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265.50KB ,
资源ID:1214208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142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网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网考试题(含解析).doc

1、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网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管子记载齐国“均地分力”、与之(民)分货,即把田地分配给耕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从此,劳动者“夜寝早起”,“为而不倦”“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这种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小农经济的兴盛D. 铁器牛耕的使用【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把田地分配给耕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乱井田”可知,井田制在齐国已经逐步瓦解,小农经济逐步兴起,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上的变化,这不属于商品经济的内容,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兴

2、起,而非兴盛,C项程度词使用不当,排除;材料只是说明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提及其变化的原因,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2.中国古代的“三复奏”制度形成于北魏,发展与隋,完善于唐。内容为死刑核准以后,执行前还有一个复核程序,由皇帝在死刑犯人的名字上勾决才能执行。这种核准复奏的程序一共要履行三次。材料体现了A. 皇权掌控所有司法程序B. 礼刑并用的法治理念C. 民为邦本的有效保障D. 刑法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执行前还有一个复核程序,由皇帝在死刑犯人的名字上勾决才能执行”可知,中国古代政府在执行刑法的过程中,想要尽量减少冤案的发生,这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反

3、映,故选D;材料中的皇帝掌握仅是审核这一程序,A项在程度上对此有所夸大,排除;材料只涉及法的运用问题,未提及“礼”的内容,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的做法并不能有效保障民本思想的贯彻与执行,否则也不会产生如感天动地窦娥冤等文学作品的问世,C项说法错误,排除。3.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A. 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B. 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C. 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D. 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

4、可知,“坞壁经济”是耕战兼备生产模式。这是南北朝时为了应对战乱而求自保的经济模式,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因此不利于统一,故C正确;这种生产模式是动乱时期农耕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时有利于农业发展,故A错误;“坞堡”有许多世族聚族而居,这推动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故B错误;“坞壁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4.下表为唐、宋、明、清时期江苏、浙江、福建状元籍贯情况,这一现象反映出古代中国地区唐宋明清合计江苏78172759浙江013202053福建01810331合计7394750143A. 地理环境决定人才数量B. 经济发展影响人才分布C.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 南方科举制相对完

5、善【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才的分布,因此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唐朝之后,如江苏、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的状元也越来越多,故选B;地理环境并不能决定人才的数量,人才的数量主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就南方与北方的整体状况进行比较,无法直接读出C项结论,排除;科举制是针对全国设置的一种选官制度,没有南方比北方更完善的说法,排除D。5.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古代医药学注重分

6、析与实证精神B. 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C. 经济中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D. 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答案】B【解析】【详解】李时珍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说明本草纲目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中心转移”的问题,排除C;材料信息与“市场机制”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6.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

7、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A. 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B. 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C. 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 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符合当时时代和学术的需要,因此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故C项正确;材料“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说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B项排除;

8、“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说明D项错误。【点睛】解题时注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这一时间信息。7.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A.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冲破“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B.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形成了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C. 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先河D. 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中“师夷

9、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冲破了中国“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显示出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故选A;“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面有限,并未形成一次思想解放潮流,B项说法错误,排除;林则徐在魏源之前就已开始尝试着将西方的学术文化引入中国,排除C;严复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排除D。8.1919年-1921年,多位西方学者来华讲演,美国学者杜威认为中国的“政治革命是一场失败”,断言“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在中国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英国学者罗素高度赞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检讨西方道德情操,主张西方应该学习中国“正当的生活理念”,在中国

10、知识分子中没有引起太大反响。这说明A.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B. 罗素的演讲脱离社会现实C. 社会主义思潮已成为主流D. 国内外形势影响价值判断【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没有进行思想革命,因此在1919年以后的中国仍处于军阀统治和列强的侵略中,受此影响,中国人大多数人都觉得要改变中国就要转变理念,杜威与罗素相比,他的观点更好地迎合了国人的这种认知,因而才会大受欢迎,这说明国内外的形势会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判断,故选D;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只是体现在杜威的演讲中,而英国学者罗素的演讲并不涉及,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人们往往只接受自己原意接受的观点,罗素的演讲之所

