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20种群【5年高考】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2021辽宁新高考适应卷,17,3分)一个非常大的、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要使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下列选项中属于必要条件的是(不定项)()A.种群中个体应该是雌雄异体的B.种群中个体间都能随机交配并产生后代C.种群中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D.自然选择对生物的性状不起作用答案BCD2.(2018江苏单科,19,2分)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
2、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3.(2021辽宁新高考适应卷,24,10分)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蛇岛上分布着我国特有的物种蛇岛蝮蛇。蛇岛上食物匮乏,蛇岛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经蛇岛的鸟类为食。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采用标记(志)重捕法调查了全岛范围内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首次捕获5796(a)条,第二次捕获5339(b)条,其中带有标记的1855(c)条,估计该种群个体总数N=(用字母列出算式)。(2)研究人员在鸟类迁徙高峰期,调查了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鸟类密度,结果如表1所示。同时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不同类型生态环
3、境中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1 不同生态环境中鸟类密度生态环境类型树林灌丛草甸鸟类密度(只/hm2)16.472120表2 不同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数量调查表生态环境类型树林灌丛草甸样方个数15156样方总面积(m2)60003756蛇岛蝮蛇总量(条)568319在表2的三种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种群密度最低的是,根据表1和表2中的数据,推测其原因是。(3)蛇是变温动物,在北方的冬季,蛇类有冬眠的习性。蛇岛蝮蛇除了具有冬眠习性以外,还形成了独特的“夏眠”习性,根据本题中的信息推测其形成的原因是。(4)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5)根据该自然保护区的特
4、点,最重要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单选)。A.防止偷猎偷盗B.促进迁徙鸟类数量增加C.保持蛇岛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D.引入小型哺乳动物,增加蛇岛蝮蛇食物来源参考答案(1)ab/c(2)树林树林中鸟类密度最小,蛇岛蝮蛇的食物最少(3)蛇岛上食物匮乏,蛇岛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经蛇岛的鸟类为食,夏季蛇岛蝮蛇的食物减少,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蛇岛蝮蛇形成了独特的“夏眠”习性(4)就地(5)C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4.(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卷,8,2分)通过紫外线照射可获得电子传递链功能部分缺失的酵母。将野生型及突变体酵母分别接种于含充足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培养,测定的生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5、的是()A.8h时两株酵母生长速度均较慢,有氧呼吸强度最低B.16h时突变株培养液中可检测到乙醇生成C.1624h期间野生型酵母增殖最旺盛D.32h时无法判断两株酵母发酵液中乙醇浓度的高低答案A5.(2020江苏单科,10,2分)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答案B6.(2020山东,11,2分)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
6、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案B7.(2019江苏单科,14,2分)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答案B8.(2017江苏单科,5,2分)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
7、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B9.(2019课标全国,6,6分)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
8、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10.(2019浙江4月选考,12,2分)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答案B11.(2018课标全国,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
9、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教师专用题组【5年高考】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2017课标全国,5,6分)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答案B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知识。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记,而样方法只统计其数量即可,A错误。由于陆生植物数量较少,因此进行随机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10、且应当适当增加样方数量,B正确,C、D错误。审题方法抓住题中“个体数量较少”这一关键信息,通过比较分析来确定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调整。2.(2016北京理综,3,6分)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
11、,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解题思路注意提炼关键信息“F区豹种群仅剩25只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此可推知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3.(2015江苏单科,9,2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
12、.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答案B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为了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错因分析错选C的考生,对于生态瓶的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没有理解透彻,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物种数,更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4.(2013浙
13、江理综,4,6分)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
14、;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5.(2011海南单科,23,2分)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答案A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22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
15、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6.(2017课标全国,31,9分)(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答案(1)J(2
16、)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没有环境阻力,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2)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药物使山鼠的死亡率升高之外,造成此结果的因素还可能是山鼠的迁出率升高等。(3)引入的天敌主要是与山鼠存在捕食关系的动物。(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知识拓展天敌自然界中某种生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生物,从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分析可以是捕食关系或是寄生关系,如猫是鼠的天敌、寄生蜂是某些作物害虫的天敌、噬菌体是某些细菌的天敌。天敌是
17、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7.(2013课标,31,10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还受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和。答案(10分)(1)生产者(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2)出生率死亡率(每空2分,共4分)(3)随机取样(2分)(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每空1分,共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结构以
18、及能量传递等知识。(1)草原上所有异养生物获得的能量最终均来源于草原上生产者固定的能量。(2)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还受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随机取样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8.(2020浙江7月选考,14,2分)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
19、后停止观察记录答案A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题述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纵坐标表示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A正确;在收集数据时,需要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随后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再统计分析并绘制曲线,故B、C、D错误。9.(2018课标全国,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
20、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本题通过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种群数量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科学思维素养中归纳与概括要素的考查。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种群密度就会制约种群数量增长,A、B正确;当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密度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均会下降,即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逐渐增强,D错误。10.(2016天津理综,3,6分)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
