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菏泽市定陶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调研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
2、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摘
3、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材料二: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
4、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
5、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摘编自李建群 周合军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材料三: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
6、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
7、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个以罗丹的思维完成的伟大完整之作,他需要那种断臂的形式未完美他的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
8、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B. 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C. 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D. 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
9、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B. 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C. 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D. “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3. 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B. “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C.
10、 “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D. “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 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答案】1. A 2. D 3. B 4. 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接着从审美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 5. 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美化;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空间;发现了
11、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坚持博杂读书,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说法绝对,结合原文“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C项,“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错,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文学作品具有残
12、缺美的内在原因,选项缩小了范围。D项,“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一关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否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未作评论,不能说观点一致。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D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错,原文“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乘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强调的是审美创造的独特性,而不是“与众人完全不同”。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
13、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材料二的观点是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A项,说的是“残缺结构”,与内容的残缺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B项,说的是“残缺的艺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C项,说的是“美的残缺”,与残缺产生美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D项,说的是残缺要有度,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14、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材料二共分为4段,其中第1段为总说,提出观点,主要说的是“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然后以“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设置问题,引出下面的论证和分析。第2-4段为分论,第2段以“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作为分论点,从审美心理角度阐释原因。第3-4段“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审美
15、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就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从两个方面阐释原因。这样形成总分结构,层次清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从材料二看,根据“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
16、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概括出答案前两点;从材料三看,根据“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概括出答案的后两点。【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
17、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四世同堂(节选)老舍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
18、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
19、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
