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一、单选题1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B300只C200只D400只2下列调查活动和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比,肯定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B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
2、公英,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3某草原6年前引入食草动物(甲),跟踪调查甲与草原上初级消费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123456鼠种群数量(只)500004500021000212002100021200甲种群数量(只)200025004000450043004400A甲的引进不能改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B在调查期间甲的种群增长曲线不符合“S”型C引入食草动物甲使该草原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D该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土壤构成草原生态系统4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B其年龄组
3、成较接近稳定型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5下列描述中,属于种群特征的一项是A某池塘水面10亩,放养了5种家鱼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而稗草随机分布C用记名计算法数出一定面积样地中的种群个体数D用样方法调查到某草原有一年生草本植物18种6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模拟步骤的是( )A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B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
4、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7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C10年内,第4年的种
5、群数量最大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8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a-b时间段内,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9下图表示酵母菌培养过程中其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酵母菌达到的最大值与起始数量有直接关系Bab段酵母菌数量下降可能是营养不足或pH下降导致的C若bc段过滤掉培养液中的有害物质并增加营养,酵母菌数量将持续增加Dcd段酵母菌的数量基本不变,说明在这个阶段酵母菌不进行繁殖1
6、0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D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11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
7、量是相等的12种群的数量变化常借助值和K值来反映,其中值反映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反映的是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1B在“J”型增长曲线中,值通常是一个恒定值且1CK值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D种群的K值与环境资源量有关,而与种群的初始数量无关13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
8、0t,其中为1.015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小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14下列四种现象中,与下图中模型不相符合的是A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变化B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弱与保温时间关系C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的DNA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D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15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注入试管中,放置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取样4次,每次取样时均将培养液摇匀。然后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
9、结果如下表所示:样品1mm3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个)pH112103.728205.4312104.8410005.0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1、3B取样品时摇匀培养液的目的是使酵母菌与氧气充分接触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D在该实验条件下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为1.21107个16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
10、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17新华社2020年6月11日报道称:巴基斯坦境内蝗虫成群,威胁到农业产出、农民生计和粮食安全。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巴基斯坦蝗虫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成年飞蝗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防治飞蝗就是指利用捕食动物的捕食性来控制飞蝗B成年飞蝗迁移能力很强,调查其幼虫的密度宜用标志重捕法C蝗虫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萨顿通过研究蝗虫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通过捕捉成年飞蝗
11、、改造飞蝗发生地等措施都有利于降低种群出生率1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C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近期其个体数量一定增多D水平方向上光照强度的不同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19黛湖生态修复项目是依托缙云山优越的生态、景观价值,整合黛湖沿岸水系、山林与动植物资源,建设高效的“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黛湖水体先后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湖中水生生物群落的分层
12、均直接由光照强度和光质决定B引种的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调查黛湖周边林地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20下列有关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血糖调节模型实验中涉及的模型种类有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浸泡法处理插条生根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大和遮阴环境21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
13、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B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蚜虫属于集团内猎物C瓢虫通过寄生蜂获得的能量要比蚜虫多D瓢虫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二、三营养级22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l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宽),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
