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794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科一:“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

2、发展”战略进程中,“新乡贤”的时代角色十分突出。他们很多人出自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在现代化进程的趋势中,从基层乡土去看中国社会或文化的重建问题,主要是怎样把现代知识输入中国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基地乡村里去。作为输入现代知识必须的人这一的媒介,“新乡贤”的社会建构,具有尝试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的珍贵价值。传统中国文化深植于乡土之中,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有着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的精神。在中国家族、乡土文化传承中,具有深厚的根系和广阔的脉系。乡土文化的有机循环,一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农民

3、一朝的拾粪起,到万里关山运枢回乡止,那一套所系维着的人地关联,支持着这历久未衰的中国文化。”“新乡贤”文化建设无疑秉承和凸现着这一传统文化的底色。(摘编自王先明“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材料二:城镇化已经变成成了一个滋味复杂的命题,近20年以来,它陆续将诸多治理困境呈现给了转型中的中国。在这当中,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社会治理失败尤其令人忧心。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乡村已经被一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抛在了身后。正气喘吁吁地奔跑在它狭长的影子中。稍微盘点下就会发现,近年来以城镇化为关键词的农村报道少见正面的消息,浙江上虞“乡贤文化”确实是难得的例外。在这里,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与

4、乡土文化的延续,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一个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既存续了人文精神,也展现了现代公共治理规律的新型乡村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乡土社会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转型中最艰难的部分。费孝通先生曾言,“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现代社会崇尚契约精神,乡土社会通行伦理规矩,简单嫁接与拿来主义在这里是行不通的。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上虞的“乡贤文化”,正是对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乡贤是从乡村走出去的

5、精英,他们回乡安度晚年,不仅能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支援新农村建设,还能以自身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泽被故土。他们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他们离乡与返乡的过程,正是在文化意义上打通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过程,而他们返乡支援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乡土社会启蒙和转型的过程。因此,对乡村治理而言,发挥乡贤作用、培育乡贤文化要会用劲、用巧劲。上虞的做法有其地域特色,是地方政府有效探索的成果,但其所体现的“方法论”,当是中国乡土社会转型和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它以自身的成功再次重申了两个判断: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智慧,二、中

6、国社会必须以自身文化为基点完成现代转型。今天我们所致力于探索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以这两个判断为前提。招商引资不算难,打造特色经济不算难,将某一地的GDP提升到某一数字也不难。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上虞的“乡贤回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也为乡村治理命题设置了一个讨论层次,应该有更多的探索在这个层面上进行。(摘编自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材料三:“乡贤文化”要“新”在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上。“乡贤”,过去多指有文化、有识见又善行乡邻的贤达之人。有

7、史以来,乡贤就是维系中国乡村运转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作为管理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绵延不绝,显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也应看到,我们现在涵育的“乡贤文化”,其主体不仅有别于旧时代乡贤,而且文化内涵既应传承过去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重要要素,更有着契合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指向。况且,并不仅仅是有文化、能说会道的就是“新乡贤”,根本是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围绕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确立与弘扬来干事情、做贡献。明乎此,“新乡贤”才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目标。“乡贤文化”的涵育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特质的新方向。“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并非一蹴而就,既需

8、要在火热的新农村建设中锻炼提高,更需要在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上构建养护,还需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社会贤达反哺桑梓、造福乡里,扶持“新乡贤”,推介发展“新乡贤文化”。(摘编自姬建民涵育“乡贤文化”贵在其“新”)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新乡贤文化”建设需要以中国乡土文化为底色,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B. 近年来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负面报道,这都是“乡贤文化”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造成的。C. 材料二在实践中为材料一提供了观察样板,这一样板可能具有个性特点,但也反映了一些共性问题。D. 材料三对乡贤进行了符合时代价值观的

9、定义,这里的“新乡贤”和材料一、二中“乡贤”的含义相同。2.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A. 想要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也需要培育更多“新乡贤”重建乡村。B. 我国城镇化让人们滋味复杂,是因为城镇化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更因为其取得一些成绩。C. 只有落实好浙江上虞做法重申的两个判断,才能做到中国乡土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D. “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需要多方发力、多点突破,不能急功近利。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是看人民怎么去应

