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8992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53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对上海的建设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为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据此可推知()A.上海引领国营企业发展走向B.上海已成为新兴工业基地C.新中国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起步解析:C据材料“一五”计划“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可见上海不是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意味着国家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由沿海向内地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的“引领走向”、B项中“成为新兴工业基地”与材

2、料信息不符,D项中“所有制改造起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认识,毛泽东在1953年阐述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眼前利益,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基于此认识,当时中国()A.实行城乡自由流动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重点围绕恢复国民经济D.发展民主与法制解析:B根据材料“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的长远利益在重工业建设上,此时期毛泽东开始支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此政策增加农民的税收,降低农民在粮食问题上的自主权,故选B项;材

3、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涉及人口流动和户籍管理,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涉及民主与法制,排除D项。3.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行业工业农林水利邮电运输文教卫生城市公用事业贸易其他投资比例58.2%7.6%19.2%7.2%3.7%3.1%1.0%备注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由上表可以推知,我国当时()A.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B.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工作C.经济建设过程中脱离实际急躁冒进D.注重经济有计划、按

4、比例统筹发展解析:D表格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情况,据材料不能得出A项判断,而且这一判断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是在1952年完成,据题干材料也不能得出这一认识,B项错误;C项表述为1956年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弊端,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特征,排除;题干材料中各部门“一五”计划期间的投资情况突出反映了既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同时又兼顾各行各业,故D项表述符合题意。4.1957年,国务院文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

5、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这一举措()A.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B.推动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起步C.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D.突出了农业在经济计划中的中心地位解析:C“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说明限制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保障工业化的顺利实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和建设环境,故C项正确;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的“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就完成,故B项错误;仅仅依靠取消户口自由迁移制度不能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且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偏重于重工业,这

6、样的后果必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故A、D两项错误。5.1959年8、9月间,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 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 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业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57年的2 450万人猛增到5 044万人。这表明当时()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B.“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析:C据材料时间“1959年”“1960年”,联系所学可知,这正是“大跃进”时期,另据“减少轻工业用电”“工矿业人口猛增”等信息,表明国家依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

7、重失调,故C项正确。“经济困难”是政策因素导致的,而非工业化,A项错误。B项是在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农业粮食问题基本解决,才会出现剩余劳动力,而当时正处于粮食艰难时期,故D项错误。6.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意在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解析:A依据所学知识,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

8、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A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是在1978年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土地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十六条”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与产业结构无关,故D项错误。7.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19491952年 19531957年 19631965年 工业 36% 19.2% 7.9% 农业 14% 4.5% 11.1% 出现上表中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解析:D这三个时期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9、成立初经济的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整阶段,工业和农业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共同原因是政府的主导作用,故选D项;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排斥市场调节,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排除B项;第一、第二阶段国家有计划地在工业领域优先发展,第三阶段实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排除C项。8.下表是我国19771979年名义GDP和实际增速统计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年份 名义GDP(亿元) 实际增速 19773 221.1 7.6% 19783 645.2 11.7% 19794 062.6 7.6% A.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效初显B.“左”倾错误得到完全

10、纠正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展开D.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解析:D由材料中所涉及的年份,1977年到1979年,可以判断这一时期经济有所发展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社会秩序的逐步稳定,故选D项;改革开放的时间是1978年12月,无法说明1977年到1979年的经济变化情况,排除A项;1977年“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完全纠正,排除B项;1978年5月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排除C项。9.1987年6月12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的读者来信中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关于租赁企业姓“资”姓

11、“社”大讨论。这表明()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日益强化B.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国人推崇C.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全面开启D.国人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解析:D题干中1987年的读者来信提及的“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写到自己对企业亏损与企业盈利是判断标准不理解,并引发社会大讨论,可见社会的市场意识薄弱,故选D项;1987年,改革开放已经是第9年,政府在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逐渐明确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启于1984年,排除C项。10.20世纪80年代,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独领风骚,吸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邓小平称为