20、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
21、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大哥!”老三叫了声。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大哥!”“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走?上哪儿?”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对!”瑞宣点了点头,胖脸上起了一层小白疙瘩。“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
22、了他!”“没了华北,还有北平?”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大哥,咱们一同走!”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
23、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
24、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铁啦?”“铁啦!”“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25、。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的身份和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B. 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C. 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D.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7. 下列
26、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B.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C. 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光天化日之下的侵略暴行令人发指。D. 小说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点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铁”则是“确定”的意思。8.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9. 这段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答案】6. D
27、 7. A 8. 用排比的手法列举了北平城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概括了北平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生活特点。强调北平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北平人淳朴温和,美好文明,指出北平是中国的象征,中国和中国人热爱和平。表达了瑞宣对北平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也传达出作者对北平、对中国的无限深情。 9. 瑞宣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有知识也有些能力,能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怀。北平陷落,瑞宣万分焦急;他痛恨侵略者,希望为国尽力,不做亡国奴。对家庭富有责任感。他忧虑一家人乱世中的生计,担负养家糊口的重任。有些懦弱,缺乏主见。忠孝无法两全,令他无奈、痛苦
28、与忧愤,甚至感到无所适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因而赢得了大哥全力支持”是错误的。由原文可知,瑞宣并不支持他立刻就走,而是让他再等一年,一方面老三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另一方面瑞宣认为万一过几天北平“和平”解放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
29、艺术特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肖像描写”是错误的。文中对瑞宣的描写没有肖像描写。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段列举了北平城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句式上采用了“带着他,带着他,带着他”的形式,所以从手法上来看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30、,概括出了北平人的生活特点。文段运用排比的形式,由自然人文景观写到北平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生活特点,写出了北平城历史悠久的深厚底蕴,北平人的淳朴温和,美好文明。并且“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写出了北平是中国的象征,中国和中国人热爱和平。而这一些都要在北平陷落后让给敌人,从而表达出瑞宣对北平的热爱和眷念之情,同时也是对整个中国的热爱,也能体现出他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人物描写的手法。然后回归文本对人物身份进行定位,然后在文本中找到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语句,最后进行概括分析。由原文“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
31、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知,首先瑞宣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能从平日的知识积累中推断出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由原文:“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可知,瑞宣不愿做亡国奴,想要在国家危急关头去为国尽力,所以瑞宣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怀。但是作为家里的长子,一家老小的生计都寄托在瑞宣身上,他想走却又不
32、能走,忠孝无法两全,令他无奈、痛苦与忧愤,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他的身上又有些懦弱,缺乏主见。由原文可知,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想在国家危急关头去为国家效力,但是作为祁家的长子,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家老小的安全和吃穿,所以最终让老三去尽忠,而他留下来尽孝,从而可以看出他对家庭富有的责任感。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
33、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34、。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宋史廖刚传,有删改)注:渊圣,即宋钦宗赵桓。其弟宋高宗赵构即位后,遥尊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宋人因以“渊圣皇帝”或“渊圣”称钦宗。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B. 将