10、用这些设备。”B.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C. 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D. “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4. 材料三第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 新乡贤相比旧时代乡贤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C 2. B 3. A 4. 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说观点,然后进行分析,结构谨严。注重辩证论述。用“然而”“况且”等让步分析,让逻辑更严密。运用对比说理,在古今乡贤的对比中阐明“新乡贤”的含义,使人容易理

11、解。 5. 时代角色突出,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兼具乡土性和现代性,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文化内涵贯穿古今,又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本题的选项是对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三则材料内容的总结概括。A项,“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错误,原文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不断创新”无中生有。B项,从材料二第2段“稍微盘点下就会发现,近年来

12、以城镇化为关键词的农村报道少见正面的消息,浙江上虞乡贤文化确实是难得的例外”可知“都是因为乡贤文化的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表述太绝对。D项,“这里新乡贤和材料一、二中乡贤的含义相同”曲解文意,材料一、二中的“乡贤”主要指从城市回乡的社会贤达,材料三中的“新乡贤”还包括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干事情、做贡献的人。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

13、、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本题B项,“是因为城镇化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更因为其取得一些成绩”分析错误从材料二第1段“城镇化已经变成成了一个滋味复杂的命题,近20年以来,它陆续将诸多治理困境呈现给了转型中的中国。在这当中,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社会治理失败尤其令人忧心。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乡村已经被一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抛在了身后。正气喘吁吁地奔跑在它狭长的影子中”可知,应该是“是因为城镇化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可分为

14、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A项,从材料二“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

15、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可知本则材料谈到单纯的现代法治无法完全治理好乡村,因此需要找到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的结合点,所以该选项可以作为支撑材料二的观点;B项,讨论秩序与个性的问题,与材料二观点无关;C项,意在表明政府对乡村治理能力欠缺,与材料二观点违背;D项,是说名与实的分离,与材料二观点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议论段落的论证方法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先要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本从文章中找到论点和论据,然后分析论证方法,一般说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2、道理论证

16、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5、引用论证;最后再分析论证方式,论证方式有:“层层深入”式;正反论证”式;“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分论总论”式。本段开头提出观点“乡贤文化要新在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上。”接着分析“新乡贤”文化,可得出本段采用总分式结构,结构谨严;再分析论述的过程中作者先分析“乡贤文化作为管理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绵延不绝,显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与现实意义”,接着用“然而”指出现在涵育的“乡贤文化”的主题特点,用“况且”指出“新乡贤”根本是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围绕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确立与弘扬来干事情、做贡献,可见作者做了让步分析,注重辩证论述,让逻辑更严密。

17、从“也应看到,我们现在涵育的乡贤文化,其主体不仅有别于旧时代乡贤,而且文化内涵既应传承过去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重要要素,更有着契合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指向”得出:作者在古今乡贤的对比中阐明“新乡贤”的含义,运用对比说理,使读者容易理解。【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归纳整合。从材料一第2段“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新乡贤的时代角色十分突出。他们很多人出自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具有尝试破解百年中国乡村

18、社会发展困境的珍贵价值”可得出“新乡贤”时代角色突出,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从材料二对上虞的“乡贤文化”的举例,尤其是第四段“乡贤是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他们回乡安度晚年,不仅能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支援新农村建设,还能以自身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泽被故土。他们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他们离乡与返乡的过程,正是在文化意义上打通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过程,而他们返乡支援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乡土社会启蒙和转型的过程”可知以上虞的“乡贤文化”为代表的“新乡贤”文化兼具乡土性和现代性,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现

19、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从材料三第1段“我们现在涵育的乡贤文化,其主体不仅有别于旧时代乡贤,而且文化内涵既应传承过去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重要要素,更有着契合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指向。况且,并不仅仅是有文化、能说会道的就是新乡贤,根本是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围绕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确立与弘扬来干事情、做贡献。明乎此,新乡贤才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目标。乡贤文化的涵育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特质的新方向。”可得出:“新乡贤”文化有着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指向,既要文化内涵贯穿古今,又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二)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20、下面小题。当我死时余光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1966年6月24日美国密西根州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塑造了期盼落叶归根并希望与祖国生死相依的爱国青年形象。B.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写诗人想象回到祖国怀抱的

