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邵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考阶段性诊断测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夏商周时期的记载。据此可知,夏商周时期 A.君主集权趋势凸显B.宗法等级体制森严 C.共主秩序得以维系D.王室有效掌控边疆2.朱元璋手定三十一项关于地方主官的到任须知,耳提面命:“志人未官,不可不知受任应行之事。但肯于间中,先知到任须知明白。为官之道,更有何加若能善读勤观,则永保禄位。”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主要意图是 A.推动各级政务有效运转B.规范官员职权范围 C.从严考核地方主官政绩D.
2、稳定地方管理秩序3.公元前5世纪晚期,雅典的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法律由立法委员会通过;法律是永久性的固定规则,而法令则是针对具体情况且有一定时限的措施,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律诉讼可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法律,通过违法法令诉讼可取消公民大会的法令。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注重对民主的监督B.司法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 C.存在权力交叉现象D.陪审法庭获得部分立法权4.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他们创建了自然法,自然法源于斯多亚派关于有一个理性之神统治宇宙的思想,认为所有的人就其天性而言都能发展出健全的理性,都有资格享有某种基本权利,对于这些权利政府无权违背。据此可知,自然法“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其 A.推动罗马法
3、体系的完整B.倡导了法治的理念 C.规范了政府的立法行为D.保障了平民的权利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和国王之间尽管有矛盾冲突,却也存在着一种平衡,因此王权无论会分离,且王权如何限制也在议会中进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有独特的议会传统B.议会和国王关系密切 C.阶级矛盾十分尖锐D.已确立议会至上原则6.美国宪法规定: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间接选举总统;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美国选举总统的这种方式 A.暴露了联邦体制的弊端B.落实了三权分立的理念 C.维护了多数民众的利益D.
4、规范了共和政体的运行7.下面是一幅19世纪末日军有关甲午战争的绘画,此绘画反映出A.甲午战争给中日带来深重灾难 B.日军企图美化其侵华行为C.日军在海战中付出了沉重代价D.甲午战争中清军伤亡惨重8.1912年初,法国驻华官员拉伯第指出:“一旦共和建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共和的缔造者们一定会让袁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法国驻华官员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袁世凯获取领导地位违反了宪政B.革命党人以武力维护革命成果 C. 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D.列强扶持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9.1917年3月2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全
5、体军人在政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权力B.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C.已与临时政府决裂D.已经控制俄国军队10.香港回归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原有法律进行了一次性审查。对于普通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在适用时,应做出必要的变更、适应、限制或例外,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的地位和墓本法的有关规定”。这一规定 A.改变了香港原有的政治制度B.奠定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 C.加快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步伐D.彭显了中央维护统一的智慧11.1971年7月,尼克松在电视
6、上宣布他将于次年2月访问中国。华盛顿邮报评论道:“如果他宣布要去月球、也不会比这更令人惊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消失B.美国媒体积极拥护政府决策 C.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利益D.美国调整对华政策面临困难12.下面为中国著名版画家江牧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A.反映出美苏争霸的激烈B.表明“左”倾错误干扰艺术创作 C.受到当时国际环境影响D.反映出“一边倒”政策成效显著13.下表是一位中国法学专家的建言。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该专家主张A.提升官员素养B.制定村民自治法规C.深化基层民主D.确立依法治国方略14.冷战结束后,美国力主把北约原本局限
7、于欧洲的作用扩大到全球;而法国反对美国试图通过北约“全球化”来统管全世界的安全事务,但法国站在北约之外难以对它的改造施加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法国希望重返北约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在北约改造上的话语权B.化解美法在北约前途上的分歧 C.抵制美国在全球的军事扩张D.致力于维护和实现西欧的和平15.在五代时期,后周世宗下诏:“诸道州府县应有商贾兴贩牛畜,不计黄水牛,凡经过处,不得抽税,如是货卖处,只据卖价每一千抽税前二十,不得别有邀难。”据此可知,周世宗意在 A.重视商业税收B.规范市场秩序C.厉行抑商政策D.调整交易场所16.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蚕桑生产发展甚快,甘蔗、烟草生产成为东
8、南各省重要经济作物,蓝靛(染料作物)盛产于山区。这些现象 A.表明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导致了农业经济的日益衰落C.进一步增强了江南经济实力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17.下表反映了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变化(单位:艘)。这一变化反映出A.亚洲成为欧洲争夺的重心B.工业革命完成对市场需求C.海上殖民霸权转移的趋势D.欧洲在亚洲赚取大量金银18.1877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专利法案,规定:专利所有者每年需支付专利保护费。第一年费用马克(高于当时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之后按每年50马克的幅度递增,到第十五年费700马克,并且是专利保护的最后期限。这一规定 A.阻碍
