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大连市一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30题 总分60分)1、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韩非子解老:“
2、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4、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A. 人情关系 B. 道德规范 C. 法制建设 D. 礼仪秩序5、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
3、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体现了()A“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为政以德”6、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7、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A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B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C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D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8、史载,清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多次在经
4、筵讲学(大臣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活动)中对程宋理学提出质疑;在刊印儒学经典时,更重视五经而冷落宋儒推崇的四书。这反映出乾隆时期A. 皇帝推动儒学复兴 B.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C. 思想领域渐趋保守 D. 君主意图控制思想9、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贽A. 反对以君主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 倡导“农商并重”的新经济理念C. 认为社会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 D. 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10、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
5、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11、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A. 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 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 存在土地买卖现象12、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交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四丈
6、) 或布一端(五丈)、绵三两或麻三斤。这表明隋朝的租调制度A.与均田制度相配套 B.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征税标准以人丁为本13、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困(圆形谷仓)计口卖佘栗,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筐供妇女,亦有鉏鎛(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A. 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 B. 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C. 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 D.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14、铜矿开采在明代属政府管辖,民间开采须经官府批准,并缴纳一定实物明代后期,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据嘉靖年间记载,朝廷铸币铜不够,“照例行户部买办”这一现象表明明代A政府重农又重商
7、 B民间铸造技术高于朝廷C生产技术进步税费低D铜矿开采政府亏本民间盈利15、据记载,宋代有很多“不得已而粜者”的现象:“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 明代也有类似现象,“一有收熟,视米谷如粪土,变谷为钱,又变钱以为服食日用之需”。这些现象普遍出现表明A农业面向市场 B政府不抑兼并C阶级矛盾尖锐 D商品经济发展16、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A.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 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C. 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 D. 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
8、经济政策17、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白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力“移民市”。后来清廷为安抚民心,改“移”为“宜”,并刻“宜民市”石匾(如下图)。宜民市的设置源于A. 南方工商业市镇全面繁荣 B. 康熙帝重视缓和满汉矛盾C. 海禁政策使大量渔民内迁 D. 广州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18、诗经卫风氓中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青年男女恋爱完全没有自由 B商品交换仍然存在实物交换形式 C父母不再干预子女婚姻 D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束
9、缚人们思想19、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20、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A.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B. 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长途贩运呈现萎缩21、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据图可知这一时期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
10、世界市场 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22、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局厂中,设立了总办、会办、提调若干人,并且受总督、巡抚的监督和总理衙门的节制。这表明A. 洋务企业已经完成了近代转型 B. 洋务企业具有封建衙门性质C. 洋务企业已从封闭走向开放 D. 洋务企业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23、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A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B
11、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起步C他对中国逐步崛起的担忧 D肯定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24、1918至1922年,江南造船所在美国提供材料、图纸和工程师的情况下,为美国政府先后建造了四艘万吨级舰船,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所造最大吨位的船舶。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1919年,福建船政局制造了我国第一批飞机。这表明A我国的重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结构趋于合理C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明显 D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工业成就巨大25、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
12、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26、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 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27、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吏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了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A
13、. 这是中体西用的最初思想渊源B. 清朝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C.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D.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28、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他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 A.阐述历史进化的必然性 B.论证维新图强的必要性 C.说明中华文明的停滞性 D.批驳革命共和的荒谬性29、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14、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30、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表中反映出的三类译书比例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晚清自救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C社会改造的需要 D全盘西化的需要二、材料题(共3题 40分)3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
15、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
16、”和“惠商”的关系(3分)3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中国资本家组织了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日本大阪造的机器,包括蒸汽机和锅炉已于1887年运到宁波。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
17、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材料三 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摘编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8分)(2) 材料二中的“公司”使用的设备和机器都是外国制造,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公司濒于停业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
18、认识?(4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评析,史论结合。)(10分)2020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卷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30题 总分60分)1、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 知识分子应
19、参与政治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A. 法家思想力图以
20、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4、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A. 人情关系 B. 道德规范 C. 法制建设 D. 礼仪秩序5、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体现了()A“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为政以德”6、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
21、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7、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A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B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C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D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8、史载,清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多次在经筵讲学(大臣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活动)中对程宋理学提出质疑;在刊印儒学经典时,更重视五经而冷落宋儒推崇的四书。这反映出乾隆时期A. 皇帝推动儒学复兴 B.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C. 思想领域渐趋保守 D. 君主意图控制思想9、明
22、朝思想家李贽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贽A. 反对以君主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 倡导“农商并重”的新经济理念C. 认为社会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 D. 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10、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
23、思想11、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A. 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 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 存在土地买卖现象12、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交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四丈) 或布一端(五丈)、绵三两或麻三斤。这表明隋朝的租调制度A.与均田制度相配套 B.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征税标准以人丁为本13、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困(圆形谷仓)计口卖佘栗,买箔还家待(蚕)
24、种生。不惟箱筐供妇女,亦有鉏鎛(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A. 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 B. 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C. 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 D.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14、铜矿开采在明代属政府管辖,民间开采须经官府批准,并缴纳一定实物明代后期,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据嘉靖年间记载,朝廷铸币铜不够,“照例行户部买办”这一现象表明明代A政府重农又重商 B民间铸造技术高于朝廷C生产技术进步税费低D铜矿开采政府亏本民间盈利15、据记载,宋代有很多“不得已而粜者”的现象:“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 明代也有类似现象,“一有收熟,视米谷如粪土,变谷为钱,又变钱以为服
25、食日用之需”。这些现象普遍出现表明A农业面向市场 B政府不抑兼并C阶级矛盾尖锐 D商品经济发展16、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A.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 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C. 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 D. 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17、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白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力“移民市”。后来清廷为安抚民心,改“移”为“宜”,并刻“宜民市”石匾(如下图)。宜民市的设置
26、源于A. 南方工商业市镇全面繁荣 B. 康熙帝重视缓和满汉矛盾C. 海禁政策使大量渔民内迁 D. 广州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18、诗经卫风氓中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青年男女恋爱完全没有自由 B商品交换仍然存在实物交换形式 C父母不再干预子女婚姻 D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束缚人们思想19、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抑商观念
27、发生改变C.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20、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A.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B. 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长途贩运呈现萎缩21、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据图可知这一时期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22、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局厂中,设立了总办、会办、提调若干人,并且受总督、巡抚的监督和总理衙门的节制
28、。这表明A. 洋务企业已经完成了近代转型 B. 洋务企业具有封建衙门性质C. 洋务企业已从封闭走向开放 D. 洋务企业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23、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A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起步C他对中国逐步崛起的担忧 D肯定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24、1918至1922年,江南造船所在美国提供材料、图纸和工程师的情况下,为美国政府先后建造了四艘万吨级舰船,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所造最大吨位的船舶
29、。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1919年,福建船政局制造了我国第一批飞机。这表明A我国的重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结构趋于合理C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明显 D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工业成就巨大25、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26、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
30、了当时的士大夫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 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27、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吏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了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A. 这是中体西用的最初思想渊源B. 清朝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C.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D.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28、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
31、不变可也。”他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 A.阐述历史进化的必然性 B.论证维新图强的必要性 C.说明中华文明的停滞性 D.批驳革命共和的荒谬性29、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30、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表中反映出的三类译书比例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晚清自救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C社会改造的需要 D
32、全盘西化的需要31、(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32、(1)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影响: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近代化。(2) 问题:
3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设备、技术等方面依赖于外国。原因:规模小,资金少,经营管理落后,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3)认识: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经营方式落后,规模较小,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发展困难重重。33、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
34、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 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 的朝廷” ,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