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破解开卷3题,争取9分开门红文本变长,如何速破开卷3道题2019年全国卷两个论述类文本的字数均在1200字左右,全国卷在1000字左右。文章长度增加300字左右,选项长度有所缩短,信息量的减少使得表述更加集中明了。针对全国卷的新考情,必须及时调整复习方向,认真研究复习对策,按照“逐题剖析、各个突破、提高速度”的原则,力争9分全得!2019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延续了2017年高考的题型变革,在3道题目的命制上,突出了考查的方向性:第1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2题侧重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突出了对“论述”类文章文本特征的考查;第3题侧重考查依据对文意的理
2、解,对相关观点进行分析判断。题目的难度加大了,造成很多学生失分,特别是第2、3题。一、读文提速理论指导明了速读“三忌”,强化两种意识(一)避免速读“三忌”速读“三忌”指在阅读时忌讳指读、摆头、复视的阅读习惯。在进行速读时,眼部活动应当是唯一的外部运动。多余的体力活动,不但对阅读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降低阅读速度。1指读在阅读时,为了使注意力集中,常常用手指、铅笔或尺子指着一个一个的字,或者把铅笔、尺子之类的东西放在一行字的下面来阅读。这种方法对初学者或许有点好处,但对一般正常的读者显然是不必要的。用手指、铅笔或尺子指着一个个或一行行字的单纯机械运动会把注意力引向错误的地方,读者在阅读时注意力集中
3、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作者要阐明的思想内容,而不是书页上每个字的位置。因此,指读是影响阅读速度的一大毛病。2摆头在阅读过程中,由于情绪紧张,或者由于苦思冥想仍不得其解,常出现摆头现象,借助头的摆动,尽量使自己的鼻尖对准正在读的每一个字。这样,当顺着一行字往下读时,会自然地轻微摆动头部。而当回过头来看下一行时,又会很快地把头转回去以便鼻尖再对准书页的左边,这种认为头部摆动有助于阅读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人的眼部肌肉完全有能力使眼睛从一个字移向另一个字,根本不需要颈部肌肉的运动。这样频繁的摆头动作,当然会大大影响阅读的速度。3复视所谓复视,是指读者在顺着一行字阅读时,眼睛常常往回看,这一动作表明他正在理解
4、一个字或一个短语,而不是理解全句。一般来讲,复视是阅读能力差的表现。人人都可能复视,但对阅读能力强的人来说,只是个别现象,而在阅读能力差的读者身上就往往会反复出现。复视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读者遇到了一个生字,或不太懂的短语,需要回过头来看一眼,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若过分依赖复视而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大大影响阅读的速度了。(二)先读一条线整体把握意识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
5、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如图所示: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三)未晓且放过,比对再深究学会高效聚焦意识“审、读、标、比”高效聚焦1审,就是审读题干2019年选文的篇幅一般在1200字左右,要从标题或出处开始,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方向,再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2读,就是读文本,明确信息角度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要大致弄清以下方面:
6、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展开?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3标,就是标画关键词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年代时间、数据及其范围词(早、大多数、几乎、仅仅等);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重要、最、总共等);已然未然、或然必然词;代词及其指代范围等。(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果词,转折、并列或递进词,分类分层词,举例词等。(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4比,就是将选项与原文内容比对一定要将选项中的关键信息点逐一与原文对应比较,找出选项的错误之处。考题
7、速做1015分钟完成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
8、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
9、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
10、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
11、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A项,“就能”理解有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
12、“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A项说法绝对。C项,从原文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选项说法错误,C项强加因果。D项,从原文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
13、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正面人物的塑造”有误,原文中说的是“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并没有明确说是“正面人物”;另外,“根本体现”于文无据。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
14、理念是相通的。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答案:D二、避开命题陷阱,理清论证思路开卷3题丢分透析(一)认识选项的转述(表述)方式一转述方式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试题中,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搬抄录原文语句,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明确转述的基本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
15、与否意义重大。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其中同义变式转述因其所占比例较大,需要我们重点关注。1概括式转述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要看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12018全国新课标卷I第1题A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
16、思想的组成部分。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解析:选项中“诸子之学始于先秦”是对原文“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的转述,“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是对原文“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概括,“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则是对原文“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的转述。这一概括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2具体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观点、结论性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原文某
17、一个概括性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对原文相关观点的阐释性质。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一是要判断选项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二是要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项中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中的观点和结论。例22018天津卷第7题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
18、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解析:根据原文倒数第2段的内容,“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指人本来应该主宰信息,结果却对信息形成依赖,最终被信息控制。而D项体现的不是人对科技的依赖,而是人对科学技术的利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3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进行重新表述。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倒置、条件与结果转换、变换主语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