12、中国农民自己的创造。但“南方谈话”后,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而失去了统计学的意义。这反映了()A.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B.“南方谈话”解放了企业家思想C.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D.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解析:D“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根据材料信息“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可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故选D。乡镇企业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因其发展突破诸多限定,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企业家思想,排除B。经济结构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而材料只有乡镇企业,C属于过度

13、解读材料。11.中国经济60年中写道:“自从1985年广东省的广州、佛山、江门、湛江等四个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城市,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从中可以看出()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上述四个城市开始B.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D.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解析:B“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表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1

14、981年沙市成为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12.1993年,跨国公司开始狂热地追逐中国市场,外资企业蜂拥而入。据统计,19792000年,中国累计吸引外资3 462亿美元,其中19922000年的累计流入量占总量的93%。这反映出()A.外国投资开始改变中国经济结构B.国际关系变化对中国发展有利C.全球化浪潮对中国只有利没有弊D.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广泛认同解析:D题干中提及“1993年,跨国公司开始狂热地追逐中国市场,外资企业蜂拥而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

15、年国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引起国际关注,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外资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靠政策引导和国内资金的推动,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国际关系的变动情况,提及的是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市场,排除B项;全球化对我国利弊并存,排除C项。13.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7年达到21 738亿美元;外汇储备1978年为1.67亿美元,2007年达到1.53万亿美元。这主要因为()A.加入WTO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D.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析:D本题解题关键信息是“1978年”“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

16、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选D;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A项;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C项。14.下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据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1978年1985年1990年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3 5459 01618 668518 942粮食产量(单位:万吨)30 47737 91144 62658 958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9827462120 487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10942353418 1

17、84A.城乡经济差距逐渐缩小B.市场经济已据主导地位C.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D.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解析: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材料数据反映了1978年以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城乡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故A项错误;题干数据不能说明市场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据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加不能得出“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结论,故C项错误。15.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

18、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解析:C材料涉及的是民国建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服饰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材料只是谈及服饰变化的现象,并不能由此得出崇洋媚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只是服饰的变化,无法体现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排除B项;材料没有进行中西方服饰的比较,排除D项。16.严复认为中国对人民体质“害效显著”者乃鸦片泛滥和妇女缠足二事,使中国“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寙(懒惰)”,陋习不除,“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最贴近该观点的解释是()A.彻底革除了社会陋

19、习B.挑战传统陋俗,进行社会改革C.女性的主体意识薄弱D.传播人权意识,拯救民族危亡解析:B严复认为变法必先革除社会陋习,故选B项;严复认为社会习俗变革推动社会改革,排除A项;严复认为应当禁止吸食鸦片和缠足,而非提及女性主体意识,排除C项;严复强调变革社会习俗而非传播人权意识,排除D项。17.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解析:

20、D材料反映了晚清社会服饰上新旧并存,不涉及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故A项错误;据材料“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可知东西方文化不存在冲突加剧,故B项错误;仅从服饰看不出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可知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代表不同的政治主张,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D项正确。18.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以上材料说明了()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

21、国都得到了推行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解析:C由材料“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说明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宣统二年是1910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排除A项;B项表述与晚清时期史实不符,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9.创办于1863年的上海某新式学堂长期招生不满。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报名该校者众多,生源爆满。这种变化显示()A.西学传播成为近代教育主流B.追求新知渐成社会时尚C.私塾教育陷入窘境D.科举制度得到改

22、良 解析:B19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仍然坚持中体西用,西学传播还没有成为近代教育主流,故A项排除;19世纪80年代报名新式学堂者众多,与民族危机及西学在中国传播不断深入有关,追求新知渐成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私塾教育的变化,故排除C项;科举制度改革在戊戌变法期间即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20.清末提倡平等的新派人物,往往不愿乘坐人抬的轿子,而宁可坐较低等的人力车。但有人作竹枝词,讽刺这些新派人物:“短小轻盈制自灵,人人都喜便中乘。自由平等空谈说,不向身前问弟兄。”这说明()A.交通运输工具向近代化转变B.清末社会变革平等意识高涨C.社会风气受到客观条件制约D.人

