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名_准考证号_绝密启用前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模拟试卷(二)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半坡及周边的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河姆渡、青莲岗、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
2、水稻。据此可知( )A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B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粟和蔬菜C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D我国是最早具有完备农业生产体系的国家2西汉初年,设令、丞、尉管理地方行政,并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县三老、乡三老,因民俗教化百姓。东汉时期,三老教化之职完全由地方小吏取代,行政、教化合一。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乡里制度的瓦解 C世家大族的兴起 D官吏群体的儒化3孝文帝迁都后,龙门山开窟造像奉佛遂成风气。石窟中的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洞中许多造像为北魏贵族与汉族官员并肩而立,佛像题记注重彰显供养人
3、的在世功德与父母之德。材料表明北魏政权( )A重用汉族官员以推进改革 B奉佛成风以致于滥用民力C融合儒释观念以强化政统 D遵循传统以规范社会秩序4宋初,在井盐富集的蜀地,朝廷控制大口浅井以垄断盐利。仁宗时,民间开始以新技法开凿小口深井一“卓筒井”。官方屡禁不止后,遂允其兴开并行盐课。蜀地盐井的发展表明( )A技术革新推动盐利重新分配 B政府放弃了盐业专卖政策C私盐产销兴盛导致盐税锐减 D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5图1是明朝的童蒙识字课本中的内容。由此可知,当时( )A传统价值观仍受推崇 B工商皆本思想已萌发C社会结构日趋稳定 D教育发展成效显著6中国历史上黄河因自然变迁或人为因素曾多次改道。元明
4、清时期,为了顾全大运河的水量,曾强逼黄河南流,使与淮水合流,这造成黄河水患频仍,淮水亦酿出大害。这反映了当时( )A水患治理成效不大 B水患导致了漕运渐趋衰落C南方经济地位凸显 D经济与生态矛盾不可调和71896年,洋务派官员张之洞为补救钱荒设立湖北官钱局。随后清政府设度支公所以核查税捐、厘金的收支。湖北省旋即下令:各项正杂捐款,由缴款员赴官钱局印收,然后送交度支公所;度支公所所需之用由官钱局拨付。据此可知,晚清( )A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B清政府控制力削弱C政府陷入财政危机 D金融出现转型发展8清统治者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设立有别于内地的将军体制。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
5、为东北三省最高长官,并在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设巡抚,取代将军体制,逐步废除了旗民分治政策。这一变革( )A化解了满汉矛盾 B强化了中央集权C加剧了边疆危机 D促进了国家认同9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大力提倡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追随者无数。北大教授辜鸿铭则将英文“民主”一词拆分为Demo(魔鬼)+Crazy(疯狂的),也获得了部分认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西学在中国的影响力 B知识阶层救亡的期望C民主得到社会的认可 D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10观察下列两幅地图,这两幅图反映(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建立 B相持阶段国共两党坚持抗战C阵地战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 D挺进中原揭开
6、战略反攻序幕11图4为1978-1984年国家收购粮食情况(单位:百万吨)。(注:超购价是指超过计划收购部分所实行的加价奖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计划收购低于实际收购缘于进口粮食的增加B超购价收购额增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结果C国家收购粮食情况的变化体现了体制改革的成果D定购合同收购份额说明统购统销体制为主要形式12下表整理了古罗马时期三种主要契约形式的出现阶段和特点。据此可知,古罗马契约形式的变化( )契约形式出现阶段特点耐克逊”交易十二铜表法要求双方到场,有公证人,对神宣誓文书契约市民法双方到场,举行特定仪式,签署文书诺成契约万民法无需双方到场,无需仪式,双方同意即可A折射诉讼程
7、序逐渐简化 B缓解了外邦人和公民的矛盾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1317世纪中后期,英国每年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万匹增加到125万匹,以至于“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女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同一时期,蔗糖在英国的人均消费量也增加了4倍,零售价格则降了一半。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海外贸易发展丰富物质生活C政治革命促进观念变革 D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提升14英国学者阿瑟扬在1787-1789年的法国游记中记述:“在这个所有人的心脏都为轰动性的政治时刻(攻占巴士底狱)而狂跳的时候,竟然难以听到有关政治的只言片语。要是在英国,发生这么重大的事情,即使木匠
8、和锁匠也会讨论一番。但在这里,事情发生一周之后仍然是风平浪静。”据此可知,当时( )A法国大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英法社会变革方式存在不同C法国新闻传媒水平欠发达 D英法民众公共意识差距明显151918年5月,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提出了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历史阶段逐渐向以国有制为基础的“完全的社会主义”过渡的考虑。这一构想( )A随即实践成为新经济政策 B被严峻的国内形势打断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阶段 D完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16从1949年开始,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实施“解放战略”,严格限制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参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1970年,尼克松在肯尼迪“和平战