14、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3烟粉虱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农作物害虫,丽蚜小蜂是其天敌。某菜园中通过释放丽蚜小蜂,有效地控制了烟粉虱的爆发。如图是防治过程中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分别表示烟粉虱和丽蚜小蜂B5月底至6月底,甲种群呈“J”型增长C6月底,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7月份乙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食物不足242019年7月以来,澳大利亚多地林火肆虐,过火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持续数月的大火,已造成包括澳大利亚国宝考拉在内的超过10亿只野生动物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受灾的考拉应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B单位面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最高的是森林C火灾会改变当
15、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火灾过后地区进行的是次生演替,很快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系统25水生演替系列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例如湿生草本植物群落中最先出现的木木植物是灌木,而后随着树木的入侵,形成了稳定的森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木本植物群落区别于湿生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演替到木本植物阶段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D鸟类在森林中的分布取决于食物和栖息空间二、非选择题26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
16、,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2)图中,O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_;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27蟹为杂食性动物,可捕食稻田中的小动物,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能取食。为研究稻蟹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稻蟹共作对稻田中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及稻田杂草相对优势度的影响表
17、: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优势地位(1)采用 法调查杂草的种群密度,该方法的关键是 。表中杂草密度应为该方法调查数据的 值。表中数据说明稻蟹共作会在一定程度上 杂草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同时,改变了杂草的 和 。(2)由于稻蟹共作,使水稻和杂草之间的 关系 (减弱增强)。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所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稻田群落的结构有不同的影响。(3)该生态系统中蟹的粪便中包含的能量属于 的生物同化的能量。水稻同化的能量在一年中根据用途可以分成 部分。28桉树菠萝结构是一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1)区
18、别该群落与其它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2)立体农业是运用_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3)桉树和菠萝两种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_。(4)若要调查该系统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5)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食物)还是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食物)而不同。对于泛化种来说,捕食通常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原因是_。对于特化种来说,根据被选食的物种是优势种还是劣势种而有所不同。如果被选择的是_,则捕食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29近几年来,甲地出现了土地盐碱化
19、和植被退化的现象,乙地连年种植小麦,其产量逐年降低。对两地进行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请运用生态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分布着碱蓬、柽柳和刺槐等多种植物,其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竞争是指_。(2)耐盐碱植物的出现是长期_的结果。碱蓬根部细胞液中贮存着大量Na+,使其耐盐碱原因是_。(3)生态学家建议在乙地进行合理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这样有利于农作物长期高产。请分析原因:_(答出两点即可)30据环保学家统计,现在地球陆地面积的1/10是沙漠,还有43%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通过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治沙最多的国家,并为世界治理沙漠提
20、供了宝贵经验。请回答:(1)治理沙漠过程中会出现群落交错区,即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当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_。(2)我国通过“飞机播种造林”“沙漠边缘人工推进”等方式逐渐控制沙漠的蔓延,甚至减少沙漠的面积,这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进行。为了解决沙漠治理种子匮乏的难题,有人提议采集各地树种支援沙漠的改造,你_(填“赞同”或“不赞同”),原因是_。(3)沙漠中有一种神奇植物复活草,即使丧失自身高达98%的水分,仍可顽强生存数十年。沙漠多风的环境可将收缩成球形的复活草散布到沙漠多处,并生存繁殖,同时固定周围沙粒,这体现了_。生
21、物周测答题纸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二、非选择题26(1)_。(2)_;_;_。27.(1) , 。 。 , 和 。(2) 关系 (减弱增强)。 (3) 。 。28.(1)_。 (2)_。 (3)_(4)_。 (5)原因是_。_。29.(1)_。(2)_的结果。 _(3)_(答出两点即可)生态系统一、单选题1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
22、0只B300只C200只D400只【答案】D【解析】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K/2=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故选D。2下列调查活动和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比,肯定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B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答案】D【解
23、析】试题分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设鲤鱼总数为N,标记的为n。再捉到得数目为M,M里面有标记的为m。则n/N= m/M,进而可知N=(nM)m,标志物脱落则m减小。因此部分鲤鱼标记物脱落则可能导致种群密度增大,A项错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择广大人群随机抽取,如果选择有患者的家系进行则发病率增大,B项错误;由于昆虫具有趋光性,故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会使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增大,C项错误;用样方法求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数,导致统计的个体数减少,种群密度比实际结果偏小,D项正确。3某草原6年前引入食草动物(甲),跟踪调查甲与草原上初级消费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若不考
