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570.50KB ,
资源ID:1208585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0858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 蝶恋花 雨霖铃 .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 蝶恋花 雨霖铃 .doc

1、蝶恋花雨霖铃教材概述蝶恋花雨霖铃是本版块“词别是一家”部分的第二、三篇阅读材料。作者分别是晏殊、柳永。两位都是北宋初年的词人,见证着词由发展走向成熟,在中国词史上占有各自的地位。两首词,都是描述分离之事,却是一雅一俗,正好代表了当时词发展的两种不同倾向。因为风格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完全不同。蝶恋花含蓄,寄托比兴,融情于景;雨霖铃直接,白描铺陈,情景交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手法,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这两种同一时期的不同词风,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欣赏不同的创作手法,同时也透过字句领悟词中缱绻的情感,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审美的体验。思路方法两首词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关注在表达离情别绪时这两首词不同

2、的表现手法,以及词中所展现的曲折内心世界。使学生在写作上得到启示,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本节课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雨霖铃是一首极富韵律的词,听一听配乐朗诵,更有助于其音乐性的表现。总之,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媒体呈现(音乐、幻灯片、语言材料);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准备:1熟读两首词。2初步了解晏殊与柳永。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词人晏殊与柳永的基本信息。理解情与景的不同关系,品味两首词对情与景的不同处理方式。欣赏两首词的不同语言艺术,感受词的多姿风格。2欣赏词作上下片景与情的起承转合。体会两首词不同的情感表达,一个收,一个放的不同形式。3通

3、过两首词的学习,受到人类普遍性情感的感染,体会到一些深广的内涵。透过字句感受不同词家的不同人生,对人生况味有更深入的体会。导语设计关于离别与思念,相信我们已接触太多太多,古诗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正因为有了别离的痛苦,于是才产生了这么多令人怦然心动的优秀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晏殊与柳永的词,看看他们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离愁别绪。他们有什么高明之处,而使自己的词流传至今。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晏殊与柳永的词。这两位词人都处于北宋初年。关于他们两人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据说,当时晏殊已经官至宰相,柳永做了很多年

4、小官都没有提升。于是他就去找晏殊这位在文坛与政坛上都有很高地位的人评理帮忙。晏殊问他:“你写词吗?”柳永说:“和您一样,也写词。”然而晏殊却说:“我虽然写词,可不写什么彩线慵拈伴伊坐。”柳永听出里面的讽刺,知道不能转机,默默退去。晏殊与柳永都是当时很有名的词人,为什么晏殊一点都不欣赏柳永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词,把这个谜底揭开。推进新课1作家作品(1)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进贤)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

5、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晏词造语工巧秾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

6、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2)柳永(约987约1053),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词内容有三类:一、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

7、。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二、描写男女情爱。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三、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柳永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清波杂志卷八)。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余曲。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避暑录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其词对后世词家及金元戏曲、明清

8、小说有重大影响。2基础积累槛菊(jin)谙(n):熟悉,知晓。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长,称为“尺素”。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1全班齐读蝶恋花,请问哪一句含有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明确:“明月不谙离别苦”含有全词词眼,是“离别苦”。也就是说,本词的主题讲的是离别之苦。2那么读了全词,大家觉得词中的主人翁是男性还是女性?明确:给人感觉是女性。但作者晏殊却是男性。这种写法叫做代言体。指男性词人模拟女性的口吻以抒写女性行为与心理的作品。这在词的创作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词很多时候用来给歌女吟唱,所以以她们的口吻来创作就能更好地传情达意。3我们来看上片,请找出上片有哪些意象?明确:“槛菊”“烟”

9、“兰”“露”“罗幕”“燕子”“明月”。4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暗含了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先来看第一句。明确:“槛菊”是“愁烟”,“兰”是“泣露”,“罗幕”是“轻寒”。这些都是基调低沉的哀景,从而烘托出一种因离别而产生的忧伤情绪。5在第二句中,“燕子”却是“双飞”,“明月”竟“不谙”,“到晓穿朱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这样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这些都是乐景,看起来本是令人愉悦的,但是词人恰恰是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来反衬主人翁内心与“双飞”相反的孤独,与“不谙”相反的痛知离别苦。这正是词人的高明之处。1全班先齐读下片,再自由读。思考下片第一句又写了怎样的景色,与上片的景

