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石桥市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共17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2作答时,请将选择题按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
2、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600前2000年)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直延续至更后期。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
3、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
4、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第三、四期,即公元前
5、1735-前1565年或略早)、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前100年),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
6、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A.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B. “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未必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D
7、.“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3.根
8、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王若虚字从之,稾城人也。幼颖悟。天兴元年,哀宗走(注:逃跑)归德。明年春,崔立变(
9、注:叛变)。群小附和,请为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注:考虑、料想)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命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 (金史王若虚传有删改)4、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4分)5、丞
10、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 (3分)6、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3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7.(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5分)(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4分)(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雨 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8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9却疑春色在邻家”妙在一个“疑”字,请简要赏析妙在何处?(6分)(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其中往来
11、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3)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 20世纪50年代,丁肇中就对探索新的基本粒子发生了兴趣。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新世界。但是,正在这时,非议和疾病向他袭来。l966年至l970年的粒子研究是他科学道路上最为艰苦的5年。他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制定攻克新粒子的实验计划,忙着设计制造仪器设备,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所得到的结果却是
12、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始终找不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丁肇中陷入困境之中,然而科学研究的责任心鞭策着他不能停步。他和同事们不断地修改实验方案,反复进行实验,经常日夜奋战在仪器旁,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卧室。就这样,他们艰苦奋战5个春秋,科学实验数据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正当他们的实验处于困境的时刻,学术界对他们发出了种种议论。有的说,丁肇中所设想的寻找新粒子的实验是异想天开,已走到了死胡同啦! 1966年至l970年,丁肇中为了在高能物理最厚的地方钻孔,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弄得精疲力尽,全身无力,他虚脱了,不得不去医院治疗。医生在他的病历表上写着:“因经常劳累患神经衰弱症。”医生看看病历表,按一按他的脉搏,又看看
13、丁肇中无力支撑自己身子的样子,耐心地说:“我劝你最好休息一年。”医生的话晴空霹雳似的向他击来,他顿时感到束手无策。丁肇中叹了一口气,用祈求的口吻说:“大夫,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吗?”医生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唯一的办法!” 医生的决断,无疑对丁肇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5年的汗水将毁于旦夕,他只好在医院中痛苦地回忆过去,思索着未来。5年来,他领导美国和西德两个实验研究小组,夜以继日地埋头在实验室之中,希望能揭开高能物理的新天地。在这5年里,他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责,他抛开家庭的天伦之乐,难道这条路走错了吗?他依然有一个信念:“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 丁肇中回顾了5年来的物理实验
14、工作,更加坚定地认为,5年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在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扫除许多障碍。他下定决心,进一步总结过去5年来的得失,着手修改实验计划。一年来的休假,经过医生的治疗,妻子细心的照顾,丁肇中的体质逐渐恢复过来了。经过冬去春来的考验,他现在精力更加充沛。随着春天的到来,他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了信心,比以往更加坚定不移,像一颗永恒的星在宇宙中闪光。他说:“我要寻找到宇宙的真相!”丁肇中的研究是从揭示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开始的。尽管在这以前,科学界曾对基本粒子结构提出种种设想,他们都坚持基本粒子是由3个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但丁肇中并没有邯郸学步,而是另辟蹊径。他这样提出问题:难道基本粒子只有3个更基本的
15、粒子组成吗?它为什么不会有更多的基本粒子组成呢? 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观测,l974年8月把能量控制在3040亿电子伏特时,计数器开始显示出结果了。丁肇中的研究小组对所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一个重大的事实:那就是,在31亿电子伏特附近反应数目急剧增加而形成了一个极端显著的尖锋。丁肇中对这一奇迹般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定在这个尖锋处有一个新粒子存在。为了慎重起见,丁肇中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而丁肇中的研究小组的同事一直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研究组的陈先生曾对丁肇中博士说:“有一只鸟在手中总比在森林中的两只鸟好。”在种种压力下,丁肇中终于同意发表他们发现J粒子的结果。 经