35、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C. 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D. 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宣和、绍兴,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多选用吉祥的字眼,首创于汉武帝。B. 服阕,按古代丧礼制度,父母去世须穿丧服守丧三年,刚穿上丧服开始守丧被称为服阕。C. 朔望,古代把每月的初一叫朔,每月十五叫望,古人常在这两天向尊者行朝谒之礼。D. 致仕,古代指官员交还官职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
36、则提前,又称致事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廖刚正直不阿,不畏权贵。他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掌权,论奏并不避忌;后来因郑亿年之事,又得罪权臣秦桧。B. 廖刚仁厚爱民,颇有信义。邻郡出现盗贼,官吏都逃走,百姓都听命于廖刚;盗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听从他们的规劝散去。C. 廖刚深谋远虑,胸有大略。他认为皇帝应该挑选建立自己的亲兵,并提醒皇帝会稽非久驻之地,应该建设好建康,以防后患。D. 廖刚坚持原则,敢于直谏高宗带领群臣遥拜钦宗,廖刚劝谏说不但要向兄长行君礼,更要行兄长之礼、家人之礼才合礼仪。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刚喻从盗者使反业
37、,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2)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14. 从全文来看,廖刚在对抗金人方面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说明。【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廖刚告知跟随盗贼(或者“做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它盗贼进入顺昌,部使者用檄文征召廖刚安抚平定。(2)郑亿年因与秦桧有关系而得到位高禄厚之官,廖刚公开上奏章揭发他的恶行,秦桧恨廖刚。 14. (1)劝谏高宗应该重点建设好建康。(2)劝谏高宗屯田积粮。(3)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临近的边防去守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
38、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句子的大意是: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射耕”是动词,作谓语,与“有能”不能断开,排除AD;“一顷”作“耕田”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
39、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刚穿上丧服开始守丧被称为服阕”错误,服阕,意思是指守丧期满除服。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D项,“廖刚劝谏说不但要向兄长行君礼,更要行兄长之礼、家人之礼才合礼仪”理解错误,原文“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意思是,礼有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待他,
40、自己为君就用兄长之礼对待他,希望您抑制内心的感情,只要逢年过节在内廷行家人礼就可以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喻,告知;檄,用檄文征召;抚定,安抚平定。(2)连,关系;显,公开;疏,上奏章揭发;衔,恨。【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大意,对文章的内容要有正确的翻译;其次是要把握住传主的行为轨迹,即是说传主在文中参与了哪些事件,对应题目的
41、问题,大致圈定与之有关的内容,确定答题区域。最后是分析、整理事件的前因后果,找出与问题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概括、整理。从全文看,廖刚在对抗金人方面提出的建议有:根据“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概括出劝谏高宗应该重点建设好建康;根据“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概括出劝谏高宗屯田积粮;根据“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概括出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临近的边防去守备。【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
42、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
43、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
44、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宜和初年,从漳州司录被任命为国子录,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都听廖刚的命令。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它盗贼进入顺昌,部使者用檄文征召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
45、贼,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不久召入任吏部员外郞,进谏说:“古代天子一定有亲兵自己率领,用来防备意外并加强君主的威势,希望考核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又进谏说:“国家艰难已达到顶点,现在正要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不是可以长久停留的。请重点建设建康(南京),亲率六军前往作为固守的计策,以杜绝金人有攻占的想法。”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又被任命为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不知几万人,开始没有储蓄,每天等待东南运来的粮饷开饭,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这个忧患不如屯田。”于是献
46、上三条建议,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这件事。当时徽宗已经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渊圣(宋钦宗),廖刚进谏说:“礼有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君就用兄长之礼对待他,希望您抑制内心的感情,只要逢年过节在内廷行家人礼就可以了。”郑亿年因与秦桧有关系而得到位高禄厚之官,廖刚公开上奏章揭发他的恶行,秦桧恨廖刚。金人背叛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临近边防去守备,秦桧知道后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御史中丞。当初,边境地区向朝廷汇报情
47、况的文书到时,属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当初)用百口保证金人(不侵犯我们),现在金人已经背叛盟约,有什么面目还待在朝廷呢?”郑亿年为祠禄官而离朝。廖刚第二年退休,绍兴十三年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赴官秦中二首 (其一)袁枚十年辞阙竟重还,一檄文书又赴官。双履凫飞朝汉远,五羊皮少入秦难。歌声旧爱伊凉听,山色新添华岳看。传说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注袁枚乾隆四年考中进士,外放知县,后辞官定居随园。因家中拮据,乾隆十七年再次出山,被分发陕西候补官缺。此诗即作于赴官陕西的途中。凫飞:汉王乔典故,传说王乔有仙术,每月初一、十五乘双凫朝见皇帝。五羊皮:春秋楚
