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2020学年新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竞赛班,含解析)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夫之在论述古代两种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时说:“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文中的“封建”这一制度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个朝代A. 商B. 西周C. 秦D. 西汉【答案】B【解析】文中的“封建”这一制度指的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最早出现于西周而非商、秦、西汉等,所以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2. 左传记
2、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 武王克商B. 平王东迁C. 王室衰微D. 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挑战周王地位的史实,故C正确。武王克商,反映了商朝灭亡,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平王东迁,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诸侯争霸,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王室衰微3.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
3、”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局面,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这一局面被改变始于A. 禹B. 启C. 商D. 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早期中国政治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的政治制度启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 分封制和郡县制B.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C. 分封制和宗法制D. 宗法制和郡县制【答案】A【解析】
4、试题分析:西周的分封制在后期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之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故“周之失,在于制”。秦朝实行暴政,导致秦的迅速灭亡。但秦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B选项三公九卿制与中央集权无关;C、D选项宗法制不满足要求。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5.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分
5、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 B. C. D. 【答案】B【解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正确。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正确,不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6.左传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则材料反映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科举制郡县制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文言文的解读,依据材料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等关
6、键信息,说明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所以A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分封制、宗法制7.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A. 生产工具的差异B. 政治制度的差异C. 社会观念的差异D. 经济形态的差异【答案】B【解析】秦朝之所以能够驱使大量的人口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与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必然关系,故A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周没有实行中
7、央的完全集权,所以不能够集中大量的人力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故B项正确;社会观念的差异,当时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密切关系,故C项排除;奴隶社会是井田制,应该更有利于集中劳动力从事社会生产,所以说经济形态的差异不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D项。8.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将入朝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格杀。父亲李渊正在皇宫内湖上泛舟,李世民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李渊无奈,立即传位给李世民,自己退居太上皇。史称“玄武门之变”。这场残酷的夺嫡斗争违背了A. 宗法观念B. 华夷观念C. 重农观念D. 民本观念【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的夺嫡斗争违背
8、了宗法观念,A项正确。华夷思想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与材料夺嫡斗争不符,排除B。重农观念与材料夺嫡斗争不符,排除C。民本观念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与材料夺嫡斗争不符,排除D。9.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郡国并存,而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都正确;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与材料无关,故排除;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
9、。故组合正确,故A正确。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10.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 分封制B. 宗法制
10、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 皇位世袭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比较容易错选B,天下法指的应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奈何以我乱天下法”,意思是不能因为我而打乱原有的国法,答案选D,分封制在春秋战国已经瓦解,皇位世袭制是先秦时期才流行的,排除A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1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A. 由“公天下”到“家天下”B. 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C. 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D.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答案】D【解析】试
11、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将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划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结合所学不难判断出第一阶段封建转向帝制即是由商周时期的分封制转向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阶段,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所以答案选D,A项发生在我国夏代,王位世袭取代了禅让,B C两项发生在晚清时期。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县制12.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惠至渥(w,优厚)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由此,贾谊建议汉文帝A. 实行“推恩令”B. 巩固
12、汉初分封的格局C. 削弱地方封国势力D. 实行郡县制加强集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文献式材料选择题。通过材料中的“以王诸公”、“反者九起”,可以发现贾谊是反对实行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分封诸王造成地方割据的现象,实际上贾谊的意思是削弱地方势力,故C项正确;A项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错误;D项说法错误,秦朝就实行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3.汉书记载:“中朝官也,亦谓之内臣。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期也。”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郡国并行制的缺陷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察举制的弊端D. 刺史制度流于形式【答案】B【解
13、析】材料反映是中外朝制度,该制度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产物,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外朝制度和郡国并行制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是一个选官制度,中外朝制度和察举制无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刺史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并非流于形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4. 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可以判断这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
14、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实行,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5.唐书记载的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见图示(注:士族指的是世家大族或豪门望族:寒门即庶族指的是一般的中小地主;小姓指的是二者之间的阶层),由此图示可知A. 唐朝依然延续了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B. 唐朝时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进士考试C. 士族小姓寒门子弟中进士人数一样多D. 唐朝科举考试进士分布来源很不平衡【答案】D【解析】隋唐之前为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而A项错误
15、;进士考试有资格限制,且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图中看出士族子弟明显多于寒门子弟和小姓子弟,故C项错误,D项正确。16.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中,与此想法直接相关是A. 设参知政事副相B. 在地方设节度使C. 设三司管理财政D. 派文臣任知州【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宋太祖“选儒臣”意即选文官,“分治大藩”则是指治理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是指派文臣任知州,故D项正确; AC项是中央官员,不符合“分治大藩”,排除;B项是在削减武官的权力,不符合题意而排除。17.“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乱人来之,遵
16、擅暑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延。效战国以土地传子孙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上述材料反映现象是A. 安史之乱B. 藩镇割据C. 均田制瓦解D. 租调制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发生之后,直到唐肃宗时期才基本平息下去。朝廷封的节度使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自己任命官吏,征收的赋税不上缴朝廷,而且把土地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拥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权力,这种局面一直到唐朝灭亡,持续了一百年左右,中央始终无法控制。由所学可知,这是反映的藩镇割据问题,B选项符合题意。安史之乱是藩镇割据的一个表现,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CD选项排除。18. 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
17、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A. 皇权空前强化B. 皇权受到牵制C. 部分制度承袭前朝D. 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设军机处之前的制度,皇权还未空前强化,故A项在材料中不能说明,选A。清初议政处对皇权有限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清朝内阁制度承袭前朝,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19.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
18、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题目中的信息是分封,而且指出了变化:明朝时分封的诸侯王到封地去居住,而清朝的分封大都是礼节性的且被封的人一律在京居住。这体现了对所封的诸侯王控制加强,从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本题应选C项,不选D项。题目中未涉及君权的强化,不选A项;B项中“徒具其名”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清分封的王仍拥有一些特权,而且,传统的分封制早已崩溃,不选B项。20.某一时期,朝廷收到某地发生洪灾的消
19、息,皇帝命令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并责成户部尽快调拨粮食运往灾区。根据皇帝之命写成的诏书,经皇帝确认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时期可能是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清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安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丞相制度是明朝废除的,故A B 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除丞相【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自秦代建立,这一矛盾便凸现出来,随着王朝的更迭,矛盾
20、益发突出,最终至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这一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须要关注的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实际是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整体机构而并非丞相的职务。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阅读图1,分封制对当时的周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简要分析这一制度最终走向崩溃的原因。(2)图2表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行政制度?有何深远影响?(3)阅读图2和图3,分析西汉和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异同。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反复说明了什么?【答案】(1)影响: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的统治。原因:经济基础变化(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的政治联系难以持久。(2)制度:郡县
21、制度。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或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3)同:郡县制;异:西汉同时实行分封制。说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一个过程,一种新制度的确立不会一帆风顺。【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巩固统治、稳定秩序、传播周文化、扩展疆域等方面。分封制的瓦解主要和生产力发展有关。(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需要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官僚政治等方面进行思考。(3)结合材料可知,西汉和秦朝在地方都实行郡县制,但是刘邦错误的
22、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又实行分封制。这说明了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一个过程,一种新制度的确立不会一帆风顺。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材料二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1)材料
23、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主要标准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答案】(1)察举制度。推荐才学和品德。(2)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3)隋唐时期。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解析】【详解】(1)根据:“举孝廉”可知是察举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才学和品德。(2)根据“官品,中正品第”可知是九品中正制,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门第高低,弊端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3)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开始推行科举制,进步:可从打破士族地主特权、扩大官吏来源和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等角度总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