10、色有没有什么不同特点。明确:下片写了西风使碧树凋零的景象。上下片不同的特点是:一、下片写的是昨夜之事,而上片写的是今晨之景,采用倒叙的手法,一方面使全词在章法上别出心裁,另一方面可见主人翁整夜未眠,看着由夜晚到早晨的景色变化,从而突现思念之深、内心之苦;二、上片用字旖旎,境界较小,而下片却忽而苍凉阔大起来,风格很不一样。2下片中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人翁为什么要望呢?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之所以要望,因为“欲寄彩笺兼尺素”,想要寄信给自己思念的人。可是“山长水阔”、天高地迥,根本不知道信要寄去何方,不期良人能回来,却连表达思念的机会也没有,怎能不叫人苦,不叫人心痛!词至

11、此戛然而止,但那悠长的幽怨似乎还是延绵不绝。3总结一下晏殊词的风格特征。明确:整首词读来非常清丽缠绵,但是又含蓄、典重,这就是晏殊一贯的风格。整首词运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主人翁的情感,景中含情,显得深沉有味。词的下片,忽而把境界扩大,一洗娇绮之态,犹为人所赞赏。4正是因为“昨夜西风凋碧树”句,有高旷阔大之风。近人王国维竟把这句词变为对治学境界的描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明确: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

12、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引此三句词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界,与原意已不相关,只是借题发挥,但却别有新意。他自己就说:“这些话不是大词人是讲不出来的。但是就草率地凭这个意思去解释各种词,恐怕晏殊、欧阳修等人也不会同意吧。”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著与忍耐;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与释然。刚才介绍王国维的这一段话,希望大家能好好读一读,里面包含了三位大词人的名句。我们都知道第一句出自刚学过的晏殊蝶

13、恋花,第三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而第二句就是出自我们马上要学到的词人柳永之口。柳永也是宋代有名的大词人,在中国词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作雨霖铃。1介绍词牌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词作的情境中)明确: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2听配乐朗诵。再全班有感情地齐读。填写词中所提供的信息:时间秋季、傍晚地点都门、码头

14、人物恋人与“我”事件离别3读第一句,请问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明确:“蝉”用了“寒”来形容,而且叫声“凄切”,由此可知到了秋天。在送别长亭,暮色渐晚,一场大雨刚刚停歇。在这样萧索的环境描写中可看出时间和地点,而且更容易勾起忧愁的意绪,而其本身已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愁怀,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也为全词奠定了哀伤的基调。4当“我”与恋人临别,两人是怎样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明确:两人饯别饮酒都是“无绪”,最后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话写得很温馨、形象,也很大胆、率真。不过在那个时候,这样的字眼是要引来非议的。所以当时的名流都不喜欢柳永,觉得他太过俗气和放肆

15、。你觉得呢?(可以让学生作个小小的探讨交流)5上片最后一句,你觉得好吗?请试作分析。明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沉沉”不仅是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移情入景,融情入景,水色天光披上了阴影,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1词下片第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整首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由上片写离别之景转到抒离别之情。2按正常的逻辑,柳永接下来第二句就是再进一步抒情。可是他却跳出窠臼,峰回路

16、转,继续写景,这是怎么回事?明确:原来,柳永是写景,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想象,离开了“你”的“我”,第二日将身在何方?只不过看到了杨柳在岸边旖旎招摇,凉风吹酒醒,一弯淡淡的残月告诉“我”凌晨时分。柳永没有直接抒情,只写了三个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离别的失意、无奈、落寞、孤寂都尽在不言中。这句词更终成为柳永的代表,最为世人所喜爱。3再接下来,柳永直接抒情了吗?他又说了些什么?明确:没有直接抒情。柳永又宕开一笔,想象到,离开了“我”的“你”又将是什么情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时间再进

17、一步往后推,前一句只是由傍晚到“今宵”,而这一句却又从“今宵”到了“经年”,时空一瞬间拉大,而艺术空间也骤然变得更为壮阔。顿时使内涵都变得更为深厚,全词的境界也更加扩大。在绮丽缠绵的小世界中,加入了某种厚重的苍凉。让人不得不叹服柳永腾挪跌宕、下笔神来的本事。4总结明确:柳永这首词是情景交融的典范,里面善于抓住具有代表性的景象描摹,如“柳”“月”“风”等等,把情感深深地融入其中,在不露声色中就把内心的情感表现得入木三分,这是含蓄、内敛之处;而另一方面,柳永又是如此率真、直接地表达心中的爱情,“执手相看”“风情,更与何人说”,大胆、放肆,惊世骇俗。一收一放,一开一阖,就这样水乳交融在一首词中,让人