24、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123456鼠种群数量(只)500004500021000212002100021200甲种群数量(只)200025004000450043004400A甲的引进不能改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B在调查期间甲的种群增长曲线不符合“S”型C引入食草动物甲使该草原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D该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土壤构成草原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引入该食草动物后,鼠的数量迅速减少,甲与鼠的关系是竞争,改变了生物之间的关系,故A错误;调查期间,甲种群数量先增长后基本不变,接近“S”型,故B错误;引入甲后,鼠的数量减少,环境
25、容纳量减少,C正确;该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包括土壤、阳光、空气、水等构成生态系统,故D错误。4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曲线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据图可知随时间推移,出生率略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率下降,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未成年人口比例高,人口会增加,综上分析,B错误,ACD正确。5下列描述中,属于种群特征的一项是A某池塘水面10亩,放养了5种家鱼B某块稻田中,水
26、稻均匀分布而稗草随机分布C用记名计算法数出一定面积样地中的种群个体数D用样方法调查到某草原有一年生草本植物18种【答案】B【解析】A、某池塘水面10亩,放养了 5种家鱼,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错误;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而稗草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正确;C、用记名计算法数出一定面积样地中的种群个体数,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错误;D、用样方法调查到某草原有一年生草本植物18种,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错误。故选B6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模拟步骤的
27、是( )A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B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答案】A【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模拟实验若不取50粒黄种子出来,直接加入50粒白种子,将导致估算结果
28、偏大(种群总数包含全部黄种子还有50粒白种子),且该实验需混合均匀后进行抓取,因此,正确的模拟步骤是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7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
29、持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大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增长,小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减少,24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大山雀活动能力较强,种群数量的调查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C正确,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A。8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a-b时间段内,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
30、少【答案】B【解析】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相等,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等,A错误;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线上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此时出生率一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9下图表示酵母菌培养过程中其数
31、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酵母菌达到的最大值与起始数量有直接关系Bab段酵母菌数量下降可能是营养不足或pH下降导致的C若bc段过滤掉培养液中的有害物质并增加营养,酵母菌数量将持续增加Dcd段酵母菌的数量基本不变,说明在这个阶段酵母菌不进行繁殖【答案】B【解析】A、酵母菌达到的最大值(K值)与环境条件有关,起始数量可能会影响达到K值的时间,但不会改变K的数量,A错误;B、ab段酵母菌数量下降可能是酵母菌数目增多导致营养不足或代谢产物引起pH下降导致的,B正确;C、若bc段过滤掉培养液中的有害物质并增加营养,酵母菌数量可能会增加,但由于环境条件限制,不会一直增加,C错误;D、cd段酵母
32、菌的数量基本不变,说明在该阶段酵母菌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D错误。故选B。10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D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答案】A【解析】A、由图分析可知甲种群在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应是K/2,所以甲种群数量最大应是t3时刻,乙种群应是t5,故A错误。B、t2到t3虽然种群增长速率在下降,但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B正确。C、t5时种群密度是最大的,所以对乙种群的制
33、约作用大于t4,故C正确。D、甲、乙两种群增长速率都是先上升然后下降,所以都是呈“S”型,故D正确故选A11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解析】A.因两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A正确;B.第2年末甲种群
34、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C.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D.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即每年都是上一年的1.5倍,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12种群的数量变化常借助值和K值来反映,其中值反映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反映的是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1B在“J”型增长曲线中,值通常是一个恒定值且1CK值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自
35、然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D种群的K值与环境资源量有关,而与种群的初始数量无关【答案】D【解析】A、种群增长率=-1,A错误;B、在“J”型增长曲线中,值通常是一个恒定值且1,B错误;C、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还可能发生波动,因此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K值,C错误;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与种群的初始数量无关,D正确。故选D。13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