21、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答案D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具有全球性,A错误;只统计成虫数量计算出的是成虫的密度,B错误;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由于乙捕食甲,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使甲种群数量减少,从而使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D正确。易错警示物质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11.(2014浙江理综,4,6分)下列关于环境容纳
22、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种群数量是在一个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的,这个平均值才是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不受种群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K值,C错误;由于食物的影响,植食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最小,D错误。12.(2019课标全国,31,8分)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
23、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型,且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答案(1)Sa/2(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析本题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载体,考查考生基于所给的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
24、用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的能力,属于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查。(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固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由于受营养物质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后趋于稳定的菌种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在种群数量为K/2=a/2时,种群增长最快。(2)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种群的K值大小由其生存的环境决定。若将该菌生存的液体培养基的量减少,其K值减小。若增加该菌的接种量,其K值不变,但到达K值的时间减少。易错警示K值的易错点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
25、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最大值;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最大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13.(2013重庆理综,7,20分).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2)出发后体
26、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题7-图(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7-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图中,O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c点后,在适宜气
27、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答案(20分).(1)神经和体液作用时间较长(2)产热和散热渗透压(3)大脑皮层.(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解析主要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1)参加马拉松长跑的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激素调节作用时间较长,所以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2)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的结果;运动
28、员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该行为是由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控制的行为。.(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由曲线图可知bc,物种为优势物种,物种因不能耐受弱光而逐渐消失,而物种因能耐受弱光所以其种群密度降低到相对稳定;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乔木将占主导地位。(2)该坡地经治理后,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加了对大气中CO2的固定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产出。14.(2012广东理综,27,16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29、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促使其释放,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
30、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答案(1)升高垂体抗利尿激素(2)“J”bK2(3)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动物体的渗透压调节及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1)大量失水会引起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减少。(2)由图9曲线可知,ab段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但在b点后种群增长速率下降,有可能是由于此时有人在该水库放入了大型肉食性鱼,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在K2上下波动,由此可判断K2接近罗非鱼的环境容纳量。(3)由于藻毒素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所以应该根据题中相关生物的特点及营养关系绘制食物网。相
31、关生物的特点分析如下:产毒藻为生产者;浮游动物为初级消费者;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所以罗非鱼以产毒藻和浮游动物为食;FNE为最高营养级。15.(2020江苏单科,10,2分)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答案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需要每天定时取样进行计数,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第一次计数在接种酵母菌后进行,A、C
32、正确;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几次,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B错误;酵母菌的繁殖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D正确。16.(2019海南单科,23,2分)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答案C酵母菌属于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其种群
33、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培养液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细胞计数法(或显微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两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不同,但密度是相同的,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知识归纳酵母菌种群“S”型增长各阶段的特征17.(2017江苏单科,5,2分)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
34、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B在培养初期,酵母种群密度较小,其种内斗争较弱,生长缓慢是其为适应环境而调整的结果,A错误;由于是在摇瓶中培养,其环境资源条件有限,转速150r/min时,种群增长曲线应呈“S”型,B正确;酵母计数应采用显微计数法,C错误;酵母的呼吸场所只在胞内,D错误。18.(2015江苏单科,13,2分)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答案B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
35、有2个计数室,A错误;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B正确;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样液,让样液自行渗入,C错误;计数时,应计算小方格内的细胞和相邻两边及顶点上的细胞,D错误。问题分析虽然血细胞计数板在科学实验中是一种常用的计数工具,但是由高中理科实验开设率普遍较低,因此考生对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非常陌生,就连“每块血细胞计数板有几个计数室”这样的基础问题都不清楚。【3年模拟】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2021届江苏南通期中,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
36、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答案D2.(2019江苏盐城期末,5)种群数量特征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为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B.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C.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为种群数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答案A3.(2020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月考,24)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和“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A.“S”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B.“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是资源、空间有限等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D.“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量