16、过l0年的艰苦奋战,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终于在物理学这个皇冠上添加了一颗珍珠。在丁肇中发现新粒子的同时,美国西海岸的伯顿里希特博士领导的研究组也发现了性能相同的新粒子。二人一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节选自鲍振元丁肇中跨世纪科学家的典范,有删节)(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由于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新世界,所以他的研究是有继承性的。 B1966年至l970年的5年中,丁肇中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进行一次次实验,虽然一次次失败,始终没有找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但是却为后来获得成功
17、打下了基础。 C在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发出的种种议论,以及不少同行的指责中,丁肇中认为“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是信念支撑他获得了成功。 D科学界都坚持基本粒子是由3个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但丁肇中认为基本粒子是由更多的基本粒子组成的,他率先发现J粒子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说法。E本文对丁肇中发现新的粒子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对他因寻找新的基本粒子累病,不得不去医院治疗的描述,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研究精神。(2)丁肇中的研究精神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6分)(3)丁肇中得病后休假一年,这和他发现新的粒子(J粒子)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4
18、)在认定有新粒子存在的情况下,丁肇中和他的同事想法不同,丁肇中是“迟迟不向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而同事“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请你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卷 表达题 1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音乐基础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B高考要求考生复习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偏科,那种目无全牛的复习方式,使不少考生在模拟考试中吃了大亏。C也许,乔布斯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本土企业家身上看到乔布斯的影子,见证属于我们自己的“
19、苹果”。D. 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成绩,队员一归国就受到热烈欢迎,倾国倾城的人们赶到机场迎接。1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教育部近日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B坚守山村31年,正是这简单却持之以恒的坚守与热爱,他在小山村里创造了全国的“奇迹”。刘效忠,用事实再次印证了:用心对待工作,即使再小的岗位,也能做出大事业、取得大成绩。C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对此,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
20、国社会带来动荡,“非理性”的抗议,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D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在土耳其境内登记的叙利亚难民人数为78431人,这些难民主要被安置在哈塔伊省、基利斯省等地的难民营中。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21、“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A、 B、 C、 D、15.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5分)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冬日里,阳光总显得那么可爱。它温情柔媚,不热烈不浮躁,轻轻地抚慰着每颗寒冷的心。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我们正身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列车速度不断提升,电子产品快速更新,蔬菜水果催熟上市很多人在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他们吃快餐,发微博,速配闪婚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也引发了种种思考:有人说我们必须加快速度,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有人说快,才会赢得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快,才会提高效率,效率就是生命;有人说欲速则
22、不达,拔苗助长得不偿失;有人说放慢生活速度,让人们找到平衡而不迷失自己;还有人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语文参考答案1.B 【说明】“坚持认为”错误。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折衷的说法2.A【说明】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非“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3.D【说明】“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这在文中无证,也与事实不符合。4. 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若有人稍稍顶撞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立即被杀害。
23、(“恃”、“少”、“见”各1分,句意1分)5. 丞相带着京城归降,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活”、“非乎?”各1分、句意1分)6. 如果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诚”、“终老此山”省略、倒装、“毕”各1分)译文:王若虚字从之,是稾城人。 从小聪颖慧悟。天兴元年,哀宗逃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各种小人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作碑文。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若有人稍稍顶撞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立即被杀害。王若虚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
24、扫地,不如一死为好。即使这样,我仍然姑且以道理说服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哪些事写进去?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带着京城归降,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如果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另一儿子王恕往前走,看山路的平坦险峻,于是垂足坐在一大石上,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去世了,时年七十岁。7.(1)如果使郑国灭亡而对您有利的话,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