11、以不受欢迎,只是因为他的演讲内容不符合国人的心理认知,而非脱离社会现实,排除B;杜威和罗素均不是社会主义学者,故无法通过材料得出C项结论,排除。9.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提到:“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缺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这表明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 长征初期北上抗日的目标已经明确C. 坚定的抗日目标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D.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答案】C【解析】【详解

12、】由材料“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可知,斯诺认为坚定的抗日目标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故选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而长征在1934年就已开始,排除A;“北上抗日”这一目标在长征初期更多的是从政治上考虑而提出的策略性口号,它并没有非常明确,否则长征期间也不会有红军长征内部分裂的事件,排除B;材料重在论述长征胜利的原因,而非长征的历史意义,排除D。10.1936年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其领导人来自全国各地。如抗联创始人、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是广东人,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是河南人,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

13、中是云南人。这主要是因为A. 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B. 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由自发到自觉C. 日本全面侵华促使中华民族意识觉醒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促进救亡高涨【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1936年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其领导人来自全国各地”可知,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凝聚了来自全国的力量,故选A;B项更多的只能算影响,而非原因,排除;日本在1937年才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排除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是在抗日联军成立之后,排除D。11.1956年,中国政府制定出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此规划提出了

14、包括原子能技术的和平应用、喷气技术等12个重点任务,并于1962年提前完成。这一规划的完成A. 促进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B. 标志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C. 使“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民族共识D. 是苏联政府不断给予技术支持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提出了包括原子能技术的和平应用、喷气技术等12个重点任务,并于1962年提前完成”可知,这一规划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故选A;中国在1956年就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提出的,排除C;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政府

15、并未给予中国技术支持,排除D。12.罗马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时参考了多部法学著作,探讨了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还担负着解释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主要表明罗马法学家A. 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 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C. 热衷于立法工作的理论研究D. 乐于从事罗马法的普及工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学家在探讨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同时,还将法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担负着解决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

16、是表述了题干的后一部分,错误;C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是表述了题干的前一部分,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普及工作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3.二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据此可知,十月革命A. 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B. 奠定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基础C 动摇了世界资本主义秩序D. 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强调了十月革命的影响,即十月革命对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故选A项。根据所学

17、知识可知,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于二战结束后,而不是由十月革命促成的,B项错误;根据材料“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可知,材料强调了十月革命对当时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没有体现动摇世界资本主义秩序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方向有重大的影响,但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与题意均不符。14.列宁发现,小农心中想要的东西,其实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相反不是土地共有,而是土地分配给个别家庭农场经营。一旦认清这个事实,列宁毫不犹豫,立刻决定,布尔什维克的任务,便是实现这种经济上的个人主义。这表明,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意在A. 调整经济政策,巩固工农联

18、盟B. 取消土地国有,恢复土地私有C. 校正计划体制,探索市场体制D. 实行个体经营,强化小农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布尔什维克的任务,便是实现这种经济上的个人主义”可知,苏联政府深化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意图调整经济政策以巩固工农联盟,故选A;列宁等人只是将土地的经营权分配给农民,而非改变土地所有权,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建立的,苏联只是想要利用市场的手段来巩固工农联盟,其目标不在建立市场体制,排除C;列宁等人之所以实行个体经营,是想要巩固工农联盟,而非强化小农经济,其不可能开这种历史倒车,排除D。15.如果要给如图赫鲁晓夫给卡斯特罗拔导弹牙设置

19、一个主题,准确是A. 两极对峙中的对抗与妥协B. “冷战”中的“热战”C. “冷战”从欧洲扩展到美洲D. 北约与华约的全面对抗【答案】A【解析】【详解】由漫画的标题“赫鲁晓夫给卡斯特罗拔导弹牙”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其说明苏联在与美国的对抗中被迫放弃了原有战略企图,体现了两极对峙中的对抗与妥协,故选A;古巴导弹危机并未演变为热战,排除B;拔牙重在强调美苏之间的对抗与妥协,而非冷战地理范围的扩展,C项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D项忽视了美苏争霸妥协的一面,解读不准确,排除。16.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

20、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A. 德国的正式分裂B. 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C. 美苏争霸的形成D. 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正式分裂是在1949年,故A项错误;美苏争霸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故C项错误;“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体现不出两个占领区的默契,故B项错误;西战区使用“B”记马克,苏战区发行“D”记马克,这说明在美苏争夺下,德国的分裂不可避免,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故D项正确。17.二战后有三种世界性的运动对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运动;二是以苏联为中心的国际

