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分班教学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迤逦 蟊贼 披肝沥胆 削足适履B辐射 落寞 心无旁骛 攻城掠地C冠冕 膨胀 殒身不恤 锐不可挡D颓圮 惦量 指手划脚 甘拜下风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据报道,从4月30日至5月15日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B今年4月,英德市政府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郑
2、北泉被网友实名举报,称其与一涉毒团伙联系密切。该网友自称是郑北泉的下属英德市公安局副局长谢龙生。C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主要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等内容为主。D梁博说,参赛最大的收获是拜那英为师。他从那英身上学到了如何把音乐的情感把握得更沉静、平淡,如何在唱摇滚时把安静的地方表现得更丰富、细腻。3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砧板粘贴 湖畔绊脚石 包庇刚愎自用B.恫吓胴体 舟楫通缉犯 根茎战战兢兢C.磋商蹉跎 谛听并蒂莲 俨然奄奄一息D.朝觐劲旅 市侩刽子手 揣度惴惴不安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3、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3月28日晚,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千个城市共同熄灯一小时。这一活动对减少能源消耗虽只是杯水车薪,但表达了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B、当看到小岗村村民按下的一个个红手印时,大家深深地感到,村民们怀念的沈浩不仅是一位村官,更是一位和他们休戚与共的亲人。C、晚会上,铿锵的鼓点扣人心弦,优美的唱腔感人肺腑,精彩的表演令人陶醉,全场观众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D、经济学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回暖的情况下,假如过早地退出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会让已经取得的成果化为泡影,进而恶化就业形势。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近年来出现了所谓
4、国学热。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A、 B、C、 D、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原始社会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表示他们的意向、感情。这些动作,有的后来成为社
5、会生活的习惯,并常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利用其中某些习惯,加以改变和发展,逐渐形成各种正规的“礼”。“礼”成了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组织和对民众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跪拜礼”是中国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人类在刚刚能直立行走时,他们的行走姿势、大约跟现在动物园中猩猩单用后肢行走时的姿势差不多,弯腰曲背、身体前倾、步履蹒跚,前肢下垂、离地面很近。以这种姿势行走的人们,当他们站定表示友好或敬意时,前肢着地、后肢弯曲就是很自然的了。人类的先祖在静止时比行走时更不易保持直立,这一点,在近代力学中是找得到原理的。已经能直立行走的
6、人类,做出的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就是跪拜礼的雏形。进入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尚不知桌椅为何物,帝王平民皆席地而坐,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朣而安者为坐”。这种坐姿,对于行跪拜礼,是很方便的。所谓“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以跪拜作为一种礼节,自然而然地得以延续和巩固。这种情景,我们在现在的日本“榻榻篾”上还能看到。日本民族在榻榻篾上“两膝著地,以尻著腫而稍安”为坐。当坐在榻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伸腰及股而势危”“以头著地”,很自然地构成了一个跪拜动作。随着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制度日益森严,经统治阶级改变和发展的各种礼仪礼节也日益繁杂化
7、、规范化、经典化。仅跪拜礼一节,就被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膜拜”等格式,各种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以及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所规定使用的跪拜礼都是不同的,它起到了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的作用,起到了对人民加强其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礼,属于“臣拜君之礼”;地位相等的人们之间通用“顿首”;而“吉拜”则属于“常祭之礼”等等。当人们发明使用桌椅之后,跪拜礼已显得十分不便,似乎需要对它进行改革了。封建统治阶级也的确是根据其阶级利益,不断地在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清政府内外交困,
8、财政危机,为了节约经费充实粮饷,明令废止了沿用三千年之久的“乡饮酒礼”。跪拜礼虽然有种种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级制的维护和巩固,有助于封建统治,对封建统治者有利无弊,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几千年间,它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用而无多大改变。只是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受到了一次挑战,英国外交使节到北京谒见中国皇帝,他不愿意向清皇行中国式跪拜礼,经过一番交涉,乾隆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份,并日见其明显。以至
9、“卑躬屈膝”一词成了损人尊严的贬义词。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清末,四川民间传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来不许人向他行跪拜礼,也教育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石达开是否有过这种主张,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这个民间传说本身,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跪拜礼的意愿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大传播。有辱人格,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之取消,已势在必行。正式废除跪拜礼节,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功绩。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至今不能说已被完全肃清。作为封建阶级的礼节,跪拜礼也尚未绝迹。不过,它现在主要使用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而不是用于活人了。
