荒诞情节,批判生活
21、中的人性陋习,主旨深刻而发人警醒。【解析】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这份善意让蒙冤的二丙感动释怀”错误。结合“二丙喘着粗气,泪珠依然滚滚不止。渐渐地。清亮的泪水变成了红色他在流血”分析,三婶和村民的宽容大度并没有使二丙释怀,反而使他因“定罪”而依然大哭,从泪水变成血水可以看出。故选B。【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情节内容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从情节、人物
22、形象,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有: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铺垫伏笔悬念的设置等。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题干中提到“小说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整个小说的故事都是围绕着“雄辩“展开的,二丙因为不会雄辩而失去舌头,最后被人诬陷致死;“我”和乌木,巧舌如簧,为了诬陷二丙展开“雄辩”,所以作者详细描写晓庄的雄辩之风有助于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背景,让读者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因为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人人都会雄辩,而不会的人则会被排挤,所以,以“我”和“乌木
23、”为代表的善于“雄辩”的人,和以二丙而代表的老实,木讷的人,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是整个小说的高潮之处。作者描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为下文“我”和乌木巧舌如簧诬陷二丙做铺垫。塑造了以“我”和“乌木”为代表的善于“雄辩”的人,和以二丙而代表的老实,木讷的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远近闻名的雄辩村,人们“雄辩”是为了锻炼大家的表达能力,与后文“我”和乌木诬陷二丙时的巧舌如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巧舌如簧的舌头,只能作世代相传的口舌之争,无关理直气壮,但求争强好胜,增加了文章的讽刺意味。【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性阅读
24、题,难度较大,按题目要求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从文本的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表达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中,“荒诞”可从情节和笔法方面分析。“真实”可从塑造的人物、情节的设计、反映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读文本可以概括为:情节荒诞、笔法荒诞。真实可以从塑造的人物真实、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等角度考虑。结合“由于世世代代训练,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厚、长,又特别灵活,伸出来,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用它洗脸,画画,写字的,不乏其人。据说,以前有个人,舌头比象鼻子还长,不仅能擀面、纺车,还能把棍棒舞得虎虎生风”“凡是在辩论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
25、会自动消失。凡是没有独立见解,跟着别人学舌的,舌头会失去一半”等分析,情节荒诞。如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凡是在辩论会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会自动消失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真实:塑造的人物真实。二丙是老实、木讷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乌木偷鸡、我和乌木陷害二丙,二丙最后含冤而死,我受到惩罚等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木讷老实的二丙,因此成为几十年唯一受罚的人,他的舌头消失了。帮凶良心发现欲为二丙开脱,却发现自己的舌头也消失了。作品反应的是善良的人受到了伤害,最后得不到救赎,凶手最依然逍遥法外,具
26、有强烈的讽刺性。三、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行有不慊之心,则馁矣B.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C.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 畜君者,好君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判断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
27、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项,慊:通“惬”,快心,满意;B项,没有通假字;C项,然:通“燃”,燃烧;D项,畜:通“慉”,喜欢、喜爱。故选B。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寡人之于国也 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非人之所能为也A. 和相同,和相同B. 和相同,和不同C. 和不同,和相同D. 和不同,和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
28、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助词,的;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B。9.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A.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B.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
29、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定语后置句,“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即“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宋人”;A项,没有特殊句式。可翻译为: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国君;B项,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C项,为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D项,定语后置句,“群臣侍殿上者”即“侍殿上群臣”。故选D。(二)(19分)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