9、略”的基础上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和平新战略”,倡导与东欧和中国“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冲突”。据此可知,1970年代的美国( )A放弃了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进攻 B“以退为进”处于争霸攻势C丧失了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优势 D遏制苏联的政策仍未改变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2分。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前期“国家一统之盛,超迈前古”。满洲八旗作
10、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同时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摘编自大清会典清史稿材料二 民族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至于如何实现自治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式。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在中国,中共二大提出
11、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1927年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宣言承认内蒙古民族有自决的条件”,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摘编自彭谦等流变与演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俱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民族治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
12、9分)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世纪,日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金、银、铜大量流出,造成国用匮乏。1714年德川幕府拟订贸易法,即正德新商法。其要点为:第一,规定来航清船,为年30艘。其中华船27艘,南洋各国船3艘。第二,贸易银额限6千贯,每艘191贯。第三,限定的清船,年年授以信牌(又名“割符”),有牌者许互市,否则许。1715年,幕府遣使赴长崎,召集清船主发布新商法,对中日贸易的数量、金额、往来船只等均作了种种限制和削减。因此,中日贸易经过日本幕府正德新商法的推行,日趋衰微,直至日本明治维新,均无复起色。摘编自方宪堂古代中日贸易概述材料二 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
13、6年),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已占有相当份额。日本对中、美贸易额合计约占日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日本面对国内较贫乏的资源及落后的农村经济,较薄弱的国内市场,尤为注重从对外贸易,特别是对华贸易方面寻求出路。其“贸易立国”的重要内容即是打入中国市场,输出机械制品,获取自身缺乏而中国颇为丰富的各种资源已成为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日本的一项重要“国策”。“三井”“三菱”等日本近代垄断经济财阀集团的形成、发展无不深深得益于此时期的对华贸易。这些急剧膨胀起来的现代金融垄断财团是日本对华贸易的主力。摘编自娄向哲近代中日贸易对日本经济发展之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德
14、川幕府后期和大正时期对华贸易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日贸易对日本的影响。(4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图为部分世界近现代历史事件。从图中提取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再增加一个与之关联的英国16世纪以来重大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0(10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初,设陇西牧监和关中八马坊两大牧区各辖48监。高宗
15、年间马政废弛,官马潜耗大半。玄宗以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整顿马政,国营畜牧业重新发展起来。国营牧场的劳动者称“长户”,是父死子继的职业牧人。他们种植牧草饲料,为官府养殖牧畜,也通过租佃制从事农业生产,向政府缴纳课税,其身份是低于均田户的杂户。天宝十三年(754年),仅陇右牧监所养马羊驼就达605600只,其中马占325700只。玄宗朝还奖励和保护民间养马,“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与县官”,一般百姓也纷纷养马,因此当时招募入伍的“步军皆有私马”。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1)结合材料,概括玄宗朝马政改革的主要特点。(4分)(2)结合材料和厅学知识,分析玄宗朝马政改革的影响。
16、(6分)21(10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经济上大力扶植德国。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纳粹政府采取了限制进口、补贴出口、拒付外债的种种措施,导致美德贸易额不断下降。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暴行,在美国社会中也引起强烈的抗议。但从1933年到1936年,罗斯福政府对纳粹政府的做法并未做出积极反应。不仅如此,美国国会还在1935年至1937年间通过了三个中立法,规定政府不得从政治和军事上千预国际争端,尤其是欧洲事务。在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后,德国的战略地位和军事、经济实力大大加强。1939年1月,罗斯福指出,如果让希特
17、勒达到了统治欧洲的目的,美国的和平与安全就将受到危害。3月,德国悍然进兵布拉格,撕毁了慕尼黑协定。此后美国与英法结盟,并于1941年12月11日,对德国宣战。摘编自陈兼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一年美国的对德政策等(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1933-1936年间对纳粹政府做法未做出积极反应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1941年对德宣战的原因。(4分)22(10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在所能给予人类的一切利益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发现新技术、新才能和以改善人类生