10、至于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则不能看作是一种礼节。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心目中对跪拜的厌恶。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它的最终消失,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6从原文看,下面对跪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类最初的行走与跪拜礼有相似性,如后肢弯曲、前肢着地,这就是跪拜的雏形。B人类的坐姿与跪拜也有相似性,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就体现了这一点。C跪拜礼形式多样,“稽首”“顿首”“空首”“膜拜”等,不同的形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等级差异。D坐在榻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
11、“伸腰及股而势危”,“以头著地”的姿势,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雏形。7“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不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根据原文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决定了对人的跪拜都只能成为过去时。B但毕竟跪拜沿用了三千年之久,不是说要绝迹就能绝迹的,事实上,确实还有毒素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中可见一斑。C从以上意义来看,我们还要努力消除“毒素”,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D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难以肃清,如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说明跪拜沿未绝迹。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
12、一项是 (3分)A“礼”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内部组织的对人民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根本礼节。B本文娓娓道来,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跪拜礼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旦被统治者利用,就变了味,成了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跪拜礼的消亡自然也合乎历史的发展趋势。C封建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即使是跪拜礼,到了乾隆年间,也不得不改变。D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封建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生中人格侮辱的成分。阅读
13、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洋学者陈洁要是你以为李宝德是个白发老头那你就错了。要是你以为李宝德是个黑发小伙子那也错了。李宝德是个金发大胡子男人,一双温柔的蓝眼睛兴高采烈地望着你,似乎随时准备和你拥抱似的。李宝德是美国人,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因为潇洒,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哪怕是件西装吧,也非弄得皱皱巴巴不可,西装里面套着件中国式的老头汗衫。走起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飘荡荡的,别有一番风度。李宝德离过三四次婚,每个妻子都带走了一两个孩子,所以李宝德的新一任妻子是个20岁的金发美人,是他到中国来前一个月结的婚。因为合同上写着可以带一位夫人,不带就浪费了。而那位美人也乐意到中国来走一圈。所以,你
14、常常可以看见李宝德破破烂烂地在学里走来走去,而与此同时,他美丽的妻子正花枝招展地与一位黑人在宾馆里跳舞。“我们是合同制夫妻”,李宝德瞪着一双蓝眼睛对你认真地解释道,“所以我们各有各的自由”。作为教授,李宝德的英语真是没说的。但是他喜欢把课堂弄得乱七八糟,因为他一看见“整齐”就来气。他号召同学们把课桌堆到后面去,把椅子搭成一个圈坐下来。班长嘀咕道这哪儿是大学教室,倒像是幼儿园。李宝德大吼一声不!这是圆桌会议,人人平等,都具有发言权!李宝德自己带头,也培养学生们放声大笑、起哄、尖叫、唱歌、发表奇谈怪论和做鬼脸。弄得教室整个儿地像个疯人院。李宝德的班级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漂亮姑娘的成绩往往名列前茅,不
15、漂亮的次之,难看的更次之。小伙子的排列也同样如此。后来发现李宝德所任课的其他班级的情况也与此相仿。到最后,人们发现并不是漂亮姑娘一到李宝德的课堂就变得聪明起来,难看的姑娘就变得愚蠢起来,而是李宝德一看见漂亮姑娘就满心欢喜,眉飞色舞。改起作业来就情不自禁地把勾一遛儿地打下去。要是在课堂上,某位漂亮姑娘回答问题时犯了致命的语法错误(众所周知,学院里漂亮姑娘本来就不多,仅有的那么几个又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绰约丰姿而使成绩一落千丈),这时李宝德先生就会无限惊喜地瞪大眼睛,脸儿激动得红红的,像瓶味道甜美的红葡萄酒。“多么可爱!多么惊人!”他一个劲地嚷嚷着,声音由于兴奋和激动而在喉咙口哽住了。“您修改了英语
16、语法!多么了不起!您把虚拟语气这一章整个儿地给修改了!”他难以置信地摇着头,兴高采烈地大笑起来。这时候那位姑娘就满怀着胜利的喜悦,神气活现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仿佛她是美国新语法的奠基人似的。很少几个学生到他住的房间去过。他的屋子乱七八糟。地板上沙发上到处是书,到处是东一只西一只的脏袜子脏汗衫脏衬衣。他打开一打灰色的袜子,一打蓝色的汗衫和一打白色的衬衣。他常常是把这一打衣物统统都穿脏了,再一起塞到洗衣机里洗。至于牛仔裤和那件破破烂烂的灯心绒上衣,似乎是从来就没有冼过。离开中国的时候,李宝德先生难过得哭了起来,大鼻子被手绢捏得通红通红的。他哽咽着说,他是多么热爱中国,热爱中国的这些同事和学生。“还
17、有那些可口的中国菜肴,”他流着眼泪补充道。“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难忘。”他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抽抽搭搭地像个单纯的大孩子。临别的时候他噙着热泪和所有的人拥抱了,先是和漂亮的姑娘们,然后再是其他的人。他当时那么激动,那么难受,但是次序一点儿也没弄颠倒。他给班里所有的学生留下了一份礼物(礼物是以摸彩的方式)。有的得到了一听可口可乐,有的得到了一打口香糖。最后几个人得到一只青蛙、一只老鼠和一条蛇。得到蛇的那个姑娘当场就吓得晕了过去。李宝德先生是人和动物的热爱者。(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洋学者围绕着主人公的“主观随意性”来选
18、择了5处独特、新颖而又典型的材料来刻画人物,这些材料有的是插入叙述,同样突出了人物形象。B班长嘀咕道:“这哪里是大学教室啊!倒像是幼儿园!”直接表现了以班长为代表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不理解,侧面表现了李宝德的不负责任。C“这位漂亮的姑娘满怀胜利的喜悦,神气活现地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仿佛她是美国新语法的奠基人似的”。作者用幽默的叙述语言表明了对那位姑娘的肯定态度。D李宝德先生“走起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飘荡荡的,别有一番风度”。这里的“风度”暗含着对他不懂得衣着搭配的讽刺意味。E作者采用一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单元来勾勒人物的独特外貌,小说选择了一些和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相吻合的特征性细节来凸现人物
