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情分析】这一专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专题。核心知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和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等等。从考查的角度看,本专题多与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考查,且综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考查。从考查的主要内容看,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从考查的力度来看,本单元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从考查内容来看,要注重国际经济组织或相关文件、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等重点问题。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美国为主导,这一体系是美国经济对外扩张的一个部分,同时也要注意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
2、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是高考考查的两个重点问题,全球化的双重性作用尤其要注意。从题型上看,选择题比例较大,重视材料解析题的考查。热点问题要关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各国加强合作应对经济危机,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趋利除弊顺应这一趋势,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改变落后面貌。【知识交汇】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内容主要
3、包括以下方面:(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展,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3)金融全球化。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迅速扩展的跨国银行,遍布全球的电脑网络,使全世界巨额资本和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4)投资全球化。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资本流向从单向发展为双向,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输出资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对外输出资本,包括向发达国家输出。(5)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区域经济组织遍及全世界,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许多区域集
4、团内部,都实现了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使得区域内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组合,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全球化特征1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2各自成因: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世纪,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两极冷战格局的结束带来较为缓和稳定的国际环境,这种趋势日益向着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1995年1月1
5、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又是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90年代,在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夜加剧、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缓和的背景下,经济区域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也形成了。3双重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对于当今正在全力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
6、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会带来风险与问题。4中国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三、世界经济多极化、区域性经济集团、全球一体化三者关系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西方经济关系逐步由美、欧、日的三极格局代替了美国的独霸的局面,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为了能在竞争中陷于优势地
7、位,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因此说,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基础,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特定表现形式。区域性经济集团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但从整体来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是因为:一万面,每个经济集团都需要加强同其他经济集团的联系,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每一集团内部各国相互之间经济关系的加强,也增进了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性,这就为集团之间的合作打下基础。区域集团化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将是全球一体化的一个阶梯,但二者在相当时期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四、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形
8、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 1原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2特点:世界经济已形成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经济板块为中心的格局。集团成员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更加务实,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各国经济融合程度明显增加,规模急剧扩大
9、。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五、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1建立过程: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1947年,联合国贸易及就业会议签署的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贸组织,后来由于美国反对未能成立。1947年,美国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1990年,欧共体和加拿大分别正式提出成立世贸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才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从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运作,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2重要作用:它
10、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的成立有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它为经济全球化制订规则,为国际经济提供交流合作的舞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什么意义?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民党窃据等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了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
11、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 2意义: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
12、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1)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2)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
13、,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3)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4)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七、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
14、么?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1形成原因: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全球化历史进程: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八、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
15、现有哪些?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1主要表现: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2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存在问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在
16、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公众关注的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它国家倾卸。一些发达国家还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九、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从积极作用来说,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消极作用来说,西方发达国
17、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2态度: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十、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18、? 1联系: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2区别: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十一、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三大经济区域组织的区别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欧盟全是由发达国家组成。欧盟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还是一个政治组织。该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相比,内部联系比较紧密,利益比较一致,已建成商品、人员、劳
19、务和资本均可在内部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欧盟是世界上成立较早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组织,其成员国共有15个。北欧自由贸易区成立比欧盟晚;成员国少,只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相互间地位不平等,美国居主要地位。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区域经济组织,一些发达国家特别像美国也积极加入进来的原因是首先,随着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看到了亚太地区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其次,美国也是想以此来牵制欧盟。亚太经济组织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其他经济集团相比,没有组织首脑,没有常设机构,对成员国的约束力较小。亚太经合组织是由太平洋沿岸21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
20、团,该组织的成立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但该组织没有组织机构,没有首脑,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目前还不能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均可在内部自由流动。在21个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共有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6个国家,其中加拿大、美国、新西兰三国位于西半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又是世界著名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思想方法】1要理清知识的脉络,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还要从微观里观察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把握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以及演变,把握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密切相关,要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注意联系各种经济现象的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纵向和横向对比研究重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