21、共产主义运动;三是广大第三世界进行的民族解放运动,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这三种运动A. 形成了美苏冷战两极格局B. 导致世界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安C. 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D.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世界性运动有利于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选D项;A项只体现了前两种世界性运动的影响,排除;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新的世界力量中心崛起有利于世界和平,故排除B项;在两极格局下,世界被人为地分裂为两部分,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故排除C项。18.下表是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关于欧盟成员国人民对欧盟重要决

22、策的不满意度的调查表。根据表格可知欧盟的重要决策希腊人不满意度瑞典人不满意度意大利人不满意度法国人不满意度对难民问题的决策98%88%77%无统计数据对欧债问题的决策92%无统计数据78%73%A. 逆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趋势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遭到重大挫折C. 欧盟的体制带来了治理困境D. 欧盟各国须更多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答案】C【解析】【详解】由 “99%”“92%”“88%”等数据可知,欧盟成员国的人民对欧盟的重要决策并不是特别满意,这说明欧盟决策很难得到成员国的一致同意,欧盟的体制决定了必然存在较大的治理困境,故选C;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而非逆全球化,排除A;材料并没有表

23、明欧盟成员国要脱离欧盟,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不满意不意味着人民就决定了欧盟的决策过程,既然无法得出这个结论,那么欧盟各国是否要将更多的部分国家主权让渡给欧盟也就无从得知,排除D。19.面对全球化,有学者认为:“人们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全球化进程的深刻性。所谓东亚文化早已不是凝固不变的传统,文化上的混杂性已是在传统的东方西方的概念中加入了更为复杂的因素,文化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十分明显全球化的冲击早已打破了区域的界限,在一系列差异显示得最为清晰之处,又是相互联系最为密切之处。”该学者意在强调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B. 文化的混杂性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C. 社会信息化使各国依存加深D.

24、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考区域文化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人们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全球化进程的深刻性”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文化方面的“全球化”进程的深刻性不该忽视,大家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区域文化定位和定性要进行理性分析和准确定位,故选D;材料没有就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提供信息,没有论证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分析文化“混杂性”对全球化的影响,排除B;材料没有分析社会信息化对全球化的促进作用,排除C。20.有学者认为,二战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被称为“帝国主义走卒”,二战后,跨国公司改变了其形象而受到东道国的欢迎。这主要是因为A.

25、 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B. 跨国公司主导全球资源配置C. 新兴独立国家是最大受益者D.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到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资本被限定在相对合理的框架体系内展开运作,因而跨国公司的形象得以改变,逐步得到了东道国的重视与欢迎,故选A;跨国公司无论在二战前还是二战后,对全球资源的配置都居于主导地位,故如果选B,则无法解释东道国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故排除;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非新兴独立国家,排除C;即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了,如果跨国公司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作出相应改变,那么东道国对它的态度

26、也依旧不会发生改变,故D项不是主因,排除。21.1844年出版的三个火枪手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被称为“大仲马式的英雄”,即勇敢、机智、热爱冒险,并且把这种冒险经历作为一种乐趣,最后往往因巧合与胆量完成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事情,从而推动和改变历史的发展。该作品表现出A. 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B. 从“理想主义幻梦”中惊醒C. 对社会现实的冷静分析思考D. 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勇敢、机智、热爱冒险,并且把这种冒险经历作为一种乐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作品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表现出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倾向,D正

27、确;A项中的虚无主义表述错误,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现实主义的特点,排除。22.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A. 民族自决B. 势力均衡C. 绥靖主义D. 严守中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从丘吉尔的说法中可以看出英国外交最关心的是哪个欧洲国家最强大、哪个欧洲国家足以在欧洲称霸,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以此来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因此B符合题意。

28、故选B。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英国的外交政策【名师点睛】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1)原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一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2)实质:损人利己,祸水东引。23.“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其实质是:A. 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B. 称霸世界的工具C. 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和发展的组织D. 经济文化交流的组织【答案】A【

29、解析】国际联盟的实质是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A正确;B不符合题意;C 是联合国组织;D说法错误。24.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的与会国签署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这一条约A. 主张维持袁世凯政府统治B. 使美国得以独霸中国市场C. 确认了中国收回山东主权D. 承认列强在华“机会均等”【答案】D【解析】据题干“1922年2月6日,在会议上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故排除B,选D;1916年袁世凯死去,排除A;巴黎和会山东权益由德国转移到日