18、活为目的的物品”。在新工具一书中他列举了四种会影响人类正确认知的“偶像”:为人类共有的偏见、因个人兴趣导致的偏见、语言带来的偏见的和由于接受了特殊思想体系而产生的偏见。他批判了经院哲学推崇的亚里士多德那一套科学推理程序,认为理想的科学研究金字塔模型是:塔底是自然志和实验志的观察经验,往上是事实之间的关系;起初是偶然的关系,再后是稳定的关系,最后是内容丰富的相关性,科学研究的方向是在金字塔里自下而上的方向。他还虚构了一个由科学机构“所罗门宫”管理的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后来英国科学家们仿“所罗门宫”成立了一个“无形学院”,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前身。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根据材料,概括培根方法论
19、的主要观点。(4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培根方法论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模拟试卷(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ADCAACBDABCCBDBD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粟而长江中下游种植水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故选A项。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种植粟,但不能证明普遍种植蔬菜,排除B项。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发现了粮食种植的痕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排除。2D 【解析】材料体现西汉初统治者注重推行道德教化,受儒家思想影响
20、。东汉时期,三老的教化职能被地方小吏取代,行政、教化职能合一,反映官吏群体的儒化,故选D项。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而材料讲的是地方治理方面的变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乡里制度并没有瓦解,B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3C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北魏政权试图通过融合儒佛观念、治理体系汉化的方式,塑造政权形象、维护自身统治,故选C项。材料中无法判断是否重用汉族官员,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判断是否滥用民力,排除B项。开窟造像奉佛属于新风,并非传统,排除D项。4A 【解析】材料中民间开创新的采盐技法后,官方无法垄断盐利,利益驱使下也屡禁不止,这说明新的采盐技术改变了原
21、本官方垄断盐利的情况,故选A项。由材料可见对于屡禁不止的私盐,政府采取了允许其经营并征税的办法,即政府授权私人经营,这也属于盐业专卖政策范围内的情形,排除B项。政府授权私人经营后对其收税,不会导致盐税锐减,排除C项。私营手工业在明中后期逐渐占据主导,排除D项。5A 【解析】明朝的童蒙识字课本中将“士”和“儒”排在首位,说明明朝的封建等级思想根深蒂固,深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故选A项。“士农工商”说明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中的文字排序无法说明当时的社会结构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文字的排序不能体现出教育发展的成效,排除D项。6C 【解析】元明清时期,经济中心位于南方,为了连接政
22、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需要大运河漕运畅通,故选C项。材料中黄河改道是为了“顾全大运河的水量”,水患治理不是主要原因,不能以偏概全,排除A项。水患影响两岸百姓生活,水量减少则影响漕运,排除B项。“不可调和”表述绝对,排除D项。7B 【解析】1896年洋务运动已宣告破产,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央财政枯竭,地方设立官钱局以自筹经费。清政府欲统一财权,遭到了湖北省的抵制,由此可知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故B项正确。材料中张之洞为补救钱荒设立官钱局,但无法直接通过材料得出晚清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以偏概全,故排除C项。D项非材料主旨,排除。8D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建立之初和1907年分
23、别对东北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使得东北和内地治理趋同,这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故选D项。A项,“化解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主旨在于清政府对东北和内地进行一致性管理,B项非主旨,也无法得出强化情况,故排除。边疆危机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等列强纷纷侵略中国,沙俄侵略新疆,英国觊觎滇藏,日美进犯台湾,造成中国日益恶化的边疆危机。选项C与史实不符,且清政府的变革有利于加强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故排除C项。9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大力提倡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而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辜鸿铭则利用英文“民主(Democracy)”一词本身进行宣传,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社会认可,由此可见
24、包括英文在内的西学在当时中国影响较大,A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知识阶层对民主思想的态度,无法反映知识阶层救亡的期望,故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及辜鸿铭均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属于社会精英,其意见不能完全反映社会民众的主张,且材料反映出当时反民主的主张在社会上也获得了部分认可,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西学在中国的影响,而非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排除D项。10B 【解析】第一幅图从洞庭湖、长沙等地及73军等信息判断是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发生在战略相持阶段,由国民党领导的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第二幅图从八路军进攻方向、以破坏交通线为主等信息可知是百团大战。百团大