19、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例32016全国新课标卷第1题A项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解析:选项中“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是原文“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的同义变式
20、转述。“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是原文“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的同义变式转述。这两处的同义变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二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每一个选项,命题人都在“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表述中设置陷阱,所以,在答题时,极有可能会把“无误项”判为“设误项”,把“设误项”判为“无误项”。下面对“常见设误手法”的探究,仅仅是针对“设误项”进行的讲解。1常见设误手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
21、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的选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添(添加)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解。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改(改变)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
22、较大迷惑性。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凑在一起造成错误。2.常见命题陷阱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三道选择题,大多要求选“非”,即选出设误项。下面介绍一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设误的选项中常见的几类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选项表述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中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例42017全国新课标卷I第1题B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
23、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解析:由原文“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的一面,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的一面,因而选项B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
24、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或者将与甲事物有关的信息说成是与乙事物有关的信息。例52017天津卷第7题A项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
25、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解析:根据原文表述可知,“时间”才是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而指时杆、日晷、漏壶等,只是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的“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选项A将“时间是参数”与“指时杆、日晷、漏壶是参照物”这两者混同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3)夸大其词夸大其词,是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等等。例62015全国新课标卷I第3题D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
26、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析:“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的说法夸大其词,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高利贷就束缚了生产流通的扩大和发展,具有负面的作用;其次,选文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表述是较委婉的且有“新型”信用工具的修饰限定。而D选项表述绝对,犯了夸大其词的错误。(4)无中生
27、有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例72017全国新课标卷第2题C项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那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解析:原
28、文只是说“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并没有“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所以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5)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是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例82015全国新课标卷I第1题A项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解析:文中只是说“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
29、等多种形式”,而并没有表明“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都是在宋代产生的,选项曲解了文意。(6)混淆时态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例92013全国大纲卷第5题B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
30、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解析:根据原文“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等语句可知,“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并非既成事实,在当下只是一种趋势,一种可能,但该项却将未然说成已然。另外,原文引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这些会“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另一种则是克罗宁博格的观点,他认为“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故选项后半句表述也不符合原文意思。(7)混淆关系关系混淆是指选项
31、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强加因果,二是因果颠倒。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例102017全国新课标卷第1题D项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解析:强加因果。根据原文“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可知,
32、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是当时社会转型的“例证”(具体表现),而选项中的“从而”一词,却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误认为是推动当时社会转型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混淆肯定与否定,是指选项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例112016全国新课标卷第2题D项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
33、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解析:原文的观点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康熙王朝属于文艺作品,虽然原文列举了康熙王朝中一个与史实不符的事例,但不能否认“能从中发掘史料”的观点。选项中“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直接将原文肯定的意思说成否定的,混淆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是句子的一种特殊关系,有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关系。选项不符合原文表意的特定关系,就是错误的。例122014安徽卷第3题D项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
