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184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南昌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 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某贝类数量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丰富度【答案】D【解析】【分析】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等。(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

2、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详解】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可追踪其走过的路径,用来调查其洄游路线,A正确;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沿途识别带标志的该大雁,可调查其迁徙路线,B正确;C、岩礁上贝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种群密度,而不能调查物种丰富度,D错误。故选:D。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某森林中全部的鸟是一个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 B. C

3、. D. 【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详解】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森林里有多种鸟,全部的鸟不止一个种群,错误;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正确;迁出率和迁入率直接导致种群密度的增大或减小,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正确;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正确;性别比例失调可降低出生率,通过影响

4、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正确。故选:D。【点睛】易错点: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3.下列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 某果蝇的种群雌雄比例为1.061B. 近10年来,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 稻田均匀插秧,蚂蚁集中生活D. 美国大白蛾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详解】A. 某

5、果蝇的种群雌雄比例为1.061,属于性别比例的描述,是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A正确;B. 近10年来,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属于年龄组成的描述,是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B正确;C. 水稻均匀插秧,蚂蚁集中生活,指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C错误;D. 美国大白蛾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属于死亡率的描述,是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D正确。4.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B. 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垂直分层现象C. 水体中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影响水生植

6、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是光照【答案】B【解析】【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动物群落中垂直分布通常是因为植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原因,A正确;竹林属于种群,种群无垂直分层现象,B错误;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类的食物有关,C正确;由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因此影响水生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是光照,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相关知

7、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B选项中竹林是种群,而非群落。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 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一定增加C.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它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D. 封山育林使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8、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详解】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能形成森林,但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者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A错误;在环境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自然群落才会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若环境不适宜,物种的丰富度不一定增加,B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

9、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C错误;封山育林使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B。6.关于果酒、果醋、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发酵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B. 制作过程均需先通入无菌空气,短时间后将发酵瓶密闭C. 为了提高发酵产出量,果汁或豆腐应尽量装满发酵瓶D. 发酵过程都需要防止杂菌污染,以免降低产品品质【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果酒、果醋、腐乳的制作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果酒、果醋的制作,选用的菌种依次为酵母菌、醋酸菌,腐乳的制作,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毛霉、酵母、曲霉等,其中

10、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A错误;果酒发酵时需要先通气后密封,而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和参与腐乳制作的毛霉都是需氧型微生物,因此果醋发酵和腐乳制作时不需要将发酵瓶密闭,B错误;参与腐乳制作的毛霉是需氧型生物,因此豆腐装瓶时不能装满发酵瓶,C错误;发酵过程都需要防止杂菌污染,以免降低产品品质,D正确。7.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制作生态缸应密闭,放于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B.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组土壤保持自然状态C.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D. 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湿、趋光的特点,用诱虫器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答案】C【解析】【

11、分析】生态缸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避免温度过高,探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实验中,需要收集土壤小动物,利用小动物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特点用诱虫器采集。【详解】A、制作生态缸应密闭,采用散射光,A错误;B、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土壤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作为对照组,B错误;C、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的情况,C正确;D、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利用了昆虫趋光性特点,取样器取样法利用了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的特性,D错误。故选:C。8.下列属于群落研究水平的是A.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B. 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 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D.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12、信息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指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也可以说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详解】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种群特征,A错误;B、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B正确;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D错误。故选:B。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如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 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A. B. C. D. 【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13、定性随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大;恢复力稳定性随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加而减小。10.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B. abc构成一条食物链C. 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D. a与c之间为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图中无法判断a、b、c哪个为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只能判断出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a捕食b,b捕食c)。考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点评:本题给的图较少见,学生分析不易分清主次,导致判断失误。有难度。11.下列调查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正确的是A. 调查跳蝻的数量,用标志重捕法B. 调查马尾松,

14、样方划分为lm2左右C. 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 调查某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黑光灯诱捕【答案】D【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详解】A、由于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一般用样方法调查该种群密度,A错误;B、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1m2左右样方太小,一般样方面积用100m2左右,B错误;C、统计数据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要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即一般计数样方内和相邻两边线上的,C错误;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