23、力车能体现社会地位平等解析:B材料的侧重点不是说交通工具的变革,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新派人士提倡平等不愿乘坐人抬的轿子而坐较低等的人力车,被人讽刺为空谈自由平等,可知社会平等观念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移风易俗,没有强调其制约因素,故C项错误;人力车不能体现社会平等,故D项错误。21.全球通史记载: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铁路的哩(英里的旧称,下同)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哩数也增加了三倍。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这些“进步”()A.反映出国内工业技术进步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涨C.有利于国内市场发展D.压制了国内民族工业复苏解析:C铁路和现代化公路

24、的增加体现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取消国内关税关卡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中的“工业技术”“革命运动”材料均体现不出,材料中的“进步”有利于推动国内民族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22.商务印书馆25年来资金增长一览年份189719011903190419051913191419201922资本(万元)0.37552050100150200300500为1897年倍数13.353.3133.3266.6400533.38001 333.3据此可知()A.外资注入使商务印书馆发展迅速B.体现了近代民族印刷业迅速崛起C.近代商务印书馆不断地发展壮大D.商务印书馆已成为当时业界龙头解析:

25、C材料数据反映了商务印书馆25年来资金总体呈迅速增长趋势,这说明从1897年至1922年商务印书馆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资金来源,排除A项;商务印书馆的发展不代表整个近代民族印刷业,B项属于以偏概全;材料没有与其他印书馆的比较,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23.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这表明()A.多数民众仍然主张保留君主B.民主观念并不为大众所接受C.预备立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D.大公报具有进步政治倾向解析:D材料仅仅表明获奖文章多数主张保留君

26、主,但并不能说明多数民众仍然主张保留君主,故A项错误;君主立宪也是民主观念,此材料不能显示民主观念不为大众所接受,故B项错误;1911年11月20日,此时预备立宪已经宣告破产,故C项错误;此次征文活动为大公报所举行,获奖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报刊的政治倾向,而获奖文章中有13篇都明确和民主有关,所以其有进步政治倾向,故D项正确。24.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当时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但是乡村社会的教案却远远多于上海等城市。乡村社会教案更加频繁是因为()A.乡村社会出现洋教与传教士B.当时乡村自

27、治体系根深蒂固C.城市的洋教传教士比较集中D.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解析:B从材料信息“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可知,A项不准确;从材料信息可知,上海等城市的洋教与传教士的流言多于乡村社会,但乡村社会的教案却多于上海等城市,说明乡村社会对洋教与传教士反抗更激烈,思想更保守,与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有关,故答案为B项;材料强调乡村社会教案更频繁的原因,与城市的洋教传教士集中现象无关,故C项排除;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比乡村要快,故D项排除。25.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

28、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解析:C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属于案件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开始关注”表述错误;B项材料不属于时政评论;D项司法制度改革材料无体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2分,共50分)26.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

29、题:材料一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材料二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 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

30、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材料三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

31、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对比分析的能力。第(1)问总体把握古代农耕经济这个大方向,结合材料一从区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商业等角度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从领导机构、削减杂税、构建体系、农民合作等角度概括主要措施即可。第二小问需结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这一时空定位

32、,此时中国内外交困,内有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外有日本的侵略,农业建设运动的“收效甚微”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第(3)问农村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推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作答时需注意这两大方面。答案:(1)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答出“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均可得分,其他答案不给分)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发展受阻。(4分)(2)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民合作运动)。原因:经济整体发

33、展水平低,政府财政困难;国民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主义侵略(或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等。(5分)(3)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3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9年,撒切尔当选为首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撒切尔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石油等领域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产品市场化。英国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

34、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19841985年,撒切尔政府关闭非盈利煤矿,停止对煤矿工业的政府补贴,煤矿工会发动了362天的罢工。在她第三任期内,英国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材料二1978年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1984年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 123种减至50种。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1988年

35、,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王玉茹中国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的影响。(4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改革措施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各自的历史背景。(8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上台时英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由“英国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得出促进了英国经济增长,由“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得出降低了通货膨胀率;由“大量削减福利开支”“