19、的外貌。10小说主人公“李宝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11小说结尾说“李宝德先生是人和动物的热爱者”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12洋学者这篇小说无论在在组织材料、描写方式上都别具匠心。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8分)评卷人得分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
20、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
21、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注:羌:指西夏,即元昊。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2、(3分)( )A宜卷甲而趋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C方西鄙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1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3分)( )皆谓其论出姑息 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方平曰:“此必妄也。”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A B C D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B对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
23、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陵论白居易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
24、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
25、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
26、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 逭:免除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 酌:斟酌、考虑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 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 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 俾大汉之
27、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A B C D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2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
28、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分)(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评卷人得分四、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21 ,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22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23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4高余冠之岌岌兮, 。(屈原离骚)25 ,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2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7 ,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28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评卷人得分五、诗
29、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度浮桥至南台陆 游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注】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29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4分)30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因杜甫于花府听闻乐奏
30、而作。31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2分)32一、二两句诗中“纷纷”、“半入”被称为描写音乐的妙笔,请作简要说明。(4分)33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4分)评卷人得分六、语言表达3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试仿照下面的示例,在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对象,根据备选人物的相关特点拟写一副对联。(4分)示例: (苏武) 汉臣持节牧北海;鸿雁捎书回故乡。备选人物:李白 杜甫 李清照 文天祥 鲁迅 朱自清选择的人物:( ) 拟出的对联:35“旁批”帮助我们仔细阅读起着很大的作用。“旁批”既包括对所批材料内容的提炼,又包括阅读者自
31、身的真切感悟。下面是于丹心得中的一段文字,请为它写一段“旁批”。(不超过40字) (4分)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旁批:评卷人得分七、作文3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个教授做过一项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了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后来,教授语重心长
32、地对新生们说道:“不是说凡事一定要站在最前面,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一生中,你们一定要勇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请根据你对上述故事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参考答案1A【解析】试题分析:B掠一略;C挡一当;D惦一掂。本题考查学生辨别字形的能力。错别字分错字和别字。因为字库里没有错字,试题制作有困难,所以在考试中基本上只考别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同音字、形近字的使用语境。B略:抢,掠夺。侧重于抢占,倾向褒义,与整个词义色彩一致。掠,劫掠。倾向贬义。C“当”字本身有“抵挡”的意思,所以应该用“当”。D惦,惦记。表心理
33、活动。掂,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估量轻重,一种行为动作。所以用“掂”。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2B【解析】试题分析:A项,虚词使用不当,“从”可改为“在”或去掉;C项,句式杂糅,将“主要”删掉;D项,搭配不当,应将“丰富、细腻”和“沉静、平淡”互换位置。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同音字、多音字和形近字等读音知识。字音考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杀机,特别是对说普通话有缺陷的方言区考生,一定注意平时学习中的正确识读。前三项同音情况为:A项:庇愎 都读b; B项:恫胴 都读dng 茎兢 都读jng;C项:磋蹉 都读cu 谛