15、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正确。故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学会使用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以及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12.以下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正确的说法是A. 使实验更具说服力应设置不加酵母菌的培养液作对照B. 先吸取培养液于计数室,然后盖盖玻片观察C. 为保证结果可靠,需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D. 酵母菌逐个体小,计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法【答案】D【解析】【分析】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生长;

16、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但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且生活空间恒定,种内斗争加剧,所以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由于大量繁殖,数目太多,不易计数,所以应稀释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计数时需要定时取样,取样时要先摇匀培养液再取样,随机选取多个样方计数,最后取平均值。【详解】A、本探究实验由于属于实验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额外设置对照实验,A错误;B、在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震荡均匀,先盖盖玻片观察,然后吸取培养液于计数室,B错误;C、此实验不能由同一个实

17、验者重复实验,应由不同的实验者用同一菌液同一时间计数,C错误;D、酵母菌逐个体小,计数难,调查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用抽样检测法,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计数,D正确。故选:D。13.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出生率如图中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B. 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时期是c点时期C. 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环境容纳量(K值)D. 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2)由图可知,某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随着种

18、群数量的增多,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详解】A、由图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因为“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c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A错误;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候,由图可知c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时出生率=死亡率,故c点之前增长率比c点时要大,c点时期增长率为零,B错误;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负荷量,C正确;D、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

19、,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D错误。故选:C。14.下列是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计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B. 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设置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对照C.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25恒温培养24-48小时D. 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答案】C【解析】【分析】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中,需要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计数的关键是经梯度稀释后的稀释倍数要合适,计数时通常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详解

20、】A.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计菌落数目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稀释倍数太低,菌落太多会长在一起,稀释倍数太高,平板上菌落数目过少,A正确;B. 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则应设置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做实验组,设置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组,B正确;C.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037恒温培养24-48小时,C错误;D. 计数时通常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D正确。15.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A. 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 图中d包含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C. 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

21、传递效率为b/a100%D. 消费者的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中a表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该能量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详解】A、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a,A正确; B、图中d不包含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因为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为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B错误; C、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同化量的比值,即 b/a 100%,C正确; D、消费者的可以传播种子等,其存在会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B。1

22、6.某同学画出3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3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 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 图2中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 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答案】A【解析】【分析】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所有箭头均指向为分解者,其次为消费者。分析图可知:图1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

23、,C为消费者;图2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D、E为消费者;图3E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F、D、B为消费者。【详解】A、图1、A为生产者,图2、A为生产者,图3、E为生产者,A错误;B、图1中C为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C、图2A为生产者,B、D为消费者,E为分解者,A、B、D、E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C正确;D、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大气二氧化碳库的来源还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D正确。故选:A。17.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

24、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B. 从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方向进行C. 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D. 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答案】C【解析】【分析】废弃的农田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生物的繁殖体,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往往依靠负反馈调节来维持;芦苇不能吸收有机污染物,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通过光合

25、作用为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详解】A、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A正确;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正确;C、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在物质上能自给自足,但是在能量上,其需要吸收太阳能,即在能量上不是自给自足,C错误;D、该湿地不同地段湿度、地形等不同,其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D正确。故选:C。【点睛】易错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往往依靠负反馈调节来维持。18.据媒体报道,地震前动物有些异常,如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等。这种生态

26、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属于A. 物理信息B. 化学信息C. 行为信息D. 营养信息【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物理信息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题干中地震是地球的振动,导致“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

27、惊飞不回巢”等动物表现出的反常的行为,故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过程。故选:A。19.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A. 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B. 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C. 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D. 血液中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CO2大量排出,以维持CO2含量正常【答案】C【解析】害虫数量增加,食虫鸟类因食物来源充足而引起其数量增多,食虫鸟类增多对害虫的需求量增加,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这属于负反馈调节,A项错误; 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B项错

28、误;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这属于垂体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控作用,不属于反馈调节,C项正确;血液中CO2增多,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增强,引起呼吸加强加快,使CO2大量排出,以维持CO2含量正常,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D项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反馈调节的两种类型的本质区别,据此分析各选项。负反馈调节: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增强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20.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了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即苔草的

29、“化学防御”。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B. 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C. 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D. 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

