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五 比较鉴赏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在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采用比较鉴赏的有山东卷、全国卷、天津卷、江苏卷、浙江卷、福建卷。2015年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取材于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初中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比较,属于比较鉴赏类型,只不过第二首诗歌来源于教材,没呈现原文,从学过的诗歌上去找思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解答提示,因此也就降低了试题的难度。2015年湖南卷、浙江卷也考查了比较鉴赏。因此,诗歌的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古代诗
2、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或对同一首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鉴赏解答。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一、古诗词比较鉴赏的提问方式和一般答题思路1提问方式:(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3)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的妙处。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
3、迁移运用巩固提升2一般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者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注】虚:废墟。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答:_“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
4、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解析: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张说邺都引画线的两句诗的意思是,“城郭”和“西园”已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强调的是世事沧桑变化,抒发的是世事无常、生命短促的感慨。第二首诗中画线句子是说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虽然抒发的
5、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基调是“哀而不伤”的。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木芙蓉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木芙蓉形象。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
6、,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以此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范成大的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7、【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_“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也就是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实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
8、“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注】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_(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
9、静。(意思对即可)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解析:分析起因和表达效果,需要把握诗句的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扫山云惊散林鸦”通过写因云朵掠过山林而使林鸦受惊四散,反衬了树林的寂静,属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写月亮升起,惊动了山林中的小鸟,也是以动衬静。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1)这两首诗都以_来写愁。(2)简要分析
10、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答:_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意象都是猿声,通过猿声来抒发诗人的愁怀。猿声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两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
11、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4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理解不同诗词的内容、把握不同诗词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根据以上几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把握不同诗词的思想感情。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暮春一诗中“落花”、飘飞的柳絮、“东风老”、杜鹃的啼叫都表明春天将尽,暗含惜春之意,第二句中的“春愁”直接表达诗人的伤春之感。暮春山间中“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涧水香”动静结合,视觉描写与嗅觉描写相结合,表达出诗人的闲适愉悦之情。答:_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栏目导引技法传授规律探寻迁移运用巩固提升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