34、蒂 都读d 俨奄 都读yn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4D【解析】试题分析:A项,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B项,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C项,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D项,化为泡影,多用来指“希望、诺言、计划”这类还未成为事实的东西落空。句中意思指本来存在的成果消失,宜用“化为乌有”。成语的辨析首先要知道其意思。考生如果不熟悉其意思可以用文言文知识来解释(典故性成语除外)。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C【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两句,其中第句中的“有兴趣”跟“国学热
35、”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选。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第句中的“本是”与第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句中的“随便地进行批判”在内容上紧密相联;而第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句的解说;第句与第句构成递进关系。考点:考查语言的衔接,语言的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6D7D8B【解析】试题分析:6“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雏形”错,应是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动作。已经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做出的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就是跪拜礼的雏形。7试题分析:原文已说得很明白,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则不能看作是一种礼节。8试题分析:“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
36、因后果”错,原文说“它的最终消失,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可见跪拜礼还未消亡。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10李宝德先生是一个主观随意性很强的外籍教师,“主观随意性”是李宝德先生最主要的性格特征,穿着十分随便,皱巴巴的西装常常配一件中国式的圆领老头衫。他结了三四次婚,而且现任妻子是合同制的,他觉得如果到中国来不带个妻子就浪费了;性格外向,率真、热情。“一看见漂亮姑娘就满心欢喜,眉飞色舞。改起作业来就情不自禁
37、地把勾一遛儿地打下去”。某位漂亮姑娘回答问题时犯了致命的语法错误,“他无限惊喜地瞪大眼睛,脸儿激动得红红的”“他一个劲地嚷嚷着”“兴高采烈地大笑起来”:很重感情。“离开中国的时候,李宝德先生难过得哭了起来”,“抽抽搭搭地像个单纯的大孩子”。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11李宝德先生热爱中国的这些同事和学生,“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难忘。”他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而且青蛙、老鼠和蛇都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学生,说明他对动物十分热爱,也能看出李宝德先生的直率性格;这样写可以收束全文,突出人物形象,升毕主旨;也表明作者对这一形象的肯定与喜爱之情。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12观点一:这篇
38、作品在使用材料上有非常高明的精心的安排。它非常讲究叙述的节奏和叙述的调度,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交错进行布局,使整个故事流程的安排与叙述显得错落有致。作品一开头就是概括叙述。第二个细节单元婚姻很随使变成了具体叙述。第三个细节单元,讲他的上课很随便。这一段是概括叙述,这个细节单元也是从概括叙述开始的。第四、五两个单元是典型的概括叙述。第六个单元,即最后一个情节单元。具体描述了李宝德先生离开中国时的情景;情节的形态和情节的流程显得十分错落有致。我们读起来既有对面的、纵的掌握,也有对点的、特征的了解,创造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观点二:作者给我们勾画了一幅这样的人物肖像。李宝德是个金发大胡子男人,一双温柔
39、的蓝眼睛兴高采烈地望着你,似乎随时准备和你拥抱似的。李宝德是美国人,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因为潇洒,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哪怕是件西装吧,也废弄得皱皱巴巴不可,西装里套着中国式的老头汗衫。走起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飘荡荡,别有一番风度;肖像画抓住了两个富有特征的细节:一是李宝德先生热情的蓝眼晴,二是李宝德无领中国式老头汗衫配上皱皱巴巴的西装的穿着,这两个富有特征的肖像细节,十分精彩地点出了这位洋学者随便而又任性的性格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就以上任意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解析】试题分析:
40、9B项,“侧面表现了李宝德的不负责任”错,这种做法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平等思想的反映,也间接表现了李宝德的个性上的随意性。D项,“暗含着对他不懂得衣着搭配的讽刺意味”错,小说中没有讽刺意味,而是十分精彩地点出了这位洋学者随便而又任性的性格特征。10本题问的是小说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因此在答题时,应有对人物形象的定性概括,包括人物的气质、地位和性格等。然后在根据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言行,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11作用类题目一般的回答思路是内容与结构。内容上,就小说而言无非就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因此,答题的思路主要围绕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即表现人物性格这方面去考虑。在结构上,因为是