9、了德国工业发展B.推动了创新技术共享 C.旨在加强专利的保护D.利于改善工人的待遇19.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这种增长 A.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B.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C.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20.下面是1904-1920年近代中国民间资本在新式工业及新式金融业中所占比重的统计表。 据表可推知这时期A.民间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B.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列强对华侵略受到有效抵制D.民间资本发展迅速21.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
10、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席位,并开始为重返关贸总协定而努力,提出了“复关”的申请。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A.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B.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C.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D.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22.下表是1919-1931年间东方杂志和教育杂志上发表的电化教育文章一览表,据表可知 A.报刊成为宜传电化教育的主要力量A.国人对电化教育的问题有所思考 C.电化教育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发展D.知识阶层重视电化教育的理论探讨23.1923年至1929年间,美国制造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增长了8%,而工人每小时的效益却增加了32%。这一数据资料可用来说明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已经失去作
11、用B.工人分享的经济成果有限 C.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D.经济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24.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25.二战后初年,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常发表关于美国很快将爆发经济危机的文章。马歇尔计划提出后,苏联经济学家在就该计划向外交部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正处于深刻的经济危机的边缘,一定会不惜代价处理其过剩物资,苏联可从中获益。这表明当时 A西方国家普迫陷入经济危机B.苏联积极参与马歇尔计划
12、C.苏联尚未认识到美苏深层矛盾D.苏联面临经济飞速发展的良机26.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A.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B.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D.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27.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 A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B.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C.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D.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28.卢梭说:“权力是影响、支配、控制他人的能力,权力来源于权利。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
13、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由此可见,卢梭在此 A说明了人人平等B.强调了社会契约 C.否定了君主统治D.批判了教会统治29.下表为元代戏剧作品中塑造的部分节义女性形象。这反映出元代戏剧 A.宜扬了传统价值观念B.赞美女性追求个性解放 C.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D.摆脱了宋明理学的束缚30.1898年,康有为说:“故凡为人者,学问可以自学,语言可以自发,游观可以自如,宴飨可以自乐,出人可以自行此人人公有之权利也。”此观点A.意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B.融合了西方启蒙思想C.强化了西学的主导地位,D.莫定了变法理论依据31.19世纪,英国小说家巴特勒在其著作众生之路中融合生物记忆机制和诗性回忆机制,
14、提出“遗传一记忆”理论,用来反驳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呈现出对19世纪盛行的进化论的深度反思。这表明A.科学观念影响文学创作B.进化论遭到知识界的广泛批判C.生物科学发展受到抑制D.自然选择理论不适合人文学科32.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A.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B.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D.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3
15、题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题3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往往以政权为依托,通过国家专卖(或禁榷)、平准、均输等方式,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些商品的生产、运销实施垄断经营,达到既利税双收又挤压商人的目的。就田赋和摇役而言,秦汉为田租(税)、口赋、力役,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税,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其赋役结构在清代最终完成人头税向土地税的转化,同时也完成赋、役
16、合并及由实物枕到货币税的转化。摘编自杜树章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材料二14世纪以来,英国赋税的征收及监督权由议会掌握,近代英国赋税来源于议会。然由议会协商授权的赋税因其税项不同而来源各异,主要有补助金、1/15税和1/16税,关税、人头税等。随着战争的扩大,征税的理由和赋税的用途亦开始变化。最初,国王要求议会征税往往以战争为借口,自16世纪中期以来,赋税的用途亦开始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和社会福利支出。17世纪中叶,英国因征税问题而爆发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最终确立起议会绝对的赋税大权。摘编自膝淑娜英国近代赋税的来源与用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7、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在赋税制度上的异同。(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的赋税制度变化对英国历史的意义。(9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圣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致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