34、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解析:根据原文中“方可”一词可知,“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的必要条件,而选项将“方可”改为“就能”,前者成了后者的充分条件,选项的条件关系不当。(8)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例132017全国新课标卷第3题B项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
35、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解析:根据原文可知,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中“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说明的应是故乡已呵护了乡村记忆,而不是“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选项的表述偷换了概念。(二)全面比对善
36、于发现选项细微错误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原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能力,四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明确的对应句子或区域,因此,判断选项正误就必须将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细加比对。上面我们明白了命题人在命制错误选项时所借助的六种手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八种错误类型,这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选项错误并非到处是错,其错误往往是一两个点,多体现在词语概念的不准确、某种关系的错乱、结论与依据的不一致。因此,考生在运用题文比对时也要注意从这三个角度进行。角度1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
37、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比对词语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会、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混淆范围以偏概全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
38、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偷换概念指代有误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例142016全国新课标卷第2题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
39、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解析:“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的陈述对象在原文中是指“小说家”,在选项中被替换成“人们”。另外,选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的表述也与原文“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矛盾。选项因为指代有误造成陈述对象与原文不一致,另外也有与原文表述矛盾的错误。角度2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
40、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命题关系归纳】关系类型比对特征设误诠释思考趋势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选项
41、句中“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无中生有不合逻辑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
42、要条件,或是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或:虽然但是。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了其他关系。例152014湖北卷第6题D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43、。札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解析:从原文来看,“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不是礼乐“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的原因。选项中“正是由于所以”的表述强加因果关系。角度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章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
44、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趋向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主客倒置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无中生有偷换依据或结论例162015湖北卷第8题B项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45、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解析:选项中“从来就没有”的观点过于绝对,原文中的观点是“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次要地位”不等同于“从来就没有”。选项中的结论与原文不符。请阅读下文,对13题进行比对分析。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
46、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
47、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48、。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
49、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解析:比对原文中的相关信息“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陈寅恪以诗证史”
50、,这些都是将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的例子,原文的阐释较为具体,选项的阐释较为概括,选项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结论:正确。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解析:选项中“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是对原文“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的同义变式转述;选项中“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是对原文“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的具体式转述。结论:正确
51、。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解析:原文中引用王国维古史新证中的话的意思是,一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就连尧、舜、禹是否存在都怀疑,这是不对的。并不能由此推出“如果能充分就不会”这样的结论。选项曲解文意,假设关系不成立。结论:错误。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
52、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_解析:选项中的“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选项中“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是对原文“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的同义变式转述;选项中“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是对原文“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的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为山海
53、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_解析:选项中“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选项中“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是对原文“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的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
54、列入子部小说家类。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_解析:选项中“并无真实可言”与原文中“显然有悖信史”相对应,选项中“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与原文中“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相对应,两处都属于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
