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中国古代“布衣”是对平民的统称。诸葛亮在出师表为表明自己出身卑微,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那个时代里,“布”最有可能是指( )A毛纺织品 B麻纺织品 C丝纺织品 D棉纺织品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3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人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共同影响是:( )A妨碍海外市场开拓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4
2、下列各项反映上层建筑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 )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政府屡申重农抑商政策 广大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商人剥削来的钱多买田置地A B C D5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开始进入欧洲市场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引发了殖民扩张 B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引起了商业革命 D促进了工业革命发生6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
3、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 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7“哥伦布大交换”是生态史学的一种观点,是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下列有关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黑奴成为欧洲工业革命劳动力来源 B中国的丝绸瓷器开始传入欧洲大陆C美洲的玉米、土豆丰富了世界的餐桌 D天主教信仰由美洲传入欧洲和亚洲81872年,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正式发行,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发表该小说时,世界上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 )蒸汽机车 以汽油内燃机为引擎的汽车 蒸汽轮船
4、 飞机A B C D9同治六年(1867)外国棉纱、棉布进口总值仅1376万两,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增长到5209万两(海关两),增长了近3倍。这反映了( )A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 B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自然经济解体的加剧10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1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B国家
5、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 D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12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市场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 B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C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D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 )关键是改革所有制形式 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A B C D14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6、,“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开放“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15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八大”(2012年)八个报告中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 )“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最受欢迎的政治词汇A B C D16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
7、尔来华讲学,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翻译。在上海,泰戈尔可能会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公共汽车的运行 民众观赏电视节目吉檀迦利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 改良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A B C D17管子君臣中说:“衣服所以表贵贱也”,成语“衣裳之会”、“衣锦还乡”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服饰被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以下关于中国社会服饰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最主要的功能是区分等级秩序辛亥革命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西装在中国流行开来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变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的服饰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A B C D18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场所,到
8、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全部裁撤,已有4000年历史。它在中国近代消失的主要原因有( )近代社会经济衰退难以支撑其庞大消耗 近代西方通讯设施的传入 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影响 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A B C D19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曾登载:“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 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推论出上海创办报纸的目的是( )A娱乐大众 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报道国内外大事20 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
9、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21 美国经济危机期间,胡佛政府曾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政府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这说明胡佛政府( )A积极推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B寄希望于企业的自由合作与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C通过协调各部门企业活动,缓和社会矛盾D调节雇主与工人的矛盾,增加就业机会221934年1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画新政疗法: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
10、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当然会改变治疗方法”。这里强调的是( )A行政权力的扩大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蓝鹰运动效果显著 D政府全面管制经济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福利国家政策包含如下内容:提供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费得社会服务系统。这些政策旨在( )A掠夺高收入阶层 B提高下层人民生产积极性C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D提供人们向上进阶的可能2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
11、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25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B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所导致C苏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所决定 D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26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
12、式 B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巩固了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D恢复了农民的产品支配自由权27某国际机构曾指出菲律宾国内“电价过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足,这有碍菲贫困人口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该国际机构最有可能是( )28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导致现代金融市场中心第三次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对外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新经济”出现,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D“二战”后美国成为
13、世界经济霸主29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这表明他主张( )A欧洲联合抗衡美国 B美欧结盟对付苏联C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D摆脱美国经济控制302016年中国股市开市第一天上证指数暴跌7%,触发熔断机制,并带动美股收跌,道琼斯指数录得2008年以来最差开局,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录得2001年以来最差开局。同时,英股富时100指数收低2.39%、法股CAC指数急跌2.47%、德国DAX指数重挫4.28%。上述现象反映了( )A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C中国股
14、市震荡是全球股市大跌的源头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3分,第33题分,共40分)31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
15、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
16、,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3分)(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
17、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4分)(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2分)32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美)威廉曼彻斯特
18、光荣与梦想(1)美国农民为何会收入锐减?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提高他们的收入?(3分)材料二: 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
19、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2)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特点?如何评价这个运动?(6分)材料三: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3)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农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得益者,请结合史实从经济方面加以说明。(4分)33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形成篇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
20、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1)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5分)挫折篇材料二 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1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2)依据材料二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调整篇材料三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如下图)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3)分别写出上图中的三个国际组织的名称(不能用英文缩写)。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5分)高一年级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
22、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毛纺毛纺织品不是古代的主要衣料,排除A项;古代的时候,丝、稠、缎等都属于上等衣料,是社会上层所穿之物,所以排除C项;普通百姓在元明以前主要是麻布,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元代之后,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技术的进步,棉布逐渐成为广大民众的衣料,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纺织业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对这种农具的描述是“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说明它是一种对土地进行操作的农具,因此排除了B、D选项,他们没有直接对土地进行操作。再根据描述,我们可以看
23、出它讲述的是一种犁地的工具,因此排除A选项,选择C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曲辕犁3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人海”指的是海禁,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是指富商不投资,不论是海禁还是富商不投资都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故B项正确,符合题意。“海禁”妨碍海外市场开拓,但挟资买地与其无关,故排除A项;C项手工业缺乏市场主要是小农经济造成的,故排除C项;D项前者关系不大,主要是“挟资买地”造成的,故排除。考点:古代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
24、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4C【解析】试题分析:均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但只有项是政府的政策措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项符合史实也是阻碍的因素,但不属于上层建筑,排除。故答案为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讲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在经济领域有两大革命,一个是商业革命,一个是价值革命。根据材料的叙述,本题描述的是商业革命。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选,因为材料没有体现殖民扩张;材料没有涉及价格革命,故B项排除;D选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体现。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