48、人百里奚为虞大夫,虞亡,为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赎他,用为相。伊凉:曲调名,指伊州凉州二曲。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竟”和“又”二字表现了作者因生活所迫而复出为官的深深无奈。B. 颔联运用的两个典故准确贴切,符合诗人赴官实际,突出路途的遥远艰难。C. 诗人听说关中名胜古迹众多,真心劝告有志的男子一定要到长安游历赏玩。D. 本诗在叙述方式上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相近,都用诗人自述的形式。16. 诗歌颈联描述了诗人赴官途中的所见所闻,请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答案】15. C 16. 表现了作者对秦中人文风情与自然风光的喜爱,能含蓄形象地表达
49、出到秦中为官的欣慰。与上联叙写行程艰难形成转折,使情感不拘于无奈忧愁;为下联写立志为官秦中做情感铺垫,让情感转变更加自然。【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 项,“真心劝告有志的男子一定要到长安游历赏玩”错误,“传说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因为诗人前往的地方是汉唐故都长安,不禁豪情奔放,而发出“男儿须到古长安”的
50、感慨,而不是“要到长安游历赏玩”。故选C。【16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此诗即作于袁枚赴官陕西的途中。此时的袁枚对赴官还抱着喜悦和憧憬,因所前往的地方是汉唐故都长安,不禁豪情奔放。辞阙十年,重返京城;一檄文书,分发陕西。叙完赴官秦中的缘由,再借“凫飞”和“五羊皮”两个典故写自己前往秦地上任,离京城越来越远,离秦地越走越近。随着离秦地愈近,诗人的心情也愈发忐忑。诗人因养家的压力需再次出山做官,而又畏惧做官繁
51、难向往自由的矛盾心绪流露出来。但毕竟能够赴官秦中还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诗人想到自己以前喜欢的伊、凉曲调就是出自盛唐时期的长安,这次去秦地一定可以大饱耳福;又想到自己“一生好入名山游”,去秦中赴任,可以饱览西岳华山的壮丽景色。更令人欣喜的是传说关中胜迹如云,可供游赏,诗人不禁发出如此的壮哉豪言:“男儿须到古长安!”袁枚运笔如画,流动着诗人感情的波涛,隐含着赴任秦中的向往愉悦气氛。尤其是尾联“传说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脍炙人口,成为历代咏长安的名句。“歌声旧爱伊凉听,山色新添华岳看”,意思是自己以前喜欢的伊、凉曲调就是出自盛唐时期的长安,这次去秦地一定可以大饱耳福;去秦中赴任,可以饱览西
52、岳华山的壮丽景色,含蓄形象地表达出到秦中为官的欣慰。结构上与上联“双履凫飞朝汉远,五羊皮少入秦难”叙写的行程艰难形成转折;同时为下联写立志为官秦中做情感铺垫,让情感转变更加自然。【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表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句子是“_,_”。
53、(2)在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3)在老子第二十四章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4)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答案】 (1). 文质彬彬 (2). 然后君子 (3).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4).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 自伐者无功 (6). 自矜者不长 (7). 士不可以不弘毅 (8). 任重而道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壹”、“伐”、“矜”。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
54、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_。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
55、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_。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18. 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一组是( )富贵于我如浮云。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小令。不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
56、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A. B. C. D.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为什么?【答案】18. D 19. 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 20. 原文将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原文通过“聚拢”“袅升”“隐向”等词语,更能表现出美妙动人的动态过程。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前文更为协调统一,其中“不知何时”照应了“我”的“痴想”。【解析】
57、【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如浮云”是明喻,有比喻词“如”;“嚼”“绿意”“阳光”,是拟物修辞;“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是明喻,有比喻词“像”;“天样纸”是明喻,有比喻词“样”;“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是拟人修辞;“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是明喻,有比喻词“像”。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
58、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第1空,根据“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其实即使有笔如云”可知此处应填一个表转折的句子,内容与“有笔如云”相反,推知可填“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第2空,根据“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可知此处呼应“不但”应填递进分句的下句“而且”,再根据“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可知描写的是云的颜