30、本,排除C。25.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是因为A. 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B. 列强各自提出“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C. 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D. 非战公约没有提出“放弃把战争作国家政策”【答案】B【解析】非战公约之所以对侵略者没有约束力,是因为列强各自“保留条件”的存在,随时可调整其对外政策,为以后发动战争、参与战争提供了借口,故排除ACD,选B。26.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克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 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唯一办法。”以下体现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A. 苏德战争爆发B. 建立德意日

31、三国轴心C. 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D.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希特勒想借反对共产主义为幌子来摆脱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束缚,为此德国建立了德、意、日三国轴心,发动战争,故B正确。27.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A. 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B. 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C. 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D.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答案】D【解析】二战打败了法西斯国家,避免了历史的倒退,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二战并未消除大国强权色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促

32、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的是一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战并未终结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8.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的关键性因素是A. 美国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B. 美国宣布向韩国出售武器C. 美国出动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D.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指责朝鲜是“侵略者”的决议【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美国的出兵干涉,朝鲜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故选A;出售武器不必然导致战争的发生,如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但也并未使中国大陆和台湾发生局部战争,因此B项绝不是关键因素,排除;C项是中国之所以加

33、入朝鲜战争的因素之一,其与A项比较,显然不是关键因素,排除;只是指责,并不会使朝鲜战争直接演变为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排除D。29.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向海湾地区增派部队主要是为了。A. 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定B. 保护在两伊的外国人C. 维护联合国安理会权威D. 趁机控制海湾地区【答案】D【解析】海湾地区盛产石油,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争霸决定了它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地区的控制与争夺,尤其是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成为美苏两国的必争之地,D正确;A、B显然不是主要目的;C不符合联合国宗旨。30.1974年,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拒绝南非代表参加大会工作”的裁决,这反映

34、出的实质问题是A. 联合国是大国控制下的压制第三世界的工具B. 联合国是西方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C. 联合国反对种族歧视D. 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答案】D【解析】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力量崛起,在联合国的力量日益增强,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拒绝南非代表参加大会工作”的裁决,就是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要求在联合国的体现,故D正确;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不再是大国控制下的压制第三世界的工具,故A错误;当时联合国也不再是西方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故C错误;联合国反对种族歧视,这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31.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全

35、国人民的推动下,中国政府正式确立了联络盟国、结盟抗日的外交方针。继续争取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组织的支持,争取英、美两国援华制日,争取苏联物资援助和敦促苏联对日作战。日本占领海南岛后,中国政府先后向英、美、法和苏联提出了合作方案。中国外交部还训令驻英、法、美等国大使积极推动各驻在国赞成该合作方案。1940年9月,三国同盟订立后,蒋介石分别亲自接见了英国大使和美国大使,面交中、英、美三国进行经济、军事合作的方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上午,蒋介石决定对日正式宣战。宣战以前,将中国对于此次战争所采取的政策事先通告美、英、苏各友邦,并征询其态度与主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其他国家密切联系和协商,加快了

36、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为首的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摘自胡德坤、关培凤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的地位和作用(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为结盟反法西斯进行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答案】(1)主要活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正式确立联络盟国、结盟抗日的外交方针;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援;与反法西斯国家密切联系与协商合作;提出合作方案;正式对日宣战;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主要原因:中国是最早反法西斯的国家,始终站在前列;中国一直坚持抗战,从未放弃;中国抗战初期

37、孤军奋战急需援助,积极主动推动合作;英美苏等认识到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性的战争,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重要;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规模。【解析】【详解】(1)主要活动:由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中国政府正式确立了联络盟国、结盟抗日的外交方针”可归纳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正式确立联络盟国、结盟抗日的外交方针;由材料“继续争取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组织的支持”可归纳为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援;由材料“先后向英、美、法和苏联提出了合作方案中国与其他国家密切联系和协商”可归纳为提出合作方案,寻求与反法西斯国家的密切联系与协商合作;由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上