36、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t,其中为1.015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小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答案】B【解析】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t,其中为1+0.015=1.015,B正确;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错误;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14下列四种现象中,与下图中模型不相符合的是A一定
37、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变化B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弱与保温时间关系C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的DNA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D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答案】C【解析】A、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先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然后三碳化合物还原生成有机物,所以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A正确;B、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并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因此沉淀物中放
38、射性强度逐渐增强;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又逐渐减少,B正确;C、将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的DNA量会逐渐增加,不会减少,C错误;D、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故选C。15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注入试管中,放置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取样4次,每次取样时均将培养液摇匀。然后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样品1mm3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个)pH112103.728205.4312104.8410005.0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
39、2、4、1、3B取样品时摇匀培养液的目的是使酵母菌与氧气充分接触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D在该实验条件下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为1.21107个【答案】D【解析】酵母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且两种呼吸方式均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时间越长,碳酸积累越多,pH值越低,所以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根据表格中各样品中pH的大小可推知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3、1,故A项错误;取样品时摇匀培养液的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减少误差,B项错误;在定量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通常是先增多,后稳定,再之后就减
40、少,所以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可能不断变化,C项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pH由5.4降到4.8,再到3.7,其数量由820到1210到稳定,表明10mL该酵母菌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为1210101.21107个,D项正确。16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
41、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解析】强毒性病毒会淘汰大部分抗性弱兔,中毒性病毒保留抗性中等兔,A正确;毒性过强会导致绝大部分兔死亡,病毒没有寄生场所,不能增殖,B正确;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选择了抗性中等兔,淘汰抗性弱兔,其宿主图数量最多,故其数量也多;而强毒性病毒由于能够寄生的兔数量极少,其数量也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蚊子传播兔病毒,充当媒介,而病毒和兔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C。17新华社2020年6月11日报道称:巴基斯坦境内蝗虫成群,威胁到农业产出、农民生计和粮食安全。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巴基斯坦蝗虫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
42、低成年飞蝗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防治飞蝗就是指利用捕食动物的捕食性来控制飞蝗B成年飞蝗迁移能力很强,调查其幼虫的密度宜用标志重捕法C蝗虫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萨顿通过研究蝗虫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通过捕捉成年飞蝗、改造飞蝗发生地等措施都有利于降低种群出生率【答案】D【解析】A生物防治飞蝗不一定利用捕食关系,也可以利用性外激素、寄生关系等方法,A错误;B、成年飞蝗迁移能力很强,但是其幼虫的迁移能力较弱,因此调查其幼虫的密度宜用样方法,B错误;C、萨顿以蝗虫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 D
43、、通过捕捉成年飞蝗、改造飞蝗发生地等措施都有利于降低种群出生率,D正确。故选D。1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C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近期其个体数量一定增多D水平方向上光照强度的不同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可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A正确;在土壤小动物中,有的是分解者,有的是消费者,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尸体排
44、泄物和残落物分解为无机物,而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B正确;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受其它自然因素(如疾病、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近期其个体数量不一定增多,C错误;水平方向上光照强度的不同,是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D正确。19黛湖生态修复项目是依托缙云山优越的生态、景观价值,整合黛湖沿岸水系、山林与动植物资源,建设高效的“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黛湖水体先后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湖中水生生物群落的
45、分层均直接由光照强度和光质决定B引种的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调查黛湖周边林地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答案】A【解析】A、湖中水生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由光照强度和光质决定,动物群落分层直接由食物和栖息场所决定,A错误; B、引种的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B正确;C、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因此调查黛湖周边林地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C正确;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实现生物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D正确。故选A。20下列有关