59、色,据此推知应填“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20题详解】本题考查选用句式、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语境,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所在的语境以景物描写为主,原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聚拢”“隐向”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的刻画了牧羊的孩子赶着他的羊回家的过程;“炊烟袅升”“一片暮霭”是环境描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形态,渲染烘托了环境,使画面增加了美感和诗情画意;“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用一种文学性的语言描摹,比直接说“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更有意境和韵味。简化后的句子“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过于直白,缺少文学韵味,不适合描写性的语言情境
60、。从语境照应的角度,“不知何时”与上文“正在痴想”形成呼应,使文章前后语脉贯通。【点睛】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先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然后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21. 下面是某报纸拟刊登的一则启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为了让越剧更好地走上新时代的发展之路,中国越剧
61、组委会决定向社会各界广开言路,垂询“行外人”的意见,聆听“行外人”对越剧艺术发展新方向、新目标的展望。中国越剧经过精心的规划,自当天起推出“行外人越剧与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希望越剧爱好者能踊跃参加。【答案】“广开言路”改为“发出倡议”;“垂询”改为“寻求”;“规划”改为“筹备”;“当天”改为“即日”。【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要求,主要表现为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得当等。“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
62、的条件,即上位者对下位者,此处“组委会”与“社会各界”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不能采用该词,从后文看主要是聆听社会各界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大家踊跃投稿,可改为“发出倡议”;“垂询”是敬辞,只能用在自己受到他人询问上,此处是组委会询问他人意见,应该改为“寻求”;“规划”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此处只是推出“征文活动”,不是“长远的发展计划”,对于“活动”可搭配“筹备”;“当天”是口语,征文启事是书面语,语体不符合,可改为“即日”。【点睛】得体主要指让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
63、谓“语体”指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语、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2020年2月14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透露,近日,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实验室联合多家研究机构,最新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据介绍
64、,仅需采取一滴血就可在15分钟内肉眼观察获得检测结果,且患者的血浆稀释500至1000倍后,仍能检测出阳性条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表示,这一试剂盒在湖北某医院进行了应用试验。通过对部分临床已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阳性(但PCR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血样进行复检,该试剂盒能检出相当部分(IgM)阳性,提示可与核酸检测形成互补。【答案】钟南山指导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采一滴血15分钟内可获检测结果。该试剂盒已进行了应用试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
65、要求组织答案。这是一段新闻材料,共有4句话。第1句是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关键信息有“钟南山院士的指导”“最新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第2句是具体介绍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效果,关键信息有“仅需采取一滴血就可在15分钟内肉眼观察获得检测结果”;第3、4句是介绍应用试验情况,关键信息有“在湖北某医院进行了应用试验”。据此按照字数要求整理即可。四、写作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显示它的智慧。“滴水穿石”,何其刚也;“顺流而下”,何其柔也。水的智慧在刚与柔之间彰显。小到个人,大至社会的魅力与精神也同水一样,在这一刚一柔之
66、间展现得淋漓尽致。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答案】【例文】生活中的“太极”中国有一套拳法叫“太极”,很多人都知道它的要旨是“以柔克刚”,练习这套拳法的人很多,但是明白其精髓,并将其用于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呢?坚硬的石块会被柔弱的水滴击穿,坚韧的铁块耐不住空气的氧化,无坚不摧的金刚石经不起一束光的照射。许多东西总是出人意料,看似强大,却经不起软弱的一击。所以说,刚不一定胜柔,人也一样。二战时,法国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看似固若金汤,却被德军巧妙地绕了过去,没起任何作用。看似“刚”却被“柔”所化解。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经不起邓小平的柔
67、和迂回政策,看似“刚”却被“柔”所克制。曹操的80万大军也因黄盖小小的“苦肉计”而溃不成军,看似“刚”却被“柔”所瓦解。但这绝不是说刚就一无是处,柔便无所不能。毕竟水滴再厉害,有时也只能乖乖地呆在杯子里。柔只是一种暂时的忍让,是以退为进,是蓄势待发。就像太极拳讲究借力打力。这便是常说的“刚柔并济”。柔与刚在生活中有另一种诠释。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用刚与柔书写了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勾践由君王沦为马夫,默默地忍受着各种折磨,蓄势待发;司马迁面对残酷的宫刑,没有自寻短见,强忍难言的苦楚;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受尽嘲
68、笑这一切都是“柔”,他们用这种方法顶住了敌人的攻击和世人的嘲弄,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勾践灭吴,“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问世,韩信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刚”。但是,“柔”不等于逆来顺受,“刚”也不等于不择手段。战争中许多被捕者能忍受各种酷刑,却挡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生活中的“太极”也需用之得法。“太极”之精深、涉及范围之广、用法之妙真让人惊叹。其实“刚与柔”的“太极”一直被国人运用得淋漓尽致,也许日本至今还未明白,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他们船坚炮利,中国贫穷落后,并且他们已经践踏了大半个中国,但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生活中的太极“刚与柔”之理。【