21、坦然,把祖国当作自己最圆满的归宿。C.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望透”一词写出诗人时刻牵挂新生祖国的发展又不得回归的苦痛。D.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用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意象写出了诗人的思归之情。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枕我的头颅”运用倒装句式,并省略了宾语,与上文更连贯,表达也更简洁,富有冲击力。B.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在结构上只是对上文想象的总结。C. “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贬词褒用,运用通感,把无形的思国之情化为贪婪看地图的行为。D. 本诗的情感真挚浓烈,语言大气厚重,在诵读时应该语调低沉

22、、饱含深情,节奏舒缓中有变化。8. 诗中作者说“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9. 想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而该诗的想象是超现实的。请结合诗句的相关内容从修辞、内容两方面说明作者的想象是怎样做到超现实的?【答案】6. C 7. B 8. 作者把祖国比作“床”,寄寓着游子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无限思念。“纵容”表现出作者想象中祖国母亲对自己的爱,“宽阔”写出了想象中祖国温暖与舒适;暗含着一个游子常年漂泊他乡的凄苦心境。 9. 修辞方面:想象部分用了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例如“长江”“黄河”象征祖国,“睡整张大陆”是夸张,把长江、黄河的滔滔之声视为安魂曲是比喻。这些

23、修辞的使用使诗歌中意象的特点超出了事物的现实特征。内容方面: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在诗中作者却把它想象成了一种满足,超出了常理。【解析】【6题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诗歌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诗,了解和把握全诗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诗文,结合全诗内容对诗歌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C项,“时刻牵挂新生祖国的发展”属于过度解读,此处只有对新生中国的憧憬。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该先

24、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现代诗歌鉴赏中,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本题B项,“在结构上只是对上文想象的总结”分析错误,这句话结构上承上启下,连接想象与现实。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修辞和结构三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

25、。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修辞,考虑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有什么作用。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一句从内容上说,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从修辞手法上说,“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祖国比作“床”,寄寓着游子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无限思念;“纵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想象中祖国母亲对自己的爱,“宽阔”则写出了想象中祖国的温暖与舒适;从情感上看,这句话暗含着一个游子常年漂泊他乡的凄苦心境,所寄寓

26、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现代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能力。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借代、双关、叠字等。2、表达方式。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3、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本题考查的是想象的手法,想象在文学作品中有以下作用:一、想象为情感提供了载体和展现形式。作家可以凭借想象来调动起记忆中的具体表象,

27、来承接内心的复杂情感。二、想象使作家处于物我同化的境界。在物我同化的世界里,借助想象,作家可以驰骋于无限的现实世界和神奇的幻想世界之中。三、想象对审美对象的生命化。想象能够深化和强化审美情感,将人的情感与生命意识移注到这些审美对象上。将不具有人性、人情的对象通过想象外化为作家自己的心理感受。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是运用想象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考题

28、。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诗歌的前8句是想象部分,作者用“长江”“黄河”象征祖国,用夸张的手法说“睡整张大陆”,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黄河的滔滔之声视为安魂曲。这些修辞的使用使诗歌中意象的特点超出了事物的现实特征。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在内容方面,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在诗中作者却把它想象成了一种满足,超出了常理。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瞬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29、。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共5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围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

30、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二世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

31、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史记蒙恬列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B.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C.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D.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古代多指黄河,“河南”“河北”分别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B. 参乘,古时乘车

32、时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尊者在左,一人在右陪坐。C. 崩,古时专指皇帝的死亡,等同于“驾崩”,文中指秦始皇病死在沙丘。D. 太子,常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按礼俗多由嫡长子来担任。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蒙恬出身名门。祖父蒙骜侍奉秦昭王,位至上卿,蒙恬因家世荫庇担任秦将。B. 蒙恬功劳卓著。他统军北逐戎狄,修筑长城,威震匈奴,并参与修建秦直道。C. 蒙恬深受重用。始皇帝宠信蒙恬;他的弟弟蒙毅也被始皇帝亲近,位列上卿。D. 蒙恬结局悲惨。蒙恬有大功于秦而被秦二世逼杀,他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33、,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2)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14. 蒙恬一生,功勋卓著,而司马迁却评价他“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请结合文本说明司马迁这样评价的原因。【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2)赵高平常就很受胡亥的宠幸,打算拥立胡亥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 14. 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刚刚统一,天下尚未安定,蒙恬身为名将,应尽力谏诤,赈救百姓急难,致力子百姓安定生活;却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

