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763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重难点:文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表现为可知论。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它还表现为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实践论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

2、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即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写作背景:在毛泽东著作中,有一篇堪称“奇葩”的短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只是毛泽东同志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的一段文字,全文连同标题总共才一千多字。然而,它却被誉为毛泽东哲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63年的人

3、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4、一、选择题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又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ABCD2下面对联或诗句分别写的是哪些历史名人?选出正确的

5、一组()(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4)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A杜甫白居易李白苏洵、苏轼、苏辙B诸葛亮元稹屈原曹操、曹丕、曹植C屈原诸葛亮白居易 苏洵、苏轼、苏辙D杜甫元稹李白曹操、曹丕、曹植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概括和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是实践论基本思想的发展和继承。B演员能否将提升演技作为职业信仰,事关影视业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人们希望演员们能够多学习些演技,少做点哗众取宠的事。C目前,我国公

6、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和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基本现状并不相符,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D有些品牌的空调产品宣称能去除甲醛,其功能实现主要依靠配置相关去除甲醛模块来完成,而这种模块的技术目前并不成熟。二、填空题4请根据文章内容,辨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5识记字音削:( )剥削( )削铅笔三、小阅读-课内6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7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8阅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理解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

7、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9如果把第二部分看作一篇独立的议论文,它的结构层次怎样划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0“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通读语段可知核心词是“知行合一”。首先要提出“知行合一”的起源,即中“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是对的补充说明,故在后。是对“知行”关系的阐述,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联系紧密,故在后。强调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紧承中“在王守仁看来”,故排在一起。中“知行合一也是指中

8、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是对“知行合一”概念的补充说明,是对“知“行”统一必要性的认可,和将“知行合一”上升到中国古代哲学层面进行论述,且是全段的总结,“知”“行”结合方为“善”,故在前。因此,最恰当的排序顺序是。故选D。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1)对联中“招魂”“九歌”对应的招魂九歌是屈原的作品,所以与屈原有关。(2)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蜀相,也可由“出师”联想到出师表,由此可知写的是诸葛亮。(3)这两句诗出自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九江是唐朝时江州的治所,而白居易曾做过江州司马,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广为人知。(4)历史上,“都是大文豪”的“三父子”

9、,有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曹操、曹丕、曹植,但与“峨眉”有关的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为眉山人,而眉山因峨眉山而得名。故选C。3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发展和继承”语序不当,可改为“继承和发展”;B项,“演员能否将提升演技作为职业信仰,事关影视业的健康发展”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事关影视业能否健康发展”;D项,“其功能实现主要依靠来完成”句式杂糅,可改为“其功能主要依靠来完成”。故选C。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

10、、判断、推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反映联系、特点、内容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结合“感性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分析,“感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结合“理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脑子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11、”等分析,“理性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5 xu xio【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削:(1)xu,专用于复合词:减。剥。(2)xio,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或一截:果皮。把坏的一截掉。6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

12、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要语句的理解的能力。因为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所以需要有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必须把从时间中得来的理性认识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为只有第二次飞跃,

13、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并且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所以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而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7文章开头

14、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解析】本题

15、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结构的分析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总体而言,本文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首尾圆合。首先看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采用了设问的方式,三问三答,第一问是总领,后两问是分说;再看结尾“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与开头的设问相呼应。开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与结尾“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

16、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相呼应,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主体。总体来看,本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8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区别:感性认识只

17、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文中“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可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

18、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由文中“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可知,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一是对象不同,前者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后者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二是特点不同,前者以直接感受为特点,后者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三是内容不同,前者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四是形式不同,前者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后者包括概念、判

19、断、推理等形式。9这一部分条理清楚,组织严密,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就结构类型而言,是“总一分一总”式,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物质力量”,共两句话,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这是下文论述两个飞跃的纲。第一句话讲由社会存在到思想,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物质到精神,由实践到认识;第二句讲由思想到社会存在,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精神到物质,由认识到实践。第二个层次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三个层次,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

20、的认识论”。对上文总结并深化,阐述正确认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两次飞跃只是认识过程的一次循环,要取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结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知道文章的结构一般分为“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根据本文,大体可以明确本文是“总分式”,具体而言是“总分总”的形式。然后明确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从开头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总论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接着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

21、的”论述了两种飞跃,一个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到实践。最后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论述了要取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10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解析】本题考查对某一观点的理解的能力。根据本文内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的是物质性,正确的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强调的是唯物主义。而“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都是属于唯心主义,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把思想寄托在独立存在的“世界精神”,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思想是在头脑里存在的。所以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