37、不断增加答案C4.(2020江苏扬州一模,16)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受资源、空间及其他生物的制约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时的水平D.b时,种群增长率最快,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答案B5.(2019江苏淮安期末,7)如图为钵池山公园内金鱼种群增长速率变化规律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t1时刻金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t2时刻B.t2时刻金鱼种群数量达到最大C.t3时刻金鱼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t4
38、时增加饵料的投放,金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增大答案D6.(2021届江苏苏州期中,12)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图中的=某一年的种群数量前一年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2008年2010年,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答案C7.(2021届江苏常熟阶段性抽测,15)科研机构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种群展开了连续若干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L=当年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年末种群
39、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横坐标中数值表示某一年年末(如“1”表示第一年年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前几年种群甲的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呈“J”型增长B.种群乙的数量在前三年先增加后减少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方式D.第一年年末种群甲和种群乙的个体数量可能相等答案B8.(2020江苏南师大附中六月抽题,14)绿藻A是某种单细胞绿藻,能够合成物质W。某小组为探究氮营养缺乏对绿藻A增殖及物质W积累的影响,将等量的绿藻A分别接种在氮营养缺乏(实验组)和氮营养正常(对照组)的两瓶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强下培养。定时取样并检测细胞浓度和物质W的含量,结果如图。以下说法
40、正确的是()甲乙A.从甲图可知,在氮营养正常培养液的瓶中,绿藻A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先将少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以获得更多的WC.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度对物质W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培养基中的氮营养浓度D.与在光照条件下相比,若要使绿藻A在黑暗条件下增殖,需要为其提供纤维素作为营养物质答案B9.(2021届江苏南通期中,6)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的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c种群呈“J”型增长,d种群呈“S”型增长B.更换培养液只改变了营养物质的浓度,进而影响了酵母菌的生
41、长C.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增大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未经染色的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高答案D10.(2021届江苏百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0)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m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为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如图(单位:107个/mL)。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20、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可推算所用血球计数板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31个B.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
42、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C.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型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D.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15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1.(2021届江苏南通如皋期初,17)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昆虫,通过降低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答案ACD12.(2021届江苏苏州高三期初模拟,17)某学校生物兴趣
43、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标志重捕法模拟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装置可模拟调查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B.塑料瓶中放入玻璃球,体现模拟的真实性C.倒置摇瓶后,进入塑料袋中的塑料球即模拟被捕获的个体D.若M1、M2、M3分别为55、49、11,则实验前红塑料球总数约为245答案AD13.(2021届江苏南通启东期中,18)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进行的实验及其结果如表所示:实验组别实验处理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实验1?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进行培养实验2培养液10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28实验3培养液10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5下列相关叙述
44、正确的是()A.实验1处理应为培养液5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28B.实验2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其对应的实验结果为曲线a所示C.曲线b前6天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增加培养液后曲线与a一致D.计数时,若视野内酵母菌数目太多,可通过适当比例的稀释再进行统计答案BD三、非选择题(共26分)14.(2020江苏南通期中,32)(11分)虾虎鱼的运动能力有限,仅能根据海水温度及盐度的变化做短距离运动,是渤海除鲽类之外几乎所有大型底层鱼类的食物。某海洋研究所为开展莱州湾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对莱州湾虾虎鱼的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图1是莱州湾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的
45、季节变化,图2是莱州湾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占鱼类的比例。请分析回答:图1图2(1)虾虎鱼类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其处在底栖食物链的一个中继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学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调查区域布设20个调查站位,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底拖网调查,调查过程中需要控制均相同。(3)据图1分析,虾虎鱼的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在期间逐渐减少,夏季莱州湾海域的虾虎鱼以(填“幼鱼”或“成鱼”)为主。(4)据图2分析,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分别在季占鱼类的比例最低,冬季虾虎鱼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占鱼类比例均较高的原因是。答案(1)消费者间接(2)网口大小、拖速等(3)夏季至次年春季幼鱼
46、(4)春季和秋水温变冷,洄游鱼类离开莱州湾至越冬场过冬,虾虎鱼无远距离运动能力,其所占比例升高,成为绝对优势种15.(2021届江苏连云港期中,25)(15分)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实验室里利用马铃薯培养液、无菌水、酵母菌母液等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表1是研究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试管编号ABC管内溶液马铃薯培养液/mL1010-无菌水/mL-10酵母菌母液/mL0.10.10.1温度条件285表1(1)该生物研究小组研究课题是。(2)实验步骤:配制马铃薯培养液和酵母菌母液。将若干支试管分成A、B、C三组并编号,每组8支。先每次用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马铃薯培养液加入A组和B组
47、试管,用另一支10mL刻度吸管吸取加入C组试管。待分装完毕,每支试管加塞后把试管扎成捆。用灭菌,避免其他菌污染。用灭菌干净的1mL刻度吸管每次吸取0.1mL酵母菌母液,滴加到每支试管中,整个接种操作需在进行,以防止杂菌污染。将A、C试管置于28的恒温箱中培养。将B试管置于5的恒温箱中培养。(3)实验数据分析:通过显微镜计数法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起始数量,然后每24小时计数一次,得到表2数据。次数12345678时间/h024487296120144168试管编号A0.85.25.64.8?0.80.40.08B0.81.222.83.23.63.23C0.80.40.100000表2用血球计数
48、板(2mm2mm方格)对A组第5次取样计数时,将取样的1mL酵母菌培养液加9mL无菌水稀释观察,发现计数室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80,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个。与第4次取样相比,第5次取样计数酵母菌数目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是。将表中数据在下面坐标系中绘制成曲线图。(4)与A组相比,B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至少列出两种)。(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答案(1)探究在不同培养液中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10mL无菌水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火焰附近(3)2107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pH的改变,使大量酵母菌死亡(4)B组温度不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培养液的量、酵母菌母液的量、培养液的pH、溶氧量(5)浸泡冲洗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