41、结尾,所以答题时,应联系语段或情节在结尾部分的作用有哪些并结合文本来考虑。12这一道探究题,要求就这篇小说组织材料、描写方式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作分析。小说材料的组织,主要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安排和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描写方式,主要是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的描写方式,对小说来讲无非是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等。 组织答案时最好不要面面俱到,最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做到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尽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文本的把握程度,选择自己有把握和熟悉的去探究,比如人物的描写方式。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13A14B15C16(1)(5分)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围城墙,修整器械,这才是必胜的方法。译出大意给2分:“历”“坚”“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做防备了。 译出大意给3分;“罪”“为先事之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试题分析:13从句前意思来看,之,代词,指代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指处所。趋,为动词,具体怎么讲,应看宾语或主语。由此
43、看,趋,快步走,追赶。14本题筛选的对象是张方平,筛选内容是敢于直谏,宜采用排除的方法。是朝臣的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一定是谣传,不能表现张方平的敢于直谏。句是皇上的做法,不能表现张方平的敢于直谏。15“停止其它战争”错,原文说“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役”,不是战争,而应是劳役。16一定要结合上下的具体语境,把握句子的大意。然后再把握好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如(1)句:厉,选拔,可根据对称得出;坚,使动用法,使坚固;除,修整;(2)句:罪,动词,治罪;为先事之备,事先做防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4、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翻译】张方平,字安道,应天宋城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籍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趁此机会)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
45、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
46、(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
47、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17D18D19C20(1)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获罪”“讥”各1分,大意1分) (2)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让自己被强敌匈奴控制。(“苟免”“微”各1分,被动句1分) (3)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
48、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但”“患”各1分,大意1分)【解析】试题分析:17爱:吝惜。本题难度偏大,一是考了双音词“策名”,一是考了生僻字“逭”(hun逃避)。有一个答题策略:在拿不稳答案的时候,生难词语设置答案的可能性小,通常不作备选答案。18是作者以假设立论,专指李陵;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是说范蠡、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判断文中人物品行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排除不属于题干要求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19 “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李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文章开宗明义,指出,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
49、宝也。” 汉李陵策名上将,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已经表明白居易对李陵的否定。20翻译题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如(1)句“获罪”( 遭受罪责)“讥”(批评,讥讽),(2)句“苟免”( 苟且偷生逃避死亡)“微”( 降低,使动用法),(3)句“但”(只是,古今异义)“患”(担心,一词多义)。另外“虽而”构成转折关系,虽,虽然。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
50、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
51、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唉!丢掉国君的使命,挫伤国家的威风,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会讨回损失,所以这二位不死。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
52、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作为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况且这二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王
53、埋怨国家,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啊!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可惜李陵不死,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54、不是这样的吗?21不知天上宫阙22陟罚臧否23栗深林兮惊层巅24长余佩之陆离25小学而大遗26一片神鸦社鼓27舞幽壑之潜蛟28凭轩涕泗流【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背诵默写名句名篇。重在平时积累,要理解性记忆,默写时要注意生难字、易错字如“阙”、“陟”、“栗”、“陆离”、“幽壑”、“涕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29特点:雄伟壮观。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作者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4分)30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感伤,而尾联的感情基调是豪迈。颈联中除意象叠加组合美丽画面外,动词运用得
55、很好。“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尾联,作者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4分)【解析】试题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方法和景物特点。颔联“九轨”“千艘”极力夸张。“九”和“千”概数,言其多,“九”言浮桥桥面宽;“千”言搭浮桥的船多,言江面之宽。“怒涛”,江面波涛翻滚。“徐行”,慢慢行走。言其泰然自若。作者以“怒涛”“徐行”衬托浮桥的稳固30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一般诗歌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一直的,但本诗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感情基调却不一样,颈联借“钟鼓催昏