38、午,蒋介石决定对日正式宣战”可归纳为正式对日宣战;由材料“美英苏中为首的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可归纳为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二战战火规模扩大、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中国政府主动寻求合作和坚定抗战的态度、美英对战争认识的深化等角度展开分析。32.材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仅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也将威胁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将矛头指向苏联。1937年8月,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一个多月后,中苏签订了中苏五不侵犯条约,中国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苏联也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37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

39、款总额达2.5亿美元,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19371941年间,苏联对华派遣了大批的空军飞行员和军事顾问。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宣称:“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减少直至停止了对华援助。1942年3月,苏联召回了全部在华军事顾问。1943年,苏联声称,“对于中国政府事件不再打算有任何的关心”。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在达成保证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以及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等秘密协议后,苏联决定出兵中国东北。4月,苏联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上旬,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向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生

40、动突袭并一举歼灭之。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答案】(1)背景:日本在亚洲战场日益陷于困境;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对德战争已得获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2)演变:由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因素:国际形势,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解析】【详解】(1)背景:日本在亚洲战场日益陷于困境;由材料“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苏联决定出兵中国东北”可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雅尔塔会议的决议相关;另外再结合所学从亚洲的战争局

41、势及欧洲的战争局势两个角度进行分析。(2)演变:由材料“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苏日中立条约签订苏联对日宣战”可归纳为由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因素:结合所学可从国际形势、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总结。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据典籍记我,周初的礼乐

42、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摘编自付林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继承中创新;渐进性。成因: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和周成王的重视。(2)意义: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影响后世。【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因

43、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周初礼乐改革具有在继承中创新和渐进性的特点。依据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结合所学从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和周成王的重视等方面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成因。(2)依据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结合所学从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

44、王室的统治和影响后世等角度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34.材料 晚清地方自治以日本官治、自治相结合为蓝本,由直隶等省先行试办。1906年8月,袁世凯委派天津知府设天津自治总局,作为直隶城乡最高的地方自治领导机关。该局先以普及自治教育为活动重点,选派曾学习过法政的士绅为宣传员,宣讲近代地方自治基础知识。每月印发法政官话报、自治讲义分发各属学习与张贴。另附设了自治研究所,培养自治人才。经过为期四个月的速成学习,袁世凯选派一些人赴日学习、考察。又由天津官、绅、商、学共46名代表组成自治促进会,依照日本自治法规,制定了试办天津县地方自治章程。在此基础上,于1907年七八月间通过选举组成了天津县议事会。至

45、此,天津试办自治初见成效,袁世凯遂令各州县以天津为模范,推行城镇乡地方自治。摘自徐永志论20世纪初直隶地区的社会整合(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自治改革的特点。(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自治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学习仿效日本;建立试点,逐步推进;设置专门机构推动自治;注重宣传普及自治知识;程序上体现民主性。(2)意义:通过地方自治,近代制度文明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农村扩散;改变了地方体制的发展方向;使一部分接受新式教育的绅商跻身各级政治舞台;扩大了新政的影响;地方自治保留下来。【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晚清地方自治以日本官治、自治相结合为蓝本,由直隶等省先行试办”得

46、出:学习仿效日本;由材料信息“袁世凯委派天津知府设天津自治总局,作为直隶城乡最高的地方自治领导机关”得出:设置专门机构推动自治;由材料信息“该局先以普及自治教育为活动重点,选派曾学习过法政的士绅为宣传员,宣讲近代地方自治基础知识。每月印发法政官话报、自治讲义分发各属学习与张贴”得出:注重宣传普及自治知识;由材料信息“由天津官、绅、商、学共46名代表组成自治促进会,依照日本自治法规,制定了试办天津县地方自治章程”得出:程序上体现民主性;由材料信息“天津试办自治初见成效,袁世凯遂令各州县以天津为模范,推行城镇乡地方自治”得出:建立试点,逐步推进。 (2)“意义”,依据材料信息“袁世凯选派一些人赴日学习、考察。又由天津官、绅、商、学共46名代表组成自治促进会,依照日本自治法规,制定了试办天津县地方自治章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使一部分接受新式教育的绅商跻身各级政治舞台角度分析;由材料信息“天津试办自治初见成效,袁世凯遂令各州县以天津为模范,推行城镇乡地方自治”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近代制度文明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农村扩散、改变了地方体制的发展方向、扩大了新政的影响、地方自治保留下来等角度分析。- 18 -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