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键入公司名称哲学复习高三政治zhang选取日期哲 学 复 习第一课一、基本概念:1.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本质)人脑特有的机能3.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4.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唯心主义根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二、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自然观(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
2、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地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唯物论的社会客观性原理(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3)社会的产生、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与发
3、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3、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属性(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根本属性:运动性4、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5、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6、意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意识(2)认得具体感觉与人的抽象思维(3)人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人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人对未来的预测7、意识的能动作用(反映、反作用)(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正确(2)意识能够反作用
4、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反映阻碍事物的发展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9、唯物主义的三个阶段(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的具体形态:金木水火土)(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科学物质:原子,形而上学)(3)现在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10、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1)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人的自我意识)(2)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意识)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谁决
5、定谁(最重要方面)划分唯物/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可知/不可知论三、原理与方法论的对应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1)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根本出发点(2)为什么: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3)怎么样: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从客观、变化的实际出发要从全面的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教条、经验)在结合当地实际和正确对待别人经验的上,不断提高和积累正确的主
6、观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2、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如何树立)端正立场,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二课一、基本概念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整体:指由事物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3.部分: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二、基本原理:(联系观)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可变性、有条件性、多样性(1)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
7、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2)客观性:联系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3)可变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因果联系(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原理:(1)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2)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3)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式结果;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4)因果联系具有多样性:存在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的情况。4、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原因与结果
8、的关系)原理:(1)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2)地位与功能: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决定的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3)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部分离不开整体(4)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状态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当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小于各部分
9、功能之和(5)二者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5、联系与发展的关系:联系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联系的深化。三、原理与方法论的对应关系1、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3、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决定的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4、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状态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的功能
10、之和;当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第三课 矛盾观一、基本概念:1.矛盾: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主要矛盾: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次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5.矛盾的次要方面: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6.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
11、,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8.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予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9.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二、基本原理:1、矛盾的含义: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3、矛盾的特殊性:(1)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3)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
12、有不同的特点(4)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二者相互联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矛盾的不平衡性(1)主次矛盾关系: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以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其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作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作次要矛盾。联系: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次方面:含义: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作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作矛盾的次要方面。联系:相互依
13、赖 、相互影响、相互转化。6、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7、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是矛盾,联系是发展的条件。三、原理与方法论的对应关系1、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 一分为二 全面地看问题 两点论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是什么: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2)为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如果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工作中就会碰钉子、犯错误。它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是马
14、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怎么样: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这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只有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才能进一步对矛盾做具体分析。其次,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也表现出不同特点。因此,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转移而转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反对一刀切、一风吹。再次,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及其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
15、物,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正确认识事物的秩序:特殊普遍特殊;科学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4、主次矛盾关系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连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都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或均衡论。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5、矛盾观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第四课 发展观一、基本概念1.发展:新事物不断产生,
16、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运动: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其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3.静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4.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5.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6.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7.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 8.辩证法: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9.形而上学: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10.新事物: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17、的东西 11.旧事物:指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违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二、基本原理1、发展的实质: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3、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内外因的辩证关系(1)事物的发展史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源泉 根本原因 基础 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18、是不可缺少的)4、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量变的两种情形: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2)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不等于发展(3)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5、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进,是新事物发展的途径(2)新事物为什么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19、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3)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6、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
20、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的主题是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7、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8、发展与联系的关系: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据在于事物的内部联系(内因);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外因);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9、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
21、的改变,运动和变化都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发展史一种运动变化,但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势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发展与矛盾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三、原理与方法论的对应关系1、发展的实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注意考察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源泉 根本原因 基础 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重视内因的作用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起加速或
22、延缓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4、事物的发展史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把内外因正确地结合起来5、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重视量的积累(结构优化)6、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7、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的性质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坚持适度原则 第五课一、基本概念1.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及活动(想)、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及活动(做)、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
23、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3.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4.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6.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7.实事求是: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8.解放思想: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
24、合。 9.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按其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11.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12.想象: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合理的科学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其有益的。二、基本原理1、主观能动性理论(1)含义、表现(2)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方法论)A.物质运动的
25、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B.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条件,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C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具体把握规律,利用规律,都
26、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如果离开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空谈尊重客观规律,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去认识规律,不去创造条件、利用规律,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区别 内容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形式不同。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
27、接反映事物,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感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特点不同。感性认识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的特点,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
28、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整个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3、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西;本质则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现象是事物表面的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们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现象与本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29、自己。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两类,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只不过假象是以歪曲的、颠倒的方式表现事物的本质而已。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涉及到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事物的现象是个性,事物的本质是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来表现,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不包含共性的个性也是没有的。4、认识根本任务的客观必然性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只有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5、如何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占有十分丰富
30、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把现象看作入门的向导。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认真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能以对现象的认识代替对本质的认识。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6、认识的目的、认识的作用、认识的阶段性、认识的两次飞跃、认识是发展的(1)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2)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3)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过程并未结束。人们还需要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先接受实
31、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膏。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5)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要发展的,一切把认识固定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7、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综合离不开分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综合就不能深入。分析离不开综合。分析以综合为目的,没有综合,就不能统观全局。 8、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表现(1)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表现: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9、科学合理想象的作用合理的科学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
32、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其有益的10、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1)是要善于发现问题(2)是要敢于超越(3)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4)是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5)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11、创新的哲学依据从唯物论的角度,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从认识论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1