25、边邑,你知道那是难的。(“亡郑”的使动用法、“有益于君”的倒装句式、“以(之)”的省略句式、“鄙”的意动用法、“远”活用为名词各1分)(2)这样的话,那么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除去了,将军您是否愿意呢?(“然则”、 见陵、岂各1分,句意1分)8.对比(或衬托),将雨前花刚绽放与雨后花瓣尽落对比,雨前初见,是花儿娇嫩刚刚绽放的柔美之景;雨后再见,已是雨打花落,艳丽全无(3分)。对比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新生花儿的怜惜(或惜春)之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美好易逝,风雨无情的伤感之情。(2分)(答对偶最多给2分,借景抒情最多给3分)9.“疑”字极有分寸,运用了拟人(比拟)手法,把
26、蜜蜂、蝴蝶人格化(2分)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跑到邻家,(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惜春去、怨蜂蝶、羡邻家、盼春留的复杂感情。(2分)11.(1)答B得3分,答A得2分,答C得1分,答D和E不得分。【解析】D找到原文对照,当时丁肇中并不确定,只是提出了了质疑;E中国式的牵强附会,当时确实是遇到疾病,但并不是找到基本粒子而病倒。(2)勇于创新,具有敢于超越前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尖端科学挑战的精神;坚韧执著,具有不畏困境、不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的奋斗精神;具有科学研究上的合作精神;具有严谨务实的精神。(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27、不分点酌情扣分)(3)【答案】回顾以往的研究之路,坚定了继续研究去发现新的粒子的信念;总结过去5年研究中的得失,修改自己的实验计划,更有利于新的粒子的发现;通过一年的休假,体质恢复,精力更加充沛,有利于以后发现新粒子的实验研究。(每点2分,不分点酌情扣分)(4)【答案】观点一:丁肇中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表现了一个科学家严谨认真的态度。这种做法表现了丁肇中作为科学家的一种严谨的研究精神;丁肇中的研究另辟蹊径,所以对新的发现要慎重对待;丁肇中的研究曾经遭受过学术界的议论和同行的指责,所以更要谨慎从事。观点二:丁肇中的同事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表现了一种更为现实的态度。既然新粒子的
28、研究已经获得成果,就应该尽快地发布出来;掌握一种科学发现的发明权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是辛勤研究的回报;在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一旦成功就应该发布,伯顿里希特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同时也发现了性能相同的新粒子这一事实也说明应该尽快发表。(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6分。)12、【答案】C、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A、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B、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经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D、倾国倾城:形容女子容貌很美。13C。(A项,成分残缺,缺“针对”的宾语的中心词,应在“放任学生”后加上“的现象”; B项,偷换主语,在“他”前加
29、“让”; 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根据”或“显示”。)14、C。首先明确整段话叙述的中心是茶发展历史及词义的演变。先总说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再介绍“茶”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为“茶”字形体演变“茶”义项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所以答案为C 15.要理解人或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及原因。 视力正常的狗掉进了窖井, 盲狗却躲过了窖井, 这违背常理。原因:视力正常的狗只用望远镜看远处,没有注意脚下,所以才掉进了窖井。寓意:每个人都应该踏踏实实,关注今天,关注脚下,不能好高骛远。 答案:画面:拿望远镜的小狗雄赳赳地领导队伍前进,观察着方向,但却没有看见脚下的窖井。明眼的小狗都掉入窖井中,而盲眼的小狗却可绕过窖井安全
30、而行(3分)寓意:告诫人们勿眼睛朝上、好高骛远,勿盲从;要脚踏实地,在摸索中前进。(2分)16.示例:旅途中,友情总显得那么珍贵。它淳朴真挚,不张扬不虚伪,默默地陪伴着每段前进的路。危机时,理智总显得那么重要。它清醒冷静,不盲目不冲动,稳稳地保护着每个遇险的人。4. (4分) 5. (3分)6. (3分)7(1) (4分)7(2) (3分)8 (5分)9. (6分)10(1) , (2) , (3) , (6分)11(1) ( )( ) (2) (6分) (3) (6分)(4) (8分)15 (5分)16. (8分)范文:慢与快的辩证法有这样一个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
31、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是啊,走得太快,会不会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会不会忽略身边美丽的风景?会不会匆忙中遗失了美好的东西?这个寓言,可以看作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崇尚“快生活”已久,带来了整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快”带来的副作用也日益凸显。“快”使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快”带来快餐文化,而文化市场也出现不少庸俗、媚俗、低俗的作品。“快”加速了生活节奏,也使人们承受着空前的压力。近日某媒体的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疲于奔命”成了许多人的共同感受。“快”与“慢”是一
32、对矛盾,相克又相生。在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时代,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快”是一种生存策略,等不得,也慢不得。尤其是,以好为前提的“快”,怎么追求都不过分。但问题在于,“快”未必就能实现“好”,“慢”也未必就会导致“坏”。不少时候,“快”是与急躁、盲目、稀里糊涂等联系在一起的。奋斗要一夜成名,创业要一夜暴富,做事要名利双收,工作要立竿见影,急不可耐、迫不及待,这样的浮躁心态弥散在社会各个角落,与之伴生的则是一个又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局。其实,如果多一点基于理性、稳重、有序基础上的“慢”,就如同给狂奔的烈马套上了缰绳、给疾驰的火车装上了刹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哲学家说:整天忙于生活,什么时候思考?美
33、学家说:慢慢走,欣赏。或许,经历了“快”的洗礼,我们对于“慢”应有新的认识。合理的“慢”,不是速度上的缺失,而恰是对“过快”的反思与矫正,更是在寻求“又好又快”的现实可能。慢是一种方法。尊重规律,沉下心来,充分思考,判明方向,磨刀不误砍柴工;追求质量,做起事来,严格有序,精益求精,要干就干优等活。慢是一种意境。“慢生活”倡导者卡尔霍诺说,“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乐趣。生活中,“快点”往往是一种责备、一种催促,而“慢点”则是一种提醒、一种渴盼。在奔忙中适时适当地慢下来,给心灵一个歇脚的驿站,给生命一个舒展的空间,方能积蓄力量,走得更远。理智的“慢”,并不消极,而是另一种积极的方式。在脱口而出的赞同、奉承中,缓缓说出你的独立思考和反对意见;在习以为常的惯性、规矩中,埋下头去苦苦探索创新改进之道;在一哄而上的模仿、炒作中,静下心来细细辨析自己的方位和航向。这样的“慢”,超脱中有责任,清醒中有韧劲,下足了这样的慢功夫,才会找准方向,辨明路径,驶入真实可靠的“快车道”。正如哲人所说:“慢些,我们就会更快。”在“快”的时代,不妨多一些淡定和从容,多想想“快”是为了什么?多看看为了“快”,又失去了什么?尤其当人们逐渐习惯风驰电掣的节奏,更应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们是否失去了“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