30、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详解】A、苔草密度过高其个体之间会进行种内斗争,即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A正确;B、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一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以推测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降至极低水平是此前一段时间旅鼠种群密度过高所致,B正确;C、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最大,可以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增高,C错误;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D正确。故选:C。21.农民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调整A. 生态系统的自

31、动调节能力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途径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D.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杂草和农作物是竞争的关系,去除杂草主要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用的地方农作物中,故选C。去除杂草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会降低,故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会改变,故B错误。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程度。22.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

32、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有的细菌的同化作用的类型是自养型,如铁细菌、硝化细菌等属于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另外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也属于分解者。【详解】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对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

33、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或以热能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C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D错误。【点睛】注意:微生物如细菌多数属于腐生生物,作为分解者,但有少数寄生微生物属于消费者,还有少数能属于自养型微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等属于生产者。23.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 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能量流动包

34、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B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泄物,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不断地输入又被输出,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还有一部分储存在自身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这部分的能量又可以流给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D错误。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24.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流动的最终去向是A. 散失在环境中B. 流入分解者C. 进入另一条食物链D. 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答案】

35、A【解析】【分析】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储存在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摄入体内,所以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的最终去向是散失在环境中,A正确;B、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C、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而不是进入另一条食物链,C错误;D、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D错误。故

36、选:A。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抵抗力。下列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 温带草原B. 原始森林C. 北极苔原D. 北温带阔叶林【答案】A【解析】【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A、上述群落中温带草原中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环境条件适宜,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A正确;B、原始森林生物

37、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很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弱,B错误;C、北极苔原生物种类最少,环境条件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最弱,C错误;北温带阔叶林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较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错误。故选:A。【点睛】易错点:区分关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差别,一个是抵抗干扰的能力,一个是恢复能力,一般情况下两者成反比。26.下列属于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的有()生产者的遗体、残骸、残枝败叶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含氮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

38、后重新回到无机环境A. B. C. D. 【答案】B【解析】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属于能量流动功能,正确;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这里分析的是营养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错误;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信息传递功能中的行为信息,正确;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属于物质循环功能,正确。故选B。【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27.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食物网,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

39、的数量是原来的A. 1375倍B. 1875倍C. 1273倍D. 0575倍【答案】A【解析】【分析】解本题需要倒推,从C切入,计算两种比例下的A,然后进行比较。因为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得出食物比例改变前后的数量关系。【详解】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m,需要的A=1/2m10%+1/2m10%2=55m,设当食物由A:B为2:1时,C的能量为n,需要的A=2/3n10%+1/310%2=40n,因为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m=40n,则n/m=1.375。因此正确答案是A,B、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能量流动知识以及学生的计算能力。本题稍有难

40、度,如果从前往后推是很难做出来的,因此要转换思维,采用倒推法。根据不同食物链按着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要准确。2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 图中的比值代表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C.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D. 和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表示草流入到兔体内能量,表示兔同化的能量流入到狐,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2.能量的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

41、被分解者分解和未被利用的能量。【详解】A、是流入兔这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错误;B、图中/的比值代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C、最后动植物尸体的能量全部流入分解者,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不是最少,C错误;D、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故选:D。29.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生产者呼吸释放量;分解者呼吸释放量;消费者呼吸释放量;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表示B. 的量越小,说明该

42、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 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表示D. 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可用表示,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CO2的总量。生产者的能量去路包括生产者呼吸释放量;分解者呼吸释放量;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详解】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即生产者总的光合作用情况,故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表示,A正确;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

43、料越少,B错误;消费者同化作用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呼吸释放量,故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不能用表示,C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有有机物的积累,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解题时需要耐心分析。3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B. 使用粪便作肥料,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D. 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生态系

44、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A正确;B、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C、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错误;D、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D正确故选:C3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A和物种B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信息可以在物种A和物种B之间相互传递B. 进化过程中物种A和物种B互为选择因素C. 能量可在物种A和物种B之间单向流动D. 物质可在物种A和物种B之间循环流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确定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45、其中B是捕食者,A是被捕食者;生态系统内的信息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传递,A正确;进化过程中物种A和物种B互为选择因素,B正确;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C正确;物质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流动,不能在捕食者鱼被捕食者之间循环流动,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32.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B.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C.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