55、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_解析:比对原文可知,选项的阐释较为概括,原文的阐释较为具体,选项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结论:正确。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
56、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_解析:原文的观点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康熙王朝属于文艺作品,虽然原文列举了康熙王朝中一个与史实不符的事例,但不能否认“能从中发掘史料”的观点。选项中“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直接将原文肯定的意思说成否定的,混淆了肯定与否定。结论: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_解析:选项中“也会产生新的传说”与原文中的“
57、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相对应,选项中“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与原文“能否成史颇为可疑”相对应,两处都属于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_解析:神话传说是文学,而“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发现因果关系错误,强加因果。结论:错误。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
58、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_解析:选项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是对原文“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的同义变式转述,选项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属于基于对原文理解的思维推断。结论:正确。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
59、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第1段)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
60、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第3段)_解析:选项中的“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是对原文第3段内容的综合概括,选项中的“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是对原文第1段内容的综合概括,选项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结论:正确。(三)论证理清语脉语理,洞悉论证过程本题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1题干表述明确通
61、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2选项设置灵活全国卷近两年“论证”类题目考查角度一览考查角度选项特征论证手法2018全国卷T2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论证思路2018全国卷T2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论证前提2018全国卷T2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论证顺序2018全国卷T2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考查角度选项特征论证层次2019全国
62、卷T2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论证内容2019全国卷T2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论证结构2019全国卷T2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论证中心2019全国卷T2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相关论证选项解题3步骤:第一步:带着两个问题去读文从上面对相关论证选项特征的分析可知,相关论证题目的考查较为系统,角度多、涉及面广,但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写了什么(论点),怎样写的(论证结构、思路,论证方式,论据类型等)。因此读文
63、时务必要带着这两个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去思考:全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每段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第二步:把握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结构类型1并列式并列式论证结构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1)并列分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结论,照应全文)(2)并列论据:本论论据一(论述)论据二(论述)2对照式对照式论证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正反对比型: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
64、方面的论据,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采用先正面后反面的顺序,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破立结合型: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后面的观点;或采用先批驳反面观点,再论证正面观点的顺序进行。无论是先立后破,先破后立,还是边破边立,文章所驳斥的错误观点应是文章所立论点的对立面,破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所以,文中所驳斥的观点既是错误的,又是与文中确立的论点针锋相对的。3层进式(递进式)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
65、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3)针对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4总分式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部分则横向开拓,分解论点,论证中心。这种结构形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展开论述,且分述的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论证时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以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写作中,有时先总说后分说;有时先分说后总说;也有时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
66、说。其基本结构形式有以下三种:(1)“总分”;(2)“分总”;(3)“总分总”。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上四种。大多数论述类文本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而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并列、层进或对照的结构模式。此外还要注意,驳论文一般采取先驳后立或边驳边立的结构。第三步:熟悉论证的常用方法论证方法内容解释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2.理论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3.对比论证在事物的相反或相异
67、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令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4.比喻论证使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5.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6.引用论证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文学性,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7.类比论证通过将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其作用是能够形象生动地证明某一论点。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
68、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
69、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
70、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
71、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尝试答题:解析:文章主要论述了“新子学”对诸子之学的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论证了“照着讲”和“接着讲”两方面的统一,本文不是采用对比论证的手
