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莆田四中20142015学年高三下第一次模拟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4042题为选考题,其他为必考题。第卷(共144分)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4顾炎武曾这样批评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A君主专制
2、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监察谏议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15它“虽宣言变法,却专事练兵购械等项,不知本源,只变事不变法”。“它”是指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619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反映了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 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17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理学开始遭到批
3、判 B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8“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C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1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 C民族区
4、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首次提出20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B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C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D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21有学者认为,专制王权“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启蒙运动 C代议制的确立 D工业革命22这个新国家采用了一套新的立国原则,“即平等、自由、民主、法制、权力平衡
5、”,从而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体现该国立国原则的法律文献是 A民法大全 B权利法案C美国1787年宪法 D和平法令23“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并且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材料所描述的措施出自于 A巴黎公社 B人民公社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D德意志帝国24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并向西欧提供了大量贷款。但1948年以后,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转向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它们提供长期开发资金。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因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第卷(共156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6、第373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04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必考部分】(115分)38(36分)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材料二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
7、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三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中注入了什么新的元素
8、?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平衡?(8分)()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阅读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12分)41(16分)历史 请在第A、C两题中任选一题做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早期蒸汽火车 鹿鸣馆的沙龙舞会 明治初期小学材料二 开设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普鲁士模式改革军事,英国海军;美国大学。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三 明治时期,日本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其宗旨是:培养学生“忠于天皇,拼死不憾”的武士道精神。不知什么原因,以天皇为中心的思想,有些近似宗教性了,绝大多数日本人认为,如果这
10、个宗教没有了的话,日本就不是日本了大国崛起(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2)据材料二、三,日本向西方学习有什么突出特点? 对此你有何看法?(10分)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
11、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8分) 参考答案1324:BBADC DBDAC AD2536 DABDB CDBCD BC38(36分)(1)新元素:关注社会公正、关注社会平等问题、关注民众的社会保障问题
12、(4分) 措施: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工人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任答其中两点即得4分)(2)国际: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20世纪30年代前期罗斯福新政效果不明显;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国内: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3)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摆脱危机;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共合作抗日;二战期间美苏成为反法西斯盟友;美国对中国抗日的支持。(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13、)(4)消失的原因:二战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包围政策;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成为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新时期中国史学界研究水平的提高。(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41、A(1)变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 生活方式西化 发展近代教育,学习西方文明。实行文明开化政策(3点6分)(2)特点:政府扶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吸收工业革命成果;学习西方的国家多,规模大,领域广 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西方文化。(3点6分) 看法:立足本国国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明治维新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4分)C(1)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巩固并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行。 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