46、,图中没有表示出来D.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答案】C【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详解】A、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型曲线,A正确;B、自然状态下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种群数量不能无限长大,呈现S型曲线,B正确;C、“J”型曲线中种群能

47、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C错误;D、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D正确。故选:C。【点睛】易错点: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会导致种群增长率下降。3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该包括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B.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2、营养结构(1)食物链:

48、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故选:B。二、非选择题34.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丙为某一种群数量变化。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为_。(2)若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3)若图丙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K1

49、/K2/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用图中标号、表示)。若图丙种群为长江流域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野生扬子鳄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4)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重量为80g,那么共消耗植物_g。(5)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

50、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答案】 (1). 捕食 (2). N+R (3). K2 (4). (5). 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 (6). 3600 (7).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考查,先分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明确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据此解答。图甲中含有的食物链有:植物雪兔狼;植物雷鸟狼;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北极狐;植物雪兔北极狐;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A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生产者。【详解】(1)图甲由食物链:植物雪兔狼可知中狼和雪兔之间有明显的捕食关系。(2)若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

51、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同化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加上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即同化量=N+R。(3)种群数量在 K/2 增长率最大,而K2小于 K/2 ,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不利于丝状菌繁殖,对蝗虫有利,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I;若图丙种群为长江流域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K2时,可能是栖息地遭到破坏,对野生扬子鳄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52、是建立自然保护区。(4)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则北极狐来自雪兔的为3/8;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g,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与北极狐有关的食物链为: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雪兔北极狐;植物北极狐;由于雷鸟和雪兔属于同一营养级,则需要直接消耗雷鸟及雪兔的重量为:80(1/2+3/8)20%=350g;则需要的植物为:35010%=3500g;北极狐直接消耗植物的重量为801/810%=100g,故消耗植物的总重量为:3600g。(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分解者

53、将落叶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为食物链的一部分,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同时捕食与被捕食的种间关系又体现了信息传递功能,因此诗句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功能。【点睛】易错点:K值的运用一直是一个难点,K/2时和K值两种特殊情况对应的信息要牢记,十分重要。35.乳酸菌等微生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若要纯化培养乳酸菌,在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时,一般还要加入琼脂,它是一种从红藻中提取的多糖,加入琼脂作为_。在制作此培养基时还要满足微生物对特殊营养物质的需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

54、加_,制备培养基的操作顺序是:计算称量_倒平板,培养基中的(NH4)2CO3是否能为乳酸菌提供碳源并说明原因_。(2)纯化微生物时,可采用_两种最常用的方法进行接种。为了能鉴别乳酸菌菌落,往往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碳酸钙,推测其原因是_。有些鉴别培养基可在培养基中加入指示剂,例如分解尿素的细菌在添加_指示剂的培养基上会显示出特定的颜色;在鉴定大肠杆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_。制作泡菜时,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其原理为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_反应,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色染料。纯化后的菌可在-20长期保存时,应采用_的方法对菌种进行长期保藏。(3)若甲同学选取一定体积

55、的乳酸菌菌液,进行梯度稀释,若将103倍的稀释样液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三个平板上菌落数分别是200、180、220。如果需要据此计算出乳酸菌的密度,还需要知道的一个重要数据是_。另一同学乙涂布了4个平板,数值为177,193,185;其中一个空白对照平板出现了12个菌落,乙同学将173(185-12)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你的原因。_。【答案】 (1). 凝固剂 (2). 维生素 (3). 溶化灭菌 (4). 不能,乳酸菌为异养生物只能利用含碳有机物 (5). 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6). 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

56、明圈 (7). 酚红 (8). 伊红-美蓝 (9). 重氮化 (10). 玫瑰红 (11). 甘油管藏 (12). 接种时所用样液的体积 (13). 不正确,空白培养基上出现菌落说明被污染需重新制作培养并计数【解析】【分析】1、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

57、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1)在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时,一般还要加入琼脂,其目的是作为凝固剂;乳酸杆菌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维生素;制备培养基的操作顺序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异养生物只能利用含碳有机物,因此(NH4)2CO3是不能为乳酸菌提供碳源。(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乳酸呈酸性,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故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碳酸钙就能鉴别乳酸菌菌落;分解尿素的细菌在添加酚红的指示剂的培养基上会显示出特定的颜色;在鉴