69、解析】【详解】(一)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作文。由“水的智慧在刚与柔之间彰显。小到个人,大至社会的魅力与精神也同水一样,在这一刚一柔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可知本次作文主题是:“刚”与“柔”的辩证关系。要写好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1、什么是“刚”?什么是“柔”?先看“刚”:(1)生活中哪种精神是“刚”的精神?刚刚强、刚烈、刚健、力量、坚持、豪放、洒脱、不
70、服输、不放弃、勇敢、毅力、执著(2)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3)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巍峨的大山、嶙峋怪石、骄阳、狂风骤雨、电闪雷鸣再看“柔”:(1)生活中哪种精神是“柔”的精神?柔和、温柔、宽容、温和、和平、友好、忍让、忍辱负重(2)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3)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柔的象征?小溪、水滴(滴水穿石)、白云、小草、嫩芽、和风细雨、月亮、太极拳上面各通过3个小问题
71、,从正面弄清楚了概念的内涵及表现,下面从反面排除错误认识,进行审题定位。2、什么不是“刚”?什么不是“柔”?刚不是骄傲、自大、主观、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柔不是自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妄自菲薄。3、“刚”与“柔”之间的关系?(1)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刚能治柔,柔能克刚。(2)相生相伴的关系: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3)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思考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围绕“刚”与“柔”,阐
72、述它们的关系即可。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把选择文体的权利交给了你,让你选择最擅长的一种文体来写。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随笔、书信、日记等等体载,任你选择一种。写成记叙文选材要贴近生活,内容要充实,切忌大且空。切入的角度要小且巧,从小角度折射出一个大问题。一定要写出的典型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有真情实感。写成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材料详实典型,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切不可空发议论,牢骚满腹。写成散文要紧扣话题,时空转换自然得体,形式新巧,语言优美。(二)立意:1、刚柔相济,才能立足社会,谋求发展。2、该刚则刚,当柔则柔。3、刚中施柔。4、柔可克刚。5、刚柔并济,走
73、向胜利。6、刚柔并济,所向披靡。(三)素材:1、这时郭靖只听欧阳锋初时以雷霆万钧之势要将黄药师压倒。箫声东闪西避,但只要筝声中有些微间隙,便立时透了出来。过了一阵,筝音渐缓,箫声却愈吹愈是回肠荡气。郭靖忽地想到周伯通教他背诵的“空明拳”拳诀中的两句:“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心想:“筝声必能反击。”果然甫当玉箫吹到清羽之音,猛然间铮铮之声大作,铁筝重振声威。郭靖虽将拳诀读得烂熟,但他悟性本低,周伯通又不善讲解,于其中含义,十成中也懂不了一成,这时听着黄药师与欧阳锋以乐声比武,双方攻拒进退,颇似与他所熟读的拳诀暗合,本来不懂的所在,经过两般乐音数度拼斗,渐渐悟到了其中的一些关窍,不禁暗暗喜欢。以上
74、选自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第十八回,郭靖从东邪西毒二人的乐器争斗中印证了空明拳里“刚不可久,柔不可守”的道理。武学如此,生活亦然。2、雪灾过后,林子里满地都是断枝残柯。只有雪松安然无恙。原来,雪松的枝桠具有柔性。每当雪厚到一定程度,雪松的枝桠就会往下弯,直到学从枝头滑落。雪松用自己的“柔”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值得肯定。可是,“刚”也历来广为人们颂扬。如:“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3、名人的刚和柔。从古到今,刚柔相济的成功者大有人在:项羽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刚烈,也有“虞姬虞姬奈若何”的似水柔情;李清照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
75、鬼雄”的豪迈,更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柔情;康熙既有执法严明的刚毅,也有爱民如子,为民着想的柔情;鲁迅既有对敌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刚正,也有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4、邓小平的“一国两制”。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就是这样。”后来,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多次对“一国两制”作了类似的阐释。撒切尔夫人曾当面称赞邓小平创造的“一国两制”简直是“天才的创造”。邓小平一方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刚;另一方面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76、这是灵活变通的柔。最终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并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工作起了积极推动作用。5、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过刚易衰,柔和长存。过于刚强,锋芒毕露,与困难正面交锋,容易损耗刚强者的精力与体力,使其衰弱。柔和者能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保全实力,以退为进。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就是一个好例子。楚霸王项羽刚强自负,锋芒毕露,最终自刎乌江;汉刘邦则圆滑柔和,善于笼络人心,最终击败楚霸王,建立汉朝。6、商容与老子。商容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商容又问:
77、“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四)写作思路:本文开头照应题目,设问入题,引人思考,切中话题。接着列举生活中三个刚不胜柔的例子,扣题、典型,然后分析总结,提升高度。结尾再次点明话题,回应文题,强化论点,并借抗日战争的实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作者从柔与刚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以柔克刚”是太极的精髓,进而阐释“太极”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了认识上的深刻性。其次,让事实说话,列举了生活中“以柔克刚”“刚不胜柔”的实例。说理建立在事实论据的基础上,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很有说服力,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