34、修筑长城。所以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顺理成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句意为: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

35、枉曲法令,依法判处死刑,剥夺他的宦藉。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是两个句子,前一句主语是赵高,后一句主语是“秦王”,所以应该从“秦王”前边断开,因此排除B、C两项;“帝以高之敦于事也”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帝以高于事赦”,所以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D项。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C项,“崩,古时专指皇帝的死亡,等同于驾

36、崩”错误,崩,是称天子之死,皇太后等身故也可称“崩”。故选C。【12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D项,“他的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分析错。从原文第2段“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可知,应该是蒙恬受他弟弟的牵连。故选D。【13题详解】本

37、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本题第一句重点字词:“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在朝廷内;虽,即使;之,代词,他们;第二句重点字词:“高雅得幸于胡亥”,被动句;雅,十分,非常;幸,宠幸;法治,古今异义,依法惩治;不为己,不袒护自己。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理清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与文中其他人物的关系,然后根据问

38、题整理答案。本题从“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可知而司马迁评价他“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的原因之一是蒙恬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从“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可知司马迁评价他“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的原因是司马迁认为当时秦国刚刚统一,天下尚未安定,蒙恬身为名将,应尽力谏诤,赈救百姓急难,致力子百姓安定生活;从“而阿意兴功”可得出司马迁评价他“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的原因第三个原因是司马迁认为蒙恬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是不对的。【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

39、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授给他内史的官职。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

40、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慑匈奴。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因而亲近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辆车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国君跟前。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判处死刑,剥夺他的宦藉。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始皇走到沙丘就逝世了,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公子

41、胡亥、中车府令起高,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赵高平常就非常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立胡亥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于是就产生了杀害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玄暗中策划,拥立胡亥为太子。太子拥立之后,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拟定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控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

42、境,从直道返回,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为秦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应该的事嘛!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共2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赤壁赋前后二首文天祥(其一)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汗漫游。今古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人间忧患何曾少,天上风流更有不。我亦洞箫吹

43、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其二)一笑沧波浩浩流,只鸡斗酒更扁舟。八龙写作诗中案,孤鹤来为梦里游。杨柳远烟连北府,芦花新月对南楼。玉仙来往清风夜,还识江山似旧不。注:北府: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军府设在建康之北的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故称军府曰北府。南楼:古楼名,在今湖北省武汉市。15. 下列对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诗颔联诗人想象自己乘舟,俯仰天地,感叹人世兴亡更替之快。B. 第二首诗颈联描写了读后赤壁赋时的眼前之景,写出内心的宁静。C. 在表达方式上,其一更注重抒情,其二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D. 两首诗都写了诗人读前后赤壁赋后的独到心得,既着眼原文,又有生发。1

44、6. 这两首诗在情感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 第一首侧重表达的是乐观豁达的情怀。尾句诗人将自己与赤壁賦中的“客”作了对比,也吹一曲洞箫,却没有“寄蜉蝣于天地”的感伤。第二首侧重表达的是江山不可复识的感慨。诗人想象苏轼再次重游赤壁,面对眼前的山河,可能也已经不认识了,暗含了对国运的担忧。【解析】【15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

45、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B项,“眼前之景,写出内心的宁静”分析错误,第二首诗颈联不是实写,是诗人的想象,内心是忧虑的,并非平静。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从第一首诗尾联的“我亦洞箫吹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可知在尾联诗人将自己与赤壁賦中的“客”作了对比,也吹一曲洞箫,在赤壁赋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寄蜉蝣于天

46、地”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但这里诗人却说“不知身世是蜉蝣”,可见诗人并没有“寄蜉蝣于天地”的感伤,而是乐观豁达的情怀,可见第一首诗诗人侧重表达的是乐观豁达的情怀。从第二首诗的尾联“玉仙来往清风夜,还识江山似旧不”可知此句“玉仙”指的是苏轼,此句诗人想象苏轼再次重游赤壁,面对眼前的山河,可能也已经不认识了。第二首侧重表达的是诗人对江山不可复识的感慨,暗含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百姓命运的深深的的担忧。(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认为,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 _,_ ”的情况。(2