30、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31、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
32、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B.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C.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D.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摄,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B. 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C. 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
33、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D. 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B. 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C. 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D. 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
34、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離其如予何!”(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離又能把我怎么样呢!”(2)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
35、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AD项,“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鲁大夫孟釐子”是主语,“病且死”是谓语,意思是“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诫其嗣懿子曰”,主语承前省,指鲁大夫孟釐子,“诫”是谓语,故“诫”之前要断开,排除AD两项;B项,“诫其嗣懿子曰”中,“曰”的主语是鲁大夫孟釐子,不是“懿子”,意思是“孟釐子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再结合本句意思“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
36、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句子可以断开为: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说法错误,三代是夏商周。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
37、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原文是“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意思是“孔子说:我的理想是不能实现了,那我还能靠着什么让后人认识、了解自己呢?于是他就依据鲁国的历史资料写了一部春秋。”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
38、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速”,赶快,赶紧;“生”,赋予;“如予何”,把我怎么样。(2)中“是何异于”,这与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是,代词,这。异,动词,区别。于,介词,表比较;“兵”,兵器;“罪”,归罪,归咎;“斯”,则,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
39、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当孔子还是一个孩子与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就爱把玩具当作祭器摆设起来,模仿大人祭祀的样子。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长大后,孔子先是给季孙氏家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牲畜也繁殖得很好。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乐理,听到了虞舜时的韶乐时,就入迷地学起来,一连三个
40、月连肉味都吃不出来了,齐国人因此赞赏他。后来鲁定公叫孔子做了中都宰,一年之后,周围各地的官员都来效法他。他从大司寇被任命为代理宰相,参与鲁国政事仅仅三个月,全国上下形成了路不拾遗的良善风气。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终究还是没有任用孔子。于是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了。孔子到宋国去,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就派人把那棵大树砍了。孔子就离开了宋国。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到郑国去,和他的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郑国的东门口。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憔悴颓丧像一只丧家狗
41、。”子贡把那个人的话如实地对孔子说了。孔子一听反而开心地笑起来,说:“对啊!对啊!”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陈蔡两国串通起来发兵把孔子一行包围在陈、蔡之间的一片荒郊野地里。孔子他们想走走不了,带的干粮也都吃完了。那些随从弟子们一个个都饿得精疲力尽,站不起来了。孔子却还在那里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停。孔子从离开鲁国去各国游历,到最后返回,前后共经历了十四个年头。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周王朝已经非常衰弱了,当时礼崩乐坏,诗书也都残缺不全,于是孔子就一方面考查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一方面整理尚书,所以尚书礼记都是通过孔子传授下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诗大约有三千多篇,孔子删掉了那些重复的,选出了那些可以