18、读来满口余香,心怀激荡。最后,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把一己之情推向整个历史,使得全词主题得到升华。1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景阔,词之言长。”2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扬顿挫、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

19、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着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

20、的意思。3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从柳永的雨霖铃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晏殊是北宋初期词人的代表。“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宪章正中(冯延巳)。”(冯煦篙庵词话)“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特别是晏殊的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王灼碧鸡漫志)。晏殊一生位高

21、权重,在文坛与政坛都有很高的地位。既是身在高处,自是端庄、典重、雅致,具有上流社会的风范。这在晏殊的词中也有很好的表现。他“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苔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六引晏几道语)。不但不作妇人语,而且不作村俗酸腐语,“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王作篆。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吴处厚青箱杂记)晏殊圆融与克制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然而,他的内心也有着人在高处的孤独与忧伤。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之类的作品,不但善于捕捉纤细的感受,抒发深蕴的感情,而且能暗示出对人生所持的理性态度,已

22、经是纯乎又纯的文人之词了。与晏殊朱门贵公不同,柳永是走遍天涯的浪子。他在仕途上经尽艰辛,积淀着满腔的愁情失意。所谓“倩何人,揾英雄泪”,也许红袖中,有他所想的短暂的温暖与慰藉。于是他在花间柳下流连。那些歌馆楼台中的女子,是他心灵深处的依恋。他与她们心心相印,他为她们道出心声。他没有半点亵渎之意。所以他说“彩线慵拈伴伊坐”,这是多少平凡女子一生最平凡的梦想,柳永说了,为全天下的女子说出她们不敢开口的话。只可惜,别人都不知道,别人认为他大逆不道,于是他饱受冷眼与打击,连皇帝也讽刺地说:“你就浅斟低唱去吧,还要什么浮名。”这就是晏殊与柳永最大的区别,一雅一俗,水火不容。而在这里不能不提及他们之间的一

23、场正面冲突: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问:“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张舜民画墁录)不知有多少人给过他多少白眼冷眼,柳永就这样凄凄惶惶地过了一生。幸耶?不幸?谁知?只知他的词还活在我们的心中。在词史上一直有两派之争,即豪放派与婉约派。有人认为豪放派为正宗,有人认为婉约派为正宗。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也就是我们这个板块的主题。我们所学的这个板块四首词都是婉约词,这也是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意思所在。她认为诗言志,词抒情,词是另外一家,就是要婉约,不要像豪放派那样要讲什么宏伟大志。既然

24、词别是一家,那么根据我们所学的四首词,词在艺术上又有什么不同于诗歌的特色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研究示例:一、词因为与音乐结合比较紧密,所以读起来很有音乐感,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全词有很多叠词,读起来很上口,听起来很悦耳。二、因为很多词都比较长,不像绝句和律诗那么简短浓缩,所以词往往采用铺叙手法,不慌不忙,一层一层地表达情感,例如,雨霖铃起伏层叠、腾挪跌宕地表现离别,从傍晚到今宵再到经年,非常从容。三、词讲究情致,毕竟词从产生之初,它的最大功能就是抒情,所以,因为含情,因为词里总是满含着或曲折或深幽或丰富的心绪,所以总是读有情意横生,就像西方在别人窗前浅吟低唱的小夜曲,例如,晏殊的蝶恋花,每个

25、意象都朦朦胧胧,如烟如露,情致动人。研究目标说明:能够引导学生对整一个板块有一个总结式认识。毕竟从读书开始学生接触的诗歌远远要多于词,通过这次粗浅的研究,也可以使学生对词本身的特性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增长见识的目的。课堂小结蝶恋花雨霖铃写的都是别情,都是名家名作。蝶恋花有着晏殊的雅致与深情,而雨霖铃却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两首词都把情与景很好地融合,在艺术上很有让人激赏的地方。至此,我们一共学了四首婉约词,相信大家开始深深地体会到这些词的婉约之美。词是宋代的一代之文学,还有很多作家的很多优秀作品我们还没有接触到,希望大家有余力时可以多去读,这