47、)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_,_ ”。(3)静女中说静女赠送的彤管很美丽、讨人喜爱,后面又退一步说“ _,_ ”。【答案】 (1). 其为惑也 (2). 终不解矣 (3). 骐骥一跃 (4). 不能十步(或: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5). 匪女之为美 (6). 美人之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惑”“解”“骥”“步”“匪

48、”“贻”。【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板块(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 不是吗

49、?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由城市及人,由城市的服饰演进说到人的装束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古罗马的著名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

50、向。 。比如,过去的女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还是长袖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子,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的。由长袖而半袖,再由半袖而变成无袖。裙身过去长至膝下,甚至垂到脚面,走起路来风摆杨柳,婀婀娜娜,不乏古典韵致。从什么时候起时兴了超短?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 比拟、比喻、夸张B. 对偶、比拟、夸张C. 反问、对偶、引用D. 比拟、反问、引用19.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哥特式建筑、巴洛克的繁绮奢华、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都远去了,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远去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

51、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 D 19. 原文中“远去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整齐有力。原文运用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形象性。原文更能强调作者对城市中传统建筑形态被抛弃的不舍与惋惜之情。 20. 变得简单而直露。这种变化首先从服装上表现出来。【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修辞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借代、双关、引用、叠字等。本段“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运用了反问

52、的修辞手法,“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本段话没有使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词语运用的角度两方面来分析,修辞上一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句子更生动具体,词语运用上可以主要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一些带感情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

53、原文的句子三个“远去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原文中“远去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整齐有力;原文的句子更能强调作者对城市中传统建筑形态被抛弃的不舍与惋惜之情,情感更强烈。【20题详解】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从“过去”和“现在”两词可知此空与前边的“含蓄而充满魅力”相照应,从“不是吗”一句可知本段从“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到段末是对空的解释,

54、从而得出空的答案:变得简单而直露;空从“比如”到文末可得出是“服装上的表现”,联系前文可得出这里重点讲的是变化,从而得出此空的答案。【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

55、:(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沁国春长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着强烈动感、浓烈色彩的立体秋景。其意象亮丽,意境壮阔。从作者笔下,自古寂寥的秋富有动感,昂扬着顽强的生命力。视

56、野开阔,所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总领的几句词为例,入词的意象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树林,有动态的“百舸”的“争流”。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真正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答案】实例:(1)语句修改为:“秋景”后加“图”。(2)语句修改为:“从”改为“在”。(3)语句应该在“视野”前加“作者”。(4)语句修改为:“百舸”与“争流”位置互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考生应该熟悉常见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

57、明。本题语句“描绘”与“秋景”搭配不当,“秋景”后加“图”;语句“从作者笔下”介词使用不当,“在下”“从中”所以“从”改为“在”;语句缺少主语,应该在“视野”前加“作者”,以便顺势作“选取”的主语;语句“有静态的火红的树林,有动态的百舸的争流”,结构上混乱,应该遵循一一对应的原则,形容词“火红”不能对应名词“百舸”名词“树林”不能对应下一句的动词“争流”,所以应该调整为“争流”的“百舸”。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明流畅,不超过65个字。在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松和菊都是耐寒的植物,它们能够抵抗风霜,保持自己的品格。一般说起来,陶渊明在用这两个意象

58、时,它们象征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但陶渊明在用鸟的形象时却与此不同:他说,“久在樊笼里”,那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不自由的鸟,它被世界上很多事情约束、限制;他说,“望云惭高鸟”,那是一只高飞的代表自由的鸟,它不受人世间种种事情的限制约束;他说,“飞鸟相与还”,那是一只找到归宿的鸟,正在飞回巢中。而且,陶渊明所用的鸟的形象到底是哪一种鸟?是燕子、喜鹊?还是乌鸦、麻雀?他都没有说。那是一种普遍的、概念中的鸟,而不是现实中特定的某一只鸟。这也是陶诗中鸟的形象的一个特色。【答案】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松菊形象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鸟形象的含义是不固定的。鸟是一种普通的、概念中的形象。【解析】【详

59、解】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关联词语及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段文字从第1句可得出关键句“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从2、3句可得出关键句“松菊形象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从“但陶渊明在用鸟的形象时却与此不同”到“