33、2、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哲学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
34、合客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主观主义。“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把二者统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形式主义的“一风吹”、“一刀切”。表述的角度不
35、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唯物主义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强调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主观应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实事求是”是从唯物论客观规律的角度出发,强调入们不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且应更进一步从客观实际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辩证法中矛盾观点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认识和解决问题,强调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2)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者是相统一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都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都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
36、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和一般前提,没有从实际出发,就没有实事求是。我们所说的从实际出发就包含着从客观实际的客观规律出发,入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承认周围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性,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扩展和深化。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中“求”(研究)出“是”(规律性)来。因此,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以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使自己的认识同客观实际统一起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是从实际出发的表现。要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
37、分析,首要的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离开对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这个前提,事物的本质特征就难以抓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建立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第六课一、基本概念1.价值观:人们判断客观事物价值大小或价值有无的根本观点和标准。 2.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
38、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3.本位主义: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 4.社会存在:即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三个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5.社会意识:即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哲学、宗教、这以及风俗习惯等。6.个人主义: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 7.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
39、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基本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总之,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
40、判断价值观的最高标准: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完全一致。二者在具体利益上是有差异的。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不一致的情形是经常发生的。4、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集体主义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观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1、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因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总的要求是:心中的要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正确处理上人与他人的关系。要尊重他人。要主动关心他人。要尊重他人正当利益。要顾全大局,反动小团体主义。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动个人主义。第七课一、 基本概念1.人生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的人生
42、价值观 3.拜金主义: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4.理想:人生的奋斗目标 5.最高理想: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6.共同理想: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个人理想:道德、职业、生活等方面的理想 8.社会理想:指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预见和期望二、基本原理1、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1)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所具有的自然性都渗透着社会性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
43、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任何正常人的活动都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个人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不同。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第一,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等经济条件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都制约着当时社会的人的活动。第二,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的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必然遭到社会规律的惩罚。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
44、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王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所有个人及集体努力的结果。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观点是错误的。方法论意义: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长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体现。第二,要在
45、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4、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 (是什么 为什么)(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a.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居于首位。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b.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社会要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必须首先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为
46、此,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做出更多的贡献。 c.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衡量人生价值虽然不能离开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主要地是要看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否则,人生价值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意义。 d.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怎样衡量人生价值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先进模范人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赤胆忠心乃至鲜血生命,实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时期的先进人物尤其如此。5、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47、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自学投身社会实践,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2)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因此,应面对现实,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并努力改变不利条件,以实现人生价值。(4)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要全面提高
48、个人素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5)实现人生价值要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错误价值观的误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6)实现人生价值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6、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由于人们不满足于现实,才需要有理想,有追求,为美坏的未来奋斗。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发展方向,能够指导现实的发展,对人们的行动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49、理想不等于现实,但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已经变成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7、崇高理想的作用是什么?(1)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2)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3)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八课一、基本概念1.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改造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3.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4.实践的社会性: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进行,就是在那种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
50、的,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5.实践的历史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二、基本原理1、实践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实践的三个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
51、活动。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4、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三个)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和改造社会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
52、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6、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区别: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2)联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
53、途。(3)注意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7、实践的主体(原理 方法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的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做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做到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青年学生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强调青年学生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
54、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决定的:青年学生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道路,要求做到:第一,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8、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实践是社会各项活动的基础。人民群众的
55、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1、量变过程与相对静止状态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地、不显著的变化静止时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2、关于结构优化问题(1)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英气质变,所以,我们要向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应当有意识地研究事物的结构,优化事物的结构。(2)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当各部分
56、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3、量变的艰巨性与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4、质变与发展、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
57、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5、外因、联系、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1)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2)联系时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3)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与一事物相联系的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6、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阶段性3、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7、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表现为: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相对静止与绝运动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8、内部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特殊性(1)内部矛盾决定着事
58、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2)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其决定作用(3)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4)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依据9、关于不平衡性问题(地位、作用)(1)物质决定意识(第一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二性)(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第一性)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第二性)(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以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其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4)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5)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决定的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59、。(6)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言,质变更为重要,因为事物的发展最终只能通过质变来实现(7)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10、试点: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11、一刀切:形式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2、改革: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形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13、“以人为本”:人民群众的观点 正确的价值取向 集体主义14、五对反映主客观关系的原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60、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辨别正误并改错(一)1、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促进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哲学与具体学科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有独立性;意识对物质有依赖性,但也有相对独立性(产生之初依赖于物质,客观存在消失后,意识还会存在一定时间)4、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意识能对客观事物有促进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反作用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的内容只能来源于客观世界;人脑是产生意
61、识的物质器官,但它不能自发产生,必须由实践得来/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有促进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反映和反作用/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事物,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意识中的感觉是直接反映;思维是间接反映5、规律(联系)是客观的,所以规律(联系)是不可以改变的。具体的规律会随着事物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联系可以通过改变发生的条件来改变6、人在规律面前时无能为力的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客观的与人类无关。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规律的存在和作用对人类有影响7、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与
62、意识的关系问题中的“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8、想问题、办事情从党的方针、政策、经验等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二)1、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和客观性,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2、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3、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凡是先行后续关系都构成因果联系。先行后续只是因果联系的一个特点,“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4、整体功能大于(小于)局部功能整体大于局部。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的功能之
63、和;当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5、部分决定整体。部分制约着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三)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否认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4、矛盾双方的转化即“对立性”与“统一性”的转化5、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四)1、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新事
64、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2、量变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是,必然会引起质变3、量变比质变更重要4、质变就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向好的方向转化的质变才是发展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为:全面观与片面观的对立、联系观与孤立观的对立、运动观与静止观的对立。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7、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不可缺少),但外因在任何时候也不会起决定作用8、唯物论以辩
65、证法为基础9、创新的辩证法依据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五八)1、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更正确()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3、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4、感性认识是现象,理性认识是本质5、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和表现6、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7、规律是客观的因而是不可以改变的,人类对规律不会有影响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9、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就会立刻发生变化10、维护个人的利益是正当的行为11、贡献与索取是对等的12、认识的获得源于实践和书本知识13、创新就是要摒弃一切传统的东西14、错觉是一种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