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升与毫升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2、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升与毫升,并会用字母表示。教学难点:理解容量的含义,形成1升与1毫升的容积观念。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教学过程:一、感受旧知、揭示课题1、 计量物体用哪些长度单位?2、 计量物体重量用哪些质量单位?你们知道吗?我们喝的牛奶、饮料是用什么做计量单位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升和毫升(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旧知为新知做好铺垫,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二、动手活动、探索新知1.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问: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比较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同学之间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设计意图:安排这些内容,是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课堂活动中,不能直接介绍比较的方法,而通
3、过活动要让学生自己在充分的操作,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学会比较的方法。2. 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饮料瓶子:观察这两个瓶子,哪个瓶子的饮料多一些?同学猜想,猜想的结果不同。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瓶子的饮料多呢?你有什么方法?同学活动后回答并演示把这两个瓶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量筒或量杯里进行比较,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的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3. 出示课件。(下面各容器哪个杯子容量最大?哪个最小?)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容量的感知。三、感受容量单位“升”
4、与“毫升”1. 出示超市平面图:我们到哪里去会找到容量单位?2. 视频播放超市和商品商标特写(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2.5升等)。提问: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升、L。再问:你们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看到这个容量单位的?师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以用“L”表示。(请同学们读一读)3、举例。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升这个容量单位的?根据同学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4. 体验1升的多少。操作: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让同学用平时饮水的杯子倒一倒,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5. “节约1升”。(1)出示动画,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提问
5、: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20分钟就会流失1升水。一小时就浪费多少水?一天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节约用水”从娃娃抓起。(2)节约用水广告短片欣赏。情节: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小蚂蚁集水运水浇树字幕(请节约每一滴水)。小蚂蚁说:“我收集的水有多少升?”小蘑菇说:“这么少的水用升做单位合适吗?”谈话:为了计量比较少的水,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升”更小的容量单位。那就是毫升。出示: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得出:用升作单位的容器很大,可见毫升是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用“mL”来表示。(请同学们读一读)设计意图:通过小短片引出更小的容
6、量单位毫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6、 认识1毫升师用滴管向量筒滴水,几滴约是1毫升?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学生直观感受了毫升的概念,体会了毫升的意义。四、本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到了新知识,你快乐吗?五、课件出示层次练习,提高巩固1、 把下面各容器容量按从大到小排序。2、 判断下面各题的单位是否正确。3、 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六、 作业布置1、 课件出示:选择合适单位。2、 课本3页1题。七、板书设计:认识升和毫升计量液体,用升或毫升作单位。升字母:L毫升字母:mL设计理念:同学对升和毫升的认识重在感受和体验。本节课的设计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同学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教师积极创设与同学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学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同学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和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精心设计一个对话的场景,在感受实际生活中容量单位“升”的认识从超市平面图物品分布区域的定位到对容量单位的感知,促进同学们逐步形成对容量单位清晰规范的认知“升”是较大单位,“毫升”是较小单位。在最后的拓展练习环节中,我最大程度地把练习内容活动化,容量单位是什么?1升有多少?1毫升有多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