42、用来对人们进行礼义教育的,给选出来的三百零五篇古诗都地配上了乐曲来歌唱。孔子到了晚年特别喜欢周易,他给周易编写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注释书。孔子说:“我的理想是不能实现了,那我还能靠着什么让后人认识、了解自己呢?”于是他就依据鲁国的历史资料写了一部春秋。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学生,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在那里为他守了三年孝。自愿搬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去住的孔子的弟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去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二百多年了还没断绝。(三)
43、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苏州苏舜钦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注】刮眼明:景物格外美好,使眼界开朗。更:改变。俗人轻:被世俗之人所看轻。住:留住。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叙事,交代行踪和写景的观察点,同时引出第二句的写景。前一句以“刮眼明”突出景物给人的感受;第二句以“更”体现景色和光线的变化。B. 颔联两句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得生动有情。绿与白色彩鲜明对应,近与远层次分明,写出了诗
44、人在经过苏州时看到的美好景物以及自己的愉悦心情。C. 颈联两句看似各不相干,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天意在”隐含诗人的随缘自适的旷达,“俗人轻”流露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悲叹无奈和对世俗的愤懑。D. 最后一联以“无穷好景”与“无缘住”形成反差,构成主客观矛盾;“区区”和“暮亦行”却具有正衬的意味,突出了人生的艰辛和内心的悲苦。15. 这首诗写景和抒情相结合,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14. B 15. 开头对景物进行描写,极力写出景物的美好,从全诗来看,颇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意味。在对景物充分描写的基础上,总结出“万物盛衰天意在”的道理,为后文抒情议论作铺垫。最后一联以“无穷好景”概括前
45、文景物的特点,又以“无缘住”表达内心的无奈,且进一步反衬自己“区区暮亦行”的内心悲苦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写出了诗人在经过苏州时看到的美好景物以及自己的愉悦心情”错误,“自己的愉悦心情”与全文的情调,特别是与后两联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不一致。颔联对美景的描写,只是起到一个“以乐景写哀情”的作用。故
46、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本题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侧重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以及景色描写的作用。首联写出行船东出盘门,一片清雅明媚之色,此刻,雨后初晴,使人具体感受到大地如洗的新美,爽气得沁人肺腑。总写苏州风光之明媚爽目和江南景物特色。颔联承此而写具体景物,清风徐来,绿柳依依,宛如舞姿婆娑;春水泱泱,白鹭相随,宛如爱侣为伴。诗中有画,色彩鲜明,风光漪旎,生机盎然。而整首诗的情感抒发的是诗人人生的艰辛和内心的悲苦,所
47、以开头两联对美好景物的描写,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颈联“万物盛衰天意在”,写出自然诚然美好,但它既有“盛”,必有“衰”,而这种盛衰又不是主观意志所能主宰得了的,所以说在乎“天意”。这句诗是在对前两联景色描写的基础上总结而出的,“天意在”三字,表面是对造物主而发,实则也是对人世的主宰者而言,后文“一身羁苦俗人轻”的情感抒发正是由此句引发的感慨,所以,诗中的景物描写为后文抒情议论作铺垫。尾联“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中“无穷好景”回应上边所写美景,概括前文中景物的特点,“无缘住”写出诗人怀无限眷恋、不忍离开此地的心情,表达内心的无奈,反衬出作者的艰辛和内心的悲苦。【点睛】常见的一些诗歌
48、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设置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点面结合、象征、烘托、虚实结合、反衬、通感、白描、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四)默写(11分)16.(1)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积累的重要性,并用行路来加以形象化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2)庄子逍遥游中,通过“_,_,_”列举了现实生活中即使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靠外物的例子,与前面鹏鸟借海运和六月息南飞一事做类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不能达到绝对地自由与逍遥。(3)辛弃疾永遇乐中“_,_”两句赞美刘裕率军北伐的气势,也表明自己坚决抗金的主张。(4
49、)李商隐锦瑟中“_,_”的两句,抒写了美好事物或情感总是让人不胜怅恨,不胜回忆的无奈心情。(5)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答案】 (1). (故)不积跬步 (2). 无以至千里 (3). 野马也 (4). 尘埃也 (5).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 金戈铁马 (7). 气吞万里如虎 (8). 此情可待成追忆 (9). 只是当时已惘然 (10). 寄蜉蝣于天地 (11). 渺沧海之一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
50、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跬、至、埃、息、戈、惘、蜉蝣、渺、沧、粟。四、语言基础运用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 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B. 一些文学期刊在对业余作者极端冷落的时候,对一些专业作家却极尽献媚之能事,搞什么组稿、约稿、专栏,致使一本刊物老是那几个作家的作品又并非佳作。有的作品枯燥乏味,不忍卒读。C. 关于是否愿意延迟退休的民意调查层出不穷,民众对延迟退休议论纷纷,不赞一词者大有人在,有
