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这表明了A. 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B. 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 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D. 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意味着牛的功用增加,可以用来耕地,这是因为春秋时出现了牛耕,这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选A;齐国本来就是农耕经济
2、,故不存在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的问题,故排除B;宗法和宗庙一直是备受重视的,故C也不符合史实;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刚刚出现,所以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就要抓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2.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都按田亩实税。其主要历史
3、影响是( )A. 加速速土地私有化发展B.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D. 加剧地方割据混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相地而衰征”“初税亩”都是按土地进行征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重要标志,加速土地私有化发展,A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当时没有豪强地主,排除C项;D项是分封制瓦解的影响,排除D项。3.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 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 铁农具的广泛应用【答案】A【解析】【详解】从“汉武帝”
4、以后,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官营手工业在资源、工艺等方面的优势起了重要作用,所以A项正确。冶铁业在汉代属于官营手工业,B项不符合史实;鼓风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C项错误;冶铁业的发展推动了铁农具的推广,这是结果不是原因,D项错误。【点睛】汉武帝时,国家把有利可图的手工业部门,如冶铁、煮盐、铸铜、铸钱等收归国家经营,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也是重农抑商的重要体现。4.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诗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唐朝A. 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B. 严格市场的管理C. 局部商
5、业活动的时间已有所突破D. 草市已经出现【答案】C【解析】“夜市千灯”“如今不似时平日”说明扬州城市商业活动不在局限于白天,体现出唐朝部分地区商业活动的时间已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城市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夜市的出现,说明政府对于市场的管理并不是相当严格,故B项错误;草市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材料描述的是夜市场景,故D项错误。5.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它反映了汉代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4113829A.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 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C. 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D. 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显示
6、的两汉时期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铁犁铧得到推广,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铁犁铧是农业生产工具,故D项错误。6.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说明茶叶、桑蚕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唐宋时期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
7、C项是正确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近代,A项是错误的;B项传统农业衰退不符合唐宋历史;材料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与D项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7.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 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土地兼并根源的认识。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
8、面,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C项反映了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D项反映了封建王朝的压迫、剥削,但不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土地兼并8.宋代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科举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反映了( )A. 门第观念彻底废除B. 政府重商政策的盛行C. 官商勾结风气严重D. 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富商大贾可以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体现的是商人地位的提高,也反映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故D项正确;“彻底”表述错误,排除
9、A项;政策并没有推行重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不属于官商勾结,排除C项。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在这些商人看来,如果没有获取捕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材料说明了A. 古代商人有独立的经商意识B.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工商食官”C. 古代商人深受特权社会剥削D. 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A项不符合“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排除;题中“中国古代商人”指的是民营
10、商人,B中“工商食官”的说法错误;题中未提及官府对商人的剥削,排除C;由材料信息“中国古代商人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可知,古代商人对官府的依赖,表明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较强,D符合题意。故选D。10.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 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B.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C.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D.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
11、料中的“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等信息可以看出,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城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故答案为D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也未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排除B、C项。11.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C. 经济
12、政治格局的变迁D.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漕运线路的变化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反映的是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故选C项;漕运线路的变化不仅与经济重心南迁有关,也与政治中心变迁有关,A项不全面,排除;国家疆域的扩大不是漕运线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关中自然环境恶化是唐代以前影响漕运线路的原因,唐宋以后经济政治中心都迁移出关中,故排除D项。故选C。12.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
13、传统文化逐渐落伍B. 中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C. 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D. 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史实可知17、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已经落后了,但不是变化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方人关注中国内容发生改变,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西方内部的变化,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增,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故C项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4、【详解】13.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嘉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嘉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A. 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B. 横跨三大洋,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C. 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D. 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答案】B【解析】【详解】1522年9月6日,麦哲伦船队剩余18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因此受到西班牙国王的嘉奖,故B项正确;迪亚士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故A项错误;郑和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故C项错
15、误;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故D项错误。14.19世纪后期,各国相继通过公司法,该法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自由地组建一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粉墨登场:它由特许变为自由的注册,由特权变为平等的权利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是A. 自由主义思潮兴盛B. 重商主义的再兴C.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D.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答案】A【解析】由“允许人们自由地组建一家企业”、“由特许变为自由”、“由特权变为平等的权利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由垄断和贸易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变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故选A而排除D;重商主义时期有国家保护的色彩,体现
16、不了单纯的自由竞争,且重商主义再兴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凯恩斯主义是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里强调的是自由竞争,故排除C。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这一题关键是读懂里面的信息,根据所学才可以选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相关的内容。15.1900年后,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其中通用公司、杜邦公司的实验室成为现代工
17、业研究实验室的典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A. 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联系紧密B. 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C. 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D. 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答案】A【解析】20世纪,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是将科研与技术、生产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融为一体,故选A;题干仅仅提到了美国,而没有提到其他国家,没有比较,所以不能说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雄厚,所以B与题意不符,故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工业研究实验室,而不是其物质基础,故排除C;D与题目主旨无关,故排除D。16.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
18、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B. 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分析】全球商品流通只是其形成条件而非根源,故A项错误;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与该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亚非拉美许多地区成为其原料产地,因而生产单一经济作物,形成单一经济,故D项正确。【详解】 17.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
19、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答案】B【解析】【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的高度集中,企业总数减減少,而产量、投资额大幅度提升,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故B项正确;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
20、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机械化不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故A错误;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因而“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说法错误,C项错误;前两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第三次不是,故D错误。18.下图是20世纪初欧美国家报刊上的一幅漫画(图中大树意为自由贸易,树底下坐着的是英国,而正在采摘果子的为美、法、俄、荷等国)。下列对这幅漫画的解读,不准确A. 英国仍然坚持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B.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激烈C. 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