46、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血糖调节模型实验中涉及的模型种类有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浸泡法处理插条生根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大和遮阴环境【答案】B【解析】A、建立血糖调节模型实验,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在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A正确;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实验前后形成自身对照,不需要设空白对照,B错误;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D、浸泡法处理插条生根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大和遮阴环境,D正确
47、。故选B。21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B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蚜虫属于集团内猎物C瓢虫通过寄生蜂获得的能量要比蚜虫多D瓢虫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二、三营养级【答案】A【解析】A、根据分析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B、瓢虫和寄生蜂都以蚜虫为食,同时寄生蜂被瓢虫捕食,所以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
48、,B错误;C、瓢虫捕食寄生蜂是第四营养级,而捕食蚜虫是第三营养级,由于食物链越长,损失的能量越多,所以瓢虫通过寄生蜂获得的能量要比蚜虫少,C错误;D、根据食物链进行分析,瓢虫属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D错误。故选A。22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l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宽),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B【解析】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数量越少,
49、说明距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A正确;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B错误;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23烟粉虱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农作物害虫,丽蚜小蜂是其天敌。某菜园中通过释放丽蚜小蜂,有效地控制了烟粉虱的爆发。如图是防治过程中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分别表示烟粉虱和丽蚜小蜂B5月底至6月底,甲种群呈“J”型增长C6月
50、底,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7月份乙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食物不足【答案】B【解析】A、根据上述分析可判断甲、乙分别表示烟粉虱和丽蚜小蜂,A正确;B、5月底至6月底,存在乙种群(丽蚜小蜂)对甲种群(烟粉虱)的捕食,不属于理想环境,所以甲种群的增长不是“J”型增长,B错误;C、6月底,乙种群的数量为增加趋势,所以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正确;D、烟粉虱是一种农作物害虫,其数量变化与其食物数量和天敌数量变化有关,7月份乙种群数量快速下降至极低水平,可能是食物不足,D正确。故选B。242019年7月以来,澳大利亚多地林火肆虐,过火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持续数月的大火,已造成包括澳大利亚国宝考拉在内的
51、超过10亿只野生动物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受灾的考拉应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B单位面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最高的是森林C火灾会改变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火灾过后地区进行的是次生演替,很快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A、由于栖息地遭受火灾,因此对受灾的考拉应采取迁地保护的措施,A错误;B、物种多样性直接对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起主要作用,而森林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物种多样性未必是最高的,故单位面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最高的未必是森林,B错误;C、火灾作为自然因素,改变了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D、火灾过后地区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
52、的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故未必是原来的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C。25水生演替系列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例如湿生草本植物群落中最先出现的木木植物是灌木,而后随着树木的入侵,形成了稳定的森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木本植物群落区别于湿生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演替到木本植物阶段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D鸟类在森林中的分布取决于食物和栖息空间【答案】C【解析】A、群落最基本的特征是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所以木本植物群
53、落区别于湿生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A正确;B、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演替到木本植物阶段的过程中,物种数目不断增加,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B正确;C、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错误;D、鸟类在森林中的分布取决于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26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2)图中,O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
54、的_;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答案】 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属于一年生的草本;是多年生的草本;是灌木。(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样方法。(2)oa段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密度升高。分析题图可知,灌木逐渐成为优势种群,灌木与草本植物相比比较高大,在与草本植物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占优势,
55、植物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c点之后,灌木的种群密度降低,在适宜的条件下高大的乔木将取代灌木成为优势种。27蟹为杂食性动物,可捕食稻田中的小动物,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能取食。为研究稻蟹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稻蟹共作对稻田中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及稻田杂草相对优势度的影响表: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优势地位(1)采用 法调查杂草的种群密度,该方法的关键是 。表中杂草密度应为该方法调查数据的 值。表中数据说明稻蟹共作会在一定程度上 杂草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同时,改变了杂草的 和