51、的调查中,甚至有高达90%的人表示反对。D.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积累的成语和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成语意思、成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A项,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此句是的对象是“某些明星的一
52、些逸闻”,属于用错对象;B项,不忍卒读:意思是指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褒义词。此句是说作品枯燥乏味,让不愿意读,或者读不下去。不符合语境;C项,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此句是说民众对延迟退休不赞同,属于望文生义;D项,不孚众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使用正确。故选D。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B. 据调查,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于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C. 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
53、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D. 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项,成分重复赘余,去掉“来自于”中的“于”;C项,成分残缺,缺少与“掌握”搭配的宾语,在
54、“自救互救”后添加“的方法”;D项,结构混乱,成分残缺,“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缺少主语,“在中”和“使”任意删去一个。故选A。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接收多方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A. B. C. D. 【答案】C【解析】
55、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本题可运用排除法来分析。比较四个选项,可知,应先确定句和句哪一个放在第一位。分析横线前的句子可知“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与句中的“这三者”相搭配,所以句应放在第一位,故排除A、B两项。再分析C、D两项,确定句和句的位置即可。分析文段可知,句中的“它们”与句中的“这三者”相接,所以句应放在第二位。据此分析
56、可知,应选C。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敬请广大读者赐稿,来稿请寄:长沙市玉兰花路88号读书编辑部郭亮敬启。B. 您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另外这文章里有几处错误,我已经给您斧正了。C. 在信的最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恭敬地写道:“经理一职,尚祈俯就。”D. 苏先生说:“今日有缘相聚,实在不易。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A项,敬启:敬辞,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适用于工作关系。用在编辑自身不妥当。B项,斧正:用于请对方修改文章,敬辞。
57、此处用于自己不得体。C项,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种职务,敬辞。使用正确。D项,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用于别人“您”不得体。故选C。【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断发展,
58、人们密切关注疫情相关信息与防疫工作,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也要_ 。一方面,谣言因为恐慌而生各地频频流传的不实消息,便是恐慌的具象化表现;另一方面,_一度甚嚣尘上的“火山神医院”重新选址谣言,便在舆论场上骗过了许多关心防疫工作进展的人,进而催生了大量焦虑与恐慌。唯有及时澄清不实谣言,_,才能避免这种疫情之外的“次生灾害”影响防疫工作的大局。【答案】 (1). 避免谣言与恐慌乘虚而入 (2). 谣言会让恐慌扩散 (3). 消除公众恐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的补写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
59、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句子,把握句意和句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疫情期间的谣言。第一处,前面说“人们密切关注疫情相关信息与防疫工作,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固然是一件好事”,这是写人们对待疫情的态度,由“但”可知,后面应该是说在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的同时还要做到的事情,再结合后面“一方面,谣言因为恐慌”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与对待谣言的态度有关,考生围绕这个进行拟写即可,如“避免谣言与恐慌乘虚而入”;第二处,由“另一方面”这一提示语以及前面的分号可知,前后内容是并列关系,内容是相关的,句式是相似的,横线处的句子对应前面“谣言因为恐慌而生”,那么横线处的内容应该也与“谣言”和“恐慌”的关系有
60、关,再结合破折号的内容“进而催生了大量焦虑与恐慌”可知,此处应是说“谣言会让恐慌扩散”;第三处,结合后面“才能避免”可知,横线处应是说做法,而在上文重点分析了“谣言”和“恐慌”的关系,而且横线前面已经指出对待“谣言”的态度澄清不实谣言,所以此处的做法应该与“恐慌”有关,即“消除公众恐慌”。五、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围桌共食是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家人共餐或亲友聚会,许多人习惯用相互夹菜来表达情感。但2020年春天,广东、北京等多地卫生部门发出倡议,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为此,小武爸妈决定开始在家里实行分餐制,家人就餐,必须用公勺公筷从公盘里取食物。但爷爷奶奶对此