18、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拢,实缘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在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脸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摘编自黄克武、主建朗两
19、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请考生从35-.-37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4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成为建设福利国家的支柱之一。相继出台的还有工伤法案。其时受伤者提供了更为优厚的补助和津贴。1948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国民补助法和儿童法,其中国民补助法主要用来援助那些不具备领取国民保险资格但仍处于贫困线的人,这无疑是对国民保险法的重要补充。从某种程度来说,在艾德礼政府时期,现代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
20、。1948年,艾德礼政府宣布英国已完成对福利 国家的构建,建成了“福利国家”。摘编自李立颖浅析英国福利国家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福利国家构建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福利国家建立的影响。(9分)3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1941年年底,蒋介石曾向美、英等国提出在华盛顿组织“联系军事、政治之永久机构”。然这一建议未能得到美、英等国响应。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杭战使得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战后中国在远东地区发挥重要作用也符合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因此,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与美、英、苏一起列为世界四强1944年8月起,中国
21、以四强之一的地位与美、英、苏三国一起,为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的揣摩举行会议。在会议过程中,中国代表积极提出建议,并对会议的分歧进行力所能及的调解,为联合国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宗成康论中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为创立联合国而做出的努力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的主要影响。(9分)3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张文谦(1217-1283),字仲谦,邢州(今河北邢台)人。1260年三月忽必烈即位,立中书省,以文谦为左垂,与平章政事王文统共理政务。至元七年(1270年),诏立司农司,专掌功课农桑,以文谦为司农抑,
22、(文谦)遂拟定条画,奏立四道巡行劝农司,其使、副定期分赴各路州县督促、检查农业生产及兴办水利等事,命地方长官皆兼劝农事,岁终由司农司考核,作为其治绩优劣的依据之一又令农司诸官搜阅古今农书,删繁撮要,编撰成农桑拜要七卷,以指导农业生产。在他的领导下,农司工作成效甚著,“民间垦辞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张文谦任司农卿时采取的经济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文谦的经济措施.(9分)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33. (1)同:赋税种类多样;由国家负责统一征收。(4分)异:中国赋税制度具有强制性,英国带有协商机制;(6分)中国赋税剥削沉重;英国
23、赋税具有调节社会保障功能。(6分)(2)意义:保证了英国社会的稳定;维护了议会的权力和权威,确立了议会主权;保障了政府的稳定运行。(9分)34.示例一观点: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2分)论证:政治上,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颁布了具有宪法意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和良好契机。经济上,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政策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精神面貌和价
24、值理念发生了巨变。(9分)结论:总之,辛亥革命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加速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近代化进程。(1分)示例二观点:辛亥革命坚持暴力,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2分)论证:辛亥革命坚持暴力手段,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武昌起义及之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大多也是以暴力方式进行的。武昌起义后,为早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以拥护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来迫使清帝退位;鉴于时势和当时革命党人自身力量的不足,革命派在辛亥革命过程中与帝国主义和立宪派妥协。(9分)结论.辛亥革命通过理性适度的妥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
25、了中华民国。(1分)示例三观点:辛亥革命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论证:(略)结论:(略)(“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卷标准)35. (1)特点:依托一系列相关法律而建立;社会福利涉及面广泛;主要针对处于贫困线的人。(6分) (2)影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和了社会矛盾(或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容易形成惰性社会。(9分,答出三点即可)36. (1)努力表现:较早地提出了建立国际组织的主张;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的制定;积极调解联合国组建国之问的分歧。(5分) (2)影响: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便利了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巩固了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9分)37. (1)措施:设劝农司督促地方官员发展农业生产及兴办水利等事;以农业治绩优劣作为考核地方长官的依据;令司农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s分)(2)评价: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护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明;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延承和传播。(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