25、战是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大战。两次军事行动均反映了相持阶段国共两党坚持抗战,故选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进行抗日战争的基本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第三次长沙会战是阵地战,百团大战是破袭战,且打击日本侵略气焰的阵地战主要是台儿庄战役,故排除C项。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不能反映图中所示战争,排除D项。11 C 【解析】1978年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得到发展。因此,粮食实际收购量远远大于计划收购量,收购总量大幅增长,故C项正确。该图没有涉及进口粮食情况,故A项排除。1
26、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定购合同收购份额为统购统销的主要形式,故排除D项。12C 【解析】据表可知,古罗马合法的订立契约形式逐渐增多,诺成契约相较于前两种方式更加简化,减少了交易成本,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诉讼程序”材料没有体现,A项排除。外邦人和公民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公民权方面,与题目所述的契约形式无关,B项排除。材料仅能反映契约形式的完善,无法反映出法律体系的完善,D项排除。13B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棉布进口量增加,以至于棉布服饰普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角贸易中,殖民者会将美洲(加勒比)地区的蔗糖运回欧洲。因此蔗糖人均
27、消费增加、价格便宜也是因为海外贸易,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社会贫富差距应该是日益扩大。C项“政治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工业革命此时并未开始。14D 【解析】阿瑟扬的见闻记载中,法国人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反应较为淡漠,而换做英国人,则必然引发民众的广泛关注,这说明当时英法两国人民的公共意识差距明显,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法国大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变革方式的不同,B项材料未体现。材料描述的是民众对于公共事件的反应,无法体现当时新闻传媒的发展水平,C项材料未体现。15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列宁在1918年提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主张,这一构想被严峻的国内
28、战争形势打断,苏俄进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项正确。材料可以被视为新经济政策的渊源,但A项“随即实践”不符合史实。多种经济并存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符合当时小农生产占优势、经济较为落后的苏俄国情,并没有超越当时历史发展阶段,C项排除。列宁的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D项错误。16D 【解析】19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为了从其他方面对苏联形成压力,便开始主动放低姿态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与苏联关系紧张的南斯拉夫、中国等)发展关系,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些国家能制衡苏联,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符,20世纪70年代美国仍在进行越南战争。B项不符合史实,19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
29、势。C项不符合史实,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摆脱了黄金的束缚,美国仍保持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优势。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第2022题为选考题)17(1)特点:凸显满族特权;因俗而治;有制度、立法保障;恩威并施;着重强化中央集权。(2)1921-1938年:主张民族自决;实行联邦制。原因:中共成立初期缺乏经验,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共产国际的指示。1938-1949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国家统一。原因: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新中国即将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逐渐走向成熟;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基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1
30、8(1)差异:德川后期:锁国令,限制中日贸易;大正时期:贸易立国,力主打开中国市场。原因:德川后期:日本在对华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巩固幕府统治需要。大正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侵华战争带来特权优势地位;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2)影响:有利于日本经济的近代化发展(促进了日本垄断财阀的形成与发展);加速了日本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19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20(1)特点:国家重视,大力推动;与户籍管理相结合;官、私牧业共同发展。(2)影响:推动了农牧业发展;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为后世改革提供借鉴。但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21(1)原因:经济大危机影响;美德间经贸联系紧密;美国坚持孤立主义政策(或中立政策、绥靖政策)。(2)原因:德国的侵略加剧;美国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美德矛盾激化;美英法结盟,国际形势变化。22(1)观点:高度赞扬科技发明(“知识就是力量”);破除“偶像崇拜”(科学研究应不带偏见);重视实验和观察基础上的分类、鉴别和归纳;倡导有组织的集体协作研究。(2)背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学术传统存在弊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近代自然科学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