26、样不仅陶冶性情,审美鉴赏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作业设计1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有关练习。2所学四首词选出一首写篇小短评。时间秋季、傍晚地点都门、码头人物恋人与“我”事件离别 晏殊对五代词风的因革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经文士的改造与加工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晏殊(9911055)的珠玉词,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如“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踏莎行);

27、“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然而,晏殊词写男女恋情,已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他往往略去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而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其词的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也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北宋刘攽中山诗话说:“晏元献尤喜江南冯延巳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冯延巳词在表现“艳情”和“闲情”的同时,偶尔流露过“人生得几何”(春光好)这种生命有限的意识。晏殊则经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作为太平宰相的晏殊,虽然少年得志,一生仕途顺利,享

28、尽富贵,但优裕闲逸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他从圆满的生活中体悟到一种不圆满,即想延长这圆满的人生而苦于人生的短暂,因而他在词中反复抒发“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木兰花)、“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破阵子)这类忧思。而这人生有限的忧思又常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如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两种苦闷相互生发映衬,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而这又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名作浣溪沙最能代表这种特色: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在伤春怀人的表层意象中,蕴涵着强烈的时间

29、意识和生命意识。“夕阳”“落花”两种流逝难返的意象,象征着年华的流逝和爱情的失落,体现出作者对时光迫促、生命有限的沉思和体悟。晏殊的年辈较早,政治地位又显赫,欧阳修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他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蒿庵论词)。(文章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编第二章第一节)浅述柳意象的继承在“五经”中诗经以最为亲切的形象和方式去贴近国人的心理,传承中华文化,且直接参与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和文化精神的培养并为我们的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的发展导航。我以为更为难得的是诗经传播的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是3000年来中华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总和。近

30、日学完古代文学史诗经一章,采薇篇中“杨柳依依”一句最是耿耿于怀。由此引发对古代诗词中柳意象继承问题的一点拙见。学界一般认为柳意象“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诗经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他们模仿的不仅是它的修辞特点,而且继承了诗经中民间创作的内容实质。”很显然,这里的“民间创作的内容实质”即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上诗经曾被儒学家纳入道德体系作为中华行为规范之教化。“与其说是一部人生教化的百科全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西周至春秋500年间各种人文自然状况的百科全书。”走进采薇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很典型的民间

31、生活场景:砍下柳枝围院子。所以,柳可以当做家庭生活的象征,当做家乡的象征。对于出门在外的游子来说,还有什么比柳更能够引起他对故园、亲人的想念,对家庭温暖甜蜜的回忆呢?有什么比柳更能慰藉他的寂寞和孤寂呢?朱光潜说:“杨柳依依”中,“依依”含有浓浓人情。以“杨柳依依”作比兴,表现两情依依,难舍难分的情愫。这便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柳意象最初的色彩。柳意象的雏形也在此时正式走进诗歌。西方学者认为“意象是人的理智与感情在瞬间的复杂经验”,我个人比较认同对意象的这种说法。柳树属于杨柳科,品种繁多,据知有三千多种,遍布世界各地。我国的柳树品种也多达五十余种,尤以垂柳、河柳、旱柳、杞柳、黄花柳、长叶柳居多。

32、在诗歌中人作为审美的主体,情感的主体对客观物象的感受不会是平面的。一旦审美活动开始,眼前的物象就会因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染上特定的色彩。采薇中的柳是战士历经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远征归来见到霏霏大雪回想到的事物。此时是寒冬,杨柳依依一笔是虚写,是战士回忆中的柳。因为戍边归来可能险些丧命,因为看到久别的故园白茫茫,一片凄凉。今昔的景物在他心中形成的强烈比照,真是“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由此产生的情愫使柳在他眼里变得多愁且脆弱。另外就客体柳本身而言,柳的形态也极具表现力。阿恩海姆曾举例说,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

33、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柳丝柔长,象征情意绵绵;纷舞不定的柳絮又与游子飘零、分离时的离情别绪飞扬合拍;柳枝下垂,跟感慨离别时的人们那压抑低回的情态同构。柳是春天之物,其荣枯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这样,柳不仅具有离别相思、乡思等象征喻义,而且还具有时间象征喻义。袁行霈先生指出:诗歌语言的情韵义是由于诗人反复使用逐渐涂上去的,这种情韵义在诗里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的原有意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意更丰富饱满。下面,就对各时期柳意象内涵的继承与丰富一一列举:柳意象在六朝诗歌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昔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

