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6.20《孟子见梁襄王》测试(1)(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077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6.20《孟子见梁襄王》测试(1)(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6.20《孟子见梁襄王》测试(1)(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6.20《孟子见梁襄王》测试(1)(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6.20《孟子见梁襄王》测试(1)(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6.20《孟子见梁襄王》测试(1)(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语文:6.20《孟子见梁襄王》测试(1)(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孟子见梁襄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恶()乎定保民而王()B.好()乐何如予忖度()之C.语()人曰:“我不能”天下莫不与()之D.此无他,与民同乐()暴见()于王答案:B解析:忖度。2.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通“猝”,突然地B.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浡:通“勃”,奋发,振作C.诚如是,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好像D.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保:通“宝”,以为宝答案:D解析:保:保全,保护。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诚有百姓 诚如是也,民归之B.就之而不见所畏 若无罪

2、而就死地C.就能一之 用心一也D.卒然问之 卒与尸合答案:B解析:接近,靠近。A.真的,如果;C.动词,统一,专一;D.同捽,突然,终于。4.下列成语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嗜(喜好)杀成性 惟命是(判断词)从B.一暴(晒)十寒 放(放荡)辟邪侈C.缘(沿着)木求鱼 寡不胜(超过)众D.专心致(到)志 恻(怜悯)隐之心答案:B解析:A.是:起提前宾语的作用。C.缘:攀援,爬;D.恻:对苦难的人表示同情。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句是( )A.天下之人牧 人牧:国君B.黎民不饥不寒 黎民:百姓C.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D.冲冠一笑为红颜 红颜:年轻人答案:D解析

3、:红颜:貌美的女子。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 )A.其如是,孰能御之 如是:像这样B.德何如则可王矣 何如:怎么样C.今恩足以及禽兽 足以:足够用来D.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何以:为什么答案:D解析: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凭借什么。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下”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下:形容词用作名词,低处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在之下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D.飞流直下三千尺下:名词用作动词,落下答案:C8.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是补出的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下莫不与(之)也B.就之而不见(其)所

4、畏焉C.曰:“不若与人(乐乐)”D.耕者皆欲(自)耕于王之野答案:D9.“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天上乌云密布,下起了很大的雨,那么禾苗茂盛地生长起来。B.天上乌云密布,下起了毛毛细雨,那么禾苗就高兴地舞蹈起来。C.天上乌云密布,下起了很大的雨,那么禾苗就高兴地舞蹈起来。D.天上乌云密布,下起了毛毛细雨,那么禾苗茂盛地生长起来。答案:A阅读文段,完成1013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

5、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0.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突然问道“天下要怎么样才能安定呢?”B.天下莫不与也。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C.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D.其如是,孰有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抵抗它呢?答案:D解析:如果像这样的话,谁能抵抗大王您呢?11.孟子在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答案:残暴的统治失掉民心,实行仁政,则民心

6、归附,就能统一天下。12.梁襄王给孟子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答案:无国君的素养,不令人敬畏,平庸低能,缺乏教养。13.文中两个比喻有怎样的联系?答案:材料上均以水喻,内容上,只有先以仁泽滋润斯民,然后,百姓才会如水就下地归附仁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

7、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且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

8、子而为三伯长。” 注:伯禽:周公之子,被封到鲁,成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利而勿利也:意为“(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夷吾:管仲,名夷吾。桓公时为齐相,帮助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上志而下求:意为“对高于自己的人总想努力赶上,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国:国都、京城B.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亲近C.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D.哀不己若者 哀:怜悯,同情答案:A解析:国:国家。1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则天下平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其于物也,有不知也 今王田猎于此C.去其“荆

9、”而可矣 若无罪而就死地D.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答案:D解析:D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间的助词,可不译;A.那么/却;B.对/在;C.表顺承/表转折。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指代对象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物皆被其(指“天地”)泽B.犹未足以知之(指“谁将属国”)也C.视不己(指“管仲”)若者D.其(指“隰朋”)于人也,有不见也答案:C解析:指“鲍叔牙”。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应以公治国”的一组是( )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桓公行,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

10、直A. B.C. D.答案:A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B.对遗弓者的话,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就不应该有国别的限制;老子认为,真正的“公”,应该是面向所有的生物,而不应该仅仅限于人。C.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临终的时候,却不肯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而推荐隰朋做齐国的相,足以表明他真正为齐国的长远利益打算。D.作者认为,大工匠不做砍削的小活,大厨师不管锅碗瓢勺的小事,大勇士不和人打架斗殴,正义的军队不能侵害百姓。答案:A解析:“楚人出以公心”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2)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答案:(1)(为政)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2)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