60、正在飞回巢中”可得出关键句“陶诗中鸟形象的含义是不固定的”;从“而且”到结尾可得出关键句“陶诗中鸟是一种普通的、概念中的形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这是某校运动会时的图片,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你结合图片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参考范文人生有“三教”,教教不可缺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就是说,读书做到眼口配合,用心汲取,可领悟书中真谛。由此,我想:“人生有三教,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因为个人的成长,只有家庭、学校、社

61、会相互配合,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近日,一条“我爱学习,学习使妈妈快乐”的横幅,在网上流传。我不禁发问:“少年之志向何存?国家之前途何在?”看似是调侃生活,却反映出如今某些病态的教育现状。当今,国家要想培育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必当注重良好的教育。人生有“三教”,家庭教育是根本。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少不了家庭的帮助。忆往昔,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成就儿子千古流芳。看如今,许多父母给孩子灌输“分数第一”的思想,让子女成为一个“高分”的考试机器。学习,成了让妈妈快乐的事情,令人深思。少年的舞姿应像消防队员高鹏浩那般夺目,用手指换取战友的生命,在人生中舞出新高度;少年的身影应像

62、车玄那般挺立,虽身处异国,却尽显中国维和军人的风采;少年的拼搏应像蒋芬芬那般绚丽,即使身有残疾,仍能站在领奖台上为中国夺冠。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他们身上必不可少。教育子女,不仅要开拓他们的思维,更要培养他们的情怀。人生有“三教”,学校教育是关键。身处校园,优秀的老师和上进的同学是成长环境的关键。高考指挥棒下的许多学校却呈现出“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其“道”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是人生之道。学校教育不应局限于分数,更要注重素质。只有秉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放飞少年的梦想,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人生有“三教”,社会教育是保障。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学校是宁

63、静的天堂,而社会是残酷的。正因如此,只有我们经历社会的锤炼,才能从温室里娇艳的花朵蜕变成寒风中独绽的红梅。没有人能够独立于社会之外,因此社会教育少不了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塑造一个高尚的人格,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有为青年。人生有“三教”,教教不可缺。少年强则国强,当今的中国如同一只巨大的火炬,前人消耗着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让它燃起希望之火;而作为当代青年,必当发奋图强,积极向上,用我们独有的方式,让这只燃烧着国家希望的火炬越燃越旺。【解析】【详解】一、审题要点:本题通过图画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

64、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是某校运动会时的图片,上边写的是“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孩子学习压力重是普遍现象。而在绝大多数家庭,母亲比父亲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包括对孩子学习过程的陪伴、学习进度的了解和课外培训的跟进,母亲所耗费的时间、精力都远多于父亲。督促学习是一项非常持久、复杂和需要承受高压的工作,导致许多母亲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容易陷入“歇斯底里”。而在笼罩整个社会的教育竞争乌云下,作为女性的母亲在释放情绪时,常常受到孩子的学习状况的影响,这个标语牌可以说,是对许多家庭现状的一种精准描绘。孩子们的幽默反映出他们在学习压力、父母督促下,仍然乐观积极。他们又是在以这种方式

65、,表达对“学业军备竞赛”、家庭气氛紧张的烦恼。围观者会心一笑,恐怕既蕴含感同身受,又具有无可奈何。必须承认,当下的中国父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子女教育,毫不吝啬地为孩子的学习付出精力与财力。从积极的角度,一个重视教育、热爱学习的民族,大有希望。但是,当看到学习变成一种攀比、教育出现拔苗助长倾向、“量子波动速读”“开发松果体造就超感创作力”等骗术滋生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教育同样需要理性,如何学习也需要学习。当某些父母把自己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的成绩就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更关乎父母的“成败”,承载着父母现实和面子上的“荣辱”。这样的压力传导与厚重期待,虽然是以“为了孩子好”而

66、给予,但对孩子而言,却可能转变为“不可承受之重”。为什么孩子的学习负担总是难以减轻?其中的答案或许也要从孩子“爱”学习、妈妈才快乐中寻找。这样的快乐真的快乐吗?某些学习真的对孩子有益吗?某些父母将“人生成败”系于孩子身上妥当吗?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值得一些父母三思。二、立意要点:教育问题,任重道远。教育,是一个较为沉重的话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横幅内容突出“学习”,这其实凸显社会、学校、家庭在当今,强调的还是“学习”,“分数论”依然深受重视。这就要求对“学习”要重新审视,不能以分数论英雄,要考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爸爸缺位,妈妈辛苦。在当今时代,男性往往是家庭的