56、。(2)由于稻蟹共作,使水稻和杂草之间的 关系 (减弱增强)。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所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稻田群落的结构有不同的影响。(3)该生态系统中蟹的粪便中包含的能量属于 的生物同化的能量。水稻同化的能量在一年中根据用途可以分成 部分。【答案】(1)样方 随机取样 平均 降低 相对优势度 物种数目(2)竞争 减弱 空间(3)上一营养级 四【解析】试题分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用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用若干样的平均值,作为杂草密度的估计值。稻蟹区枯草和水苋菜为0,而水莎草、鸭舌草等相对优势度增加,由此说明稻蟹共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杂草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
57、水稻的危害,同时,改变了杂草的相对优势度和物种数目。(2)稻蟹共作区水稻和杂草之间为竞争关系减弱。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3)蟹的粪便中包含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水稻同化的能量可被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和未利用。28桉树菠萝结构是一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1)区别该群落与其它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2)立体农业是运用_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3)桉树和菠萝两种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_。(4)若要调查该系统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
58、度,常用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5)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食物)还是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食物)而不同。对于泛化种来说,捕食通常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原因是_。对于特化种来说,根据被选食的物种是优势种还是劣势种而有所不同。如果被选择的是_,则捕食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答案】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空间结构 养分(矿质元素、无机盐) 取样器取样 这类捕食者可以捕食多种类型的生物,数量多的生物往往被捕食的概率更大,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优势种 【解析】(1)区
59、别该群落与其它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2)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3)桉树和菠萝两种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养分(矿质元素、无机盐)(4)若要调查该系统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5)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食物)还是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食物)而不同。对于泛化种来说,捕食通常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原因是这类捕食者可以捕食多种类型的生物,数量多的生物往往被捕食的概率更大,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
60、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如果被选择的是优势种,则捕食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29近几年来,甲地出现了土地盐碱化和植被退化的现象,乙地连年种植小麦,其产量逐年降低。对两地进行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请运用生态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分布着碱蓬、柽柳和刺槐等多种植物,其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竞争是指_。(2)耐盐碱植物的出现是长期_的结果。碱蓬根部细胞液中贮存着大量Na+,使其耐盐碱原因是_。(3)生态学家建议在乙地进行合理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这样有利于农作物长期高产。请分析原因:_(答出两点即
61、可)【答案】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自然选择 提高细胞液的渗透压,有利于其从土壤中吸水,以适应土壤的高渗透压环境 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各种无机盐(或“提高土壤中各种无机盐的利用率”);改变原有食物链,减少病虫害;改变田间生态条件,减少杂草危害 【解析】(1)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竟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候表现为一方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2)耐盐碱植物的出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碱蓬根部细胞液中贮存着大量Na+,使其耐盐碱,原因是提高细胞液的渗透压,有利于其从土壤中吸水,以适应土壤的高渗透压环境。(3)在乙地进行合理轮作,能充分利用土壤中
62、的各种无机盐;改变原有食物链,减少病虫害;改变田间生态条件,减少杂草危害,所以有利于农作物长期高产。30据环保学家统计,现在地球陆地面积的1/10是沙漠,还有43%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通过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治沙最多的国家,并为世界治理沙漠提供了宝贵经验。请回答:(1)治理沙漠过程中会出现群落交错区,即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当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_。(2)我国通过“飞机播种造林”“沙漠边缘人工推进”等方式逐渐控制沙漠的蔓延,甚至减少沙漠的面积,这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进行。为了解决沙漠治理种子匮乏的难题,有人提议采集各
63、地树种支援沙漠的改造,你_(填“赞同”或“不赞同”),原因是_。(3)沙漠中有一种神奇植物复活草,即使丧失自身高达98%的水分,仍可顽强生存数十年。沙漠多风的环境可将收缩成球形的复活草散布到沙漠多处,并生存繁殖,同时固定周围沙粒,这体现了_。【答案】一年生草本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被淘汰) 速度和方向 不赞同(或赞同) 全国各地的植物种类多样,不一定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或可从提供的种子中选育耐干旱、耐高温的沙漠植物) 生物与环境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解析】(1)治理沙漠过程中会出现群落交错区,即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
64、渡区域。当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会使一年生草本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2)人类通过人工干预控制了沙漠的蔓延甚至减少了沙漠的面积,这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为了解决沙漠治理种子匮乏的难题,有人提议采集各地树种支援沙漠的改造,但由于全国各地的植物种类多样,不一定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因此不赞同这一建议,而应该选取耐干旱、耐高温的沙漠植物进行种植改造。(3)沙漠多风的环境可将收缩成球形的复活草散布到沙漠多处,并生存繁殖,同时固定周围沙粒,该过程环境可影响生物的分布,生物也可改变环境,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