25、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6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史实,“两颗门牙”指的是西、葡,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衰落,故B项错误。当时欧洲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不可能发达,故C项排除。新航路开辟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故D项正确。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过程 影响7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哥伦布大交换”“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结合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土豆丰富了世界的餐桌,故C项正确
26、。黑奴成为美洲劳动力来源,故A项排除。中国的丝绸瓷器开始传入欧洲大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故B项排除。天主教信仰由欧洲传入美洲和亚洲,故D项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时间是1872年,是19世纪,而汽车、飞机出现在20世纪,排除;蒸汽机和蒸汽轮船都是工业革命后的交通工具,故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9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相关
27、知识点。由材料关键信息,由“1867年,外国棉纱、棉布进口总值仅1376万两”到“1895年,增长到5209万两(海关两),增长了近3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加快,中国日益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仅从材料所揭示的一个现象无从得出A项结论,排除A;B项明显不符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直接排除。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传统自然经济的不断瓦解1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政府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
28、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是在西方国家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19141924年间中国又兴起一轮投资实业的热潮,两次工业化浪潮均与外部国际环境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19141924年中国实业投资的发展是因为帝国主义忙于一战而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和“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以及群众性爱国运动的共同作用,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并未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及推动政治体制的变化,故B、C两项错误,排除。11A【解析】试题分析:由于种种问题的积累,致使
29、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其中重工业畸形发展,从19571960年产值增长23倍,而农业产值却下降228%, 1960年7月,党中央在河北戴举行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要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的决定。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63-1965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结合史实可知,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因此选择A。B项确立与1953年故排除;C项于1956年基本完成,故排除;D项材料中显示的是农业,故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国民经济的调整12C【解析】试题解析:8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率”。A项片面,B项“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符,D
30、项不是主要影响。13B【解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革所有制形式,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正确;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管理模式单一,而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正确;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克服了平均主义等问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正确。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提问“开放整个海岸”、“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的提示,再结合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的步骤,应该是开放14个沿海城市,故选D。A项错误,并未涉及到整个沿海;B项只是在上海;C项是在海南。都与材料中心意思不符。考点:中国特色社
31、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伟大的转折对外开放1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项分别为召开于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于1977年的“两个凡是”的思想和召开于2012年中共十八大的内容。故选C。考点:邓小平理论1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中国是1958年才有电视台的;1924年上海开始公共汽车的运行;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改良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后;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习俗
32、的变迁服饰、习俗、大众传媒1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错误的;符合材料要求;正确;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改变1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全部裁撤驿站,说明了近代西方通讯设施的传入、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的进步1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贵乎信息流
33、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以看出创办此刊物的目的是让买卖双方都知道商业信息,以免发生“架买空盘”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A C 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选B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报刊业2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A错误,故本题选B。凯恩斯主义出现于新政后,C错误。因为新政只是缓解了经济危机,因此不能说根本改变了美国经济。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经济危机政府干预21B【解析】试题分析:由“胡佛政府曾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和“通过法令倡导轮
34、流工作法”可以分析出胡佛政府是想把企业的自由与道德力量相结合来缓解危机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适合罗斯福新政的;C项“协调各部门企业活动”与“邻居互助计划”不符;D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材料中也没体现。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应对2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的信息可知总统的权力扩大,故A项正确; B、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影响23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
35、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故A项排除;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下层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排除;福利国家政策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C项是该政策的实质,故C项排除;福利国家制度是政府对社会资源的一次再分配,积极的福利国家政策可以促使社会中中下层增强抵抗风险和安全感,以实现社会公正和个人平等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所以该政策目的是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故D项符合题意。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制度24B【解析】试题分析: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A排除;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
36、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择B。D选项包含了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2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情况下,为了将全国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确保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而被迫采取的带军事性的非常措施。这在当时基本上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对捍卫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具有重大作用。但是,它违背了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直接提升到“共产主义”模式下,超越了当时的发展水平,从而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危
37、机和政治危机。因此苏俄必须调整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需要是现实原因不是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不是新经济政策发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排除B; 苏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C。故选D。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列宁新经济政策26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考查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不能说明农民对产品拥有了支配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不符合事实,故B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考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实质2
38、7A【解析】试题分析:观察图可知,A项是世界银行,B项是关贸总协定,C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项是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的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重视支持小型地区性的企业,因此材料的某国际机构最有可能是世界银行,故A项正确;B、C、D三项的宗旨均与题意不符。28D【解析】试题分析:对外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形成的重要原因,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新经济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此时美国早就已经确立了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故C项错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确立
39、了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而形成了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故D项正确。2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欧洲的联合,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可知吉斯卡尔德斯坦主张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本题应选C项;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对苏联的敌视和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故排除B、D两项。3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中国股市开市第一天上证指数暴跌结果带动其他国家指数下跌趋势,这反映了各国之间经济
40、联系紧密,全球化不断发展的结果,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制度化、体系化”在题干中没有体系,C项中的“源头”表述错误,题干中没有说到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D项。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31.【答案】(13分)(1)特点: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2分)揭示: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封建社会传统习俗。(1分)(2)原因: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2分)因素: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2分)(3)移植性指: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变异性指: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
41、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任意选一点4分)(4)认识: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32.【答案】(13分)(1)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1分)措施: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2)特点:范围广、规模大;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民的利益。(任答2点给2分)评价:积极性:为苏联
42、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任意一点2分)消极性: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任意一点2分)(3)说明: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立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对外开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免农业税等。(任答两点给2分) 33.【答案】(14分)(1)事件: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分)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倾销商品);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2分)(2)办法:转嫁危机,以邻为壑,提高关税,货币贬值。(2分)影响: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2分)(3)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3分)影响:一方面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优势;另一方面,规范协调国际经济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