72、法,从全文论述来看,提出诸子之学引出了“新子学”,新子学只是对诸子之学的一个继承与发展而已,谈不上对立,那也就更谈不上对比论证。从括号里面的标题来看,也是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很明显,这文章就是谈诸子之学,“新子学”是里面的一个点,虽然与传统的诸子之学有点差异,但绝对不是要突出这一点,而是要继承和发展创新,也就是既要“照着讲”,又要“接着讲”。答案:A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
73、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
74、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
75、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
76、,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
77、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可知,文中只是说杜甫吸取了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并没有提到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的评价。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
78、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三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知,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的原因是他拥有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C对逃避、被击败与
79、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只是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说杜甫之前的诗人不能二者兼备;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可知,杜甫在七言律诗上并不是“谨守传统”;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我以为每一位诗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可知,作者对这三种回应
80、危机方式的态度是不同的。答案:D(四)观点推断从文本中来,到题目中去所设选项有如下特征:(1)本类选项重在对全篇的考查,主要根据段意、主旨的把握推断相关的结论。(2)选项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观点推断题解题3步骤:第一步把握选项所陈述现象或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注意: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域。第二步吃透文本观点,同时,注意辨别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作者常常会通过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要注意辨别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第三步将原文对观点的论证依据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分析
81、论证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文外所设论据所要证明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注意:进行本步骤时,应综合分析,结合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做出准确判断。以上三步有时是同时进行的,很难截然分开。如在找对应区域期间往往就要把握选项观点和原文观点。2018全国卷(文本见前文)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尝
82、试解题:解析:A选项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原文是“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从这里来看,历史上对经典进行文本的校勘和文献的编纂是融合的而不是隔膜的。因为只有融合才能更好地校勘和编纂,才能为后来者提供更好更准确的思想资源。C选项“照着讲”也能回顾、反思,并总结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所以那句“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的生成”是明显错误的。D选项从选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看出,这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们之间总是互相渗透,它们是统一的
83、,所以不是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而是要把它们都讲好,讲透彻,讲深刻。答案:B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
84、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
85、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
86、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
87、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当避免西式改编”错误。原文否定的是机械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的做法,并不是否定“西式改编”。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
88、、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错误,二者应是并列关系;“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错误,文章提及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意在论述传统表演艺术保护的正确做法。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
89、提升的学科素养。A项,曲解文意,“很难获得成功”错误。原文只是说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这并不意味着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后就难以取得成功。B项,“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错误。扩大了“传统表演艺术”的范围。C项,主观臆断,“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错误。原文第四段明确指出“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答案:D课堂练案练出来的速度,练出来的高分!精准对练十把握文体特征,答好论证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
90、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
91、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
92、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
93、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
94、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C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偶有抬头,也偶尔出现一批拥有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
95、,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B项,“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错误,选项扩大范围,第四段说的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由此可知,原文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成分得到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故选B。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结构谨严。C文章引
96、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凸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C项,“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错误,从文中来看,罗素的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证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
97、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以及证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方面高旷幽远,一方面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选项只说了一方面。故选C。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B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