58、定大肠杆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呈现黑色菌落的即为大肠杆菌;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纯化后的菌可在-20长期保存时,应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对菌种进行长期保藏。(3)统计出平板上的菌落数量后还需知道接种时所用样液的体积,两者相除才能求出密度;乙同学一个空白对照平板出现了12个菌落,空白培养基上出现菌落说明被污染需重新制作培养并计数,用来计数是不正确的。【点睛】易错点: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纯化后的菌可在-20长期保存时,采用的是甘油管藏的方法对菌种进行保藏。36.蛋白

59、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果胶酶是一类酶,可以将植物中_的组成成分-果胶水解,从而提高出汁率并使果汁澄清。在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果泥和果胶酶分装在不同的试管中分别保温处理,达到预设温度时混合,其目的是_。(2)将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使酶_,同时酶还可以被反复利用,现代的固定化酶技术已实现这一设想。在人教版教材选修一课题3的实验中,使用_(方法)固定酵母细胞,且使用不溶于水的多孔性物质海藻酸钠为载体。将制备好的海藻酸钠和细胞转移至注射器中在,并用一定的速度推入至氯化钙溶液并中浸泡30min左右,得到凝胶球。(3)如果希望反复使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就需要避免其他微生

60、物的污染。消毒和灭菌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别。在实验室中,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具_(“可以”或“不可以”)进行干热灭菌。密闭的空间内的空气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照射前适量喷洒_可强化消毒效果。牛奶采用巴氏消毒法,与煮沸消毒相比其优点为_。【答案】 (1). 细胞壁和胞间层 (2). 使反应开始就达到实验预设的温度 (防止混合时温度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实验) (3). 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 (4). 包埋法 (5). 可以 (6). 消毒液 (石炭酸或煤酚皂溶液) (7). 达到消毒目的同时营养物质损失较少(可以杀死微生物并使营养成分不被破坏)【解析】【分析】1、果胶酶催化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

61、分解为半乳糖醛酸;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详解】(1)植物中细胞壁和胞间层的组成成分主要是果胶,果胶酶可以将其分解;防止混合时温度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实验,我们通常会在实验开始前将果泥和果胶酶分装保温处理,在达到预设温度时混合。(2)不溶于水的载体可以防止载体溶于实验材料,可以起到保证酶可以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的作用;酵母细胞体积大不容易被吸附或结合,故包埋法是现在最为常用的固定酵母细胞的方法。(3)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具可以承受高温,因而可以进行干热灭菌;紫外线照射消毒的原因是紫外线能破坏DNA结构,在照射前,适量喷洒消毒液(石炭酸或煤酚皂溶液),可强化消毒效

62、果;煮沸消毒会破坏牛奶里的营养物质,巴氏消毒法达到消毒目的同时营养物质损失较少。【点睛】易错点:防止混合时温度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实验,通常在实验开始前将果泥和果胶酶分装保温处理,在达到预设温度时混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技巧,一定要注意。37.请回答下列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相关问题:(1)凝胶色谱法是根据_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2)蛋白质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洗涤红细胞的目的_。(3)重复洗涤三次,直至_,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在该过程中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导致_。(4)在凝胶色谱柱装填时不得有气泡存在,原因为气泡会_。在操作中不能发生洗脱液流干漏出凝胶颗粒的现象,如果发生则_。(5)在蛋白

63、质的分离过程中如果观察到_,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答案】 (1).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2). 去除杂蛋白 (3). 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 (4). 白细胞等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效果 (5). 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 (6). 凝胶色谱柱需要重新装填 (7). 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解析】【分析】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1)样品处理: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2)粗分离: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详解】(1)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

64、对分子质量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分子量大的路径短、速度快。(2)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首先要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其目的是去除杂蛋白。(3)洗涤红细胞后有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洗涤干净的标志是离心后的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该实验的目的是分离白细胞,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导致白细胞等一同沉淀,而达不到分离效果使实验失败。(4)由于气泡的存在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所以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不得有气泡产生。在操作中不能发生洗脱液流干漏出凝胶颗粒的现象,如果发生则凝胶色谱柱需要重新装填。(5)在蛋白质分离过程中,如果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点睛】易错点:纯化的过程是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不要记混;记住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不得有气泡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