56、晓”(昏晓,早晚,借指一天的时间)感叹光阴易失,岁月催人、壮志未酬;尾联却用“豪气在”转感慨为豪迈,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感情基调类鉴赏题重点抓住关键词,颈联重点是“催”,尾联重点在“豪气”前后形成对比,但要旨在尾联,卒章显志。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诗歌鉴赏】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
57、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逸。“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31借代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32“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33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解析】试题分析:31“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此处代音乐,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为具体代抽象。文中还考查了相关知
58、识的延伸,让考生联想课文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此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借代修辞的理解,又考查了名篇背诵,可谓一举两得。32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
59、”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33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飘渺。此两句为实写。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这里 将乐 曲 比为天上仙 乐 ,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后二句加以称赞。此两句为虚写,是诗人的丰富想象。全诗四句由实入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60、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4(文天祥)犹存正气参天地,永留丹心照古今。(李白)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屈原)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4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由于备选文化名人众多,加上提供了示例,结合学生自己平时了解的赞颂文化名人的对联,稍加整理就可以作答。答题最好原创,根据题干,抄录名联也可得分,但不会得高分。示例对联没有什么特别格式和表达技巧,所以只要就备选人物按照对联模式拟写就可以了。此题除了写成对联外,
61、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条件宽泛,难度小。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5论语告诉我们的都是简单而朴素的道理,而这恰恰又是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4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旁批,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概括能力。概括要简明、准确。文段核心是“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简单的”,并用两个平常而不可或缺的自然规律作比喻。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6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张彤山再高,高不过人的头颅;海再宽,宽不过人的胸怀;风再烈,烈不过人的智慧。万物之灵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踏破荆棘路,敞开心扉,摘取生活中最亮丽的珍珠,坐在
62、生活的最前排。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人无大志,难成大业。庸庸碌碌,平淡一生。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心不可死,志不可无。大浪淘沙,涤荡的是志存高远的仁者智者;风起云涌,传颂的是敢于争强的英雄豪杰。秦始皇立志伫立在历史的前沿,序八州而朝同列,履至尊而制六合,开天辟地;谭嗣同立志穿行在时代的前沿,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场百日维新,揭开了中华觉醒的序幕;刘翔立志奔跑在世界的前沿,十二秒九一,“风之子”让蔚蓝的爱琴海见证东方奔腾的力量;杨立伟立志翱翔在太空的前沿,神五登天,他用九天揽月的勇气送给世界巨大的惊叹;徐本禹立志走在道德的前沿,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倾颓的教室,扛起贫穷和孤独,扛起求知的希
63、望,扛起民族的精神行囊。坐在立志的前排,就能成为感天动地的英雄,就能成为生活的勇士,就能赢得钦佩与尊敬,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面对自己无悔的人生。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生活不能一帆风顺,时时有风雨,处处有险阻。人需要的是奋斗。作气须自鼓,争雄必上游。人不能满足现有的条件和成就,只有不断奋斗,不断超越,才能达到人生更上一层楼的境界。人们往往惊艳于花的美丽,却忽略了初生的枝芽为了美丽绽放的到来所付出的辛劳和等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因为不懈的奋斗,铁杵成针,点破太白的迷惑,诗仙顿悟,从此开始,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由绣口吐出,让后人万代景仰那个曾经浪漫奔放过的盛唐。因为不
64、懈的奋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不寻常换来的满纸荒唐言赢得了后人的一把辛酸泪,成就了前无古人,恐怕也将后无来者的巅峰巨著。没有奋斗,哪来成功?因此,人应当坐在奋斗的前排。岁月不待人燕过,有再回的时候;树枯,有再青的时候;花谢,有再开的时候;人老,没有再年轻的时候。所以毛泽东留下一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匆忙上路。黄金易得,岁月无情。无所谓昨天的失意,无所谓暂时的快乐或迷惑,时间在手中流逝,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们犹豫和空虚,浑浑噩噩地抛弃时间,早晚会被时间抛弃,生无所息,人应该坐在时间的前排,尽量让每一分钟都有生命的意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路靠自己走,事靠自己做。大丈夫顶天立
65、地,开拓出自己的一片世界,则应当志存高远,奋斗不息,把握时间,坐在生活的前排。【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学生应针对题文中故事内容,尤其是抓住第2段的几个关键语句重点思考,如“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一生中,你们一定要勇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等。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本题可以转换成的话题-“坐在生活的前排”。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 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