98、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题中,B项,“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偷换主语,从文中来看,儒学与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原文“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中国文化”错误,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99、”,而非“中国文化”。C项,“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错误,从第二段来看,原文的意思应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生活上追求情理。D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低俗化”错误,从最后一段来看,相反,应是“时有抬头的高贵精神”的体现。故选A。答案: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我国合同法颁布至今不过20年,但合同制度在我国则是历史悠久。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如今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是中国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
100、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
101、载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村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契约文本中。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在缔约时,交易者会要求一并移交上手老契,并将其与新订契约、纳税凭证等相关文书粘附在一起。久而久之,一份契约可能长达数米甚至十几米。契约越长,记录的交易越多
102、,经历的时段越久,保留的制度信息就越丰富。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人们“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今天,我们对合同法实践进行研究,可以吸收借鉴传统契约制度与实践的精华,学习传统契约
103、制定和纠纷解决的智慧,以更好完善相关合同规则。(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略有删节)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传统契约实践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契约就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B铭刻在青铜礼器上记录西周贵族间进行土地等财产交易的契约是目前能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C传统契约有其规范格式和内容要求,有的是官方提供契约样例,有的是民间根据具体情况编辑契约范式。D我国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的契约观念,体现为崇尚守信的精神和注重调解的智慧。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
104、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契约就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曲解文意。选文第2段是说“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故选A。答案:A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运用将文献资料和实物印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传统契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B文章中间依次从契约制度、契约实践和契约观念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我国传统契约文化遗产。C文章从国家法律、社会习惯和契约文本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传统社
105、会中有着深厚的契约书写传统。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的行文结构谋篇,论述如何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以更好完善相关合同规则。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依次从契约制度、契约实践和契约观念三方面入手”颠倒顺序。结合“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
106、为”“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等分析可知,文中先谈契约实践,后谈契约制度。故选B。答案: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合同法,研究如今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和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获得法治的启示。B契约上保留的制度信息是否丰富与契约记录的交易量多少、经历的时段情况以及契约的长度有关。C在合同法颁布之前,当事双方若对契约所涉对象发生争执,须根据乡规民约由乡邻或家族调解处理。D今天人们心中的合同依旧是那份签名盖章的“白纸黑字”协议书,可见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入民心。解析:本题考查
10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合同法”错,选文第3段开头说的是“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C项,“须根据乡规民约由乡邻或家族调解处理”以偏概全,说法绝对。根据文意可知,解决契约纠纷问题,民间调停并非唯一途径。可以诉之公堂,但打官司费用高,加上人们“息讼”意识深厚,所以“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D项,“可见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入民心”牵强附会,于文无据
108、。根据文意可知,“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其中的确包括诚实守信的精神,但并不能说“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入民心”。故选B。答案:B精准对练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场选择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长期以来,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人不信宗教,因而没有真正的信仰。这种观点是武断的,其实,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宗教的国度,但民众却不缺少宗教信仰;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明确的宗教归属,但却似乎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先民自古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
109、民族像中华民族建造了如此之多的神庙供人们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从事着如此复杂多样的宗教祭祀活动。在祭祀的对象上,中国人按照与自身关系的远近把整个统一的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于是,祀天祭祖二神崇拜就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这种独特的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中,其中祭祖、崇祖既是基础和本质的东西,又是主要的载体,而祀天、敬天则是演化和派生出来的一种观念,它历来都附着于祭祖和崇祖的活动和礼仪之中。正如美国学者JL斯图尔特所说的:“祖先崇拜事实上才是中国真正的宗教。”在祭祀的主体上,按照国家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先秦时期
110、,祭祀活动从上至下由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分别掌管。秦之后,其祭祀的政府主体就由天子以及各级官吏担任。在民间,其基本的祭祀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所从事的私人祭祖或祀神活动完全遵循传统习俗自发而为,但宗祠或地区性的大型集体祭祀活动则由家族首领和地方会首出面组织和主持。至于国家的祭祀天地的活动,是为天子的特权,秦汉之际,天子主要通过封禅和郊祭来祭祀天帝,秦汉之后,祭天和祭地同时进行,其仪式更为隆重和繁琐。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南郊还专门建造了天坛供祭天之用。在祭祀的性质上,按照神灵的属性可区分为不同的种类。与西方的神教不同,中国的宗教神灵除了至高无上的“天”之外,其他的神祇都属于有限的特殊神。
