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1.天体(七种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 )和(星云),数目最多的天体是(星际物质)。2.天体系统的层次:3.总星系半径(137亿光年)、银河系半径(50000光年)太阳系半径(150亿千米0.01光年)、日地距离(1.5亿千米)、地月系半径(38万千米)4. 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共同特征:(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5.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
2、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原因:(1.日地距离适中2.自转、公转周期适中3.地球表面有很厚的大气)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质量、体积适中)(有充足的液态水)。原因: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原始海洋的形成。6.太阳大气圈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亮度、温度由内到外:(亮度递减 ,温度递增)。7.太阳活动类型(1)(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影响(气候)(降水)。太阳活动多发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2)(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扰动大气电离层(磁暴),影响(
3、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电子设备。(3)(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在地球(高纬地区)夜空出现(极光)。8.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一次地震,一个(震级),多个(烈度)。地震波分为横波(S)和纵波(P)。(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会感觉(左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会感觉(上下颠簸)。地壳中的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海洋地壳常常缺失(硅铝层)。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51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100-110千米。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
4、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生物和环境)(最活跃、最年轻)。9 冥古宙(距今46亿年至40亿年);(太古宙)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距今40亿年25亿年);元古宙(距今25亿年5.41亿年)蓝藻大爆发。显生宙:(寒武纪)以来的时期,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1)古生代海陆演化:古生代中后期,地壳发生剧烈变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生物演化早期中期后期末期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出现(脊椎)动物鱼类一部分鱼类演化成(两栖)类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植物出现低等植物蕨类植物繁生蕨类
5、植物明显衰退(2)中生代海陆演化:(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生物演化(3)新生代海陆演化: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生物演化气候:出现(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冷。10. 地层中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如贝壳、骨骼等;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迹、粪便等,是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11. 两次主要的造煤时代(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12. 写出各岩层所代表的地理环境红色岩层 (氧化环境)含(黄铁矿的)黑色页岩 (还原环境)珊瑚化石 (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 (滨海环境)13. 月相: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上弦月可见于农历的上半月的上半夜,位于西方天空,月面朝西。下弦月可见于农历的下半月的下半夜,位于东方天空,月面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