21、据绝对优势地位D. 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美国工业生产超过英国,结合图示自由贸易大树下的英国受到美、法、俄、荷等国等国挑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 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2、B. 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C. 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D. 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选项符合题意。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不能说其思想守旧,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明显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洋务运动并未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的学习,D选项排除。20.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23、.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21.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A.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 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
24、竞争C. 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 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只涉及到专利问题,并不能说明有了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所以A错误,依据材料专利最高期限为五年,并不是针对官营企业而言的,所以C错误,D项中的完全过于绝对,材料体现专利最高期限为5年并拒绝了周的三十年的申请,有利于防止垄断,所以选B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22.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25、 100 153 A. 22B. 31C. 73D. 193【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可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以及本国环境的制约,导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业等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D正确;其余三项数量少于矿冶业等行业,不符合史实,ABC错误。故选D。23.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A. 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B. 国共对峙日趋缓
26、和C. 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D 工业布局逐步合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关系,故B项错误;出于国防的需要,联系所学,与日本侵华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与工业布局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原因24.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A. 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 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答案】B【解
27、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此阶段商办企业的迅速发展,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A 错误,清政府不可能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B出现于甲午战后,符合题中的时间。CD出现于1911年之后。25.中国关税税中长期维持在值百抽五的水平,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差等税率,1933年改为抽5%到抽80%的14级。这差等税率的实施A. 杜绝了外国的经济侵略B.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表明列强无力控制中国D. 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关税值百抽五”到“实施差等税率,1933年改为抽5%到抽80%的14级”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通过关税来保护民族工业,故正确答
28、案为B。杜绝外国经济侵略在当时是不现实的,排除A。中国当时没有真正独立仍然受到列强控制,C错误。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从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26.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了大量的“卫星”字眼,其意在于( )A. 祝贺苏联取得的重大成就B. 表达中苏人民的友好感情C. 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D. 体现发展科技的强烈愿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58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的局面,一场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在“大跃进”中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这些上报虚假“小麦卫星”、“水稻卫星”等在
29、各行各业中发生的类似行为被统一称为放“卫星”,因此可见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故选C;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1958年中国祝贺明显不符合事实,A错误;B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27.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A. 结束“两个凡是”B.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C. 提出“一国两制”D.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结束“两个凡是”属于当时思想路线的别乱反正,与题干“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不符;C不对
30、,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而且主要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D不对,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间不符;B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有利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名师点睛】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
31、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8.1981年,芜湖日报发表了芜湖市个体商户年广久炒卖瓜子发家致富的报道货真价实的傻子瓜子,社会上流行起顺口溜“傻子瓜子呆子报,呆子报道傻子笑,四项原则都不要,如此报纸真胡闹”。这反映当时A. 市场经济成社会共识B. 企业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C. 经济体制改革亟须深入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个体户”经商“致富”,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却遭到人民的抵触、批评,说明在当时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改革开放持怀疑、抵触情绪,所以急需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1992年中共
32、“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81年还属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排除;B项,1984年国企改革,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1981年仍是国企的“天下”,排除;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国企的改革,与材料中“个体商户”不符,排除。【点睛】农村经济发展依赖于经济体制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人民公社的废除,城乡统筹发展等战略性决策的部署,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29. 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
33、决地试。”其背景是A. “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B.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C.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D.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判断,这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的“南方谈话”。A、B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D中共十四大召开于“南方谈话”发表之后;均可排除。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邓小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南巡并发表“南方谈话”,故选C。考点:南方谈话。点评: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南巡讲
34、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30.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A. 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B. 确立改革开放政策C.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答案】A【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20世纪90年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之所以是潜在的巨人是因为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A
35、;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B;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C;我国目前尚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5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汉武帝时代起,史籍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夏四月,陨霜杀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例如,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
36、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材料二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材料三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卞宝地卞制军政书(1)联系材料一,从小农经济特点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2)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37、(3)联系材料三,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国家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灭亡。(2)积极方面:增加了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消极方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大量垦荒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从材料中的“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
38、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来看,由于自然灾害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最终导致政权灭亡。(2)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辩证分析。(3)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3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
39、新世界引入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材料二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
40、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二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答案】(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2)原因:白银外流;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关联度: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新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信息: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任意2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新世界的种植场”“欧洲”“西班牙人”“美洲的
41、特产”等关键信息可知,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究其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由分散逐渐走上一个整体,地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同时伴随着还有进行殖民扩张。(2)从材料时间“845年”可知,这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是由于伴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白银大量外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图一讲的是交通工具由帆船到汽车,这说明动力发生了变化,由风力、人力到内燃机的使用,也已经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图二讲的是由从欧洲出发到世界各地。因此可以知道,
42、交通工具的进步,更加有利于远行,也就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从图二也可以知道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影响;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原因和影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影响33.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天
43、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材料三 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1979年26.632.141.31980年27.234.338.51981年28.836.734.5(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44、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答案】(1)特点:历时长而成效低;受外国资本的控制;行业发展不平衡。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严重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2)趋向: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影响: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解析】【详解】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从184
45、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概括得出:历时长而成效低、受外国资本的控制、行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原有的工业基础、重工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国家建设的需要、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2)问,“趋向”,依据材料三的数据可知: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市场的商品供应、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