111、如山神、门神、灶神、土地神以及其他的动植物神和行业神,都属于担负特定职能的神祇,只能给人们提供某一方面的护佑。但有些地方社神,却被演化和升格为具有多种社会职能的地区守护神。由于在整个封建社会,祭祀至上神“天”乃为天子的特权,民间不得擅自祭祀,这种神权垄断状况一方面造成了民间信仰实用性的不断强化,致使原始的自然崇拜难以得到扬弃和升华;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多神信仰在民间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不致发生像西方那样的宗教冲突和战争。各种祭祀活动是信仰的载体,是一定宗教信仰的外在物化形式。透过它我们看到这种扎根于民众生活、内存于民众精神世界的信仰是如此之深厚,无论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自创的道
112、教,都不曾动摇过它的地位。“文化大革命”也未能真正摧毁它。改革开放之后,民间信仰迅速复兴。这再次证明了一个客观规律,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一个民族的信仰就是其内在的“活的灵魂”,它如同遗传基因一样通过这个民族的世代相传而得以延续,而不因个体的消亡而消亡。因此,对于信仰特别是一个民族的信仰来说,我们是无法用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将其从人们的精神中加以消灭的,外在的强力只能消灭人的肉体,而无法消灭人的信仰,信仰的存在和改变是一个遵循其内在固有的逻辑而缓慢演化的过程。(节选自左亚文中国乡村发现,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信仰的内容虽然是祀天祭祖之事,但也属于真正
113、的信仰。因此,中国人不信宗教这说法是不准确的。B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有明确的宗教归属。C祭祖和祀天就是中国的宗教信仰,而且宗教信仰的范围之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大都有真正的信仰。D祀天祭祖二神崇拜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这是由中国人把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的结果。解析:B项,“都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所以”错误,原文“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明确的宗教归属,但却似乎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原文句意为转折关系,此处为因果关系;“都”表述太过绝对。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14、是()A文章从中国民众笃信神灵的角度,提出这种以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为表现形式的民间信仰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B文章从祭祖和祀天两个维度理解中国的民间信仰,并认为二者关系并重,都是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C文章认为“文化大革命”也未能真正摧毁中国民间信仰,彰显了中国民间信仰是我们民族内在的“活的灵魂”。D文章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的对象、主体和性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解析:B项,“二者关系并重”错误,原文认为“祀天祭祖二神崇拜就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其中祭祖、崇祖既是基础和本质的东西,又是主要的载体,而祀天、敬天则是演化和派生出来的一种观念,它历来都附着于祭
115、祖和崇祖的活动和礼仪之中”。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情况都不曾动摇过中国民间祭祀活动的地位。可见,各种祭祀活动扎根民众生活之深,内存民众精神之坚。B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而体现宗教信仰的祭祖和祀天都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因此民间信仰就是宗教信仰。C从历史上看,西方的宗教矛盾分歧较多,冲突和战争不断,而东方国家则因为神权垄断而多神信仰和平共处。D中国的祭祀活动就是人的精神生命,是中华民族内在的“活的灵魂”,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是没有道理的。解析:A项,“任何情况”错误,表述太绝对,原文“无论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自创的道教,都不
116、曾动摇过它的地位”;B项,“体现宗教信仰的祭祖和祀天都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错误,中国的民间信仰包罗万象,只有在对象、主体的组织性和性质上符合要求的祭祖和祀天等才属于宗教信仰;C项,“冲突和战争不断”错误,无中生有,原文“不致发生像西方那样的宗教冲突和战争”,“东方国家”错误,范围扩大,文章只谈中国。答案: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东西方“武侠之父”相继离开,需要英雄的世界一直会在宋金波当地时间11月12日,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Stan Lee)辞世。因为与金庸老爷子的私人丧礼几乎是在同一天发生,人们很自然地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斯坦李联合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被称为漫威的
117、灵魂人物,而金庸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作者,创造了无数武侠人物形象。“东西方两位武侠世界的创造者”相继离世,巧合得不同寻常。巧合也因为漫威漫画中的超级英雄和金庸作品中的侠客,有着共通之处。“侠以武犯禁”,漫威超级英雄们也是凭借超能力大打出手。这两个世界中的英雄或者侠客们都有除暴安良、主持正义的传统,对毁灭世界或破坏江湖道义、秩序的反派都斗争到底。所以也不难理解,一些漫威电影到中国,翻译都是直接取“侠”这个定义,如蝙蝠侠、钢铁侠而且,与梁羽生主要从中国传统“侠”形象中汲取营养不同,金庸学贯中西,他的小说不少地方借鉴了西方电影剧本的技巧。金庸的武侠世界和斯坦李的漫威宇宙,都有很大的受众群体,而
118、且持续时间达半个世纪以上。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支撑了两个世界的稳定存在。如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言,“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蕴藏强大能量的梦中的万神殿”。这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在东方,侠客传统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甚至更早,向下而至传奇小说、三侠五义。在西方,也起码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追根溯源,后面也有侠盗罗宾汉。但金庸武侠使世界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无疑又有相当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东西方文化本身对一些价值的理解不同。比如说,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通常都会面对能力与责任的矛盾,不把这样的
119、问题想清楚,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英雄形象。而对金庸武侠里的主角来说,除了极少数如郭靖,出于一种模糊的自省,有了自己的“超能力”价值的终极追问,大部分情况下,对于“超能力”或者高深武功的追求,是不言自明的。再比如,漫威宇宙中的超级英雄在主持正义时,通常会考虑到法律这个限制因素。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为了维护法律而行动。但在金庸的武侠世界,大部分武林人物不入世,经常不在意破坏既有法律。这可能是因为现实中,人们在观念上正义与法律是相分离的。金庸先生曾说,东西方对侠的理解不同,同样是大孩子打小孩子,德国人看到不会管,而中国人会管。他写武侠小说给中国人看的,中国需要侠义精神。但这句话可能不应该做字面理解,
120、或者说,他可能认为由于在传统社会缺少足够的法律正义,必须有犯禁的侠客出面解决。漫威电影虽然在英雄超能力上比武侠世界更脑洞大开,超人可以撼动星球,而最大胆的侠客想象也无非可以用动车速度赶路,但除此之外,漫威宇宙是趋近现实的。相反,武侠世界对现实更像是逃避。也就不难理解,斯坦李可以不断在漫威电影中客串,给出一个个彩蛋,而金庸老爷子绝不可能去扮演平一指或西山一窟鬼中的角色。论艺术成就,两个世界也许很难有高下比较,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漫威宇宙无疑更开放、更面向未来。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比金庸武侠人物更具有现实感的英雄形象,还在未来的某个空间静静等待。(光明网时评频道)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121、的一项是()A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与金庸老爷子同时辞世巧合得不同寻常,让人们很自然地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B金庸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作者,而斯坦李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被称为漫威的灵魂人物,作者称他们为东西方“武侠之父”。C金庸学贯中西,其小说不少地方借鉴了西方电影剧本的技巧,与主要从中国传统“侠”形象中汲取营养的梁羽生的作品大相径庭。D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东西方表现英雄主义的作品均有悠久历史。解析:A不是“同时辞世”金庸10月30日,斯坦李11月13日,而是“私人丧礼几乎在同一天发生”;B“创造了八成以上”前少了“联合”一词,不准确;C