61、颇有微词,认为家人、亲朋之间,分餐而食不仅生分,也让人有被嫌弃的感觉。对此,居家正在进行高考备考的小武,陷入了沉思请你以小武的身份,选择某一类长辈,就“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问题,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分餐制”,恰逢其时勤洗手、常通风、多锻炼、拒野味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压力”下,人们养成了很多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疫情期间,全国发生的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让人们意识到,习以为常的“共餐共食”会为病毒传播创造“良机”,倡导推广“分餐制”,恰逢其时。爷爷奶奶,我很理解你们的顾虑,长期以
62、来合餐被视为一种人际关系亲密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和气、热闹的饮食氛围,但是你们知道吗,“共餐共食”是很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有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超过50%,换句话说,不到2个人中就有1个幽门螺杆菌携带者。聚餐时,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筷子他一筷子,只要其中有人体内有幽门螺杆菌,就可能在就餐时传染给同桌其他人。不分餐,就意味着一盘菜会被多双筷子夹来夹去,在共享美味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传播细菌和病毒的风险。而“分餐制”不仅可以预防各种疾病的传播并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63、,还有利于控制饮食量、均衡营养,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现代社会文明的进餐方式。如果你们认为分餐会冷落亲情,没有聚餐气氛。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分餐实际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现代文明聚餐方式,而且只要转变观念,并结合中餐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分餐并不会影响情绪,还会使大家感到方便、卫生和可口。譬如我们可以采取自助餐酒会的形式,每人按照个人喜好选择饭菜,然后团坐一起用餐,这样原有的团圆氛围仍在,但浪费却大大消除了。“分餐制”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值得大力倡导推广。实行“分餐制”,革新用餐方式,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养成文明卫生的用餐习惯是对个人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爷爷奶奶,不妨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在家庭范围内
64、掀起一场“用餐革命”。当“公筷意识”深入人心,当“分餐制”成为一种习惯,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得到更进一步保障,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防线会更加坚固。何乐而不为呢?【解析】【分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式作文。材料以小见大,透过家庭内部关于要不要分餐制的意见分歧,折射出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风尚之间的冲突。家庭中,小武的父母是分餐制这种新的文明就餐方式的拥护者和践行者,爷爷奶奶是反对者,小武是理性的观察者和思考者。本作文题的写作指令很明确,考生要特别注意。写作身份是高三学生小武写作对象是“某一类长辈”,这里指爸爸妈妈们或爷爷奶奶们,注意是某一类而不是某一个;写作议题是“公
65、共生活与卫生安全”问题。需要重点思考好相关问题:第一,分餐制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为何要倡导和推行分餐制?第二,爸爸妈妈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有什么意义?第三,爷爷奶奶为什么会反对?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是什么?立意:1.分餐制的好处2.提倡宴会“分餐制”3.使用公勺公筷,引领就餐新风尚层次结构:首先结合新闻时事提出观点:倡导推广“分餐制”,恰逢其时。然后从“合餐制”的弊端分析为什么要倡导和推行分餐制。进而分析“分餐制”的优点。最后重申观点:当“公筷意识”深入人心,当“分餐制”成为一种习惯,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得到更进一步保障,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防线会更加坚固。何乐而不为呢?素材:1.一直以来,我们
66、习惯共同进食即合餐,互相夹菜被认为是热情的体现。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各吃各饭的分餐方式更加科学、更加健康,值得大力提倡,推行“分餐制”是大势所趋且刻容缓。2. “大家在一起吃饭,就是图个热闹,如果分餐食用,会让大家感觉很别扭,而且一般出去吃饭的都是好朋友,除了吃西餐,其实很少分餐。”2月9日,西安高新区一家公司职员冯媛媛说,公司同事都是年轻人,平时爱凑在一起聚餐,吃炒菜、火锅等也从来都不分餐。3.除了朋友聚餐,在家里吃饭,大部分人也是“合餐制”。“每次吃饭,我都会摆一双公筷在桌上,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不好改,尤其是老一辈人,他们觉得用公筷既麻烦又显得生分
67、。”家住西安市长安区金品佳苑小区的高峰说,“用公筷夹菜、公勺舀汤,是既保证卫生又尊重他人的文明体现,可我父母把这样的行为理解为我嫌他们不讲卫生,而且父母洗碗筷的时候还是会把全部的碗筷放在一起洗,等于没分。”4.“每次聚餐,都有一些人喜欢用自己的筷子翻菜夹菜,有时还用嘴咂一下筷子尖之后接着去夹菜,但因为都是熟人,也没法说。有一次10多人聚会,我想用公筷,又怕别人误会,所以就餐时很尴尬。还有一次吃火锅,我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动筷子,只能假称自己刚吃过,不太饿!”高峰告诉记者,“在单位里提议使用公筷的人,一般会被视为矫情、有洁癖等,不容易跟同事打成一片。”5.安某银行工作的辛怡一直坚持“分餐制”。在她看来,“分餐制”不仅能很好地预防疾病传染,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礼貌和素养。“在家吃饭时,把自己要吃的饭菜用公筷夹进自己的碗里,或者把做好的菜分好分量一人装一些,这样不仅干净而且还能减少浪费。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在每道菜上放一双公筷,会减少疾病的传播。”辛怡说,“工作后,身边好多同事在体检时都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我就更坚定了分餐的信念。很多人觉得分餐制麻烦,但比起健康,麻烦点算什么。”6. 温州发出倡议:长者先动筷,公筷来夹菜。该活动倡导温州群众在合餐的情况下,根据用餐人数、规模情况配备公筷,实施一菜一公筷;有条件的可为每位宾客提供一套公筷及个人使用的筷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