67、顶梁柱,承担着赚钱养家的重任,在单位里忙碌,而难得有机会在家陪伴子女成长。女性则更多地承担起子女教育的责任,早送晚接,开家长会,辅导作业,还有各类培训班,天天与孩子朝夕相处,“学习”自然成为挂在嘴边的话题。学习教育,品德为先。在“虎妈”“狼妈”层出不穷的当下,棍棒底下确实出才子,但也出现很多负面的新闻。更有部分学生,虽然成绩优秀,但人品与文凭明显不匹配,高分低能、品行恶劣的让父母头疼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在重视学习成绩之余,更要思考引导品德教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更是立身社会的根本。关注生活,调侃人生。运动会的横幅内容,应该有班主任把关或审核通过的。既然能运行在会场上出现,这其中有着对生活的一种期许

68、。学习过于辛苦劳累,利用运动会的时节,找个场合博得众人一乐,在调侃校园生活的同时,更是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这是一种对生活的领悟与升华。拟题立意:1、向心而学2、三分学习,为己为家为国3、别让学习成为亲情的筹码4、别让学习变了味5、莫让学习成工具6、博妈一笑不可取7、莫让学习失本真8、长存学习初心三、作文素材:1、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是个很有教养的妇女,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孟子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年幼的孟子也爱玩死人下葬的游戏,孟母认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城里的新家处

69、于闹市,叫卖声终日不断,孟子和小伙伴们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在这个地方居住,孩子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第二次搬迁虽然离开了闹市,却和一个屠户成了邻居,孟子和邻家伙伴们又做起了模仿杀猪的游戏,于是孟母第三次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学宫那里的环境果然不一样,经常书声琅琅,一派读书气氛,孟子果然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即周代传下来的有关祭祀、朝神等的礼仪)的,回到家里,竞也模仿起来。不久,母亲将孟子送进了学宫,小孟子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名儒。2、 美国的斯特娜夫人是一位享誉盛名的早期教育家。有

70、一天,孩子问斯特娜夫人:“我想到同学家里去玩,可以吗?”母亲说:“可以,但必须在12点前回来。”可那天孩子比预定的时间晚了20分钟才到家。斯特娜夫人见孩子回来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指了指墙上的钟。孩子知道回来迟了,马上歉疚地说:“是我不对。”吃完饭,孩子赶紧换了衣服,因为每到星期二她都要和母亲去看电影。这时,斯特娜夫人又让孩子看看钟,并说:“今天来不及了,戏和电影是看不成了。”孩子难过地流下了眼泪。斯特娜夫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说了一句十分惋惜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这真遗憾!”面对孩子的过错,尽管斯特娜夫人只说了寥寥几个字,并未采取其它任何处罚手段,但是使孩子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母亲的要求如果是正

71、确的,那就必须绝对照办,否则你就得为此付出代价。四、结构模式: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可以设立分论点,如此题可围绕“人生有三教,教教不可缺”的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进行论述:人生有“三教”,家庭教育是根本;人生有“三教”,学校教育是根本;人生有“三教”,社会教育是根本。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点睛】漫画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1、看漫画构成 一幅漫画,一般由标题、主体、注释三部分构成。漫画的标题,字数往往不多,但却能或凝练地概括漫画的主题思想,

72、或提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当然,有些漫画没有标题,所以要领会漫画的意思,就必须仔细分析漫画主体部分的内容。漫画的主体部分,便是组成漫画的各个要素,包括漫画中由线条、颜色等构成的人物、动物或某种情景,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对话语言等。把握这些内容,都有助于我们理解漫画的含意。漫画的注释,是对漫画的内容与主体作提示或注解用的,不是必须有的内容。有些漫画并没有注释。2、看看画面对应何种生活现象 根据漫画,结合现实生活来看,思考现象后蕴含的生活本质。由此表层意义往深处推导。漫画作文写作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对漫画进行描述,而应该在其中渗入自己的思考、感悟、启发等。比如针对上面这幅图片,我们可以分析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分析标语反映出的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