36、停止对煤矿工业的政府补贴”得出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据“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煤矿工会发动了362天的罢工”得出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激化。第(2)问,第一小问,从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上归纳两国措施的相似之处;第二小问,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经济指导思想、福利政策和国企改革等方面归纳英国的历史背景,从经济体制和思想解放等方面归纳中国的历史背景。答案:(1)影响:促进了英国经济增长;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使英国摆脱了滞胀;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曾造成大量失业,一度激化了社会矛盾。(4分)(2)相似: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减少政府干预,注重市场作用;

37、在所有制方面,推动私营经济发展;在分配方式方面,更加重视按劳分配。(2分)历史背景:英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英国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社会福利支出庞大,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国有企业效率低下。(4分)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活力,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打破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2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最早的历史可上溯到中华民国时期。1947年4月,南昌汽车保养厂正式建厂,它是江铃集团的前身。到了1949年4月,南昌汽车保养厂更名为南昌汽车修配厂。1958年5月,南昌汽车修配厂试制

38、成功一辆“英雄”牌三轮汽车,当年又试制出一辆2.5吨“英雄”牌载重汽车。1962年,南昌汽车修配厂更名为南昌汽车修理厂;并且于1967年再次更名为江西汽车制造厂。而过了一年的时间,江西史上第一辆自己制造的井冈山牌汽车即宣告诞生。1969年,“生产500辆井冈山牌汽车”的报道刊登在当时极具权威的党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上,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 19721980年,江西汽车制造厂先后试制并小批量生产井冈山牌JX131型载重3吨、JX133型2吨和JX142型3吨载货汽车。不过由于井冈山牌汽车制造成本比同类产品要高,而价格却卖得便宜,加上销路不畅,造成企业严重亏损。从1968年制造汽车开始便连年亏损,

39、到1984年这16年来累计亏损达到5 600万元,成为江西省最大的亏损户。 1984年,通过“技贸结合”的方式,率先引进日本五十铃汽车全套的驾驶室模具、焊装夹具、测试线技术和关键设备。1985年5月,第一辆蓝色的双排座轻型卡车正式下线,江西汽车制造厂也开始了继续发展的道路。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江西汽车制造厂于1992年开始股份制改造。1993年4月,江西汽车制造厂与日本五十铃汽车株式会社、伊滕忠商事株式会社合资组建江铃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江铃拥有其中75 %的股份,日本五十铃拥有另外25%股份中的12.5%,日本五十铃与江铃集团进入技术、资本、管理的全面合作时期。

40、(1)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江铃汽车发展历程。(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铃汽车1984年以前亏损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铃汽车1984年后扭亏为盈的原因。站在历史的角度,谈谈你对振兴江西汽车工业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依据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后三个发展阶段,概括江铃汽车的发展历程。第(2)问,1984年以前亏损的原因,从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体制落后,自身技术落后,产品成本高且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等方面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1984年后扭亏为盈的原因,从对外开放,加强了与日本企业的合作,内部国有企业改革,股

41、份制企业的建立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江西汽车工业的振兴历程可见,对外开放、企业改革、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答案:(1)历程:由民国时期汽车修理厂发展而来;改革开放前汽车制造成本高、规模小、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后抓住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与日本五十铃汽车合作,向现代企业迈进。(4分) (2)原因: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落后;动乱的社会环境;技术落后,成本高。(4分) (3)原因:改革开放的推动;引进日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股份制企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3分) 认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江西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不断技术创新;坚持改革开放。(3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

42、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2017年全国餐饮各业态的比重,其中中式正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休闲简餐也发展迅速,西餐、日本菜、韩国菜等国际美食市场也有一定需求空间,据此得出餐饮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然后结合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史实分析餐饮结构多元化发展的原因、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要求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多角度,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能够较好表达观点态度;不能多角度论述,论证较充分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主题、观点不明确;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参考示例:论题:餐饮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阐述:(1)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中西交流加强,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餐饮结构的多元化发展。(2)餐饮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能够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综上,餐饮行业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