34、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陈后主叔宝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如果六朝对柳意象的继承完成了对柳意象基本内涵的定义。那么陶渊明的柳便进一步丰富了柳意象的内涵。为了逃避官场的黑暗,找寻世外桃源的清静。他在归园田居所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正是一种回归自然,通体清澈,万虑皆空的生活。此外陶渊明还自号“五柳先生”,他的柳亦虚亦实,其隐逸思想也使柳意象添了几分远离尘嚣的闲静。六朝诗歌中“柳”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柳意象的情韵义。由于受到六朝的影响,“唐诗中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几乎每个诗人都将笔端伸向柳”。终归是采薇开了柳表乡思之

35、先河,后人可能受其影响,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山前山后遍植柳树。于是柳又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的依恋。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唐朝,随着人们对柳文化的传承,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在诗中变得更为深广,更易被敏感的诗人察觉。主要表现为:只要出现“柳”的字眼多少都夹杂对故土

36、的留念,人世无常的感慨,离别的感伤。而且在表达上也不仅局限于直接写“柳”或“折柳”,有的写“柳丝”“柳花”“柳絮”“柳带”“柳色”有的则在原始意象前加以修饰如“残柳”“新柳”“烟柳”“雪柳”这样一来既增加柳意象的功能,又扩大了意象的本身的影响力,为其进一步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宋代,“柳”作为意象母题之一,在表现形式更为灵活的宋词中仍是举足轻重的意象。南唐词人和花间词人对宋初词坛产生巨大影响,作品以表现男女之间离愁别恨为主题。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对故地怀念深沉而不低落。宋词中关于柳的场景,最为人熟知要数那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37、。吴文英风入松:“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王沂孙眉妩新月:“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贾至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多愁多情的柳在“花间派”眼里变得更娇柔。甚至在豪放派辛弃疾看来也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元代戏曲,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倩女与王文举分别时,她先是说:“哥哥,你若得了官时,是必休别接了丝鞭者。”接着又委婉地说出她的心事“似长亭折柳赠柔条,哥哥,你休有上梢没下梢”。后又用“折蒲衰柳老兼葭”来渲染倩女魂私奔时的情形。清中叶的常州词派“尊词体”“崇比兴”。柳的“比兴”在其

38、代表作中也有体现。张惠言贺新郎中有“柳絮飞无力。问东风、天涯吹送,几时才歇?一片娇红辞花去,看有千番欹侧。知多少,胭脂暗泣。只有愁云凝不散,作丝丝、泪点还长绝”而不朽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也要单独把“柳”提出来让小姐公子们写一写。这是曹公所写的大观园中最后一次赛诗。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湘云如梦令借绣绒残吐写柳,发出“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的感叹。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用柳意象喻分离之意,又是命运的暗示。黛玉唐多令:“漂泊一如人命薄,嫁与东风春不管。”依旧是林式的悲切。宝钗临江仙固然是“白玉堂

39、春解舞”纵使“东风卷得均匀”可以“频借力”“上青云”,但终免不了要委芳尘,随逝水。柳枝无根,恰似游子之心;万缕千丝尤似有情人之愁肠百结;风中飘摇不定,易让人联想游子独自在外漂泊无家可归。而风中的柳“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更频生出无限遐想。我以为柳意象的传承,正是人们在柳意象中渐渐觉醒,发现自身对生命、人生、命运和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的过程。(本文来自网络)本设计信息含量比较大,意在前两首词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有更进一步的提升。一方面,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再一次得到加强学习,对词要体味情感的鉴赏原则也有所熟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一些现象进行思考与总结,譬如,柳永的词风与晏殊的词风是相差很大的,这在词中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可指导学生抓住意象等,新旧知识再次得到很好的结合。再有板块主题是“词别是一家”,到底是什么意思,可以对四首词进行观照,而作总结性的思考。当然这个问题很深,只有引导学生去学着关注、学着思考即可。还有一些内容,并没有放入设计当中,若是课堂时间足够亦可提一下。像意象问题,如雨霖铃的“长亭”,最初古人送别在长亭,后来就成为送别的代名词,所以李叔同的歌有“长亭外,古道边”;还有“柳”“月”等等,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积累。【设计者:谭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