122、原文是说金庸与梁羽生不同,而不是作品“大相径庭”。答案:D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东西方两位武侠世界的创造者”离世的巧合说起,阐释了东西方武侠文化的异同,第二、三段先讲共同点,第4段转折过渡到讲差异。B本文综合使用了对比、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在中国武侠作品、美国漫威宇宙中的一些表现。C文章引用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言“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蕴藏强大能量的梦中的万神殿”,说明这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D东西方文化本身对一些价值的理解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庸武侠世界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解析:说明“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
123、英雄的需求,支撑了两个世界的稳定存在”。答案:C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漫威宇宙中的超级英雄在主持正义时,通常会考虑到法律这个限制因素,而金庸笔下大部分武林人物都不入世,一般没有为维护法律而行动的意识。B漫威超级英雄总是凭借超能力除暴安良,主持正义,斗争到底,中国人常翻译成“侠”,如蝙蝠侠、钢铁侠说明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和侠客极为相似。C金庸武侠里的主角如果不考虑自己的能力与责任,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英雄,只知一味追求高深的武功,很难成长为像郭靖那样的以保卫大宋为己任的大侠。D文章标题中“需要英雄的世界一直会在”和末段内容,说明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比金庸武侠人物更具有现实感
124、的英雄形象,还有待未来作家们去创造。解析:C是漫威宇宙英雄观,张冠李戴。答案:C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基层避责是指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这一概念界定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虽然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但基于社会影响的直接性角度,本文只关注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避责。本文所指的基层政府包括市、县、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并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即在职能分工、权责配置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第二,避责行为主要规避的是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
125、行政过程进行控制,虽然各机构和行政人员均有建立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书面权责说明,但由于既有规定过于宽泛模糊,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第三,在成本收益权衡的基础上,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由于行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利益诉求、行为偏好和价值观念,解释避责现象自然无法忽视基层政府内部成员的混合动机及其构成逻辑。作为基层在权责分立结构下应对风险的行为选择,避责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整合分析,在不同情况下条件式地选择不同避责行为,并且会根据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动态
126、组合。各种避责行为是并行不悖的,多种行为可同时存在,并进行区别性搭配和组合。根据近年来对基层政府的田野调查和跟踪观察,在对第一手访谈资料和现实情况开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见图)。基层避责的具体策略分类一是时间序列维度。基层行政人员在采取避责行为时呈现出序贯决策的形式,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后者是当行政过程出现不良后果时,基层人员处于
127、被动应付的状态,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消解恶劣影响带来的严重损失,这属于一种非常规的策略选择。二是传导方向维度。在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划分的前提下,基层避责在传导方向上也出现了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的差异。纵向避责是以层级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自上而下的避责策略和自下而上的避责策略。横向避责是以平行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政府组织内部同级之间、政府与外部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综合时间序列和传导方向两个维度,汇聚行为先后次序、不同主体的行为选择,由此产生了不同情况下的基层避责策略。(摘编自倪星、王锐权责分立与基层避责:一种理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
128、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基层避责是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为保护自身利益,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B基层政府的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跟上级政府相比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C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上级常常用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D避责行为的逻辑是利益考量,基层行政主体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只求降低经济损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说法错误,原文是说“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缩小
129、范围,还有“直接责任”。C项,“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说法强加因果,原文是“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无因果关系。D项,“只求降低经济损失”曲解文意,文中是说“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故选B。答案:B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阐释基层避责的概念,再从两个维度分析现阶段基层政府的避责行为。B文章以权责分立结构为前提,分析基层行政主体避责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C文章采用田野的调查和跟踪观察,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D文章梳理基层避责策略形成图表,展示了基层政府选
130、择具体避责策略的逻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分析错误,原文是“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并不是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故选C。答案:C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承办繁重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B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
131、压力和追责是一种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C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在传导方向上虽不同,但都是以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D上级对下级的职责予以具体明确,积极鼓励下级担责,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B项“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错,根据原文“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所以是“事前主动选择”。D项“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说法太绝对,原文是“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故选C。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